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蚕蛹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分布特征分析1
杨 芹*,过立昶,陈海琴,张 灏,陈 卫,陈永泉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为了考察蚕蛹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为蚕蛹的生物利用及营养研究提供物质基础,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系统分析了不同品种和不同孵育时间的蚕蛹的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桑蚕蛹和柞蚕
蛹中的脂肪酸在种类上是相同的,共 9 种。但柞蚕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74.7 %)要高于桑蚕蛹(60.9 %),
而其软脂酸(C16:0)和硬脂酸(C18:0)的含量低于桑蚕蛹。游离氨基酸分析发现,除了在柞蚕蛹中检测
到天冬酰胺二在桑蚕蛹中没测到外,二者的其它氨基酸组成在种类上相同。在含量上,柞蚕蛹中脯氨酸含
量最高(37.5 %),丙氨酸次之(20.5 %),桑蚕蛹中丙氨酸含量最高(34.9 %),都远高于其它氨基酸。孵
育过程中柞蚕蛹的脂肪酸和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脂肪酸随孵化时间的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只有
部分脂肪酸在成蛾阶段有小幅上升。其氨基酸的变化要相对复杂些,在蚕由糖宝完全转化为蛹的初期所有
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升高,孵化阶段开始后由于机体开始利用储存的氨基酸其含量开始下降,表明在蚕蛹
由蛹变蛾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大量的蛋白质合成。该结果表明了蚕在由虫体向蛹和蛾的变化过程中的代谢物
变化情况,可能反映了孵育过程中蚕蛹体内能量利用的情况,也为确定后加工时蚕蛹的处理时间和方式提供
依据,并为蚕蛹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蚕蛹,脂肪酸,游离氨基酸,甲基叔丁基醚,气相色谱-质谱法
Analy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atty acids and free amino acids from silkworm and tussah
pupa
YANG Qin*, GUO Lichang, CHEN Haiqin, ZHANG Hao, CHEN Wei, CHEN Yongquan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aj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ilkworm and tussah pupa and
tussah pupa in the progress of hatch,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GC-MS)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ir fatty acids and free amino acids. 9 fatty acids were obtained from both silkworm and tussah pupa.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ccounted for 74.7% of the total fatty acids of tussah pupa and 60.9% of silkworm
pupa while the content of stearic acid and palmitic acid in silkworm pup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ussah pupa. The
free amino acid shown mo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Alanine was the highest (34.9%) amino acid in
silkworm pupa, and in tussah pupa proline (37.5%) and alanine (20.5%) were the most abundant amino acids.
