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蕨麻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全 文 :蕨麻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杨具田 , 臧荣鑫 , 卢建雄
(西北民族大学动物科学院理科实验中心 , 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对蕨麻猪现状及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进行了分析 , 提出了蕨麻猪种质资源保护的内容及相关措施 , 认为蕨麻猪种质资源保护应当从原种数
量 、 种群遗传结构 、 种群纯洁性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综合考虑 , 并建立相应的保护该种质资源的法律法规。
关键词:蕨麻猪;种质保护;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S82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529-5130(2003)12-0015-02
  蕨麻猪广泛分布于甘肃 、 青海 、 四川 、 云南 、 西藏等地 ,
因喜食蕨麻而得名 , 其中心产区在甘肃合作 , 因而该猪种又名
为合作猪 、 别名琵琶猪 , 为国内体形最短小的高原猪种。蕨麻
猪终年放牧 , 以蕨麻 、 酸酸草 、 野蒿 、 野胡萝卜 、 珠芽蓼 、 野
苜蓿草 、 树林落果 、 农作物落谷 、 根茎为主要食物 , 仅在严冬
补饲少许精料。该猪种体小 、 皮薄 、 肉味鲜嫩可口 、 瘦肉率
高 , 饲养管理粗放 , 生长发育缓慢。是医学上理想的实验动物
模型;也是烤乳猪的最佳原料。 目前 , 该猪种面临着几大困
境:原种数量锐减 , 种质优势退化;在特定自然条件和长期的
近亲繁殖下形成的高度纯正的遗传基础及表现出的优良生产性
能正逐渐减弱或消失。独特的高原气候和地理隔离以及民族特
有的经济 、 文化活动等因素 , 使蕨麻猪保存了独特的遗传结构
和遗传性状 , 而目前就此的研究报道还很少。
1 蕨麻猪生物学特性及其生长环境
蕨麻猪主产区处于甘肃省西南部 , 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
该地区草场为灌丛草甸草场类型 , 海拔 2 500 ~ 3 000 m , 年降
雨量 450~ 800 mm , 年均气温 1.1 ~ 2.6℃, 高寒阴湿 , 气候
恶劣。蕨麻猪体小 , 嘴筒长 、 直 , 呈锥形 , 额面窄 , 额部皱纹
少 , 耳朵随年龄增大由直立变向前倾;体躯较短 , 胸狭窄 , 背
腰微弓 , 腹线较平或略下垂 , 后躯较前躯高 , 臀窄而倾斜;四
肢结实而紧凑 , 蹄质坚实 , 系部有力;鬃毛长而密 、 坚韧 , 冬
季着深棕色绒毛 , 毛色纯黑者占 70%, 白腰带或白肚带者占
10%, 有少部分在四脚及头部有白色斑块。初生仔猪中有
15%的个体 , 背部呈棕色纵向条纹 (俗称松鼠背), 条纹随年
龄的增长而淡化直至消失 , 至 5 月龄时则完全变为黑色。 6 月
龄公猪体重 15.5 kg , 母猪 16.25 kg;12 月龄公猪 24.70 kg ,
母猪24.11 kg;18月龄公猪 33.31 kg , 母猪 35.37 kg 。繁殖能
力较低 , 公猪 45 日龄开始有性欲表现 , 4~ 5 月龄母猪初次发
情 , 初产母猪年产一窝 , 经产母猪年产 2 窝 , 每胎产仔 5 ~ 6
头 , 初生仔猪平均体重 0.3~ 0.5 kg。仔猪成活率较低 , 生长
发育缓慢 , 3 ~ 6 月龄为蕨麻猪增重最快时期。成年公猪平均
体高 44.66 cm , 体长 76 cm , 成年母猪平均体高 47.44 cm , 体
长 74.06 cm。由于长期生活于恶劣高寒气候及终年放牧 , 该
收稿日期:2003-08-18
作者简介:杨具田 (1963-), 男 , 副教授。
猪种具有许多适应高寒环境的生物学特性 、 生产性能和特有的
动物行为 (性情凶暴 、 行动敏捷 、 奔跑能力好 、 护群能力强),
原种自繁自养 , 封闭繁殖 , 未受外血影响 , 基因纯合 , 近交不
退化 , 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世界特有的极具顽强生命力和抗逆力
的高原微型原始地方猪种。
2 蕨麻猪种质资源现状
近几十年来 , 从国外引进培育品种与蕨麻猪原种杂交进行
