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褐环粘盖牛肝菌菌塘研究



全 文 :成扁平状子实体 ,成为畸形菇 , 降低商品质量。
2.2.1 发生原因 ①装袋过松。 ②菌丝成熟后诱导出菇不
及时。③空气相对湿度低于 80%。 ④运输或摆袋时菌袋震动
过大。
2.2.2 防治方法 ①制袋装料时不宜过松 , 防止料与袋壁之
间形成空腔。 ②菌丝成熟后要及时增湿 , 并给予散射光照诱
导出菇。 ③搬运过程中轻拿轻放 , 防止菌袋受到较大振动。
④在袋中形成原基后 ,及时剔除掉或开口出菇 。
2.3 菇上长菇
2.3.1 发生原因 ①菌皮老化 , 形成畸形菇。 ②局部空气相
对湿度较大 ,子实体组织受伤坏死。
2.3.2 防治方法 ①加强通风 , 降低空气相对湿度 , 避免长
期高于 95%。 ②喷水时多在墙面或地面 , 严禁直接把水喷在
子实体上 ,或喷雾状水。 ③菌盖上菌蕾要及时割除。 ④进行
疏蕾管理。
2.4 菌盖上长疙瘩 一般发生在冬季 , 菌盖边缘或整个菌盖
长满疙瘩。
2.4.1 发生原因 ①培养室生火增温 , 导致有害气体聚集;
②杏鲍菇对剧烈温差变化较为敏感 , 冷热空气刺激(风口冷
风)引起菌盖内外细胞生长失调。
2.4.2 防治方法 ①棚内生火加温时要用密封严密的拔风
筒或火墙把烟和有害气体排出室外。 ②冬天通风换气时要在
中午气温较高时进行 ,防止棚内温差过大。
2.5  个体小 , 长不大 商品性状好的杏鲍菇一般个体较大
(杏鲍 2 号 100 g左右),大小均匀。
2.5.1 发生原因 ①培养料配比不合理 , 营养成分不够 , 生
长没有后劲。 ②出菇过密 ,营养分散。
2.5.2 防治方法 ①科学配制营养料 , 碳氮比合理 , 尽量不
使用秸秆类原料。 ②注意疏蕾管理。对于两头出菇的菌袋 ,
每头最多应保留 2~ 3 个菇蕾。
2.6 子实体枯萎 幼菇生长停止 ,萎缩 , 变黄变软 、腐烂 , 基
部变海绵状 ,有许多孔道 , 可见白色幼虫。
2.6.1 发生原因 菌蚊幼虫取食菌丝体和子实体基部组织 ,
养分和水分供应中断 ,子实体死亡后感染细菌变黄腐烂。
2.6.2 防治方法 ①培养室和菇房在使用前 , 喷洒 2 500 ~
3 000倍“菇喜 A+B”杀灭害虫。 ②发菌期间菌袋密封要严 , 不
留害虫进入的通道。 ③出菇期间 , 出现害虫要及时诱杀 , 去掉
死菇 ,防止菇体腐烂。 ④用药杀灭害虫后 , 向料面喷撒或滴注
“菇大夫” 修复菌丝 ,使受害的菌丝恢复活力 , 提高抗病能力和
结实能力。
2.7 杏鲍菇菇柄中空
2.7.1 发生原因 ①菌种退化。统计调查发现 , 凡使用连续
传代 3次以上 ,未经提纯复壮菌种的菇农 , 有 70%出现了菇柄
中空的现象。 ②长速过快。子实体发育过程中 , 温度持续 2 d
以上超过 18℃,子实体生长迅速 , 养分供给跟不上。 ③料棒缺
水。2 、3 潮菇后 , 料袋含水量小于 40%,而空气相对湿度超过
90%,子实体生长较快 , 料袋缺水因而养分供应不上。 ④通气
不良。子实体过密造成养分供给不足。 ⑤培养料养分不足。
褐环粘盖牛肝菌菌塘研究
应国华1 吕明亮1 冯福娟2 张新华3
陈奕良4 梅建伟4
(1 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323000;
2 浙江省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3 浙江省莲都区农业局;4 浙江省庆元县庆元林场)
摘 要 通过菌塘的菌丝分布 、形态 、共生树根系分布的研究 ,
探寻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于菌塘的关系。选择不同部位
的菌塘挖掘和菌塘菌丝与子实体组织的菌丝和分离培养菌丝显
