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农技服务实验研究2016.14 期·第 33 卷
·25·
铜藻食品的加工工艺研究
郭 英 刘 栋 吴志刚 胡会萍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铜藻 [Sargassum horneri(Turn.)Ag.],属于褐藻类、马尾藻属。
铜藻是一种野生海藻,现在山东尤其是日照、威海地区有企业
进行养殖。铜藻含有丰富的藻胶、纤维素、半纤维素及矿物质,
生物活性物质含量也较高 [1,2,3]。
近年来国内外对铜藻的活性成分有所研究,尤其是甾醇类
化合物和海藻多糖物质。铜藻热量低,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
降血脂、降血压作用 [4]。但很多人认为铜藻口感较韧,且有藻
腥味,导致食用铜藻少有开发,目前主要作为工业、药业的原
料使用。
本研究根据铜藻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对铜藻分级选料,
选取健康铜藻脆嫩部位,将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制成口感
好、营养价值高的健康铜藻食品。生产出的具有地区特色的健
康海藻食品,能充实市场可食用海藻产品种类,同时可以带动
当地海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铜藻:采自日照涛雒镇养殖海区,新鲜,嫩绿、无损伤;
洁净海水、饮用水;碳酸钠、食盐、白砂糖、食醋、味精、葱油、
花椒油、辣椒油、香油,均为食品级。
1.2 仪器设备
加热锅、电子天平、沥水篮、封口机、成套微生物检测设备。
1.3 工艺流程
铜藻→选料→冲洗→漂烫→冷却→沥水→拌盐→盐渍→分割→包装
↓切割 ↓
调味 ←浸泡
↓
包装、灭菌
1.4 工艺要点
1.4.1 选料:选取无病害、无次生污染的铜藻。
1.4.2 冲洗:洗净铜藻的泥沙、杂质。
1.4.3 漂烫:采用 2% 碳酸钠溶液、洁净海水两种方案加热
漂烫,并且在漂烫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温度在 95℃以上,均匀
翻拌浸没铜藻。
1.4.4 冷却:将漂烫过的上述铜藻捞出加热锅,立即投入
冷海水中,冷却至与海水同温。
1.4.5 沥水:将冷却后的上述铜藻,放入沥水篮中沥水。
沥水后可直接清洗、切割、调味后包装灭菌,也可盐渍后长时
间贮存。
1.4.6 拌盐:根据加入铜藻重量按照一定比例加盐,与沥
水后的铜藻拌均。
1.4.7 盐渍:将拌盐后的铜藻放入盐渍池中盐渍。
1.4.8 分割:选取品质统一的鲜嫩铜藻,并进行适当分割。
1.4.9 包装:将上述处理后的铜藻,分别放入包装袋中封装,
即成产品。
1.4.10 调味:选取食盐、白砂糖、食醋、味精、花椒油、
辣椒油等调味料配制两种口味。分别是原味(食盐、白砂糖、
味精、葱油、香油)和酸辣口味(食盐、白砂糖、食醋、味精、
花椒油、辣椒油)。
1.4.11 灭菌 [5]:将调味后的铜藻,真空包装,灭菌。检测
微生物指标,应符合 GB 19643-2005 藻类制品卫生标准,具体
表 1:
表 1 调味铜藻微生物指标
项目 指标
菌落总数 /(cfu/g) ≤ 30000
大肠菌群 /(MPN/100g) ≤ 30
致病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志贺氏菌)
不得检出
1.4.12 感官评定
从调味铜藻的色泽、气味、性状、杂质 4 个方面,采用感
官评定法评定产品品质,感官评定标准见表 2:
表 2 调味铜藻感官标准
项目 要求
色泽 深绿色或褐绿色,色泽均匀,有光泽
气味 略带藻腥味,无异味
性状 脆嫩不粘,有弹性
杂质 无肉眼可见外来杂质
2 结果与分析
2.1 选料标准的确定
经对铜藻不同部位漂烫后,发现铜藻主枝及根部口感较差,
故本研究确认无病害、无次生污染的铜藻芽尖及往下 15~20cm
