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冬虫夏草与亚香棒虫草的鉴定



全 文 :[ 收稿日期]  2007-03-22
[ 通讯作者]  *何希荣 , Tel:(010)84076882;E-mail:hexirong -
001@163.com
冬虫夏草与亚香
棒虫草的鉴定
何希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 100700)
  冬虫夏草药性甘平 , 具有“补肺益肾 , 止血 , 化痰。用于
久咳虚喘 ,劳嗽咯血 , 阳痿遗精 , 腰膝酸痛” [ 1] 的功能。长期
以来是我国既可药用又可食用的高级滋补品 , 对于老 、少 、
病 、弱 、体虚者一年四季均可服用 ,且毒性低。经现代医学报
道 ,对于肾虚气喘 、肺虚咳血 、冠心病 、高血脂症 、更年期综合
征 、性功能衰退有一定疗效 , 在抗肿瘤方面以作为肿瘤的辅
助治疗[ 2] 。
近年来 , 冬虫夏草因野生资源逐年减少 , 而人们在其药
用 、保健及食品上的需求量大增 , 市场价格逐年攀升。因冬
虫夏草的高额利润及市场的供不应求 , 驱使不法药商混淆真
伪 ,以假充真。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假货 , 主要是用亚香棒
虫草冒充冬虫夏草出售 ,或是在真品冬虫夏草虫体部插入铁
丝或小木棒来增加其重量。
  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 Cordyceps sinensis
(Berk.)Sacc.寄生在蝙蝠娥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
的复合体[ 1] 。药材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
而成。虫体似蚕 , 长(3~ 5)cm , 直径(0.3 ~ 0.8)cm;表面深黄
色至黄棕色 ,有环纹(20 ~ 30)个 , 近头部的环纹较细 , 头部红
棕色 , 足 8对 , 中部 4 对较明显;质脆 , 易折断 , 断面略平坦 ,
淡黄白色。子座细长圆柱形 ,长(4 ~ 7)cm , 直径约 0.3 cm;表
面深棕色至棕褐色 , 有细皱纹 , 上部稍膨大;质柔韧 ,断面类
白色。气微腥 ,味微苦[ 1] 。
亚香棒虫草为麦角菌科真菌亚香棒虫草菌 Cordyceps
hawkesii Gray 寄生在蝙蝠娥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实体及幼虫尸
体的复合体[ 2] 。药材为虫体及其头部长出的子座组成。虫
体似蚕 , 长(3~ 4)cm ,直径(4 ~ 5)mm , 头部红黄色或紫黑色 ,
体表类白色 ,有(20 ~ 30)个环节 , 近头部有足 3 对 ,尾部 1 对 ,
中部 4 对 , 气门点状 ,黑色 , 刮去外层灰白色菌膜 , 可见褐色
或栗褐色虫体角皮;质脆 , 易折断 , 断面略平坦 , 黄白色。子
座单生 ,间或(2 ~ 3)个 , 长(4 ~ 8)cm , 头部短圆柱形 ,顶端圆
钝 ,长(1 ~ 1.2)cm , 直径(2~ 4)mm ,灰白色或灰黑色 ,具纵纹;
质脆 ,易折断 , 断面外层黑褐色或棕褐色 , 断面疏松或空瘪。
气香 ,味微咸(菌核)或淡(子座)[ 3] 。
据报道 , 亚香棒虫草有副作用 , 不宜作冬虫夏草使用[ 4] 。
现介绍冬虫夏草与亚香棒虫草的主要鉴别要点 ,见表 1。
表 1 冬虫夏草与亚香棒虫草的真伪鉴别
鉴别 冬虫夏草 亚香棒虫草
来源 Cordyceps sinensis(Berk.)
Sacc.(麦角菌科)
Cordyceps hawkesii Gray.
(麦角菌科)
虫体表面特

虫体似蚕 ,表面深黄色至
黄棕色。
虫体似蚕 ,表面有类白色
菌膜 ,去掉菌膜显褐色或
黄褐色 , 未去净菌膜的地
方成白色或黄白色片状 ,
背部可见黑点状气门。
头部颜色 黄红色或红棕色。 黑褐色或紫黑色。
中部 4对足 明显 ,稍凸出。 略明显。
虫体断面 断面略平坦 ,淡白色或黄
白色 ,中央有明显暗棕色
或棕褐色“υ”形纹 , 外皮
层紧密 , 深黄色或黄棕
色。
断面略平坦 ,黄白色或黄
棕色 ,中央或偏一边有明
显暗棕色或棕褐色“ ~ ”
形纹或点状空洞 ,外皮层
疏松 , 深黄棕色或黄褐
色。
子座 子座单生 , 呈长棒状 , 半
包裹虫体头部 , 从头部的
正顶端长出。
子座单生 , 呈长棒状 , 或
有(2~ 3)个分枝 ,全包裹
虫体头部 ,从头部的上前
端长出。
气味 气微或有淡淡的腹气 ,味
微苦。 有腥气 , 味微咸或淡 , 微苦。
虫体在放大
镜下观察
断面细腻 , 质较实 , 有多
数棕色丝状样的波纹;外
皮层深黄色或黄棕色 ,紧
密 ,略有光泽。
断面显粉性 , 质较松;外
皮层深黄棕色或黄褐色 ,
疏松 , 略有裂隙 , 可见未
去净的菌膜层。
浸泡后的变

入水浸泡后虫体及子座
无变化 ,液体无色或微显
淡黄白色 , 气微 , 略有草
菇样的香气。
入水浸泡后虫体及子座
略显膨大 ,背部黑点状气
门清晰可见 ,子座颜色由
灰褐色或黑褐色逐渐变
为灰色或灰白色 ,液体呈
黄色至黄棕色 , 气味特
异 ,有刺鼻的腥臭味。
晾干后的变

恢复原药材形状。 恢复原药材形状 ,尤其是
子座由灰色或灰白色 , 恢
复原灰褐色或黑褐色。
产地 西藏 、青海 、四川 、云南。 安徽 、湖北 、湖南 、浙江 、
贵州 、广东、广西 、云南。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3 000 ~
5 000)m以上高寒积雪 、
排水良好的高山草甸。
生长在海拔(1 000 ~
1 500)m半潮湿草丛。
[参考文献]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S] .一部 , 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75.
[ 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 中国医学
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 , 等.中药志
[ M] .第五册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4.778-779.
[ 3]  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 M] .第一册 , 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 1999.491.
[ 4]  广东省药材公司 , 广州市药材公司 , 广东省药材质量监
测站 ,等.常用中药材真伪鉴别[ M] .广州:广东科技出
版社 , 1988.167.
·69·
第 13卷第 11 期
2007年 11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13 , No.11
Nov., 2007
DOI :10.13422/j.cnki.syf jx.2007.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