微观察表明不同出菇量菌塘的菌丝分布是不同的 ,单生菇的菌
塘约 50 cm ,而群生菇菌塘的菌丝圈可达 80 cm。不同出菇量的
菌塘松树根数和菌根数是不同的 ,单生菇的菌塘根较粗量少 ,菌
根较少 ,群生菇菌塘的菌塘根较细量多 , 菌根多;菌根数量多。
菌塘菌丝与子实体组织的菌丝和分离培养的菌丝形态差别较
大 ,未见有锁状联合 ,泥土间菌丝膜片是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
发生的菌丝态。
关键词 菌塘 菌塘菌丝分布 菌丝形态 牛肝菌
文章编号 1000-8357(2006)04-0036-02
褐环粘盖牛肝菌[ S uillus luteus(L.:F r)Gray] 隶属于担
子菌纲 、伞菌目 、牛肝菌科 、粘盖牛肝菌属 , 属广布种 , 在全国
均有分布 ,是一种与松属植物共生的菌根食用菌[ 1] ,该菌色泽
鲜艳 ,菌肉口感软而粘滑 ,菌管部分脆嫩 , 味道鲜美 , 在浙江省
主要与马尾林共生 , 子实体发生在很少的冬季 , 具有很高的开
发价值。
菌根食用菌与腐生菌差异很大 , 主要表现在营养需求 、积
累 、出菇机理。菌根食用菌菇体着生的部位称为菌塘[ 2] , 菌塘
2.7.2 防治方法 ①不使用连续转代的菌种。 ②确保适宜
的生长发育条件。 ③保证料袋含水量 , 控制好棚内空气相对
湿度。 ④加大菌棒间距 ,通过疏蕾控制菇蕾密度 , 一般每袋只
留 4~ 6 朵。 ⑤加强培养料营养 , 尤其是氮源。 ⑥适时开袋 ,
防止菌丝徒长无谓消耗养分。
参 考 文 献
[ 1]  王志强 , 等.豫北地区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 J] .食用菌 , 2003
(6):31
[ 2]  王 波.看图诊治食用菌病虫害[ 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3
[ 3]  张金霞.食用菌安全优质生产技术[ 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3
[ 4]  李育岳 ,等.食用菌栽培手册[ M] .金盾出版社 , 2001
[ 5]  吴菊芳 ,等.新编食用菌病虫螨害防治技术[ M ] .中国农业出版
社 , 2004
[ 6]  马荣梅 , 等.杏鲍菇菇柄中空的原因及预防[ J] .食用菌 , 2005
(6):47
[ 7]  冀 宏 , 等.北方平菇黄菇病的发生与防治[ J] .中国食用菌 ,
2006(1):57~ 58
[ 8]  邹积华 ,等.食用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M] .山东人民出版社 ,
2000
—36—
食用菌                    EDIBLE FUNGI                   2006(4)
是指菌根食用菌菌丝体在土壤里与共生树根系 、土壤及腐殖
质等结合在一起 ,形成的一种团状结构 , 是菌根食用菌子实体
原基形成的场所。
褐环粘盖牛肝菌在出菇前 、出菇期和菇体生长阶段 , 菌塘
表层菌丝由无到有 ,由少到多 , 由淡到浓 ,菇体成熟采收后 , 菌
丝变淡 、变稀直至消失 , 年年重复 , 搞清菌塘内部组成 、菌丝的
形态变化与子实体发生的关系是提高褐环粘盖牛肝菌野生产
量的关键 ,也是人工培育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的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点 丽水市郊百果园褐环粘盖牛肝菌试验基地。
1.2 研究方法 通过选择不同部位的菌塘进行挖掘 , 观察不
同部位菌塘内菌丝的分布 、共生树种根系分布 、菌塘内菌丝与
子实体发生的关系;通过对子实体内菌丝 、子实体根际菌丝 、