During the hatch of tussah pupa, content of most of the detected fatty acids decreased and a few of them increased
slightly at the moth stage, suggesting the changes of energy ut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Changes of amino acids were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of fatty acids. Content of free amino acid was found high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hatch than that of later stage. The results shows that growth stage and the proces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possi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silkworm pupa; fatty acid; free amino acid; methyl tert-butyl ether;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中图分类号: TS201.2 文献标识码: A
蚕蛹是我国卫生部所批准的普通食品管理的食品新资源当中唯一的昆虫类食品[1, 2],它是完全变
态昆虫蚕在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和生理机能完全不同的生长过程中的第三个发育阶段的存
在形态。我国对蚕的饲养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普遍的两种品种为桑蚕和柞蚕。桑蚕属鳞翅目蚕蛾科,
1作者简介:杨芹(1981- ),女,讲师,研究方向:食品分析, E-mail: qyang@jiangnan.edu.cn。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50132)资助。
网络出版时间:2016-09-23 15:21:21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1759.TS.20160923.1521.006.html
起源于中国,主要分布地区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其蛹是缫丝产业主要的副产品[3],中国的产量大
约可占世界总产量的 80%[4],可供食用,与其成蛾和蚕粪都可作为多种医药化工产业的原料。柞蚕属
鳞翅目大蚕蛾科,以柞树叶为主要食料。原产于中国,在俄罗斯、乌克兰、朝鲜、韩国、印度和日本
等国也有少量分布[5]。其蛹可供食用,与其成蛾都可作为食品、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蚕蛹在我国
产量大且成本低,因此在食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蚕蛹为药食同源的传统中药材,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6]。蚕蛹做为食物的文字记录,最早出
现在战国的《荀子》中,《太平御览》中也记载了古人食用蚕蛹的饮食行为。蚕蛹中的油脂含量十分
丰富,约占蚕蛹干重的 30%左右[7],其蛋白水解氨基酸的种类丰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
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理想蛋白质模式[6]。蚕蛹氨基酸能开发成营养保健品,
如蚕蛹复合氨基酸营养液、胶囊等,或进一步深加工制成单一类型的氨基酸医药产品(如氨基酸输液、
补液)以及各类氨基酸添加剂和试剂[5]。
为了进一步系统地研究不同蚕蛹的特性,为蚕蛹的生物利用及营养研究提供物质基础,充分利用
我国丰富的蚕蛹资源,本研究考察蚕蛹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系统分析了不同
品种和不同孵育时间的蚕蛹的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以期用于蚕蛹的食用营养价值和蚕蛹品质的
鉴定评价及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利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柞蚕蛹及其糖宝(蚕结茧后未完全成蛹的生长阶段,特征为主体绿色,背部少量褐色) 购于辽
宁丹东;桑蚕蛹 购于山东临沂。
正己烷与甲醇 天地公司(色谱纯,Tedia Company Inc.,USA);盐酸甲氧胺,无水吡啶和氨基
