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当归苦参丸中阿魏酸的含量



全 文 :合样品的紫外图谱 , 说明两药配伍不发生化学结构改变 ,与
文献报道一致。两药注射液混合析出白色沉淀 , 可能是因为
氨茶碱注射液显碱性 pH ≤9.6 , 而帕珠沙星注射液 pH 在
3.5 ~ 5.5之间 ,显酸性 , 两药混合即析出茶碱白色沉淀 ,故在
临床上两药注射液不可同时注射 , 值得注意 , 可分别先后静
脉滴注 ,中间应用输液冲洗管道一次完成滴注治疗。
参考文献:
[ 1]  石和鹏 ,刘浚.氟奎诺酮类抗菌剂帕珠沙星[ J] .生理科学杂志 ,
2003 , 25(4):159.
[ 2]  赵莉 ,王卓 ,杨樟卫.HPLC 测定输液中加替沙星和氨茶碱的含
量及其应用[ J] .药学服务与研究 , 2004 , 4(2):160-162.
[ 收稿日期] 2007-04-10
[作者简介] 运委 ,女 ,中专 ,主管药师 ,电话:135455483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当归苦参丸中阿
魏酸的含量
运委1 ,孙仲葆1 ,刘戎2  (1.黄石市药品检验所 , 湖北 黄
石 435000;2.黄石市中医院 ,湖北 黄石 435000)
[ 摘要]  目的:建立 HPLC 法测定当归苦参丸中阿魏酸的含
量。方法:采用 Kromasil C18柱(250 mm ×4.6 mm , 5 μm)色
谱柱;流动相为0.085%磷酸溶液(以 10%三乙胺溶液调 pH
3.0)-乙腈(83∶17);检测波长为 316 nm , 流速为 1.0 m L·
min-1 。结果:阿魏酸的线性范围为2.01 ~ 40.2 mg·L -1 ,精
密度试验 RSD为1.1%,重复性试验 RSD 为1.0%,平均回收
率99.4%, RSD为1.7%(n=9)。结论:该方法简便 、可靠 、准
确 ,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 关键词]  当归苦参丸;阿魏酸;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
[中图分类号] R927.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1-
5213(2007)10-1477-02
  当归苦参丸目前没有含量控制标准[ 1 , 2] , 它由当归和苦
参两味药组成 ,具有凉血祛湿功能。 用于血燥湿热引起的头
面生疮 ,粉刺疙瘩 , 湿疹刺痒 ,酒糟鼻赤。当归主成分为阿魏
酸。本实验采用 H PLC 法测定主药当归中阿魏酸的主要成
份 ,获得满意的效果。
1 材料
美国戴安 SUMMITP880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 Chrome-
leon 色谱工作站;阿魏酸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生物制品检
定所 ,批号 0773-9910);当归苦参丸样品(北京同仁堂科技发
展股 份有 限 公 司制 药 厂 , 批号 20030406 , 20030903 ,
20040419);乙腈为色谱纯;磷酸 ,三乙胺为分析纯 。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试验 色谱柱:Kromasil C18柱
(250 mm×4.6 mm , 5 μm);流动相:0.085%磷酸溶液(以
10%三乙胺溶液调 pH 3.0)-乙腈(83∶17);检测波长:316
nm;柱温:30 ℃;进样量:10 μL;保留时间较适中 , 分离效果
较好。阿魏酸峰与相邻杂质峰分离度为28.6 , 理论板数为
6 836(以阿魏酸峰计算), 具有好的分离度 , 较高的柱效 , 符
合规定的要求。图谱见图 1。
图 1 高效液相色谱图
A.阿魏酸对照品;B.当归苦参丸样品;C.缺当归阴性样品;1-阿魏

Fig 1 HPLC ch romatograms
A.reference feru lic acid;B.sample f rom Danggui Kushen pi lls;C.
