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3种耳蕨根脂溶性成分



全 文 :中国药业 !#$% &%’(%)*+,#)%-. ·!!·
!#年第 $%卷第 $&期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分析 种耳蕨根脂溶性成分
姬志强 !,,王金梅 !,,康文艺 !,
(!# 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河南 开封 $%&’’$; # 河南大学药学院,河南 开封 $%&’’$)
摘要:目的 研究革叶耳蕨、黑鳞耳蕨和三叉耳蕨根的脂溶性成分。方法 用索氏提取法提取 (种耳蕨根的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处理后,采用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 ) -.法 /对 ( 种蕨类根中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 ( 种耳蕨根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一致,有显著差
异的成分是甾醇类化合物。结论 ( 种耳蕨根均具有药用价值。
关键词:脂肪酸;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油酸;亚油酸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01223 (4567 58 !9927 9: ;<=>> ?5867 9: @9A37254! #$%&’()* +* ,&’( !’-.)* +,/&’( ,.’0),+
1 )2 3’45565. 78 9&56:&; <:7=6>54* ?.’&’ @’A.:450* /&8.’(* ?.’&’* B$’& CDEFFCG +2 <$&:-&>.65>&; B7;;.(.* ?.’&’ @’A.:450* /&8.’(* ?.’&’* B$’& CDEFFCH
!#$%&’$( IDJ>425K> 01 23456728975 7:5 ;977< 9=2>6 23 ?1@<672=:AB*?# / 351@1C97AB D9E92F ?# B9E2312 0989G9 93> ?# 0H2I75H13# G>2<967
0:5 ;977< 9=2>6 23 ?# 351@1C97AB D9E92F ?# B9E2312 0989G9 93> ?# 7H2I75H13 G5H5 5J7H9=75> C< .1J:@57 5J7H9=7213# 0:5 5J7H9=75> ;977< 9=2>6
G5H5 5675H2;25> 93> 7:53 939@ C< +, ) -. ;1H 7:5 ;2H67 72B5# !>7BA27 0:5 7:H55 E23>6 1; ?1@<672=:AB :9> 7:5 69B5 B923 ;977< 9=2>6#
F984AB7598 * # / ) L ) 1=79>5=5312= 9=2> 93> LF ! ) 1=79>5=9>25312= 9=2> 9H5 7:5 B923 =136727A537 1; 7:5 ;977< 9=2>6 23 7:5 7:H55 E23>6 1;
?1@<672=:AB G:2=: :945 9 49@A5 ;1H B5>2=9@ A65#
)*+ ,-%.#( ;977< 9=2>6M +, ) -.;* # / ) L ) 1=79>5=5312= 9=2>;LF ! ) 1=79>5=9>25312= 9=2>
革叶耳蕨(<7;045>$6- ’.7;7I&56- D9E92)、黑鳞耳蕨(<7;045>$6-
-&J’7 0989G9)和三叉耳蕨( <7;045>$6- 5:K5.:7’)是鳞毛蕨科耳蕨