酸标样 百灵威公司(J&K Chemical Ltd.,China);硅烷化试剂 N-甲基-N-三甲基硅三氟乙酰胺
(MSTFA) 西格玛公司(Sigma-Aldrich Co.,USA);脂肪酸甲酯标样 购于 Nu-Chek 公司(Nu-Chek
Prep,Inc.,USA);实验用水 由 Milli-Q8 超纯水发生器(Millipore Co.,USA)制备;甲基叔丁基
醚(MTBE)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Trace1310-TSQ 8000 Evo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美国 Thermo 公司;冷阱 RVT400 和离心浓缩仪
SPD131DDA 美国 Thermo 公司;Rtx-wax 毛细管色谱柱(30 m × 0.25 mm I.D. × 0.25 μm) 和 Rtx-5
MS 毛细管色谱柱(30 m × 0.25 mm I.D. 0.25 μm) 美国 Restek 公司; Milli-Q8 超纯水发生器 美国密
理博公司。
1.2 样品处理
本实验样本为桑蚕蛹和柞蚕蛹两种不同品种以及柞蚕蛹的糖宝(蚕结茧后未完全成蛹的生长
阶段,特征为主体绿色,背部少量褐色)。其中取柞蚕蛹 24 只,分为 4 组,每组 6 只,放于纸箱
中,纸箱开口,置于 28 ℃恒温箱中,定期加湿。孵化的 0 天(“柞蚕蛹”组),5 天(“五天”组),
10 天(“十天”组)以及成蛾(“蛾”组)时分别取样。另取桑蚕蛹 6 只和糖宝 2 只分别冻干,
研磨成粉,用于蚕蛹的组成分析。
蚕蛹冻干研磨成粉,采用甲基叔丁基醚/甲醇/水溶液提脂法进行疏水性化合物及亲水性化合物的
同时提取。
精准称取蚕蛹冻干粉约 5 mg,置入 2 mL EP 管中,加入 40 μL 超纯水,涡旋振荡 30 s。然后依次
加入 300 μL 甲醇和 1 mL 甲基叔丁基醚,分别振荡混匀,并于室温下振荡 1 h。加入 250 μL 超纯水,
振荡混匀,室温放置 10 min 后,1000 g 离心 10 min。转移上层(有机)相至新的 2 mL EP 管中,向
剩余的下层相中加入 400 μL 提取溶剂(其组成与上层溶剂组成等同:按比例(10:3:2.5,v/v/v)混
合甲基叔丁基醚/甲醇/水,收集上层有机相),再次萃取。混合两次萃取的有机相,置于离心浓缩仪中
进行干燥。下层溶剂取 100 μL,置于离心浓缩仪中进行干燥。
对干燥后的上层脂质组分进行甲酯化衍生:加入 900 μL 10%盐酸甲醇,充分混匀,50 ˚C 恒温水
浴 30 min 后加入 900 μL 正己烷振荡混匀,1000 g离心 10 min,取上层至新的 2 mL EP 管中。下层水
相用 900 μL 正己烷重复萃取,合并两次上层,于氮吹仪中吹干正己烷溶剂。加入 500 μL 正己烷振动
混匀,充分溶解。置入高速离心机 10000 g,离心 15 min 用正己烷稀释 10 倍,装入 1.5 mL 进样瓶,
用于脂肪酸的 GC-MS 分析。
往干燥的下层极性组分中加入 40 μL 吡啶振荡混匀充分溶解,加入 40 μL MSTFA,振荡混匀,置
于 37 ˚C 恒温水浴锅中 60 min。后置入高速离心机 10000 g,离心 15 min。取上清用正己烷稀释 50 倍,
转移至 1.5 mL 进样瓶,用于 GC-MS 分析。
1.3 数据采集方法
1.3.1 色谱条件
采用分流进样,进样 1 μL,分流比为 10;氦气作为载气,流量为 1.2 mL/min;进样口温度为 240
˚C。
脂肪酸的分析在色谱柱 Rtx-wax(30 m × 0.25 mm × 0.25 μm)上进行,升温程序: 40 ˚C 保持 2 min,
以 60 ˚C/min 的速率升温至 190 ˚C,保持 1.5 min,随后以 20 ˚C/min 的速率升温至 220 ˚C,保持 17 min。
游离氨基酸的分析选用色谱柱 Rtx-5MS(30 m × 0.25 mm × 0.25 μm);升温程序:初始温度 70 ˚ C,
以 5 ˚C/min 的速率升温至 230 ˚C,后以 90 ˚C/min 的速率升温至 320 ˚C,保持 5 min。
1.3.2 质谱条件
电子轰击离子源;电子能量 70eV;检测器温度 280 ℃;离子源温度 300 ℃;质量扫描范围 m/z
35-500。
1.4 数据处理
蚕蛹中脂肪酸与氨基酸等化合物的定性通过与 NIST 库,Feihn 的数据库的比对以及标样验证来
实现。同时基于采集的 GC/MS 数据,以 TraceFinder 软件提取所定性的化合物的量,并对数据采用各
自样品的重量进行归一化校正,得出的峰面积对应 1 mg 样品。所得数据用来描述不同品种以及不同
孵化时期蚕蛹的脂肪酸和氨基酸的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蚕蛹组分分析
样品组分的提取采用甲基叔丁基醚/甲醇/水体系(MTBE 方法)。Matyash 等在 2008 年提出
[8] 该方法并将之用于脂质化合物的提取,其效果与经典的脂质提取方的法相当[9, 10]。MTBE 方法
使用的甲基叔丁基醚毒性比经典方法所使用的氯仿小,而且其密度小于水使得萃取了脂质化合物