部位作为铜藻食品加工原料,其它部位可用于工业加工。
2.2 漂烫方案的确定
铜藻为深褐色,组织较韧,且藻腥味较重,为改善色泽、
口感、除腥,对铜藻分别用 2% 碳酸钠溶液、洁净海水进行漂
烫处理,结果发现,同等时间处理的条件下,洁净海水处理的
铜藻色泽更加翠绿鲜亮,口感脆嫩,且在加工过程中可节约成
摘要:以铜藻为主要原料,通过选料、冲洗、漂烫、冷却、沥水、拌盐、盐渍、分割、调味、包装、灭菌等工艺加工成即食铜藻食品。
经过试验和感官评定确定最佳加工工艺为选取脆嫩部分,洁净海水漂烫 1min,按照重量 35% 拌盐盐渍 36-48h,产品调味包装后
100℃灭菌 30min。
关键词:铜藻;漂烫;盐渍;灭菌
作者简介:郭英 (1982-),女,山东日照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食品检验、食品加工。
·26·
农技服务 实验研究 2016.14 期·第 33 卷
本。同时,确定 1min 为海水最佳漂烫时间。
表 3 漂烫方案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漂烫方案 处理时间 产品质量
2% 碳酸钠 30s 口感较硬,深褐色
2% 碳酸钠 1min 口感较韧,褐绿色
2% 碳酸钠 2min 口感过软,绿色
洁净海水 30s 口感较韧,褐色
洁净海水 1min 口感脆嫩,绿色
洁净海水 2min 口感较软,绿色
2.3 盐渍方案的确定
盐渍是为了铜藻更好更方便地储存,在加工过程中,分
别添加铜藻重量的 25%、30%、35% 的食盐进行盐渍处理 36-
48h。25% 和 30% 食盐处理后,铜藻含盐量为 15%-18%,储
存半年后铜藻发黏,藻体发软色泽变化。35% 食盐处理后,铜
藻含盐量为 20%-25%,储藏半年后,藻体弹性和色泽无明显
变化。确定按铜藻重量 35% 加盐,盐渍时间 36-48h,可保证
制品长时间保存。
2.4 灭菌工艺的确定
铜藻食品灭菌条件对产品货架期和感官品质影响很大。本
研究结合实验条件,研究了沸水下杀菌时间对产品品质的影
响。调味铜藻包装以后,在 100℃下分别灭菌 15min、20min、
25min、30min、35min、40min。产品灭菌后常温下保藏三个月,
通过测定大肠杆菌、菌落总数等微生物指标和感官评定,最终
确定最优杀菌条件。
表 4 灭菌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编号 灭菌时间 (min) 感官品质 微生物指标
1 15 液汁混浊,铜藻表面发黏、有异味 超标
2 20
部分产品液汁混浊,铜藻表面发黏、有
异味
超标
3 25
大部分液汁较清亮,偶有表面发黏、异
味
偶有超标
4 30 液汁清亮,无发黏、异味,口感脆嫩 合格
5 35 液汁清亮,无发黏、异味,口感脆嫩 合格
6 40 液汁清亮,无发黏、异味,口感软烂 合格
研究发现沸水灭菌条件下,灭菌时间在 15 ~ 25min 时,
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液汁浑浊表面发黏异味现象,说明灭菌不
足;灭菌时间达到 30 ~ 40min 时,三个月内铜藻仍保持良好
的感官品质,未发生发黏异味等变质现象,大肠菌群、菌落总数、
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但灭菌时间延长,
产品口感变差、色泽变深,且浪费能源,所以本试验确定的灭
菌条件为 100℃下灭菌 30min。
3 产品质量标准
3.1 感官指标
色泽:绿色,色泽均匀。气味:略带藻腥味,无其他异味。
口感:脆嫩不粘,富有弹性。
3.2 理化指标
含盐量 20%-25%,水分含量小于 60%。
3.3 微生物指标
大肠菌群总数:≤ 30MPN/100g;细菌总数:≤ 10000cfu/g);
致病菌:未检出。
【参考文献】
[1] 袁清香 , 付玲 . 铜藻 ( Sargassum Horneri) 的化学成分研究 [J]. 广东化
工 , 2006, 33( 5) :42- 43.
