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竹节参名称及基原考



全 文 :基金项目:湖北省重大科技项目(竹节参 GAP基地建设)作者简介:林先明 , 1964~ ,高级农艺师 ,从事中药材栽培及开发利用。
·考证 ·
竹节参名称及基原考
林先明 1 ,谢玲玲2 ,由金文 1 ,郭 杰 1 ,廖朝林1 ,刘海华 1
(1.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 ,湖北恩施 445000;2.湖北省恩施州农科院 ,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 《科学的民间药草》是竹节参一名的最早来源 , 但药用记载应是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民间作竹节参
药用的植物主要是竹节参(大叶三七)PanaxjaponicumC.A.Mey.及其三个变种:羽叶三七 PanaxjaponicusC.A.
Mey.var.bipinnatifidus(Seem.)C.Y.WuetFeng、秀丽假人参(扣子七)PanaxjaponicusC.A.Mey.var.major
(Burk.)C.Y.WuetK.M.Feng.、狭叶竹节参 PanaxjaponicusC.A.Mey.var.angustifolius(burk.)ChengetChu.
等 ,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药典》中竹节参基原为竹节参 PanaxjaponicumC.A.Mey.的规定不一致。建议加强药
化 、药效学研究 ,为归并提供依据 ,并为竹节参种质提纯和选育遗传稳定的竹节参栽培种。
关键词 竹节参;基原;考证
中图分类号:R28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454(2007)06-0742-02
  竹节参为我国的名贵特产少常用的中药材之
一 。在云南 、贵州 、四川 、湖北 、陕西 、甘肃 、河南 、浙
江 、安徽 、江西等省民间有较长的应用历史 ,还有少
量出口香港 。有滋补强壮 ,散瘀止痛 ,止血祛痰的功
效 ,也是土家族著名民族药 ,一直被湖北恩施土家族
先民奉为 “草药之王 ”。竹节参的本草研究 〔1, 2〕 ,对
产地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 ,但对原植物尚存争议 。
本文就其名称由来 、原植物及其历史演变作进一步
的考证 。
1  竹节参的名称
1.1  名称由来 竹节参名始见于 《科学的民间药
草 》〔3〕 ,其来历未见于历代本草 。最早清 ·赵学敏
撰 《本草纲目拾遗 》(1765年)在昭参项下记有:“土
人入山采根暴干 ,色微黄 ,形似白及 ,长而有节者 ,其
味微甘而苦 ,颇类人参 。人参补气第一 ,三七补血第
一 。叶同而功亦等 ,故人并称曰人参三七 ,为药品中
之最珍贵者 ”。从外观上看 “皮上间有带竹节纹
者 ”。该书又记有 “浙产台温山中 , 出一种竹节三
七 ,白色如僵蚕 , 每条上有痕如臼 , 云此种血症良
药 ”。清代《百草镜》记述 “一种广西山峒来者 ,形似
白及 ,长者如老干姜 ,黄有节 ,味甘如人参 ,亦名人参
三七 ,又名竹节三七 ”。从药材形状 、性味及功用上
可以认为以上两种本草所述的 “竹节三七 ”即是竹
节参 ,故前人多以此为竹节参名之出处 〔1, 2, 4〕。虽然
以后仍有多种称谓 ,但 1977年及以后各版 《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都用竹节参之名 ,于是此后
的著作中都统一使用这一名称 〔5-7〕。
1.2  同物异名 由于竹节参在我国分布范围较
广 ,民间药用历史悠久 ,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名称 。明
· 《花镜》(陈淏子著于明万历年间):依其具有滋补
强壮作用称之为土参 、土精 、血参;清 · 《草本便方 》
按民间 “七 ”药和根茎外形的特点 ,称之为甜七 、竹
根七;1956年叶橘泉主编的《现代实用中药 》仍称竹
节三七;《中国药用植物志》(裴鉴 、周太炎著)称之
为竹鞭三七 、罗汉三七;曾育麟著《中药形性经验鉴
别法 》(1958年 ,云南人民出版社)称之为竹节七 、竹
七;《中药材品种论述 》(谢宗万著 , 1964年 ,上海科
技出版社)称之为萝卜七 、白三七;《贵州草药 》则称
为水三七;《云南经济植物》称之为明七 、鸡头七 、野
三七;《湖北中草药志 》 (1978年)称之为白三七;
《四川常用中草药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编 ,四川人
民出版社 1971年)称峨三七 ,还依根茎形状呈竹鞭
状的称为竹根七 ,根茎尾部形态似芋头的称为芋儿
七 ,如遇石块等阻隔 ,根茎盘曲生长 ,特称为 “盘龙
七”。
1.3 同名异物 由于竹节参一名出现较迟 ,因而
同名异物现象很少 ,仅 《湖北中草药志 》(1978年)
将其作为扣子七(即:珠子参)的别名。
2 产地及原植物
《本草纲目拾遗 》直接按产地云南昭通命名为
昭参 ,同时载明的其它产地有:浙江 ,广西琼州 、右江
等。大量的考察研究认为 ,竹节参分布范围较广 ,云
南 、贵州 、四川 、湖北 、陕西 、甘肃 、河南 、浙江 、安徽等
省的均有分布 ,但以西南地区的云南 、贵州 、四川 、湖
北恩施州最为集中〔4, 6 ~ 9〕。 1988年湖北省农科院中
药材研究所在恩施州竹节参原产地种植取得成功 ,
并建成了规范化种植基地 ,使湖北省恩施 、宣恩 、咸
丰三个县市成为目前我国竹节参的主要产地 。
·742· 中药材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0卷第 6期 2007年 6月
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07.06.050
至于原植物自《本草纲目拾遗 》以后 ,医药书中
竹节参多有记载 ,特别是现代植物学研究及人们对
人参属植物的重视 ,作了大量著述。但原植物的认
定大多没有将它与扣子七 、珠子参 、疙瘩七的关系明
确 。
查 《本草纲目拾遗 》记述竹节三七又名人参三
七 ,同时还记有将珠参(即珠子参或扣子七)称为人