属植物,民间习用革叶耳蕨和三叉耳蕨的根状茎治疗内热腹痛,用
黑鳞耳蕨的地上嫩叶治疗下肢疖肿 N ! O。目前尚无有关 ( 种耳蕨的
化学成分的文献报道。笔者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
-.法)分析了 ( 种耳蕨根的脂溶性成分。
& 仪器与试药
+, PQL’ D +, R &L%& -.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 *美国安捷伦
公司 /。革叶耳蕨和黑鳞耳蕨 * ’’P 年 & 月采集于云南西双版纳,由
高级工程师崔景云鉴定 /;三叉耳蕨 * ’’P 年 % 月采集于河南省洛
阳市栾川县,由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李昌勤副教授鉴定,标本
存放于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 /。
方法与结果
! # 样品处理
分别取 ( 种耳蕨根的干燥粉末,置索氏提取器中,!&’ BS 石
油醚水浴回流 Q :,提取液浓缩蒸干,称取提取物 ’# 8,置 !’ BS
试管中,加石油醚 )乙醚 * $ T (,L M L /溶剂至 & BSF 振荡溶解 F 加
’# & B1@ R S 氢氧化钾甲醇溶液 $ BS,振荡 ! B23,放置 !’ B23,再加
入 ! BS蒸馏水F静置分层F取上清液用于 +, ) -.分析。
! ! 分析条件
色谱条件:采用 U? ) & -.石英弹性毛细管柱 *(’ B V ’# & BB,
’# & !B/;载气为高纯 U5(LL# LLLW);流量 ! BS R B23;进样口温
度 &’ X;色谱柱初始温度 &’ X *保持 ! B23 /,以 ! X R B23 升温
速率升至 !P’ X *保持 B23 /,以 P X R B23升温速率升至 &’ X,
最后保持 ’ B23;不分流进样,进样量 ! !S。
质谱条件:电离方式为 YZ源,能量 %’ 5[;离子源温度 (’ X;
四极杆温度 !&’ X;传输线温度 Q’ X;质量范围为 (’ \ &&’ 9BA,
溶剂延迟 ( B23;电子倍增器电压 ! %P& [。谱图检索采用 ]0S?Y.0(
和 DZ.0’&。
! $ 结果
由表 !可见,含量在 !W以上的脂溶性成分革叶耳蕨根中有 !’
个 *总含量达 %!^ ’QW /,黑鳞耳蕨根中有 !!个 *总含量达 Q^ P$W /,
三叉耳蕨根中有 L 个 *总含量达 %’^ L!W /;( 种耳蕨根中共有的脂
肪酸分别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硬脂酸;甾醇类化合物差异显
著,F ( )二氢 )豆甾醇仅存在于黑鳞耳蕨根中, )谷甾醇、*(#F
&$F $ N / )豆甾 ) % 烯 ) ( )醇和 # )豆甾 ) Q*!$ / )烯 ) ( )醇仅
存在于三叉耳蕨根中;革叶耳蕨根中不存在甾醇类化合物。
- 讨论
在革叶耳蕨、黑鳞耳蕨和三叉耳蕨根中,共有的脂肪酸成分
基本上为高含量的脂肪酸,但含量差别大。作为同属植物,甾醇类
化合物存在显著的差异:黑鳞耳蕨根中 F ( )二氢 )豆甾醇
(P# LW)含量最高,是其脂溶性成分的主要成分,明显区别于其
他两种耳蕨;总甾醇含量三叉耳蕨根((’# ’$W)因此低于黑鳞耳蕨
根 *(!^ (LW /,但甾醇类化合物分别为 )谷甾醇、*(#F &$F $ N/ )
豆甾 ) % 烯 ) ( )醇和 # )豆甾 ) Q *!$ / )烯 ) ( )醇;革叶耳蕨根
中不含甾醇。这一结果表明,甾醇类化合物是 ( 种耳蕨根中有显著
差异的成分。此外,植醇存在于 ( 种耳蕨中,但含量有一定差异
含量 *W /保留时间
* B23 /
化合物
# &(%
(# (P
&# L$
P# &$P
P# P$$
P# %%!
P# LQ(
L# QL&
(’# !’&
(’# &P%
(’# %P(
(’# L%
($# &
(L# !&
$P# &%L
&!# $’!