子实体根部泥土中的菌丝 、人工分离培养的菌丝 , 子实体和离
子实体由近到远的菌丝显微观察比较以了解菌塘菌丝的显微
结构。
1.2.1 不同出菇菌塘的菌丝分布观察
1.2.1.1 单生出菇的菌塘 该菌塘位于马尾松林与四季竹
林交界的四季竹林空地上 ,其周围有四季竹 、赤楠 、蕨类 、茅草
等植物 ,四季竹与马尾松林间有一条林间小道 ,在小道下为四
季竹林 ,该菌塘离最近的马尾松有 4.22 m。
以出菇点为中心 , 以方圆 1 m 为边界线 , 由外向里挖 , 挖
掘时尽可能小心 , 防止将松根挖断 , 挖至松根上有菌丝为外
界 ,测量与出菇点的距离 ,作为该出菇菌塘的外缘 , 以出菇点
为中心 ,从菇柄基部开始 , 由里向外 , 由表层向下轻挖 , 观察出
菇菌塘菌丝分布情况。
1.2.1.2 群生出菇的菌塘 该菌塘位于马尾松林缘的雷竹
林地上。以出菇点为中心 , 从菇柄基部开始 , 由里向外 , 由表
层向下轻挖 ,观察出菇菌塘菌丝分布情况。
1.2.1.3 边缘的出菇菌塘 该菌塘位于马尾松林缘的雷竹
林地上 ,是离马尾松林最远的发生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的
菌塘。以多个出菇点为中心 , 选择出菇发展方向的前缘(约
1.5m)由外向里挖 , 了解出菇点与马尾松根的距离。
1.2.2 菌塘内根系检查
1.2.2.1 选取一个土表菌丝较浓密的群生出菇菌塘 , 四周切
割(约 0.5 m×0.5 m ×0.2m)后运回室内 , 进行水洗 , 观察根
的分布。
1.2.2.2 对单生出菇的菌塘挖掘观察根的分布。
1.2.3 菌丝显微特征观察 挑取子实体菌丝 、子实体根际菌
丝 、子实体根部泥土中的菌丝以及人工分离培养的菌丝进行
显微观察比较。从子实体 、出菇点 、菌柄下 、稍离菌柄的部位
小心收集菌丝 ,制片显微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塘挖掘
2.1.1 单生菇的菌塘 由外向里挖 ,发现在菌塘四周分布的
马尾松根 ,大的根径 0.8 ~ 1.3 cm , 小的 0.1 ~ 0.2 cm , 还有大
量的四季竹根 ,少量的赤楠根 、蕨根 , 还有已死亡的松根 , 土质
较松 ,砂性 , 有许多小石子 , 大小 1.5 cm 左右 , 挖掘发现 , 形成
牛肝菌菌塘的源头—马尾松根上的菌根 , 着生在小根边 ,这些
菌根上发出的菌丝形成菌塘 , 出菇点即菌塘的部位 , 菌丝较
白 , 范围在20 ~ 25 cm 、厚度为 1~ 3 cm ,向外有较淡的菌丝 ,范
围约 50 cm , 未见菌丝索 , 从菇柄根部往下挖 , 未见松根 , 其松
根距离出菇点 10 cm 左右。
2.1.2 群生菇的菌塘 菌塘之一:菇柄根部向外 , 菌丝呈密
到稀变化 ,近柄处菌索密度较高 , 菌索间有绒毛菌丝 , 范围约
10 cm , 向外菌丝索显著稀疏 ,伸得很远 ,可达 60~ 80 cm , 与另
一个出菇点相连 , 挖起柄基部 ,发现柄基部地下部分菌丝索粗
壮 ,菌丝索与细石 、土粒结合紧密。菌塘之二:菌丝密度由内
到外 ,呈密到稀变化 ,菌丝密集区 10~ 15 cm ,浓密的菌丝直接
冒出表土 ,经挖去表层土后 , 密度较大的外缘菌丝索边 , 有较
大片的较淡的绒毛菌丝 , 呈膜片状 , 在膜片状绒毛菌丝上有白
色小尖突 , 长 2 ~ 4 mm , 基部粗 , 向上渐细 , 顶部呈小圆头状 ,
是褐环粘盖牛肝菌在土层下形成的原基 , 菌丝索在地下有较
大空隙处容易形成膜状菌丝 , 而较大空隙的地方往往有小石
块 、植物根 , 较密的土壤较细的菌索 , 未见形成膜状菌丝。
2.1.3 边缘的出菇菌塘 从下坡位离最下缘出菇点的距离 ,
挖掘后 ,发现最远端松根与最下缘出菇点基本是同一平行线 ,
根尖部分超出出菇点 10 cm 左右 , 而松根范围的下缘没有发
