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亚香棒虫草的利用现状与展望



全 文 :亚香棒虫草的利用现状与展望
任翔萍 (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 对亚香棒虫草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等进行概述。同时,与冬虫夏草进行了比较,认为亚香棒虫草与冬
虫夏草的亲缘关系较近,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亚香棒虫草可作为冬虫夏草的替代品在临床上应用,因此具有良
好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 亚香棒虫草;冬虫夏草;开发利用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 S567. 3 +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 2012) 26 -12748 -02
作者简介 任翔萍( 1982 - ) ,女,山西原平人,助理工程师,从事生物工
程方面的研究,E-mail: 19032309@ qq. com。
收稿日期 2012-06-12
虫草是 Cordyceps 属真菌感染于昆虫,并从其头部或体
表长出子实体的虫菌复合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发现
的虫草不少于 100 种,在世界范围内估计在 350 种以上[1]。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是其中之一,为我国特有的名贵
中药材。据清代吴仪洛《本草丛新》记载,冬虫夏草具有补肺
益肾、化痰止咳、秘精益气等功效。现代研究证明,冬虫夏草
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2]。
该虫草的市场需求巨大,价格也不断地提高。然而,该虫草
的分布范围狭窄,自然资源有限,产量极其稀少,难以满足市
场需求[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冬虫夏草供不应求。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亚香棒虫草与冬虫夏草亲缘关系较近,
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的替代品。亚香棒虫
草的寄主昆虫湖南棒蝠蛾具有分布广、生育期短、食料易得
且丰富、所需的环境条件不十分严格、雌虫产卵量大、卵孵化
率高、能适应室内人工饲养等特点。因此,亚香棒虫草是有
待开发利用的虫草资源。据相关统计数据,目前国内亚香棒
虫草销量已经占冬虫夏草销量的 20%,且该比例呈逐年上升
的趋势。亚香棒虫草正成为冬虫夏草替代品研究的热点[4]。
笔者对亚香棒虫草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用价值和临
床应用进行概述,从药品的角度给亚香棒虫草一个明确的评
价,旨在为亚香棒虫草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从而使
亚香棒虫草更好地为医疗和保健事业服务。
1 生物学特性
亚香棒虫草(Cordyceps hawkesii Gray) ,又名尼古虫草。
自从 1973年江西省中兽医研究所首次报道“亚香棒虫草”
后,国内研究人员对亚香棒虫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肖志明等对亚香棒虫草的寄主昆虫进行鉴定,发现其
寄主为鳞翅目蝙蝠蛾科的新属新种[5]。严东辉等对产于江
西的亚香棒虫草的真菌种类进行了研究,发现其真菌为霍克
斯拟青霉菌[6]。根据亚香棒虫草的生物学特性,亚香棒虫草
属于麦角菌目、麦角菌科、虫草菌属。它生于林中落叶层下
的鳞翅目幼虫上;子座单生,由寄主前端发出,长 6 ~ 8 cm,粗
2 mm,柄多弯曲,黑色,有纵皱或棱纹,上部光滑,下部有细
毛;头部短圆柱形,顶端圆,长 12. 0 mm,粗 3. 5 mm,茶褐色;
子囊壳埋生于子囊座内,椭圆形至卵形(600 ~ 700 μm)×
(230 ~260 μm) ,孔口黑色、粒点状;子囊(400 ~ 500 μm)× 5
μm,孢子断成(8 ~9 μm)×(0. 5 ~1. 0 μm)的小段。
2 主要的化学成分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亚香棒虫草与冬虫夏草亲缘关系较
近,化学成分基本相同。熊淑玲等通过比较 2组虫草化学成
分发现除总糖、氨基酸、蛋白质和甘露醇的含量略有差别外,
其余化学成分相近[7]。谢敏等发现 2 种虫草所含水分、灰
分、醇性提取物、含氮量、蛋白量以及蛋白水解产物氨基酸均
较相似[8]。陈勇在亚香棒虫草中也发现各腺苷,但其含量均
低于冬虫夏草[9]。雒敏等发现亚香棒虫草水解氨基酸和微
量元素的种类、含量与冬虫夏草十分相近,亚香棒虫草试样
中 18 种氨基酸的总含量都高于冬虫夏草,其中组氨酸、精氨
酸、谷氨酸等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冬虫夏草,因此它们
的药用价值是可以肯定的[10]。亚香棒虫草的主要化学成分
有糖和醇类、脂类、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无机微
量元素等。
3 主要的药理作用
与冬虫夏草一样,亚香棒虫草具有补肺益肾,化痰止咳、
秘精益气等功效,对咳嗽痰血、身体虚弱、阳痿、遗精等具有
