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贮运加工〉 DOI:10.13629/j.cnki.53-1054.2015.06.018
银耳精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
李 红 1,陈 岗 2,王福强 3,杨 勇 2,谭红军 2,吴 振 2**
(1.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重庆 40112;2.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 400065;
3.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农业局,四川 广元 628200)
摘要: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研究表明,银耳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能够增强免疫力,防止老年痴呆,
延缓衰老。这使银耳作为一种特效营养保健食品备受人们的重视,已成为当前医药和食品领域研究与开发的热
点。通过综述近期国内外有关文献,在介绍银耳理化性质的基础上,重点论述银耳的精深加工技术及其影响因
素。同时也对银耳精深加工的深入研究和密切相关产品的开发进行展望,旨在促进银耳精深加工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银耳;精深加工;干燥技术;研究进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S64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310(2015) 06-0071-04
Research Advance on the Deep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Tremella
fuciformis
LI Hong1, CHEN Gang2, WANG Fu-qiang3, YANG Yong2, TAN Hong-jun2, WU Zhen2
(1.Chongqing Inspec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Chongqing 401121, China; 2.Chongqing Academ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ongqing 400065, China; 3.Agricultural Bureau of Wangcang County, Guangyuan 628200, China)
Abstract: The Tremella fuciformis has been used for medicinal purposes due to its diverse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such as im-
proving immunode ciency and preventing senile degradation of microvessels, becoming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and food in recent years.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physicochemical of T. fuciformis,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 fuci-
formis were mainly analyzed, and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the factors that having an effect on its processing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 Furthermor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 fuciformis was put forward for development of T. fuciformis indus-
tries.
Key words: Tremella fuciformis; deep processing; drying technology; review; application
银耳 (white fungus,Tremella fuciformis),属真
菌门 (Eumycota) 担子菌纲 (Basidiomycetes) 银耳
目 (Tremellales) 银耳科 (Tremellaceae) 银耳属
(Tremella),其富含银耳多糖、维生素、微量元素、
黄酮类和多酚类物质等生物活性成分,被誉为“食
用菌之王”[1]。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这些活性成分具
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具有降低高血压、高血脂以及
治疗糖尿病等多种功效,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
瘤,可清除体内自由基,诱导体内产生抗体和干扰
素,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2-8]。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集成示范项目(cstc2015jcsf-nycgzhA80018、cstc2015jcsf-kjfp0118);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cstc2014jcsf-
nycgzhA80019)。
作者简介:李红(1985-),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食品检测分析研究。E-mail: hong198596@163.com
**通信作者:吴振(1985-),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研究。E-mail: wuzhen@cqacmm.com,wuzhen985@126.com
收稿日期:2015-09-28
中国食用菌 2015,34(6):71~73,85
EDIBLE FUNGI OF CHINA CN53-1054/Q ISSN 1003-8310
1 银耳理化特性
据现代营养学分析:银耳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和功效成分,银耳提取物中总共含有 18种氨基酸,