的有机相处在上层,大大方便了脂质提取的后续操作,MTBE 的方法一经提出即得到广大分析
工作者的青睐,并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充分利用[11, 12],以获得更多样品信息。我们的策略是
分别收集 MTBE 方法的上下层溶液,用于表征样品的极性和分极性化合物的组成。所得上层溶
液主要成分为疏水性的脂质化合物,吹干后采用盐酸甲醇作为催化剂进行甲酯化衍生。而下层
的提取物则冷冻干燥后进行硅烷化衍生,用于蚕蛹氨基酸组成的分析。
所得结果如图 1 所示,分别为蚕蛹脂肪酸(图 1 A)和蚕蛹氨基酸(图 1 B)的气相色谱质
谱图。蚕蛹提取物组分的定性通过 NIST 谱库搜索,根据得到的碎片离子的相似度(相似
度>80%)进行展开,并通过与标准品的质谱与色谱行为对部分定性结果进行验证。本工作从蚕
蛹中分离得到 9 个脂肪酸和 17 个氨基酸,其中所有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氨基酸(羊毛硫氨酸和
焦谷氨酸)的鉴定结果都通过与标样进行比对而确认。
图 1 蚕蛹脂肪酸(A)和游离氨基酸(B)的 GC-MS 总离子流色谱图
Fig. 1 Total ion chromatograms of fatty acids (A) and amino acids (B) from Silkworm pupa
蔡沙等[7]从蚕蛹中检测到本实验没有分析到的十三碳酸,但所得脂肪酸共有 7 种。刘晓庚等
[13]在对家蚕雄蛹的分析报告中给出了五种脂肪酸,并未测到豆蔻酸、棕榈一烯酸、十七烷酸和
银杏酸等脂肪酸。此外,蚕蛹游离氨基酸包含了 20 种常见氨基酸中的 16 种,虽然有研究[14]报
道从蚕蛹中检测到精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和半胱氨酸,但是本实验未得到关于这几种氨基
酸的阳性结果。不同种类和不同孵育时间的蚕蛹的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的组成见表 1,可以看
出桑蚕蛹和柞蚕蛹的脂肪酸组成在种类上是一致的。而其游离氨基酸,在柞蚕蛹中检测到的天
冬酰胺则未能在桑蚕蛹中发现。
表 1 蚕蛹的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的组成
Table 1 Fatty acids and free amino acids composition of Silkworm
编号 化合物 保留时间 质荷比 桑蚕蛹 糖宝 柞蚕蛹 五天 十天 蛾
1 C14:0 7.02 74、87 + + + + + +
2 C16:0 8.11 74、87 + + + + + +
3 C16:1 8.32 55、69 + + + + + +
4 C17:0 8.79 74、87 + + + + + +
5 C17:1 9.01 55、69 + + + + + +
6 C18:0 9.62 74、87 + + + + + +
7 C18:1 9.83 55、69 + + + + + +
8 C18:2 10.31 67、81 + + + + + +
9 C18:3 11.06 79、67 + + + + + +
10 丙氨酸 6.75 75、117 + + + + + +
11 甘氨酸 7.13 102 + + + + + +
12 缬氨酸 9.53 144、218 + + + + + +
13 亮氨酸 10.96 158、159 + + + + + +
14 异亮氨酸 11.49 158、218 + + + + + +
15 脯氨酸 11.53 142 + + + + + +
16 丝氨酸 13.3 204、218 + + + + + +
17 苏氨酸 13.98 117、218 + + + + + +
18 蛋氨酸 17.04 176、128 + + + + + +
19 天冬氨酸 17.2 232 + + + + + +
20 谷氨酸 19.5 246、128 + + + + + +
21 天冬酰胺 20.69 116、231 / + + + + +
22 赖氨酸 21.37 84、156 + + + + + +
23 谷氨酰胺 22.83 156、155 + + + + + +
24 组氨酸 25.83 154、254 + + + + + +
25 酪氨酸 26.14 218、280 + + + + + +
注:“+”代表检出;“/”代表未检出。
2.2 不同种类的蚕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及分布特征比较
图 2 显示了桑蚕蛹和柞蚕蛹中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由图可以看出在所测到的 9 种脂肪酸
中,除了两个常见饱和脂肪酸软脂酸(C16:0)和硬脂酸(C18:0)在柞蚕蛹中的含量小于桑蚕蛹
外,其它其中脂肪酸 C14:0、C17:0、C16:1、C17:1、C18:1、C18:2 和 C18:3,均在柞蚕蛹中含
量较高。
图2 桑蚕蛹和柞蚕蛹中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的比较
