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HPLC法测定乌蕨中酚酸类成分含量研究
李小芳1,2,罗国安2*,朱婉婷1,3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330004;2.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3.广东药学院 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摘 要:目的:采用RP-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乌蕨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2个酚酸化合物的含量。方
法:色谱柱为依利特ODS C18(4.6mm×250mm,5μm),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25∶75)为流动相,
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60nm,柱温:25℃。结果:原儿茶酸在0.14~2.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100.19%(RSD=0.12%);原儿茶醛在0.06~1.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65%(RSD=1.71%)。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为乌蕨的
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乌蕨;原儿茶酸;原儿茶醛;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16)08-0036-03
DOI:10.11954/ytctyy.201608015
收稿日期:2015-11-13
作者简介:李小芳(1989-),女,江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药物质量控制。
通讯作者:罗国安(1946-),男,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药物分析及中医药系统生物学。E-mail:1508379933
@163.com
Determination of two Phenolic Compounds in Stenolomachusanum(Linn.)Ching by HPLC
Li Xiaofang1,2,Luo Guoan2*,Zhu Wanting3
(1.Jiangxi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06,China;2.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3.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stablish an RP-HPLC determination of Protocatechuic acid and Protocatechuic aldehyde in Stenolomachu-
sanum(Linn.)Ching from different sources.Methods:The separation was performed on a Hypersil ODS C18(4.6mm×250mm,
5μm)column with the gradient elution methanol-0.1% phosphoric acid(25∶75);The flow rate was 1.0mL/min;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260nm;The column temperature was at 25℃.Results:Linear ranges of Protocatechuic acid and Protocatechuic alde-
hyde were 0.14~2.8μg(r=0.999 8),0.06~1.2μg(r=0.999 9).The average recoverys were 100.19%(RSD=0.12%)and
98.65%(RSD=1.71%)(n=6),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method is simple,rapid,accurate and which may also be applied as a
standar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Stenolomachusanum(Linn.)Ching.
Keywords:Stenolomachusanum(Linn.)Ching;Protocatechuic Acid;Protocatechuic Aldehyde;HPLC
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inn.)Ching in Sinensia)
为鳞始蕨科植物(Lindsaeaceae)乌蕨属植物,其主要分布在
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
湿、止血等功效,又称乌韭、大叶金花草,别名野黄连、水黄
连、金花草、苦黄连等。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牡荆素、丁香酸、
原儿茶醛、原儿茶酸等[1-5],其中酚酸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广
泛而温和,具有抗菌、消炎、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及血栓形
成等作用,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均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抗
炎作用和调节脂肪肝细胞作用[6-9]。本实验参考相关文
献[10-12]对乌蕨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2个酚酸类成分进行
含量测定,为乌蕨质量标准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
Waters 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AUW220D型电子天平
(十万分之一,日本岛津公司);BS224S型电子天平(万分之
一,Sartorius);KQ250DB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巩义市予华
仪器有限责任公司);KQ5200型水浴锅(昆山市超声仪器有
限公司)。
—63—
1.2 试剂
原儿茶酸对照品(批号:110809-201205,含量以99.9%
计,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原儿茶醛对照品(批号:
110810-201007,含量以98.2%计,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