现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 , 说明有松根到达地才有子实体发
生 ,这与子实体发生向下坡延伸相吻合。延伸最远端得松根
分布在土表下 9 ~ 10 cm , 在其上部土表有较多的菌丝 , 范围较
大 ,与多个出菇点相连 , 在这些出菇点的山坡方向 , 有 8 条细
根 ,距离出菇点 40~ 60 cm , 下坡外缘菌塘菌丝离最外缘出菇
点 6cm , 菌塘菌丝分布厚度仅 1 cm。
在大约 0.5 m×0.5m×0.2m 的菌塘 , 其内部有密集的共
生树木根系 ,直径 0.1 ~ 0.6 cm 的较粗根 4 条 ,长达 210 cm ,
分叉的细根多达 40 根 , 在分叉的细根上有大量的菌根 , 这与
地表菌丝密集相吻合。从单生出菇的菌塘挖掘观察看 , 根的
数量为 1 条 ,但根径大 , 达到 0.8 cm , 分叉少 ,菌根也少。说明
地表菌丝量与地下菌根数量密切相关。
2.2 菌塘内根系 见表 1。
表 1 菌塘内根系检查的 4条粗根的情况
编号 根长(cm)
大头直径(cm)
小头直径(cm)
分叉数个 菌根情况
1 36 0.3 0.2 3 无
2 59 0.22 0.1 8 多 ,着生在分叉的细根上
3 65 0.4 0.3 20 多 ,着生在分叉的细根 ,粗根上也有
4 50 0.6 0.6 9 较多 ,着生在分叉的细根的根端部分
2.3 菌丝显微特征 子实体菌肉菌丝 、出菇点根际菌丝 、根
部泥土间膜片菌丝 、外围竹毛根表面菌丝和已分离培养的菌
丝进行显微观察 、对照比较 ,结果见表 2。
观察表明 , 不同组织 、部位的菌丝在形态上差异非常明
显 ,子实体菌肉组织的菌丝最粗达到 6.5~ 10.5 μm , 均匀 , 子
实体根际菌索次之 , 第三是组织分离的菌丝;根部泥土间膜片
菌丝 , 子实体根际菌丝很接近 , 均在 2~ 3.5μm ,且不均匀 , 有
—37—
食用菌                    EDIBLE FUNGI                   2006(4)
花菇 135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陶祥生 周顺妫 叶长文 钟小铃 练长勋
(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 , 庆元 323800)
文章编号 1000-8357(2006)04-0038-02
花菇 135是目前我国代料花菇主栽品种之一 , 因其菇形
圆正 、菇柄短小 、花菇率高 、商品性好等诸多种性优势而广受
生产者 、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青睐。但另一方面 , 135 品种又有
其明显缺陷 ,即抗逆性明显弱于庆元 9015、庆科 20 等花菇品
种 ,如果生产管理不当 、栽培技术不到位 ,极易发生烧菌 、烂棒
等病虫害。现将 135品种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要点作一简
要概括 ,供菇农朋友参考。
1 135品种特性
135 品种属低温型 、迟熟花菇品种 ,菇大 、肉厚 、柄短 , 易形
成花菇 ,但抗逆性较弱。
1.1 形态特征 135 品种的子实体中至大叶型 、单生 ,朵形圆
正;菇盖表面茶褐色 、有鳞毛;菌褶整齐 , 较致密;菌柄直生 , 上
粗下细且极短;菇体组织致密 , 含水量低 ,不易开膜 , 易形成花
菇。
1.2 温度要求 135 属低温型迟熟品种 , 菌丝生长温度为 5
~ 32 ℃,以 24~ 26 ℃为宜;出菇温度范围 6 ~ 18 ℃, 最适 7 ~
15 ℃;从接种到菌丝生理成熟(出菇)一般需 200 d 左右 , 子实
体分化需 10 ℃以上的昼夜温差刺激。