Fig. 2 Fatty acids and their contents in silkworm pupa and tussah pupa
对已确认的 9 种蚕蛹脂肪酸按照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发现柞蚕蛹中的不饱和脂肪
酸占总脂的 74.7 %,而桑蚕蛹中占 60.9 %。因此,若仅从脂质这一因素对桑、柞蚕蛹的营养价
值进行评估,可以推定相对于桑蚕蛹,柞蚕蛹能够提供更高的营养价值。尤其是亚油酸(C18:2)
和亚麻酸(C18:3)作为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其功能在众多研究中均得到证实。桑蚕蛹中含量比
较高的脂肪酸为 C18:3(38 %),C16:0(29 %),C18:1(15 %),C18:0(10 %),柞蚕蛹中
为 C18:3(48 %),C16:0(23 %),C18:1(15 %),其含量皆达到了总脂肪酸的 10 %,说明
蚕蛹能够积累相关脂肪酸,进而存在在实际应用中从蚕蛹中分离利用相关脂肪酸的可能。
另外,蚕蛹中检出十七烷酸(C17:0)和银杏酸(C17:1)这两种奇数碳脂肪酸。有研究指出
[15],在昆虫油脂中能够发现自然界中较少有的奇数碳脂肪酸存在,蚕蛹中的发现印证了这一
点。另一些研究指出,奇数碳脂肪酸拥有特别的生理功能,尤其是体现出较强抗癌活性。这引
发出昆虫油脂研究新的关注点,加快了对奇数碳脂肪酸富集和分离提取相关技术的一系列研究
[16]。
2.3 不同种类的蚕蛹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分析及分布特征比较
相对于蛋白质等功能性大分子来说,氨基酸作为营养成分具有容易被机体吸收,可直接利
用等优点,鉴于此我们分析了蚕蛹中的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分析结果表明:除了柞蚕蛹中
含有天冬酰胺而桑蚕蛹不含外,二者的其它氨基酸组成在种类上是相同的。
在含量上,丙氨酸和脯氨酸是桑蚕蛹和柞蚕蛹中含量最高的游离氨基酸。丙氨酸作为桑蚕蛹
的主要氨基酸成分,含量高达 34.9 %,远高于其它氨基酸。而在柞蚕蛹中,其主要的氨基酸为
脯氨酸(37.5 %),丙氨酸次之,含量为总氨基酸的 20.5 %。丙氨酸在人体内协助葡萄糖分解代
谢,减轻低血糖症状,预防肾结石产生;脯氨酸稳定生物大分子结构、降低细胞内酸度、作为
能量库调节细胞氧化还原势。赖氨酸与脯氨酸在相应酶的作用下分别转化两种中间产物羟赖氨
酸与羟脯氨酸,然后与糖基结合,经过一定的转化,最后形成皮肤需要的胶原蛋白,起到延缓
皮肤衰老的作用。这可能是食用蚕蛹发挥其营养功效的物质基础。
图 3 桑蚕蛹和柞蚕蛹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的比较
Fig. 3 Free amino acids and their contents in Silkworm pupa and tussah pupa
图 3 还表明,在氨基酸的组成上,除了蛋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和焦谷氨酸在桑蚕蛹中的
含量高于柞蚕蛹外,其它氨基酸在柞蚕蛹中含量较高。该实验结果再次验证了柞蚕蛹可能具有
比桑蚕蛹更高的营养价值,也更具有商业开发前景。
2.4 柞蚕蛹孵化过程中的脂肪酸组成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分析及分布特征比较
本实验除了关注蚕蛹的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为其营养价值来源提供物质支持外,也
考察了柞蚕蛹在孵化成蛾的过程中这两类化合物的变化,进一步解释脂肪酸和氨基酸在蚕蛹生
理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2.4.1 柞蚕蛹孵化过程中的脂肪酸变化
图 4 展示了在柞蚕蛹形成及孵化过程中其脂肪酸组分的变化情况。蚕从初步成蛹的糖宝状
态开始,尤其是在结茧后,即无其它能源物质摄入,在此过程中为维持基础的生理机能,脂质
作为一种生物能源物质,可能作为能量供应而逐步逐渐消耗。由图可以看出,随孵化时间变
化,柞蚕蛹中的脂肪酸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有部分脂肪酸在成蛾阶段有小幅上升现象。这可能
是因为在最后成蛾阶段,为满足生理状态的改变带来的对能量的大量需求,蛾对体内其它物质
的利用提升,但具体机理尚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图 4 柞蚕蛹在成蛹及孵化成蛾的过程中的脂肪酸变化
Fig. 4 Changes of fatty acids in tussah pupa at different biological status
蚕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蚕蛹体内含有一定量的奇数碳脂肪酸,其中包括十七碳一烯