很好的疗效。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亚香棒虫草还具有许多
新的功效。亚香棒虫草能减少正常及多动症小鼠的活动,加强
戊巴比妥钠阀下催眠量的作用,表明它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某种
安定作用;它能增强小鼠的游泳耐力和正常压缺氧能力,说明
它有强身效果[11]。徐仁和等研究发现,注射亚香棒虫草醇提
取物后,小鼠体内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增强,肺癌克隆的形成得
到抑制[12]。朱令元等研究了亚香棒虫草的滋补强壮作用。结
果表明,亚香棒虫草能明显增加雄性幼小鼠肾上腺的质量,可
使试验性“肾阳虚”小鼠免疫低下雄性大鼠和去势雄性大鼠的
免疫、生殖器官的霉量下降,并能明显提高大鼠的生育能
力[13]。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亚香棒虫草具有提高人体免疫
力、抗辐射、促进睡眠、提高记忆力以及保护急性缺血性脑损伤
的功效。不难看出,亚香棒虫草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名
贵药材。
4 亚香棒虫草与冬虫夏草的比较
虽然亚香棒虫草与冬虫夏草在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以
及药理作用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还是存在差别之处。
为了能更好地在临床应用亚香棒虫草这种药材,有必要对 2
组虫草进行比较和区分。亚香棒虫草为麦角科真菌霍克斯
虫草寄生在鳞翅目昆虫幼虫的子囊菌,由虫体和头部长出的
责任编辑 刘月娟 责任校对 卢瑶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2,40(26):12748 - 12749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2.26.054
子座组成。它主要生长在海拔 1 000 ~ 1 500 m 半潮湿草丛
中,如两湖、两广、四川、云南等地。亚香棒虫草表面有白色
菌膜,去掉菌膜显褐色或黄褐色;头部颜色为黑褐色或紫黑
色。中部 4对足略明显,虫体断面呈黄白色或黄棕色,中央
或偏一边有明显暗棕色或棕褐色“一”形纹或点状空洞,外皮
层疏松,深黄棕色或黄褐色。子座有 2 ~ 3 个分枝,全包裹虫
体头部,从头部的上前端长出。有腥气,味微咸或淡,微苦。
在放大镜下观察,虫体断面显粉性,质较松;略有裂隙,外皮
层深黄棕色或黄褐色,疏松,可见未去净的菌膜层。浸泡后,
虫体子座略显膨大,背部黑点状空洞清晰可见,子座颜色由
灰褐色或黑褐色逐渐变为灰色或灰白色,液体呈黄色至黄棕
色,气味特异。而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
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它主要生长在海
拔 3 000 ~5 000 m以上高寒积雪、高山草甸,如西藏、青海、
四川、云南等地。冬虫夏草虫体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头部
呈黄红色或红棕色,中部 4 对足明显,稍凸出。虫体断面略
平坦,呈淡白色或黄白色,中央有明显暗棕色,外皮层呈深黄
色或黄棕色,子座半包裹虫体头部,从头部的正顶端长出,虫
体气味微苦。在放大镜下观察,虫体断面细腻,质较实,有多
数棕色丝状样的波纹;外皮层耀黄色或黄棕色,紧密,略有光
泽。浸泡后,虫体、子座无变化,液体无色或微显淡黄白色,
气微,略有草菇样的香气[14]。
5 开发利用前景
亚香棒虫草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睡眠和增强记忆
力、镇痛等作用,所以在医药和保健品开发等方面有很高的
价值。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亚香棒虫草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还不够深入,所以应该加大对它的独立研究和开发,以充分
发挥其特有功效,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在此情况下,应将
亚香棒虫草与其他中药联合开发新型虫草产品,发挥亚香棒
虫草功效,如复合虫草胶囊、复合虫草片等。以中药为药引,
引导虫草的活性物质充分发挥其药效,是开发亚香棒虫草的
一条新途径。近年研究发现,亚香棒虫草部分活性物质的含
量要远高于冬虫夏草。今后,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宝贵资
源,发挥其药效,加大对亚香棒虫草系列产品的开发力度,使
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敬一兵.虫草[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6:31 -50.
[2]李锋,刘利,饶邦复,等.冬虫夏草免疫抑制作用研究现状[J].川北医
学院学报,2001,16(2):108 -110.
[3]阎文攻,郭占峰,阎汝南,等.冬虫夏草 -中药材真伪鉴定[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94:149.
[4]朱未来.亚香棒虫草国内研究和利用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5,8(2):10 -11.
[5]肖志明,李廷宝,陈华茎,等.亚香棒虫草寄主昆虫研究初报[J].中药
通报,1981(6):4 -5.
