全 文 :系数倍率法测定消肿散瘀软膏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
吕 鹏 ,房德敏 ,唐淑萍
(天津医院 ,天津 300211)
摘 要: 目的 建立消肿散瘀软膏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 采用系数倍率分光光度法。结果 能直接消除空白基质
的背景干扰。平均回收率为 97. 94% (R SD= 1. 03% )。在 2. 46~ 24. 6μg /m 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 (r= 0. 999 8)。
结论 方法简便、经济、重复性好 ,可用于消肿散瘀软膏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消肿散瘀软膏 ;总蒽醌 ;系数倍率法 ;含量测定
中图分类号: R927.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1) 07 0608 02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anthraquinone in XIAOZHONGSANYU
OINTMENT by K-ratio method
LU¨ Peng , FAN G De-min, TANG Shu-ping
( Tianjin Hospital, Tianjin 300211, China)
Key words: X IAOZHONGSANYU OIN TM EN T; total anth raqinone; K-ratio method; quanti tativ e
determination
消肿散瘀软膏是由大黄、当归、红花、血余炭等
十几味中草药加羊毛脂、凡士林等软膏基质制成 ,具
有消肿、止痛、活血功能 ,用于跌打损伤、肌肉红肿疼
痛等症的止痛药物。大黄为本制剂君药之一 ,其有效
成分为蒽醌类成分 ,而结合蒽醌往往具有更强的生
理活性 ,因此测定消肿散瘀软膏中蒽醌类成分的含
量 ,对于控制药品质量、制定质量标准具有重要参考
价值 ,本文以 1, 8-二羟基蒽醌为标样 ,对该制剂中
游离、结合总蒽醌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1 仪器与药品
UV-760CRT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 ) ; 1, 8-二羟基蒽醌对照品 (中
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0829-9702) ;所用试剂均为
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 1 大黄的鉴别
2. 1. 1 供试品液的制备: 取样品 2 g ,加甲醇 20
m L浸渍 1 h,滤过 ,取滤液 5 mL蒸干 ,加水 10 mL
使溶解 ,再加盐酸 1 mL,置水浴上加热 30 min,立
即冷却 ,用乙醚分 2次提取 ,每次 20mL,合并乙醚
液 ,蒸干 ,残渣加氯仿 1 mL使溶解 ,备用。
2. 1. 2 大黄对照药材和大黄酸对照品液的制备:取
大黄对照药材 0. 1 g ,按供试品液的制备方法制备。
再取大黄酸对照品 ,加甲醇制成每 1 mL含 1 mg的
溶液 ,作为对照品溶液。
2. 1. 3 阴性对照液的制备:按处方比例制成缺大黄的
空白药膏 ,同供试品液的制备方法制成阴性对照液。
1-大黄酸
2-大黄对照药材
3-消肿散瘀膏
4-阴性药膏
图 1 样品的
TLC图
2. 1. 4 薄层层析:吸取上述 4种溶
液各 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薄
层板上 ,以石油醚 ( 30℃~ 60℃ ) -甲
酸乙酯 -甲酸 ( 15∶ 5∶ 1)的上层溶
液为展剂 ,展开 ,取出晾干 ,置紫外
光灯 ( 365 nm )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
中 ,在与对照品对照药材色谱相应
的位置上 ,显相同的橙色荧光斑点 ,
置氨气中熏后 ,日光下检视 ,斑点变
为红色 (大黄 )。阴性对照液无此斑
点。见图 1
2. 2 含量测定
2. 2. 1 标准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
105℃ 干燥至恒重的 1, 8-二羟基蒽
醌标准品 25 mg,置 200 mL容量瓶
中 ,用乙醚溶解稀释至刻度 ,即为
0. 125 mg /mL标准储备液。
2. 2. 2 空白药膏的制备 [1 ]:按消肿散瘀软膏处方比
例 ,加入除大黄药材以外的其它 10味中药 ,按消肿
散瘀软膏制备工艺制备。
2. 2. 3 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精密吸取标准储备液
·608· 中草药 Ch inese Tradi tional and Herbal Drugs 2001年第 32卷第 7期
收稿日期: 2000-11-29
3 mL置 25 m L容量瓶中 ,水浴挥干乙醚 ,用 5%
NaOH-2% NH3· H2O定容至刻度 ,在沸水浴中加
热 4 min,冷却 ,放置 30 min。同法将供试品溶液及