其中 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9]。每 100克银耳干制品
中含碳水化合物类 78.3 g、蛋白质 5.0 g~6.6 g、脂肪
0.6 g、粗纤维 2.6 g和灰分 3.1 g;此外,银耳干制
品中钙和铁的含量分别为 357 mg和 185 mg;还含有
大量的维生素 A、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维生素 E、
烟酸和钾、锌、磷、硒等微量元素以及银耳多糖[10]。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银耳的药理活性均与银耳粗多
糖显著相关,银耳多糖的主链为由 α- (1→3) -糖苷
键组成的甘露聚糖,且主链的 2、4、6位上连接有
葡萄糖、木糖、岩藻糖和普通糖醛酸等残基。国内
外大量实验研究证明,银耳粗多糖具有优异的降血
脂、降血糖、降胆固醇、抗病毒、抗肿瘤、抗溃疡
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生理作用;而且银耳粗多糖
具有极强的增稠稳定性,其作为天然添加剂广泛应
用在食品、医药和日化领域 [2-8]。但是关于银耳中黄
酮类和多酚类物质等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较少,多酚
类和黄酮类物质也是抗氧化作用的重要因子,对银
耳抗氧化能力具有重要贡献。
2 银耳的精深加工现状
现有的银耳精深加工品种有方便银耳、即食银
耳、银耳日化品等产品[9]。目前,国内外研究了银耳
浓缩技术、酶法快速熟化及功能因子开发,突破了
银耳精深加工中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提质
增效和技术创新。通过采用生物技术、高效萃取技
术、酶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突破银耳产品加工现
有技术,实现银耳功能因子产品开发等精深加工,
打破银耳等食用菌研究在功能性成分和副产物综合
利用方面的技术瓶颈,为我国银耳精深加工产业快
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理论支撑,整体上
提升我国银耳精深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12-13]。
2.1 压缩银耳的加工现状
压缩食品因其质量轻、体积小、运输携带使用
方便,一直是战争、重大灾难救援以及其它紧急情
况下重要的应急食品保障。压缩银耳是指对散装干
品银耳采用回潮软化、计量装模、加压保压、远红
外和热风干燥等单元加工,将其体积减小到 1/10制
得压缩银耳块。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压缩银耳块绝大
部分是新鲜银耳经短时干制,再压缩成块,没有经
过清洗和高温熟化;而压缩银耳块的未来应该是朝
着耐贮及速食的方向发展,也就需要在生产工艺中
添加清洗及高温蒸煮这两道工序[14-16]。
2.2 即食银耳的加工现状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技术开发研究滞后、产
品结构单一和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银耳初级产品
占销售额的 95%以上,深层次开发利用率较低,高
附加值产品空白。这就导致银耳种植效益不高,严
重打击种植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内外研究发
现,银耳由于吸水率高,酸性多糖含量高,由此带
来其熬制时间长(4 h~5 h),粘度大,口感发腻,食
用不便等缺点,导致传统银耳的食用方式的不便捷
性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极不适应。研究银耳快
速熟化是银耳精深加工的技术关键,缩短银耳的熟
化时间,既能解决银耳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又能降
低能耗,节约成本,还能让银耳的受热时间变短,
避免银耳有效成分的流失[17-18]。
开发银耳方便食品,即“方便银耳”,必须要达
到以下要求:必须利用银耳的全部营养素;加工过
程中必须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保留银耳固有的
口感和风味;食用方便;有稳定的质量标准和较长
的保质期,能进行工业化生产。因此,“方便银耳”
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天然银耳进行一系列加工
制作而成的,含有银耳全部营养成分。
目前,高温高压和酶解等高新技术在即时银耳
加工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该技术因能在
较好地保持银耳食用品质的同时实现快速熟化,在
银耳生产中的应用也逐渐扩大。现有的高新技术如
挤压膨化技术、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和超微粉碎技术
虽能显著改善银耳的加工适应性、食用品质和口感,
但还应积极寻找更科学的加工工艺和参数,研究银
耳的精深加工适应性[10]。
2.3 在其它银耳加工领域的应用现状
除以上银耳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外,银耳提取物
浓缩液、提取物胶囊、保健酒和银耳化妆品等精深
加工产品也取得了显著成效[18-22]。朱坚等[22]通过小鼠
免疫试验研究发现,银耳菌肉悬浮饮料能够提高小
鼠巨噬细胞、小鼠脾指数和小鼠胸腺指数等小鼠免
疫指标对鸡红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初步证明
银耳菌肉悬浮饮料具有免疫功能的作用。林勇毅[23]研
究发现,银耳黄酒具有较高的澄清度和稳定性,且
营养型银耳黄酒对·OH的清除能力在各比较点上均
比传统黄酒的更强。薛莉[24]研究发现银耳提取物对酒
中国食用菌 EDIBLE FUNGI OF CHINA Vol. 34 No.672
李 红等:银耳精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下转第 85页)
精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随着食用菌精深加工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银耳产
业必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式加工向精深加
工方向转变[17]。
3 结论和展望
3.1 存在问题与开发研究方向
目前整个银耳加工产业链还存在以下问题:一
是银耳的相关基础研究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其它食
用菌(如香菇等) 相比,关于银耳的研究和产品开
发明显滞后;二是银耳的精深加工技术环节薄弱,
缺乏高新技术支撑;三是银耳培养基等副产物缺乏
综合利用缺乏。因此,在产品精深加工和研究领域,