院),甲醇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本实验收集到不同批次的乌蕨样品共10批,样品经南
昌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副主任药师吴蓓鉴定为乌蕨(Stenolo-
machusanum(Linn.)Ching.)。见表1。
表1 样品信息
编号 产地 编号 产地
S1 江西 S6 贵州
S2 福建 S7 云南
S3 湖北 S8 河南
S4 安徽 S9 山东
S5 浙江 S10 广西
2 方法与结果
2.1 乌蕨药材供试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乌蕨药材粉末(过4号筛)1.0g,置具塞锥形
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50mL,称重,回流提取1.5h,称重
补重,过滤,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照品适量,分别加70%
乙醇制备原儿茶酸浓度为0.14mg·mL-1、原儿茶醛浓度为
0.06mg·mL-1的对照品溶液。
2.3 色谱条件
色谱柱:依利特ODS C18(4.6mm×250mm,5μm);流动
相:甲醇-0.1%磷酸溶液(25∶75);检测波长:260nm;体积
流量:1.0mL/min,柱温25℃。理论塔板数按原儿茶酸计算
不低于4 000,原儿茶醛不低于7 000。乌蕨药材供试品溶液
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分离度良好。见图1、图2、图3。
图1 原儿茶酸对照品色谱
图2 原儿茶醛对照品色谱
图3 乌蕨药材供试品色谱
2.4 线性关系试验
精密吸取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照品溶液适量,分别按
1.0、4.0、7.0、11.0、15.0、20.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按
“2.3”项色谱条件测对照品峰面积,将样品浓度与峰面积进
—73—
行回归处理。原儿茶酸回归方程为:Y=172 470.480 1X+
1 587.753 5(n=6),r=0.999 8,原儿茶酸对照品在0.14~
2.8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原儿茶醛
为:Y=461 373.342 2X-365.538 5(n=6),r=0.999 9,原
儿茶醛对照品在0.06~1.2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
好的线性关系。
2.5 精密度试验
分别精密吸取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照品溶液10μL,
按“2.3”项色谱条件,重复进样6次,测定原儿茶酸、原儿茶
醛峰面积值;结果显示:原儿茶酸RSD为0.21%,原儿茶醛
RSD为0.32%,表明仪器的精密度较好。
2.6 稳定性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按“2.3”项色
谱条件,在12h内每隔1h或2h或4h,测定供试品溶液中原
儿茶酸、原儿茶醛峰面积值;结果显示:原儿茶酸 RSD为
0.43%,原儿茶醛RSD为1.23%,表明供试品在12h内稳定。
2.7 重复性试验
取已知含量乌蕨药材1.0g,共6份,按“2.1”项实验方
法制成供试品溶液,按“2.3”项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计算溶
液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结果显示:原儿茶酸平均
含量为2.042 3mg/g(RSD为1.62%),原儿茶醛平均含量
为0.794 1mg/g(RSD为0.45%),表明该方法重现性良好。
2.8 平均加样回收率试验
称取已知含量的样品约1.0g,共6份,精密称定,置具塞
锥形瓶中,加入浓度0.041 6mg/mL原儿茶酸、0.016mg/mL
原儿茶醛混合溶液50mL;按“2.1”项实验方法制备供试品
溶液,测定溶液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计算回收率。
结果见表2、表3。
表2 原儿茶酸加样回收率
样号 样品中原儿茶酸量(mg) 加入原儿茶酸量(mg) 测出原儿茶酸含量(mg) 回收率(%) 平均值(%) RSD(%)
1 2.086 6 2.08 4.175 4 100.42
2 2.087 4 2.08 4.169 8 100.11
3 2.087 6 2.08 4.171 1 100.17
100.19 0.124 2.087 8 2.08 4.170 1 100.11
5 2.086 5 2.08 4.169 5 100.14
6 2.086 5 2.08 4.170 4 100.18
表3 原儿茶醛加样回收率
样号 样品中原儿茶醛量(mg) 加入原儿茶醛量(mg) 测出原儿茶醛量(mg) 回收率(%) 平均值(%) RSD(%)
1 0.824 4 0.8 1.632 1 100.96
2 0.824 9 0.8 1.622 1 99.65
3 0.826 2 0.8 1.597 1 96.36
98.65 1.714 0.824 5 0.8 1.612 3 98.48
5 0.827 1 0.8 1.621 2 99.26
6 0.824 5 0.8 1.601 9 97.18
2.9 样品含量测定
取不同乌蕨药材10批,分别按“2.1”项方法平行制备
供试品溶液,按“2.3”项色谱条件进行测定,每份进样3次,
计算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结果见表4。
表4 样品酚酸化合物含量测定结果 (mg/g)
产地 原儿茶酸 原儿茶醛
S1 1.121 3 0.721 2
S2 2.082 4 0.801 1
S3 2.142 2 0.940 2
S4 2.144 3 1.233 0
S5 2.181 5 1.111 7
S6 1.125 4 0.803 2
S7 1.863 7 1.251 2
S8 1.838 1 0.697 6
S9 2.042 5 1.044 5
S10 2.046 4 0.592 1
3 讨论
根据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溶解性及乌蕨药材化学成
分,本实验考察了不同溶剂的提取(甲醇、乙醇、水)及不同的
提取方法(超声、回流)。结果发现,70%乙醇为最佳提取溶
剂,而回流提取效果明显优于超声,因此提取方式选择回流。
由表4中数据可知,原儿茶酸平均含量稍高于原儿茶
醛含量。同时,不同产地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含量亦有差
异;原儿茶酸含量最高的来自浙江,原儿茶醛含量最高的来
自云南,2种成分含量可能由于地域的差异导致成分各异,
对临床针对某一病症的活性成分选择药材来源及功效评判
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冰如.乌蕨(Stenoloma chusanum)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资源
利用评价[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2] 岳银,杨加竹,陈业高.乌蕨的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2013,41(17):41-43.