商品生产 , 尽管短期内在提高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方面起了不
小的作用 , 但不可否认 , 随着外来品种的引入和杂交 , 蕨麻猪
的基因与基因型正在杂化。在中心产区的合作 、 夏河 、 碌曲 、
卓尼 、 临潭和岷县等地区 , 蕨麻猪大约有 5万头左右。而真正
意义上的纯种蕨麻猪已所剩无几。原种数量锐减 , 其特有的生
物学性状 , 尤其是抗逆优势正在显著减弱 , 抗病力明显下降 ,
抵御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也随之减小。随着蕨麻猪生物学价值
和食用价值被重新认识 , 目前的杂交增殖行为只顾及了眼前利
益(3), 导致该猪种种质特征减弱 , 原种数量大幅度下降。
3 蕨麻猪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蕨麻猪是人类经过几百 、 几千年艰苦劳动留下来的宝贵财
富 , 它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动物基因库 , 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
和保护。然而蕨麻猪的保护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基础工作薄
弱 , 品种分布 、 数量不清 , 保护工作水平低;种质研究不力 ,
缺乏品种标准;对种质资源保护的意义认识不足 , 尚未形成相
应的学术队伍;保种体系不健全 , 缺少整体布局和规划 , 缺乏
保种计划;省 、 地 (州)、 县尚未成立蕨麻猪种质资源保护协
调机构;未制订统一的保种利用规划;无专门经费来源 , 无人
管理;缺少配套的政策 、 措施和基础设施;未出台保种的相关
政策;保护设施难以建立;监督管理力度不够;致使该猪种种
质资源优势不断减弱或丢失。
4 对蕨麻猪保种与开发利用的设想
群体数量减少对遗传变异的效应谓之 “瓶颈效应” , 一个
较大的基因库如只剩下少数个体 , 其总变异将大大减少 , 群体
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将受到很大影响。由于群体数量减小 , 也将
发生随机遗传漂变 , 群体越小 , 漂变损失所引起的变异也越
多。蕨麻猪由于长期的近交 , 已形成了独特的基因组合 , 表现
·15·畜牧与兽医 2003年 第 35 卷 第 12期
不同品种猪不同杂交组合方式对猪主要繁殖性状的影响
施仁波 , 宋会东
(江苏省沭阳县畜牧兽医站 , 江苏沭阳 223600)
中图分类号:S828.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529-5130(2003)12-0016-02
  对杜长大 、 长长大 、 大长大 、 大大长 、 长大 、 大长 6 个杂
交组合中 246窝仔猪的窝产仔猪 、 产活仔数 、 断奶仔猪数 、 初
生窝重及断奶窝重 5 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 探索商品瘦肉型猪
不同杂交组合方式主要繁殖性能的表现规律 , 从而选择最佳瘦
肉型猪杂交组合 , 用以指导我县规模猪场的生猪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来源于沭阳县沂北良种猪繁育场的仔猪数据资料。选
取 1998 ~ 2001 年 246 窝第 3~ 8 胎仔猪数据资料 , 其中杜长大
43 窝 , 长长大 45 窝 , 大长大 39 窝 , 大大长 37 窝 , 长大 42
窝 , 大长 40 窝。
根据产仔记录 , 计算各杂交组合总产仔数 、 产活仔数 、 断
奶头数 、 初生窝重及断奶窝重 , 并求出各项指标的平均数 , 通
过方差分析 , 研究不同组合对 5 项指标的影响。
2 结果分析
平均窝产仔数:杜长大 、 长长大 、 大长大 、 大大长 、 长
收稿日期:2003-03-28
作者简介:施仁波 (1966-), 男 , 高级畜牧师。
大 、 大长 6 个不同品种组合平均窝产仔数分别为 9.67 ,
11.49 , 11.36 , 11.38 , 11.40 , 11.38 头。平均窝产仔数最多
的组合长长大和最少的组合杜长大相差 1.82 头 , 经方差分析 ,
杜长大与其他组合的差异显著 (P<0.05)。
平均窝产活仔数:杜长大 、 长长大 、 大长大 、 大大长 、 长
大 、 大长 6 个不同品种组合平均窝产活仔数分别为 9.02 ,
10.98 , 10.85 , 10.78 , 10.83 , 10.81 头 , 分别为平均窝产仔
数的 93.28%, 95.56%, 95.51%, 94.73%, 95%, 94.99%。