应该深入开展功能性产品研究和开发,重点应用各
种新技术为产品精深加工提供思路。如何解决银耳
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何将基础
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到生产企业实际生产中,给银耳
种植和产品开发企业生产带来实际效益,是未来我
们所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3.2 发展趋势
改进传统生产加工技术,研究开发适宜银耳新
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应用新型工艺生产出高品质
的银耳及其制品,为当前银耳产业发展之急需。银
耳加工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应大力培育加工商品价值高、营养和功效
成分高的品种;开发富含功效成分的保健产品,同
时降低产品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危害,使之
风险最小化;着力加强银耳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质量
安全技术研究。
(2) 银耳具有较高的营养性、功能性和药用性。
然而,现阶段我国对银耳的产品开发和消费重点仍
停滞在味道口感方面。所以,应当强化银耳的营养
性、功能性和药用性宣传,逐步拓宽银耳的消费领
域,提高银耳的消费比重。
(3) 经过多年的研究,银耳产业要有大的创新
和发展,一定要在高端研发和产业化上下功夫,需
加强银耳菌种繁育体系建设,引进驯化新的银耳菌
种研究,提升银耳质量品质和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从
而保障银耳产业跨越发展。
(4) 目前,银耳食品多为传统的干制银耳,但
这已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为解决目前银耳产业
所面临的问题,必需深入探索研究银耳的化学组成、
物化性质和贮藏加工过程(重点是保鲜过程) 中的
各种变化,为精深加工提供理论基础。重点研究银
耳贮藏保鲜新技术,以延长新鲜银耳的贮藏时间,
提高鲜品的附加值和货架期。
参考文献:
[1] 黄建立. 银耳微波真空干燥机理及品质特性的研究[D]. 福
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 2] Cheung PCK. The hypercholesterolemic effect of two edible
mushrooms: Auricularia auricula (tree-ear) and Tremella fuci-
formis (white jelly-leaf)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rats [J]. Nu-
trition Research, 1996, 16 (10) : 1721-1725.
[3] Reshetnikov SR, Wasser SP, Duckman I., et al. Medicinal val-
ue of the geuns Tremella Pers (Heterobasidiomycetes)[J]. In-
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 2000, 2 ( 3) :
169-193.
[ 4] Chen B. Optimization of extraction of Tremella fuciformis
polysaccharides and its antioxidant and antitumour activities
in vitro[J].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0, 81 (2) : 420-424.
[5] Wu Q, Zheng C, Ning ZX, et al. Modifica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saccharides from Tremella fuciformis and their an-
tioxidant activity in vitro[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07, 8 (7) : 670-679.
[6] Cho EJ, Hwang H J, Kim SW, et al. Hypoglycemic effects of
exopolysaccharides produced by mycelial cultures of two dif-
ferent mushrooms Tremella fuciformis and Phellinus baumii in
ob/ob mice[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7,
75 (6) : 1257-1265.
[ 7] Gao QP, Killie MK, Chen HC,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cytokine -stimulating activities of acidic heteroglycans from
Tremella fuciformis [J]. Planta Medica, 1997, 63 ( 5) : 457 -
460.
[8] 徐华丽,于晓风,曲绍春. 银耳孢糖对小鼠体内移植性肿
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8,
25(2):93-95.
[9] 邵平,薛力,洪台. 银耳栽培与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
用现状分析[J]. 食药用菌,2011,19(2):4-8.
[10] 郭晓霞,余学龙,应铁进. 速泡银耳粒高压蒸制工艺的响
应面优化[J]. 中国食品学报,2013(7):135-143.
[11] 张建军,谢丽源,赵树海,等. 不同产地银耳抗氧化活性
物质及抗氧化能力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15,28(1):
333-338.
[12] 黄艳,郑宝东. 银耳微波真空干燥工艺优化的研究[J]. 中
国农学通报,2009,25(20):82-89.
第 34卷 第 6期 73
[13] 王传耀,杨文斌. 银耳热风换向干燥技术研究[J]. 江西农
业大学学报,2007,29(1):158-163.
[14] 高颖,卢晓黎. 压缩银耳块加工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3(6):62-65.
[15] 李婷. 速泡银耳即食食品的加工工艺研究[D]. 杭州:浙江
大学,2011.
[16] 于生华,吴洪军,张学义,等. 干食用菌压缩块加工技术
[J]. 食用菌,1999(5):41.