negative sam ple w ithout Angelica sinensi s Diel s;1- f eru lic acid
2.2 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供试品 10 袋 ,研
细 ,过 3 号筛 , 取供试品粉末0.4 g , 精密称定 ,加 70%甲醇 20
mL , 称定 ,置水浴上回流 30 min ,放冷 ,再称定 , 用 70%甲醇
补足至原质量 ,取续滤液经微孔滤膜过滤即得供试品溶液。
精密称取阿魏酸对照品适量 , 加 70%甲醇制成每 1 m L中含
8 μg 溶液 ,即得。
2.3 方法学考察
2.3.1 标准曲线制备 精密称取阿魏酸对照品20.1 mg ,置
100 mL 量瓶中 ,加 70%甲醇溶解并稀释置刻度 , 摇匀 , 作为
储备液(201 mg·L-1)。分别吸取该溶液 0.5 , 1 , 2 , 3 , 5 , 10
mL至 50 mL 量瓶中 , 用 70%甲醇稀释置刻度;分别进样 10
μL , 以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 , 以阿魏酸的浓度为横坐标绘
制标准曲线 ,得回归方程为:A=1.238×102C-5.248×10 , r
=0.999 7。结果表明阿魏酸在2.01 ~ 40.2 mg·L -1范围内
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3.2 阴性干扰性试验 按处方比例配制不含当归的阴性
样品 ,按样品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 结果表明其他组分对
测定无干扰。
2.3.3 样品测定 取不同批号样品 , 分别照“2.2”项下方法
制备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 ,在“ 2.1”色谱条件下测定 ,以
外标法计算含量 ,测定样品中阿魏酸的含量。每批样品测定
3 次 , 取平均值。结果批号为 20030406 , 20030903 , 20040419
样品中阿魏酸的含量分别为 0.993 , 1.014 , 1.212 mg/袋。
RSD分别为0.7%, 0.6%, 0(n=3)。
2.3.4 精密度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 , 每隔 1 h 进样一次 ,连
续进样 6 次 ,结果 RSD 为1.1%。
2.3.5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批样品溶液 , 分别在 0 , 1 , 2 , 3 ,
4 , 5 h 依法测定 , 记录色谱峰的峰面积 , RSD 为1.1%。表明
供试品溶液在 5 h 内稳定。
2.3.6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样品 6 份 , 按照“ 2.2”项下方
法制备供试液 ,按“ 2.3.3”项下测定法操作 , 测得阿魏酸含量
的 RSD为1.0%(n =6)。结果表明 ,该方法的重复性良好。
2.3.7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量取已测定含量的供试品
0.4 g(批号 20030903 ,阿魏酸含量为0.300 3 mg·g -1), 精密
加入对照品溶液0.5 , 0.6 , 0.7 m L(质量浓度为 0.212 0 g·
L-1)适量(分别相当于样品含量的 80%, 100%, 120%), 加
70%甲醇19.5 , 19.4 , 19.3 mL ,照“ 2.2” 项下方法操作 , 依法
测定 ,结果见表 1。
3 讨论
3.1 提取方法的选择 本实验对样品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探
·1477·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年第 27卷第 10期 Chin H osp Pharm J , 2007 Oct , Vol 27 , No.10
   表 1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n=6)
Tab 1 Results of recover y test(n=6)
取样量
/ g
样品
含量
/mg
加入对
照品量
/mg
实测值
/mg
回收量
/ mg
回收率
/ %
平均
回收率
/%
RSD
/ %
0.395 4 0.118 7 0.106 0 0.221 8 0.103 1 97.2
0.413 0 0.124 0 0.106 0 0.227 6 0.103 6 97.7
0.427 7 0.128 4 0.127 2 0.256 0 0.127 6 100.3 99.4 1.7
0.420 2 0.126 2 0.127 2 0.252 0 0.125 8 99.7
0.429 4 0.128 9 0.148 4 0.276 3 0.147 4 99.3
0.430 0 0.129 1 0.148 4 0.280 3 0.151 2 101.9
索 ,以 70%甲醇为溶剂 , 先后用超声 、冷浸和加热回流法提
取 ,结果表明加热回流法提取率最高 , 且超声法和冷浸法提
取样品重复性差 ,故本实验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
3.2 波长的选择 在文献[ 3-4] 中 , 检测波长均为 320 nm ,
本实验对阿魏酸对照品溶液(8 mg·L-1)在流动相溶液中进
行紫外扫描 ,得出阿魏酸在 316 nm 处有最大吸收。 所以本
实验采用波长 316 nm 进行含量测定。
3.3 流动相的选择 实验中参照文献[ 3-4] 的流动相对供试
液进行分离 ,结果分离效果不好。本实验经摸索 , 以0.085%
磷酸代替文献中的冰醋酸 , 乙腈代替文献中的甲醇 , 得到了
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 1]  中国药典.一部[ S] .2005:101.
[ 2]  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S] .第 3册 , 1991:69.
[ 3]  陈军 ,张小兵 ,李国强.HPLC法测定益气养阳胶囊中阿魏酸的
含量[ J] .广东药学院学报 , 2006 , 21(1):42.
[ 4]  刘义梅.HPLC法测定复方银杏口服液中阿魏酸的含量[ J] .中
药材 , 2005 , 28(2):147.
