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云南红药胶囊在骨折手术后体会
郭 兵,黄河涛,李海兵,刘 俊,沙剑轲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昭通 657000)
摘要:目的 评价在常规骨折手术后服用云南红药胶囊对于骨折部位的疼痛、肿胀、愈合的影响。方法 2012 年 5 月—2013
年 10 月期间,收治的 90 例骨折住院患者,随机分为 2 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服云南红药胶囊,观察 2
组疗效。结果 2 组术后疼痛、肿胀程度、术后 x线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云南红药胶囊在促进骨科手术后伤口的消肿和减
轻术后伤口疼痛方面有显著的功效。
关键词:云南红药;骨折;消肿;伤口疼痛;愈合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 - 2349(2014)05 - 0107 - 02
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骨折愈合是类似于骨原有模
式的生物再连接的自然修复过程,手术治疗作为现代骨折的
主要治疗方法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骨折早期的疼痛、肿
胀、活动障碍、皮肤瘀血青紫等症状一直困扰着患者,严重影
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一般资料
见表 1。
表 1 2 组一般资料(x ± s)
组别
性别(n) 骨折部位
男 女 肱骨 桡骨 股骨 胫骨
年龄(岁)
治疗组 25 20 23 22 25 18 41. 95 + 17. 64
对照组 23 22 21 24 26 19 43. 54 + 18. 78
2 治疗方法
2. 1 对照组 根据骨折部位和骨折类型及骨折的严重程度,
应用手法对骨折处进行复位,再配合石膏板固定和骨牵引或
小夹板外固定,同时做好骨折护理。
2. 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口服云南红药胶
囊(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规格为 0. 25 g* 24 粒 /板,国药准
字 253020129)。每天 3 次,每次 2 粒,12 周为 1 个疗程。
观察项目:患者手术后拍摄 x片复查,将复查的 X片骨折
端情况进行简单的描述、记录、评分。
3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18. 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 检验,P < 0. 05 有统计学意义。
4 观察项目
4. 1 镇痛效果评定 疼痛分度[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疼痛程度的定量测定
法。用一个特制 10cm的尺子,一端为 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
10,表示剧痛。
4. 2 肿胀效果评定 通过观察患者术后手术切口的肿胀:Ⅰ
度肿胀记为 1 分,Ⅱ度肿胀记为 2 分,Ⅲ度肿胀记为 3 分。
4. 3 X线片评分 X 线片上内外骨痂的评分[2]和骨折愈合
过程中骨痂变化过程,制定骨痂评分标准、骨折线的评分标
准,见表 2。
表 2 骨痂和骨折线评分方法
内外骨痂影像学评分指标 骨折线影像学评分指标
0分 骨折端无放射学骨痂 0分 骨折线清晰无明显变化
1分 骨折端可见云雾状骨痂 1分 骨折线开始变模糊
2分 骨折端正侧位片在一侧可见骨痂 2分 骨折线模糊没有消失,但出现较牢固连接
3分 骨折端正侧位片两侧均有骨痂形成 3分 骨折线消失,骨折线被高密度骨痂取代
4分 连接性骨痂形成 4分 骨髓腔密度减低
5分 外骨痂中度吸收 5分 骨髓腔密度明显减低
6分 外骨痂完全吸收
5 治疗结果
5. 1 术后疼痛情况 见表 3.