酸。这是一类在自然界较稀有的脂肪酸,目前已被发现体外具有诸如抗癌等生理活性。而在蚕蛹
孵育过程,由图 4 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于其他常规脂肪酸的变化,该脂肪酸在蚕成蛹直至孵
化成蛾的过程中其含量急剧降低,可能表明十七碳烯酸在蚕蛹的体内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对蚕蛹的机能保持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作用机制的了解及验证尚需进一步考察。
2.4.2 柞蚕蛹孵化过程中的氨基酸的变化
相对于脂肪酸在蚕蛹形成及孵育过程中比较单一的递减变化,虽然总的来说在蚕由糖宝完
全转化为蛹的初期所有氨基酸的含量均有升高,但在随后的过程中,氨基酸则根据其种类不同
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图 5 为大部分氨基酸在蚕蛹形成及孵化过程中的含量变化情况。
图 5 柞蚕蛹在成蛹及孵化成蛾的过程中的游离氨基酸变化
Fig. 5 Changes of amino acids in tussah pupa at different biological status
丙氨酸,丝氨酸,谷氨酰胺,组氨酸,酪氨酸,胱氨酸等氨基酸的含量在蚕蛹孵育初期(五天)
显著下降,随后 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出现了缓慢上升。丙氨酸在机体内协助葡萄糖分解代谢。
丝氨酸是合成嘌呤、胸腺嘧啶、胆碱的前体,合成细胞膜、肌肉组织和神经细胞鞘的原料之
一,促进肌肉生长,促进脂肪酸的新陈代谢,促进免疫血球素和抗体的产生[17]。谷氨酰胺具有
促进生长,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增强免疫系统等功效,因此,可能是成蛾为繁殖下一代,
在繁殖系统中将其它物质转化出一定数量的谷氨酰胺,促进新生命的生长发育。组氨酸在动物
的成长阶段是必须的且十分重要。胱硫醚是含硫氨基酸的代谢中间体,参与半胱氨酸和蛋氨酸
的相互转换过程,有增强免疫力,减少病原体侵害的作用。在蚕蛹孵化初期这些氨基酸含量的
降低,可能是由于孵育初期蚕蛹自身代谢率增加,对相关氨基酸合成的蛋白质的需求增大。
同样,如图 5 所示,缬氨酸,脯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等在蚕蛹孵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则
上述氨基酸相反,在孵化初期其含量仅有小幅度下降但随着孵化时间的延长蚕蛹对此类氨基酸
的消耗增加,这或许与成蛾期生理活动的增强有关。
与上述两类氨基酸在蚕蛹孵化过程中呈现持续上升或下降趋势不同,甘氨酸,亮氨酸,异
亮氨酸和赖氨酸等随着孵化时间的延长含量增加,但在蚕蛹孵化为蛾后其含量则显著降低。
总之,未孵化柞蚕蛹中游离脯氨酸含量最高。成蛾后,游离丙氨酸、游离丝氨酸含量最
高。而且,蚕蛹中的氨基酸会随着生长时间或孵化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一点无
论是用来指导蚕蛹作为食材的选用及其存放条件的优化还是进一步研究蚕蛹在孵化过程的生理
代谢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3 结论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孵化时间的蚕蛹的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得到 9 种
脂肪酸和 17 种氨基酸。桑蚕蛹和柞蚕蛹的脂肪酸组成相同,但柞蚕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74.7 %)要高于
桑蚕蛹(60.9 %)。在蚕蛹孵化过程中,大部分脂肪酸随孵化时间的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部分脂肪酸在成
蛾阶段有小幅上升,部分说明了在此过程中蚕蛹体内可能存在能量利用增加的情况。在氨基酸组成上,除
了柞蚕蛹比桑蚕蛹多一个天冬酰胺外二者其余的氨基酸组分相同。脯氨酸和丙氨酸是蚕蛹中含量最高的两
种氨基酸,其中柞蚕蛹中脯氨酸含量达 37.5 %,丙氨酸次之,为 20.5 %,桑蚕蛹中的丙氨酸含量为 34.9 %,
都远高于其它氨基酸。氨基酸在孵育过程中的变化比较复杂,在蚕由糖宝转化为蛹的初期阶段所有氨基酸
的含量均显著升高,随后可能是由于机体开始利用储存的氨基酸进项相关蛋白的合成,各氨基酸含量出现
不同程度的下降。上述蚕蛹的代谢特征可以为蚕蛹在后加工处理时的时间和方式选择提供依据,并为蚕蛹
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我们下一步的实验工作的切入点之一将是奇数碳脂肪酸,
通过分析蚕生长过程中该类脂肪酸的变化来考察其生物合成途径并在此基础上解析奇数碳脂肪酸可能的生