[3] 卢海啸,李家洲,农秀珍,等.乌蕨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9):114-117.
[4] 陈明,段萍,赵鸿宾.乌蕨中黄酮类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
进展[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4,27(2):84-86.
[5] 任冰如,李维林.乌蕨的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6(2):12-14.
[6] 邹长军,吴晓珍.原儿茶酸-环丙沙星/脱乙酰几丁质抗菌药
膜的制备及缓释动力学[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
版,2004(1):42-45.
[7] 王晗,刘天庆,关水,等.原儿茶酸促进人脂肪干细胞体外迁
移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3):327-332.
[8] 刘梅,夏鑫华,张志敏,等.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和丹酚酸
B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J].中药材,2009,32(2):265-267.
[9] 韩纯洁,林蓉,刘俊田,等.原儿茶醛对ox-LDL损伤的血管内
皮细胞保护作用[J].中药材,2007,30(12):1541-1544.
—83—
中医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型研究进展
向文涛,金 曦*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130117)
摘 要:偏头痛发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现代临床治疗偏头痛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肝阳上亢证为偏
头痛的常见证候之一。对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候的病因病机及药物治疗进展进行总结,运用中医学理论,
辨病、辨证结合,采用中医药立体化、多样化干预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偏头痛提
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偏头痛;肝阳上亢;病因病机;方药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16)08-0039-02
DOI:10.11954/ytctyy.201608016
收稿日期:2015-11-20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计划发展项目(20150204046YY)
作者简介:向文涛(1989-),男,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学。
通讯作者:金曦(1968-),女,长春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学。
偏头痛又称血管性头痛,为神经内科常见多发性疾病。
目前,全球大概有2.4亿偏头痛患者,每年经受着大约14亿
次偏头痛的折磨[1]。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结果[2]显
示,重度偏头痛为最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研究[3]结果显
示,我国偏头痛患者发病率达79.17/10万,且呈逐年上升
的趋势。以中医学整体理论辨证论治为基本诊疗原则,对
偏头痛患者采用个体化临床干预措施,往往可获得较好的
疗效。本文就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候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概
述如下。
1 病因病机认识
肝阳上亢证为偏头痛临床最常见的证候之一。《素问
·金匮真言论》[4]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故春气者病在头。”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若情志暴怒,则
肝失疏泄,肝之阳气上亢,气血逆乱,发为偏头痛。《素问·
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肝
用失常,则内风易起,上犯清窍,发为头痛。
胡志强等[5]认为,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其主要责之于肝
胆失疏、风阳上扰。肝胆失疏为偏头痛之基础,风阳上扰为
偏头痛始动因素,痰瘀阻窍、络脉失宁为导致偏头痛的主要
病理变化。根据该理论创立以“平肝熄风、化痰降浊、通络
止痛”为主的基本治法。孙建宁[6]认为偏头痛因肝胆热结,
热极生风,痰阻血瘀,从而导致清窍失和,络脉闭塞,发而为
病,多因忧思恼怒,气血上逆而诱发。
2 临床干预措施
2.1 方药治疗
采用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可根据患者的不同
情况对机体气血阴阳失衡状态进行调节,疗效较好。刘乃
勤[7]使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68
例,对照组患者56例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结
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65%,明显高于对
照组的69.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砚兵
等[8]采用天舒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30例,对照组患
者给予西比宁胶囊口服;治疗1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偏
头痛患者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孝银等[9]采用平肝潜阳
汤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32例,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于红专等[10]采用平肝熄风胶囊治疗肝阳上亢证患者,治疗
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4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10] 姜鸿,王光函,张颖,等.HPLC法测定火绒草中原儿茶酸、
原儿茶醛、绿原酸和咖啡酸[J].中成药,2011,33(11):2023-
2025.
[11] 张淑蓉,裴妙荣,裴香萍,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炎立
消胶囊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和酪醇的含量[J].中国实验
方剂学杂志,2008,14(6):12-14.
[12] 周燕园.HPLC法测定烫狗脊配方颗粒中原儿茶酸和原儿
茶醛[J].中成药,2012,34(9):1822-1825.
(责任编辑:李岚春)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