[17] 林绍霞. 即食银耳品的加工工艺及其贮藏特性的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18] 李大峰,贾冬英. 银耳百合饮料的关键工艺及配方[J]. 食
品与发酵工业,2010(4):212-215.
[19] 肖玫,曹玉华,杨丽琴. 银耳复合保健饮料的生产工艺研
究[J]. 食品科学,2008,29(9):712-715.
[20] 王健柏. 银耳核桃莲子乳饮料的研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3,29(8):98-99.
[21] 朱坚,梁朔. 食用菌浸提工艺及其复合饮料的研究[J]. 热
带作物学报,2011,32(4):761-767.
[22] 朱坚,梁朔. 银耳菌肉悬浮饮料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26):137-143.
[23] 林勇毅. 营养型银耳黄酒生产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研究
[J]. 江西食品工业,2012(1):26-30.
[24] 薛莉. 银耳提取物对酒精性肝损伤辅助保护作用[J]. 菌物
学报,2014(5):1112-1118.
杨 光等:冀北香菇覆土栽培园区土壤净化改良试验初报
(上接第 73页)
!!!!!!!!!!!!!!!!!!!!!!!!!!!!!!!!!!!!!!!!!!!!!!!!!!!!!!!!!!!!!!
残留菌体及其分泌物会快速繁殖,并增加抗性,对
栽培生产形成的危害将更大。
本次试验的增(减) 产幅度最大为 6.8%,最次
为-0.43%,也就是说,效果均处于不显著状态。但
是,经仔细分析之后,我们认为因受使用数量、累
计使用次数、土壤中的活菌存有量以及菌群的群体
状态等因素制约,生物菌剂应有的能量未能得到充
分释放,尤其累计使用次数的过少(仅为首次),使
得微生物菌群未能建立起“团队”,群体优势无法显
现,加之试验区已经连续 4年进行香菇覆土栽培而
未进行过处理,有害微生物及其分泌物均已形成
较大群体。因为过多考虑成本问题,在首次生物菌
剂 1 000 g·m-2用量的条件下,无法与有害微生物形
成优势抗衡,因此,导致初试结果不甚理想。
3 小结与讨论
化学药物的杀菌必须达到足够的用量,否则,
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在试验地区数亿菌棒地栽香菇
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只能是本着救急的原则实施化
学药物杀菌,可以暂且应急,以稳定地栽香菇的生
产局面,但是,化学药物不是我们的首选。
本次试验可以看出,选择试验药物应本着求实
而非求捷径的态度,凡是药物的说明中没有的用途
或用法,先不要去做目标不很确切的试验,以免造
成损失,如赛百药物的参试。
酵素改良剂,由于是试验用种,用量少、价格
高,而且,企业自制的菌剂也因原材辅料量少,造
成核算价格偏高等,一味地考虑将来推广费用,无
形中制约了试验用量的科学设计,导致试验效果不
理想。建议在推广阶段采取集中采购酵素菌菌种统
一供应本地菇民,而由菇民和食用菌企业各家自行
配制酵素改良剂的办法。如此可大幅度降低改良剂
的使用成本,但该办法是否可行,尚待与有关人员
商讨。
试验区内的各个处理,直至试验结束进行观察
对比,均有烂棒情况发生,具体表现为菌棒呈现水
渍状,看不到原有菌丝,不再出菇。据分析,可能
与用水过量、遮阳网下通风量偏小等因素有关。我
们期待,经过酵素改良剂连续 2年~3年的投入,并
加以恰当的管理,该类烂棒、烂料等现象将能从根
本上得到遏制。
在本试验基础上,计划继续进行相关试验,扩
大中试面积,并考虑另外选择 1个~2个药物品种或
类似的活菌制剂进行对比试验,以扩大药物选择面,
并尽量防止试验的偶然性。同时建议在此基础上继
续扩大验证试验,一旦获得理想结果,随即形成书
面材料上报县政府或职能部门如科技局、农牧局、
食用菌局等,尽快推广示范,为本地食用菌产业的
顺利发展发挥技术护航作用。
参考文献:
[1] 邸淑艳,曹德宾,涂改临. 食用菌生产技术速查表-国内畅
销品种卷[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7.
[2] 曹德宾,涂改临,毕东辉,等. 有机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
指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2.
第 34卷 第 6期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