* # / ) L ) :5J9>5=5312= 9=2> * # / ) L )十六碳烯酸
:5J9>5=9312= 9=2> 棕榈酸
LF ! ) 1=79>5=9>25312= 9=2> 亚油酸
* # / ) L ) 1=79>5=5312= 9=2> 油酸
!! ) 1=79>5=5312= 9=2> !! )十八碳烯酸
I:<71@ 植醇
1=79>5=9312= 9=2> 硬脂酸
) 6271675H1@ )谷甾醇
!!F !( ) 52=169>25312= 9=2> !!F !( )二十碳二烯酸
F ( ) >2:<>H1 ) 6728B9675H1@ F ( )二氢 )豆甾醇
* (#F &$F $ N / ) 6728B967 ) % ) 53 ) ( ) 1@
*(#F &$F $ N / )豆甾 ) % 烯 ) ( )醇
# ) 6728B967 )Q*!$/ ) 53 )( ) 1@ # )豆甾 )Q*!$/ )烯 )( )醇
>1=169312= 9=2> 山嵛酸
757H9=169312= 9=2> 木腊酸
:5J9=169312= 9=2> 二十六酸
4279B23 Y 维生素 Y
革叶耳蕨
!# %L
# $
!&# %(
!# $$
)
P# ((
# $Q
)
!# $P
)
)
)
!# (
# (L
)
$# L
黑鳞耳蕨
&# %&
!&# (
Q# P
!# %
# PP
!# ’Q
!# P&
$# $%
)
P# L
)
)
# %Q
!# !$
)
三叉耳蕨
)
!# %(
!$# ((
L# Q
)
!#
!# !$
!$# &(
Q# Q$
P# P%
)
)
)
!# P(
表 ! ( 种耳蕨根的脂溶性成分
药物研究
中国药业 !#$% &%’(%)*+,#)%-.·!·
!#年第 $%卷第 $&期
(#$ %%&,!$ ’(&和 !$ &)。
% 种耳蕨根脂溶性成分中的油酸和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不饱
和脂肪酸,对降低人体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有明显效果,对防止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有积极作用 ) *,是主要的药效成分。
在革叶耳蕨和三叉耳蕨根中都检测到了少量的维生素 +,表明 %
种耳蕨根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 *。
作者简介:康文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活性
成分及新药研究,本文通讯作者,,电子信箱-./0123045 6789/:;$ <79。
参考文献:
) ! * 丁宝章=王遂义 $ 河南植物志 ,第三册 - )> * $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 !@@A? (@ B @$
) * 赵华锋=谢慧明=朱 霖=等 $ 生、熟葵花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的 CD B >E
分析 ) F * $ 粮油加工= ’’( ,! - ? #( B A’$
) % * 郭宝星 $ 蚕沙及其提取物在医学上的应用 ) F * $ 四川中医 = ’’%= !
,% - ? !@ B !$
!收稿日期:##$ % #& % ’(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EG+-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全
身各器官或系统可同时或相继受累,从而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
化。其中肺动脉高压(HIJ)是 EG+的严重并发症,发病机制尚不完
全明确,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发展为肺原性心脏病,预后极差,病
死率高,是结缔组织病中继感染和脏器衰竭之后的第 % 位死因 ) ! *。
为客观评价环磷酰胺(DKL)冲击治疗对 EG+并发 HIJ的有效性和
安全性,笔者作了如下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 一般资料
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和四川省人民医院风湿免
疫科 ’’# 年 % 月至 ’’A 年 % 月住院的 EG+并发轻、中度 HIJ患
者共 %% 例,随机分为试验组 !( 例和对照组 !M 例,其中试验组 !