理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 吴德举. 桑蚕的生活习性以及生态特征[J]. 吉林农业月刊, 2010, (2): 54-55.
2. 潘文娟, 方婷婷, 廖爱美. 不同蚕蛹油中脂肪酸的性状及组分分析[J]. 食品科学, 2015, 32(4):
148-151.
3. 郑战伟, 周晓倩, 李小平, et al. 蚕蛹综合利用及其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
工学刊, 2011, (2): 102-111.
4. 靳春平, 邓连霞, 杨明英, et al. 蚕蛹在现代医药和食品方面的应用[J]. 蚕桑通报, 2014, 45(4):
4-7.
5. 许翀, 储一宁. 蚕的种类及其用途简介[J]. 云南农业科技, 2009, (3): 34-36.
6. 田华. 食用昆虫氨基酸及脂肪酸研究综述[J]. 食品科学, 2015, (1): 292-293.
7. 蔡沙, 何建军, 施建斌, et al. 蚕蛹油的提取及其组分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5, 41(8):
239-243.
8. Matyash V, Liebisch G, Kurzchalia T V, et al. Lipid extraction by methyl-tert-butyl ether for
high-throughput lipidomics[J].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2008, 49(5): 1137-1146.
9. Folch J, Lees M, Stanley G H S. A SIMPLE METHOD FOR TH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OTAL LIPIDES FROM ANIMAL TISSUES[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957, 226(1): 497-509.
10. Bligh E G, Dyer W J. A RAPID METHOD OF TOTAL LIPID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J]. Canadi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1959, 37(8): 911-917.
11. Whiley L, Godzien J, Ruperez F J, et al. In-Vial Dual Extraction for Direct LC-MS Analysis of
Plasma for Comprehensive and Highly Reproducible Metabolic Fingerprinting[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2, 84(14): 5992-5999.
12. Sen A, Wang Y, Chiu K, et al. Metabolic Phenotype of the Healthy Rodent Model Using In-Vial
Extraction of Dried Serum, Urine,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Spots[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3, 85(15): 7257-7263.
13. 刘晓庚, 廖晓峰, 徐明生, et al. 昆虫油脂及其功能性成分开发利用研究[J]. 粮食与油脂, 2002,
(2): 24-27.
14. 洪炳财. 蚕蛹蛋白水解液中游离氨基酸测定方法初探[J]. 食品工程, 2013, (1): 11-14.
15. Vlaeminck B, Dufour C, van Vuuren A M, et al. Use of Odd and Branched-Chain Fatty Acids in
Rumen Contents and Milk as a Potential Microbial Marker[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2005,
88(3): 1031-1042.
16. 虞俊翔, 孙南耀, 王光然, et al.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的生物学效价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5, 36(23): 367-371.
17. 蒋艳忠. 超声波提取蚕蛹油的工艺研究[J]. 食品工业, 2015, 36(3):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