1.3 抗逆性 135 品种的耐高温 、抗病虫等抗逆性较差 , 明显
弱于庆元 9015、庆科 20 等主栽品种。
2 栽培技术要点
根据 135 品种特性 ,正确掌握其栽培技术要点 , 做到良法
配良种 ,是确保栽培成功的关键。
2.1 栽培环境要求 发菌场所要求选择在清洁 、通风 、干燥 、
阴凉 、无直射阳光的室内培菌室或室外塑料荫棚。 尤其在高
温越夏季节 ,发菌场所要有通风 、散热 、降温 、遮光等设施 , 严
格将温度控制在 28 ℃以下 , 避免或减少烧菌 、闷堆 、烂筒等现
象发生。
出菇场所宜选择坐北朝南 、阳光充足 、通风性好的地块 ,
搭建高棚层架式塑料遮阳大棚 ,且大棚要便于调温 、调湿 、调
光 、调风 , 以满足花菇出菇管理期间对气候条件因子的特殊要
求。
2.2 栽培季节安排 各香菇栽培区海拔 、气候差异较大 , 应
根据各地海拔气候条件合理安排栽培季节。 135 品种在海拔
600~ 1 100 m 菇区 , 适宜接种期为 2~ 3 月;海拔 600 m 以下
结节 ,竹根棉絮状菌丝虽宽度与根部泥土间膜片菌丝 , 子实体
根际菌丝比较接近 , 但菌丝粗细均匀细长 、隔膜长 , 无结节。
从子实体根际菌丝到子实体外 10 cm 、 15 cm 处菌丝其宽度呈
现由粗到细变化。作为子实体开始发生的根际菌丝和泥土间
膜片菌丝其结构和形态大小非常相似 , 可以确定是子实体发
生时的菌丝态。
表 2 子实体 、斜面 、菌塘内菌丝形态比较
材料名称 菌丝形态 菌丝宽度(μm) 锁状联合特点
子实体菌肉菌丝 较粗 ,均匀 、白色透明 8.5~ 12.5 不明显
试管斜面菌丝 菌丝 、较均匀 3.5~ 5 不明显
子实体根际菌丝 菌丝白 、不均匀,菌丝边缘不光滑有结 2.5~ 3.5 不明显
子实体根际菌索 根状 ,很粗 5~ 15 不明显
子实体外 10cm 处菌丝 稀疏 ,较细 2.3~ 2.8 不明显
子实体外 15cm 处菌丝 稀少 ,较细 1.8~ 2.5 不明显
根部泥土间膜片菌丝 不均匀 、片断 ,有结节 2.5~ 3.5 似有双核锁状特征
竹根棉絮状菌丝 菌丝粗细均匀细长 、隔膜长 3~ 3.5 有锁状联合特征
3 结 论
3.1 不同出菇量的菌塘菌丝分布状况是不同的 , 表现在菌塘
菌丝圈的大小 ,单生菇的菌塘菌丝浓密的面积较大 , 而群生菇
菌塘的菌丝密集区小 ,但包括稀疏菌丝索范围要比单生菇的
菌塘大的多。从子实体向外缘的菌塘菌丝宽度呈现由粗到细
的变化。
3.2 不同出菇量的菌塘松树根系和菌根多少是不同的 , 单生
菇的菌塘内部的松根较粗 ,菌根较少 ,而群生菇菌塘的菌塘内
部的松根较细 ,菌根较多。地表菌丝量与地下菌根数量密切
相关。菌根数量多 , 地表菌丝量也多。有松根到达地位才有
子实体发生。
3.3 菌塘菌丝与子实体的菌丝和分离培养的菌丝差别较大;
子实体根际菌丝与泥土间菌丝膜片大小形态基本相同 , 可以
断定菌丝白 、不均匀 , 菌丝边缘不光滑 , 有结节是褐环粘盖牛
肝菌子实体发生时的菌丝态。
3.4 子实体 、分离培养 、菌索 、菌塘外围菌丝等类型菌丝未见
有锁状联合或锁状联合不明显。竹根棉絮状菌丝有锁状联合
特征 ,尚不能未确定是褐环粘盖牛肝菌菌丝。
参 考 文 献
[ 1]  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 M ] .郑州:河南科学出版社 , 2002:327~
333
[ 2]  弓明钦 , 陈 羽, 王凤珍.松茸[ 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1999.31~ 32
—38—
食用菌                    EDIBLE FUNGI                   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