平均窝产活仔数最多的组合长长大和最少的组合杜长大相差
1.96头。经方差分析 , 杜长大与其他杂交组合平均窝产活仔
数差异均显著 (P<0.05)。
平均断奶头数:杜长大 、 长长大 、 大长大 、 大大长 、 长
大 、 大长 6 个不同品种组合平均断奶头数分别为 8.77 , 9.44 ,
9.36 , 9.41 , 9.69 和 9.15 头。平均断奶头数最多的长大组合
和最少的杜长大组合相差 0.92 头。产活仔数成活率分别为:
97.22%, 85.97%, 86.27%, 87.29%, 89.47%, 84.64%,
成活率最高的组合是杜长大 , 最低的组合是大长 , 相差 12.58
个百分点 , 说明杜长大组合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疫病抵抗力。
平均初生窝重:杜长大 、 长长大 、 大长大 、 大大长 、 长
大 、大长 6 个不同品种组合平均初生窝重分别为 11.74 ,
出了特异的适应性状 , 而这种性状必须要维持在一个有效群体
的范围内。近年来 , 由于人们对这一猪种的重新认识 , 导致该
猪种身价上扬。据调查 , 1985 ~ 1998 年在主产区合作 , 蕨麻
猪的饲养仅供当地人使用 , 原种数量较少。 2000 年后 , 牧民
每户养猪至少 10 头以上 , 但已杂化 , 且相当严重。
蕨麻猪特有而稳定的基因库是其它猪种所不具备的。对蕨
麻猪而言 , 保存其基因种类和保存其特有的基因组合体系 , 就
应当从原种数量 、 种群遗传结构 、 种群纯洁性和种质资源的合
理利用等方面加以考虑。
对蕨麻猪的系统研究 , 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原种
分布 、 数量和生产性能 、 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调研;对生理生化
值进行系统分析测定;对生殖生理及繁育性能研究;对营养代
谢特点 、 肌肉性状 、 品质与风味进行研究;染色体核型分析;
DNA指纹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血液蛋白多态性研究;
基因测序与基因文库 (cDNA)的建立;品种 、 品系差异性与
转基因研究。
进一步弄清蕨麻猪的品种资源。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 全
国开展了畜禽品种资源的调查 , 进行了猪种种质测定 , 将蕨麻
猪冠名为合作猪 , 属地方品种 , 定性地描述了该猪种的外貌特
征 、 产地及数量。近 2 年来 , 个别院所在 DNA水平上对合作
猪的起源进行了初步探讨。当前应着手解决蕨麻猪与藏猪的种
源关系 , 探讨其起源和遗传分化 , 进一步弄清蕨麻猪在不同
省 、 地 (州)的种群分布 、 原种数量。
建立和健全蕨麻猪资源保护 、 利用的管理体系。
制定保种计划 , 建立良种繁育核心基地 , 走产业化经营之
路。采取封闭式活体繁育自然交配的形式 , 建立蕨麻猪繁育基
地 , 组建保种核心群 , 培育优良纯种蕨麻猪。提高其生产性
能 , 扩大原种数量 , 形成规模养殖 , 进行系列产品的开发与加
工。使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处于良性循环。
加强组织领导 ,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 建立保种基地。
实验动物化研究。 成年蕨麻猪平均体重 25 ~ 35 kg , 属微
型猪品种 , 基因型稳定。是脏器移植供体的重要研究对象。
畜禽遗传资源是畜牧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也是满足
未来不可预见需求的重要基因库 , 遗传资源的保护主要是政府
行为 , 各级政府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 把蕨麻猪资源
保护纳入省 、 地 (州)、 县的总体经济规划和生态与环境资源
保护计划 ,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 建立蕨麻猪保种机构 , 并制定
相应的蕨麻猪保护利用的法律 、 法规 , 以促进蕨麻猪资源保护
和开发利用的良性发展。
·16·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 2003 Vol.35 No.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