参三七的事实。这大约是竹节参与珠子参或扣子七
不分的最早例证 。
《中药大词典 》在竹节三七项下 ,指出原植物为
五加科大叶三七呈竹鞭状的根茎;在珠儿参项下则
指同种呈串状的根茎”。大叶三七确实存在竹鞭状
和串珠状根茎 ,显然是将同一种植物不同形态的根
状茎作为两种药材。
《四川常用中药 》谓峨三七为五加科大叶三七
的肉质直根。大叶三七的拉丁名为 Panaxpseudo-
ginsengWal.var.japonicus(C.A.Mey.)Hooet
Tseng即 PanaxjaponicusC.A.Mey.。但查《四川中
药志》则认为峨三七 “系狭叶假人参 、羽叶三七 、大
叶三七的统称 ”,峨三七一般分为竹根七 、芋儿七 、
扭子七三种 。竹根七是指竹鞭状的根茎部分 ,芋儿
七是指根茎尾部的肉质块根 ,因形似芋头故名 ,钮子
七则是指呈串珠状的根茎 ,故又名 “珠子参 ”。这种
分类方法与大多数分类方法不同 ,其原植物包括了
大叶三七 PanaxjaponicusC.A.Mey.三个变种:羽
叶三七 PanaxjaponicusC.A.Mey.var.bipinnatifi-
dus(Seem.)C.Y.WuetFeng、秀丽假人参 (扣子
七)PanaxjaponicusC.A.Mey.var.major(Burk.)
C.Y.WuetK.M.Feng.、狭叶竹节参 Panaxja-
ponicusC.A.Mey.var.angustifolius(burk.)Cheng
etChu。因同一变种的植物有几种不同形态的根状
茎 ,同一种形态的根状茎可能来自不同变种的这一
事实认识不清 ,因而对原植物的认定不甚确切 ,以致
1977年后各版 《中国药典 》和近年出版的多部著
作 〔4-7〕中对竹节参的原植物仍然是 Panaxjaponicus
C.A.Mey.的干燥根茎 ,性状略呈圆柱形;珠子参
原植物为珠子参 PanaxjaponicusC.A.Mey.var.
major(Burk.)C.Y.WuetK.M.Feng.或羽叶三七
PanaxjaponicusC. A. Mey. var.bipinnatifidus
(Seem.)C.Y.WuetFeng, 性状略呈扁形 、圆锥形
或不规则菱角形 ,偶成连珠状。因而出现了 Panax
japonicus中呈串珠状根状茎既不能作竹节参 ,也不
能作珠子参;Panaxjaponicusvar.major和 Panaxja-
ponicusvar.bipinnatifidus中呈竹鞭状的根茎既不能
作珠子参 ,也不能作竹节参的现象。
从湖北省恩施州竹节参 GAP基地 、湖北省神农
架自然保护区和四川省峨眉山等地的竹节参种源观
察发现:大叶三七 、秀丽假人参 (扣子七 , 四川少
见)、狭叶假人参(湖北少见 ,仅引种了二百多株)、
羽叶三七(湖北和四川的叶形差异很大)等 ,由于生
长环境相似 ,又属同一物种 ,自然杂交现象较多 ,同
一植株的后代 ,叶型 、根茎形态都有分离现象。据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10〕和 《湖北植物志 》〔11〕对大
叶三七 、羽叶三七 、秀丽假人参 、狭叶竹节参等形态
描述 ,都指出了其根状茎有 “竹鞭状 ,或串珠状 ”或
“串珠状 ,很少为竹鞭状”等 ,但从大量观察中发现
Panaxjaponicus呈串珠状根状茎很多 ,而其它变种
呈竹鞭状根茎的也不在少数。这一部分若按 《中国
药典 》就无法归类。
3 讨论与建议
笔者认为目前应首先解决民间将大叶三七 、秀
丽假人参(扣子七)、狭叶竹节参 、羽叶三七等都作
竹节参用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不一致。为此
应加强药化 、药效学研究 ,为秀丽假人参(扣子七)、
狭叶竹节参归并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应开展竹节参
种质提纯和品种选育 ,以获得遗传稳定 ,后代根茎都
呈竹鞭状的竹节参(大叶三七)Panaxjaponicus人工
栽培种。
注:本文承湖北中医学院詹亚华教授斧正 ,谨谢 !
参 考 文 献
[ 1] 华青 .《本草纲目拾遗 》“昭参”专释 .南京中医学院学
报 , 1991, 7(1):53.
[ 2] 中国经济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经济植物志(下
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61.
[ 3] 朱中德 .科学的民间药草 .千顷堂出版社 , 1951.
[ 4] 范崔生主编 .中药采收鉴别应用全书 .南昌:江西科技
出版社 , 1995.
[ 5]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现代实用本草(上册).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7.
[ 6] 中国药材公司 .全国中草药汇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986.
[ 7] 中国药材公司 .全国中药资源丛书·中国中药资源志
要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4.
[ 8]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词典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58.
[ 9] 湖北省革委会卫生局 .湖北中草药志 .武汉:湖北人民
出版社 , 1978.
[ 10]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
二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2.
[ 11]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湖北植物志 .武汉:湖
北人民出版社 , 2003.
(2006-08-10收稿)
·743·中药材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0卷第 6期 2007年 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