表 3 术后疼痛情况(x ± s)
组别 n 第 1d 第 5d 第 7d 第 9d
治疗组 45 6. 75 + 0. 94 3. 35 + 0. 83* 2. 27 + 0. 85* 1. 24 + 0. 61*
对照组 45 6. 54 + 0. 87 4. 67 + 0. 91 3. 84 + 0. 75 2. 51 + 0. 58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5. 2 术后切口肿胀程度 见表 4。
表 4 术后切口肿胀程度(x ± s)
组别 n 第 1d 第 3d 第 5d 第 7d
治疗组 45 1. 90 + 0. 46 2. 05 + 0. 16* 1. 06 + 0. 12* 0. 25 + 0. 17*
对照组 45 1. 92 + 0. 43 2. 01 + 0. 21 1. 31 + 0. 45 0. 46 + 0. 52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5. 3 术后骨折线评分 见表 5。
表 5 术后骨折线评分(x ± s)
组别 n 第 4 周 第 8 周 第 12 周 第 16 周
治疗组 45 0. 51 + 0. 46 1. 53 + 0. 51* 2. 65 + 0. 47* 3. 10 + 0. 15*
对照组 45 0. 12 + 0. 34 0. 96 + 0. 52 1. 93 + 0. 66 2. 74 + 0. 52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5. 4 术后骨痂评分 见表 6
7012014 年第 35 卷第 5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DOI:10.16254/j.cnki.53-1120/r.2014.05.055
表 6 术后骨痂评分(x ± s)
组别 n 第 4 周 第 8 周 第 12 周 第 16 周
试验组 45 1. 28 + 0. 44 2. 23 + 0. 52* 3. 40 + 0. 43* 3. 67 + 0. 52*
对照组 45 1. 12 + 0. 67 1. 76 + 0. 65 2. 42 + 0. 51 3. 02 + 0. 68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6 讨论
本研究选择 90 例骨折患者,在常规骨科手术后进行口服
云南红药胶囊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发现云南红药具有促
进骨折愈合的功效。
传统医学理论认为:骨折最开始是活血生新期。局部骨
折后由于经脉受损、血肿形成、结滞不散、血流受阻的影响,因
而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瘀血等症状,但不散则新血不生,这就
妨碍了局部组织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必将影响骨折及软组
织的修复[3 ~ 4]。所以传统医学认为骨折愈合的过程就是瘀
去、新生、骨合的过程。
云南红药,亦称云南七龙散,其主要成分由三七、石菖蒲、
重楼、紫金龙、西南黄芩、玉葡萄根、滑叶跌打、大麻药、制黄草
乌、金铁锁等 10 味云南特有的民间中草药组成。重楼有解毒
消肿功效;石菖蒲理气活血、散风去湿;紫金龙有止痛、止血效
果;滑叶跌打能够消炎止血、镇痛去瘀;大麻药有镇痛、消肿止
血的作用;金铁锁有祛风除湿止痛止血、祛瘀之功[5]。所以骨
折愈合前期服用云南红药能起到活血化瘀、减轻疼痛和促进
软组织修复的作用。骨折部位局部血肿的清除、血液微循环
改善及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将为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成
份顺利参与骨组织的修复提供有利条件,有较好的促骨折愈
合作用。
综上所述,云南红药胶囊对骨折的治疗,能起到镇痛、消
肿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 . 外科学[M]. 第 7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0.
[2]韩镜明,李达泉 . 悬吊式尺骨克氏针牵引治疗严重移位肱骨髁上
骨折[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6,17(3):166.
[3]孟俊非 . 医学影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5.
[4]裘法祖 . 外科学[M]. 第 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14.
[5]金华 . 云南红药胶囊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08,
12(6):165.
(收稿日期:2014 - 03 - 15)
浅述从情志论治乳腺癌
黄 敏,金维捷,胡靖敏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关键词:情志;乳腺癌;防治
中图分类号:R737. 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 - 2349(2014)05 - 0108 - 02
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大中城市尤为
突出,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中医学认为乳腺癌属于“乳
岩”“乳痞”等范畴,历代医家均认为情志失调与乳腺癌的发
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在乳腺癌的防治工作中,应
该重视舒缓情志,调畅气机,心身同治。
1 中医学对情志的认识
关于情志致病与情志治病,前人有内容丰富之精辟论述,
《黄帝内经》最先提出了五志致病说。《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举痛
论》中亦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灵枢·平人绝谷篇》谓:
“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三因极一病证
方论》有述:“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脏腑郁发,外形于肢
体,为内所因也”。这些论述奠定了情志致病的理论基础,体
现的是社会心理因素、脏腑功能活动以及形体变化之间关系,
所强调的是心身统一的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形神合一而为人。人体是以脏腑、经络、气
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与周围环境密切联系,有着不同
的心理反应,产生不同的情志变化。七情五志并称“情志”。
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喜、怒、忧、思、恐谓之“五
志”。情志是人对外界及机体内环境变化产生的不同情绪情
感反映。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正常的脏腑功能,气血充盈
平和,阴平阳秘。而气血不和,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导致
人体情志失调。情志失调又可逆乱气血,损伤阴阳,使脏腑功
能紊乱从而发生不同的疾病。发病之后,如能运用适当的方
法舒缓情志,调畅气机,则可祛病。
2 情志与乳腺癌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乳腺癌的发病与七情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从
脏腑经络学说进行辨证分析,最大的共性是强调情志因素的
重要性,认为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都具有情志内伤,致气血逆
乱,经络痞阻,痰瘀结聚成核。众多医家认为[1],乳腺癌发病
的关键是情志不遂,肝郁脾虚。朱震亨指出“若不得于夫,不
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
核”。冯兆张强调“此乃七情所伤,肝经血气枯稿之证”。
明·张觉人《外科十三方考》记载“乳岩则因七情气郁而成”。
801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14 年第 35 卷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