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而退出试验。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 !@( 年美国
风湿病学会修订的 EG+ 分类标准,同时符合 HIJ 的诊断标准,均
无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梗死病
史。HIJ的诊断标准依据 ’’N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D)循证指南 ) *,
主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辅以心电图、胸部 L线平片确定
诊断,静息时平均肺动脉压大于 M 99 J1 和(或)肺动脉收缩压
(EHIH)大于 %’ 99 J1即可诊断。采用纽约心功能分级系统(OIJI)
对 HIJ进行功能分级,其中轻度为!级,中度为级,重度为# P
$级。试验组 !A 例中男 % 例(!A$ #M& -,女 !N 例(($ %M& -;年龄
最小 !( 岁,最大 M’ 岁,平均(%’$ M( Q @$ % -岁。对照组 !M 例中男
例(!%$ %%& -,女 !%例((#$ #A& -;年龄最小 !( 岁,最大 MN 岁,平
均(%$ ’ Q ($ (#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EHIH、心功能分级、
# 9:0 步行距离、动脉血氧分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 R
’$ ’M -,具有可比性。
! #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即强的松晨起口服,剂量为患者入组
时正规疗程的剂量,按正规用药方案减量和维持。试验组给予DKL
’$ ( P !$ ’ 1 S 9静脉注射=每月 !次;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 !’ 91 口
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作用
吴晓丹 !,刘 钢
(!$ 四川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四川 成都 #!’’A;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免疫科,四川 成都 #!’’A)
摘要:目的 研究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住院患者 %%例随机分为两
组,试验组 !(例用环磷酰胺每月 !次静脉冲击治疗,对照组 !M例给予依那普利,疗程均为 !周。结果 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显
著降低,# 9:0步行距离明显改善;试验组在改善临床指标及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少数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缓
解,有 !例患者因发生肺部感染而退出试验。结论 每月 !次静脉注射环磷酰胺可有效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的肺动脉高压,改善患者的生
活质量。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肺动脉高压;环磷酰胺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0 文章编号:(##, % .+’(!##+)(’ %##( %#
122345 62 78496:;6<:;=>?@3 AB9<3 C;3D=:8 6E AB9>6E=D8 F8:3D53E0<<64?=53@ G?5; H8<53>?4 IB:B< 1D85;3>=56# $%&’(&)*+ ,%# -&)./
0 *1 234&5673)6 ’8 9:3#7&6’;’.<+ =%>:#&) !5’?%)>%&; @’A4%6&;+ B:3).(#+ =%>:#&)+ B:%)& C*DDE/F
/1 234&5673)6 ’8 9:3#7&6’;’.<+ @#&G% @’A4%6&;+ =%>:#&) H)%?35A%6<+ B:3).(#+ =%>:#&)+ B:%)& C*DDE/ I
!#$%&’$(JKL345?M3 K7 T8UV4 863 3WW3<8T /0V T/W384 7W <4<;7X67TX6/9:V3 70 863 8Y3/89308T 7W XU;970/Y4 64X3Y830T:70 /TT7<:/83V 2:86 T4TZ
839:< ;UXUT 3Y48639/87TUT$ N35;6@< %% [U/;:W:3V :0X/8:308T 23Y3 Y/0V79;4 V:\:V3V :087 863 8Y:/; 1Y7UX ,!( XU;T3 863Y/X4 97086;4 - /0V 863 <708Y7; 1Y7UX ,!M X/8:308T U0V3Y2308 703 8Y3/89308 <7UYT3 7W ! 233.T$ *3970/Y4 /Y83Y4 T4T87;:< XY3TTUY3 V3;:W3 7W 863 8Y:/; 1Y7UX 23Y3 7^\:7UT;4 1Y3/83Y 86/0 867T3 7W 863 <708Y7; 1Y7UX$ D79X/Y3V 2:86 863 <708Y7; 1Y7UX= 863Y3 23Y3 T793 T:V3 3WW3<8T
:0 863 8Y:/; 1Y7UX= 26:<6 <7U;V ^3 3]830U/83T ^4 T49X879/8:< 863Y/X4$ _03 X/8:308 2:86VY32 WY79 863 8Y:/; ^3033V:01 /V9:TT:70$ 76E49B839:< ;UXUT 3Y48639/87TUT /0V 7^\:7UT;4 :9XY7\3 X/8:308T ‘ [U/;:84 7W ;:W3$
)*+ ,-%.#( T4T839:< ;UXUT 3Y48639/87TUTa XU;970/Y4 64X3Y830T:70a <4<;7X67TX6/9:V3
药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