[6]严东辉,罗友强,王卫芳,等.江西的亚香棒虫草菌分离鉴定[J].江西
农业大学学报,1997,19(2):18 -21.
[7]熊淑玲,刘波平,奄迎东.亚香棒虫革和冬虫夏草化学成分的测定与比
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19(2):27 -30.
[8]谢敏,周继斌.冬虫夏草与其混淆品凉山虫草及亚香棒虫草的鉴别
[J].海峡药学,2002,14(6):58 -59.
[9]陈勇.亚香棒虫草中腺苷的 HPLC测定[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
10(1):32 -33.
[10]雒敏,赵国士,郭文菊.亚香棒虫草药用价值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9,22(2):174 -178.
[11]吴德龙,王卫芳,薛芳森,等.亚香棒虫草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
报,1997,6(19):31 -35.
[12]徐仁和,彭祥郑.冬虫夏草对天然杀伤细胞活性及肺瘤克隆形成的影
响[J].湖南医学院学报,1988,2(13):107 -111.
[13]朱令元,方铝.亚香棒虫草的滋补强壮作用研究[J].江西医学院学
报,1997,37(3):1 -4.
[14]何希荣.冬虫夏草与亚香棒虫草的鉴定[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7,11(13):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69.
( 上接第 12747页)
参考文献
[1]林勇明,王道杰,周麟,等.岷江干旱河谷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及梯度效应
[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29(4):332 -335.
[2]刘建新,王鑫,王凤琴.水分胁迫对苜蓿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保护酶
活性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5,22(3):18 -21.
[3]FRANCA M G C,THI A T P,PIMENTEL C,et al. Differences in growth and
water relations among Phaseolus vulgaris cultivars in response to induced
drought stress[J].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2000,43(3):227
-237.
[4]康林功.油松、华北落叶松抗旱特性的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02(3):
33 -35.
[5]曹兵,苏润海,王标,等.水分胁迫下臭椿幼苗几个生理指标的变化[J].
林业科技,2003,28(3):1 -3.
[6]张建国.中国北方主要造林树种耐旱特性及其机理的研究[D].北京:北
京林业大学,1993.
[7]CUNNINGHAM S A,UMMERHAYES B,WESTOBY M. Evolutionary diver-
gences in leaf structure and chemistry,comparing rainfall and soil nutrient
gradients[J]. Ecological Monographs,1999,69:569 -588.
[8]NIINEMETS . Global-scale climatic controls of leaf dry mass per area,den-
sity,and thickness in trees and shrubs[J]. Ecology,2001,82:453 -469.
[9]吴建华.冷蒿对干旱胁迫适应机制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
学,2009.
[10]杨跃军,孙向阳.泡桐叶片的水分特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21(6):28 -34.
[11]李吉跃.太行山区主要造林树种耐旱特性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
学,1990.
[12]李向义,曾凡江,张希明,等.自然状况下头状沙拐枣对水分条件变化的
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4):516 -521.
[13]张福锁.环境胁迫与植物育种[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66 -137.
[14]徐炳成,山仑,黄占彬.草坪草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及适应性研究进展
[J].中国草地,2001,23(2):55 -61.
[15]姚砚武,李淑英,周连第,等.常绿阔叶林木在北方地区抗旱适应类型分
析[J].北京农业科学,2001(4):24 -28.
[16]梁松洁.北方地区 8种藤本忍冬抗旱性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
学,2004.
[17]张国珍.四川野生狗牙根抗旱性研究及评价[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05.
[18]金丽萍.不同生态条件下干旱胁迫对蒙古扁桃生理指标及解剖构造的
影响[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19]柴守玺,王自忠.与小麦抗旱性筛选有关的几个水分指标[J].甘肃农业
科技,1990(6):12 -14.
[20]任安芝,高玉葆,梁宇,等.白草和赖草无性系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反应
[J].中国沙漠,1999(19):31 -34.
[21]王勋陵,马骥.叶的结构和旱生植物多样性的生态适应性研究[J].生态
学报,1999,19(6):787 -792.
[22]杨九艳,杨劼,杨明博等.不同生境狭叶锦鸡儿对干旱胁迫的生态适应
机理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12):2476 -2482.
[23]田再民,龚学臣,抗艳红,等.植物对干旱胁迫生理反应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75 -16477.
[24]WEI C B,ZHANG P,QIN Y,et al.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Yixing Lily
leaf and bulb to drought stress[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11(1):33 -35,58.
[25]王雪梅,柴仲平,塔西甫拉提?特依拜.西北干旱区典型绿洲盐生植被
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1):258 -262.
9472140 卷 26 期 任翔萍 亚香棒虫草的利用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