[2] 胡斌 , 宋理平 , 冒树泉 , 马国红 . 铜藻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营养学评价
[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36 (6) :100-104.
[3] 朱亚珠 . 铜藻罐头的研制 [J].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
3(4) :15-17.
[4] 周贞兵 . 马尾藻多糖的提取及免疫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16):7467-7470.
[5] 赵晋府 . 食品工艺学 [M]. 北京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 上接第 49 页 ) 处通小风;第二年初春,随气温升高,逐渐加
大通风量。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可昼夜通风,5 月中下旬即
可除去两侧裙膜,仅保留顶膜防雨。
3.4 病虫害防治
牛蒡病虫害主要有白粉病、黑斑病、红蜘蛛、蚜虫、白粉虱、
棉铃虫、线虫及其它地下害虫等。播种前可用 50% 辛硫磷药土、
90% 敌百虫毒饵、3% 米尔土壤处理剂等防治地下害虫;生长
期间可选用 20% 粉锈宁、77% 可杀得、75% 百菌清等喷雾防
治病害;其它虫害可用 10% 吡虫啉、40% 乐果、5% 抑太保喷
雾防治。使用化学农药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
严格控制剂量、安全间隔期。
4 采收
牛蒡以鲜嫩肉质根为食用部分,收获偏早,根茎产量低,
收获晚,易空心纤维化,降低品质。一般肉质根长 70~85 厘米,
粗 2~4 厘米时采收。采收时先将地上茎叶割除,在小高垄一侧
挖沟深 30 厘米左右,使牛蒡肉质根上部露出。然后握住根茎
向上用力拔出。 采收后叶基部留 1.5 厘米切齐,按加工要求分
级,每 3 千克左右捆 成一捆,进库冷藏或加工。
5 保鲜加工
5.1 冷藏保鲜
冷藏保鲜前,先用清洁卫生水冲洗牛蒡,切头去尾,去净
根 毛,整株装入箱内,送往冷藏室冷藏即可出售。具体标准为
条型光 直,全株完整,无病虫害,无斑点,无分叉,无空心,
无机械损伤,无 腐烂变质。为降低牛蒡糖化率和糠心率,延长
贮冷库储藏期,保证周年加工用料(1~3 月份,无牛蒡采收)
和国内外保鲜牛蒡市场的供应。经试验研究,最佳储藏环境为:
温度控制在 1℃左右,湿度控制在 75%,贮藏至 30 天左右时,
通风换气一次(防止 CO2 浓度过高和氧气过低),贮藏期可由
原来 30 天延长至 90 天,产品保鲜合格率在 95% 以上。
5.2 酱渍加工
酱渍前,把牛蒡切头去尾,打皮洗净,切条放在开水里煮
熟,然后捞出浸泡,使体积膨大,用水量约为牛蒡条的 1.5 倍。
浸泡时每小时要翻动一次,经 12 小时的浸泡后,捞出水,进
行酱渍。酱渍加工时,先将牛蒡条按每 50 千克原料加 3.5 千克
盐的比例装缸腌制,每天翻动两次, 3 天后取出晾晒,晒干到
原重的 40% 后再按每 50 千克加 2.5 千克盐 的比例装缸密闭;
出售时再加入豆酱调味上市。
【参考文献】
[1] 严平孙 . 中药材牛蒡栽培技术 [J]. 北京农业,2010(13).
[2] 徐亚兰 . 出口型牛蒡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 [J]. 长江蔬菜 ,2012(1).
[3] 黄保健 . 出口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 [J].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8) .
[4] 张洪永,侯喜林,张爱民 . 牛蒡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因素初探 [J]. 长
江蔬菜,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