[ 收稿日期] 2006-12-22
[作者简介] 孙旭群 ,女 ,副主任药师,硕士 ,电话:0551-2922143 , E-m ail:sunxq5000@sina.com
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法测定盐酸氨基
葡萄糖影响因素考察
孙旭群1 ,杨旭1 ,王效山2  (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
院药剂科 , 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中医学院 , 安徽 合肥
230038)
[ 摘要]  目的:考察 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Elson-Morgan)法
中各实验因素对于盐酸氨基葡萄糖(GAH)含量测定的影
响 ,优化 GAH 的含量测定法。方法:分别考察 Elson-Mor-
gan 法中:2%乙酰丙酮碱性溶液的配制及其用量 、100 ℃水
浴时间 、加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溶液量及显色反应温度和时
间等因素对测定 GAH 时的吸收波长 , 吸收度的影响。结
果:通过实验 , 优化各影响因素分别为:2%乙酰丙酮溶液
(0.5 mol·L-1碳酸钠溶液为溶剂)2.5 m L;100 ℃水浴 20
min;3% P-DABA 溶液1.0 m L ;60 ℃水浴 1 h。结论:经优
化的 Elson-Morgan法 , 使 GAH 的含量测定能获得准确的结
果。
[ 关键词]  盐酸氨基葡萄糖;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法;影响
因素
[ 中图分类号] R91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1-5213
(2007)10-1478-02
  D(+)-盐酸氨基葡萄糖(C6H 11 O5 NH2·HCl)[ D(+)-
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 , GAH] 是甲壳素经盐酸水解得
到的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 , 微溶于甲醇 , 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
剂。它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症有良好的疗效 ,又是合成抗癌
药物氯脲霉素的主要原料。对于盐酸氨基葡萄糖含量测定 ,
通常采用 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Elson-Morgan)法。 其原理
是在一定温度下 ,过量的乙酰丙酮碱性溶液将 D-氨基葡萄糖
分子 2 号碳位上的氨基乙酰化 , 生成带有吡咯环的 N-乙酰
衍生物。当加入酸性的对二甲氨基苯甲醛(P-DABA)时 ,立
刻发生络合反应 ,生成紫红色溶液 , 在 525 nm 处附近有最大
吸收度。影响该法测定结果的因素较多 , 为提高方法的准确
性 ,需优化各因素。
1 材料
盐酸氨基葡萄糖标准品(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公司 ,
批号 20040219);对二甲氨基苯甲醛 、乙酰丙酮为分析纯;
7530-G 紫外分光光度计。
2 方法与结果
2.1 考察因素和水平的设计 Elson-Morgan 法具体过程通
常是:精密量取 GAH ,加入 2%乙酰丙酮溶液(以一定浓度碳
酸钠溶液配置), 在 100 ℃水浴加热 , 冷却后加入对二甲氨基
苯甲醛溶液及一定量无水乙醇 ,混匀 , 60 ℃水浴加热 , 显色稳
定后 ,在 525 nm 附近测定吸收度。因此 ,对以下影响因素进
行考察 ,以量化测定方法 ,获得准确的结果:2%乙酰丙酮碱性
溶液的配制及其用量 、100 ℃水浴时间 、加入对二甲氨基苯甲
醛溶液量及显色反应温度和时间。经过初步试验后 , 具体各
因素条件见表:每个实验均设空白 1个 ,平行样品 4个。
表 1 考察因素及水平
Tab 1 Facto rs and levels
A/m ol·L -1 B/mL C/min D/mL E/ ℃, min
0.25 1.0 10 0.6 室温 , 5 min
0.5 1.5 20 1.0 室温 , 60 min
1.0 2.5 30 1.4 60 ℃, 50 min
1.5 3.0 40 1.8 60 ℃, 30 min
60 ℃, 60 min
60 ℃, 70 min
注:A 为碳酸钠溶液浓度;B为 2%乙酰丙酮用量;C 为 100℃水浴加
热时间;D 为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溶液量;E为显色反应温度和时间。
2.2 配置 2%乙酰丙酮所用碳酸钠溶液浓度 实验结果显
示 ,最大吸收波长(λmax)随碳酸钠溶液浓度增加而变小 , Am ax
在碳酸钠溶液为0.5 mo l·L-1时最大 , 结果见表 2。
表 2 碳酸钠溶液浓度对 GAH λmax和 Am ax的影响
Tab 2 The effect of Na2CO 3 concentration on λmax and Amax
of GAH
浓度/mol·L-1 λmax Amax
0.25 527.9±0.1 0.765±0.002
0.5 525.4±0.1 0.836±0.002
1.0 523.8±0.2 0.793±0.001
1.5 521.8±0.1 0.759±0.003
2.3 2%乙酰丙酮碱性溶液的用量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
最大吸收波长λmax随 2%乙酰丙酮碱性溶液的加入量的增加
而变小 ,但在1.5 ~ 3.0 mL 时 , 最大吸收波长稳定在 525 nm
左右 ,而 Amax在乙酰丙酮碱性溶液的2.5 m L时最大。
2.4 100 ℃水浴加热时间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 λmax随加
·1478·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年第 27卷第 10期 Chin H osp Pharm J , 2007 Oct , Vol 27 , No.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