空白药膏提取液用紫外分光光度在 190~ 900 nm
范围内 ,以 5% NaOH-2% NH3· H2O为空白 ,进行
光谱扫描 ,结果见图 2。
1-供试品 2-标准品 3-空白药膏
图 2 紫外吸收图谱
2. 2. 4 测定波长对的选择及 K值的确定: 由图 2
可见 ,标准品及供试品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510
nm ,而空白提取液在此处也有部分吸收 ,对测定有
影响 ,故采用系数倍率法 [ 2]以消除干扰。根据波长对
选择原则 ,为获得 Δ A较大且 K尽量接近于 1,又考
虑到在吸收曲线的峰位上对吸光度测定影响较小 ,
选定测定波长对为 λ1= 485 nm ,λ2= 516 nm测定吸
收度 A1、 A2 ,按倍率系数 K= A2 /A1 ,计算 K值 ,结
果平均值 K= 1. 567, RSD= 1. 89% ( n= 6)。
2. 2. 5 标准曲线:精密吸取标准储备液 0. 5, 1, 2,
3, 4, 5置于 25 mL容量瓶中 ,水浴挥干乙醚 ,用 5%
NaOH-2% NH3· H2O为空白 ,在紫外分光光度计
上测定光谱中 λ1、λ2处吸光度 A1、 A2 ,令△A=
K A2 /A1 ,求出△ A ,得 C与△ A的回归方程:
△ A= 35. 995 73 C - 0. 001 96, r = 0. 999 8
(n= 3)。结果表明 ,浓度在 2. 46~ 24. 6μg /mL范围
内呈良好线性。
2. 2. 6 回收率试验:精密吸取适量标准储备液于锥
形瓶中 ,水浴挥干乙醚 ,精密加入适量空白药膏 ,加
入甲醇 40 mL,水浴回流 3 h ,过滤 ,残渣再加甲醇
液提取 2次 ,每次 25 mL,水浴回流 1 h ,过滤 ,并用
少量甲醇液洗涤残渣 ,合并滤液 ,在 100℃ 水浴上
挥干 ,加入 2. 5 mol /L H2 SO4 30 mL,氯仿 30 mL,
水浴回流 1 h,冷却 ,移置分液漏斗中 ,用少量氯仿
洗涤容器 ,并入分液漏斗中 ,分取氯仿层 ,酸液用氯
仿再提取 2次 ,每次 30 mL,合并氯仿液 ,用 5%
NaOH-2% NH3· H2O萃取 3次 ,每次 30 mL,合并
碱液 ,定容于 100 mL容量瓶中 ,过滤 ,取续滤液在
沸水浴中加热 4 min,冷却 ,放置 30 min,以 5%
NaOH-2% NH3· H2O为空白 ,在紫外分光光度计
上测定 λ1、λ2处的吸光度 ,求出△ A ,并代入回归方
程计算 C与回收率 ,平均回收率为 97. 94% , RSD=
1. 03% (n= 6)。
2. 2. 7 样品测定:精密称取适量样品药膏于锥形瓶
中 ,加入甲醇 40 mL,按回收率实验项下方法操作 ,
测得λ1、λ2时的吸光度 A1、 A2 ,出△ A ,并代入回归
方程计算 C ,并按样品药膏加入量 ,折算出每克药膏
中总蒽醌含量 ,结果见表 1。
表 1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mg /g,n= 3)
批号 样品含量 ( mg /g ) x R SD (% )
990819 0. 2150 0. 2171 0. 2193 0. 2171 0. 92
990823 0. 2218 0. 2235 0. 2273 0. 2242 1. 34
990826 0. 2298 0. 2323 0. 2288 0. 2303 0. 78
2. 2. 8 精密度试验:精密吸收 1, 8-二羟基蒽醌标
准品储备液 2 mL,按上述标准曲线项下操作 ,重复
5次 ,测得结果的 RSD为 0. 75% 。
2. 2. 9 重复性试验: 分别称取同一批号样品药膏 ,
共 5份 ,按样品测定方法项下操作 ,测定结果 RSD
为 1. 27%。
3 讨论
3. 1 药典中规定的大黄药材有: 掌叶大黄、唐古特
大黄和药用大黄。这三种大黄总蒽醌含量相差较多 ,
药材的来源不同 ,产地不同 ,会造成每批次消肿散瘀
膏中大黄总蒽醌总含量差异 ,且大黄为该制剂的君
药这一 ,因此 ,用紫外分光光度 -系数倍率法测定该
软膏中总蒽醌的含量 ,可作为控制其质量的标准。
3. 2 该制剂的软膏基质是由凡士林和羊毛脂组成
的。 由于基质的影响 ,在对大黄中总蒽醌定量时 ,容
易造成误差 ,故本文采用系数倍率法测定 ,选定λ1=
485 nm、λ2= 516 nm两波长测定 A1、 A2 ,计算△ A,
可消除基质干扰。
3. 3 据文献报道 [ 3] ,显色剂以用 0. 8% 醋酸镁甲醇
液较为适宜 ,但由于本品供试液颜色较深 ,显色不明
显 ,无法测定 ,故仍采用混合碱液萃取方法 ,碱液显
色后 ,避光 1 h内稳定 ,测定结果可靠。
参考文献:
[1 ] 房德敏 ,唐淑萍 ,高玉珍 ,等 . 消肿散瘀膏提取工艺的研究 [ J ].
中草药 , 1999, 30( 3): 190-191.
[2 ] 孙毓庆主编 . 分析化学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6.
[ 3 ] 郭 澄 ,张 纯 ,邵元福 . 大黄蒽醌类成分含量测定的探讨
[ J] .时珍国药研究 , 1998, 9( 3): 223.
·609·中草药 Ch inese Tradi tional and Herbal Drugs 2001年第 32卷第 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