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3 讨论
粤北人民医院是广东北部规模最大的一间三级
甲等医院 ,其临床用药情况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 。
2001 ~ 2003年本院抗微生物药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销
金额 32.74%,并以高速度增长 ,而进口 、合资抗微
生物药销售金额仅占 1.99%,由此可看出粤北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 ,进口 、合资抗微生物药用量
比例明显低于广东省发达地区[ 2] ,临床医师大多数
采用质量可靠 、疗效相当 、价格低廉的国产药品。
在抗微生物药分类统计中 ,用药金额和用药频
度均有增加的有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抗感染植物
药。其中用药频度增幅最大的是头孢菌素类 , 2003
年高达55.96%,主要品种为第二 、三代头孢菌素类
如头孢呋辛 、头孢哌酮 、头孢噻肟 、头孢曲松等 。
青霉素类的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虽有增加 ,但其
所占百分比逐年下降 ,维持其主导地位的品种主要是
与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如氨苄西林/舒
巴坦 、阿莫西林/舒巴坦 、哌拉西林/舒巴坦等。
在氨基糖苷类中 ,由于引进了奈替米星 、依替米
星 、西索米星等新品种 ,抗感染植物药则由于品种较多
而使得它们的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保持一定的升幅。
从表3和表 4可以看出经过政府多次的药品价
格下调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实施 ,抗微生物药总
体限定日费用(DDC)的升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但
抗微生物药仍存在用药过度集中的问题。青霉素类
和头孢菌素类的使用已超过抗微生物药使用的三分
之二以上 ,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复方
制剂 ,这可能与某些临床医师用药习惯 、首选二三线
药物 、大量联合用药等有关 。
以上分析表明 ,本院抗微生物药的使用主要以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为主 ,并且头孢菌素类有快
速增长的趋势。
参考文献:
[ 1] 阿新谦 , 金有豫 ,汤 光 , 主编.新编药物学[ M] .第 15 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3:44.
[ 2] 黄际薇 ,李瑞珍 , 刘 杰 , 等.1999 ~ 2001 年广东省 40 家
医院用药分析[ J] .中国药房 , 2002 , 13(11):665.
(收稿:2004-03-23)
·药理·
十味溪黄草颗粒对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
谢华娣1 ,陈鸿珊2
(1.广东省翁源县青云山中药厂 ,韶关 512600;2.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 北京 100050)
摘要:目的 探讨十味溪黄草颗粒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 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 2215 细胞
中 ,研究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和对 HBsAg和 HBeAg 分泌的抑制效果。结果 十味溪黄草颗粒加入细胞培养 8 天两批实验对细
胞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平均为 17.45±0.92 mg/ ml , 最大无毒浓度(TC0)为 10±0 mg/ml。10 mg/ ml对细胞分泌 HBsAg平均抑
制54.9±5.59%(P<0.001),半数有效浓度 IC50:6.37±0.40 mg/ml , 选择指数:2.74±0.17 mg/ ml。对细胞分泌 HBeAg平均抑
制 81.0±3.05%(P <0.001),半数有效浓度 IC50为:2.14±0.20 mg/ml , 选择指数为:8.21±0.74 mg/ml。结论 十味溪黄草颗
粒在 2215细胞培养中对HBsAg、HBeAg 的分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十味溪黄草颗粒;2215细胞;HBsAg;HBeAg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939(2004)06-0060-04
作者简介:谢华娣(1965-), 女 ,江西南康人 ,执业药师 , 主要从事中药制剂工作。
十味溪黄草颗粒是广东省翁源县青云山中药厂
研制的中药制剂 ,由溪黄草 、余甘子 、白花蛇舌草 、茯
苓等 10味中药组成 。功能清热利湿 、健脾消滞。适
用于急慢性肝炎的治疗。本实验用十味溪黄草颗粒
在乙型肝炎病毒转染的人肝癌细胞 2215细胞系培
养中 ,检测其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 e
抗原(HBeAg)分泌的影响。
1 材料
1.1 药品
十味溪黄草颗粒(广东省翁源县青云山中药厂
提供 ,批号 990511)为棕色浸膏 ,实验时用培养液配
成 20 mg/ml溶液 。
·60· 广 东 药 学 2004年第 14卷第 6期
1.2 细胞
2215细胞: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克隆转染
人肝癌细胞(Hep G2)的 2215 细胞系 , 美国 Mount
Sinai 医学中心构建 ,协和医大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引进自行传代培养。
1.3 试剂及用品
Eagles MEM干粉 ,美国 GIBCO 公司产品;胎牛
血清 ,美国HYClone Lab公司产品;G-418(Geneticin),
MEM配制 ,美国 Gibco 公司产品;L-谷氨酰胺 ,京科
化学试剂公司公司进口分装;HBsAg ,HBeAg 固相放
射免疫测定盒 ,购自中国同位素公司北方免疫试剂
研究所;青霉素 、链霉素 、卡那霉素 ,华北制药厂生
产。
1.4 仪器及用具
培养瓶 ,丹麦 Tuncion TM;培养板 , 96孔板 , 24
孔板 , 美国 Coming 公司产品;二氧化碳孵箱 ,美国
Shel-Lab产品。
2 方法
2.1 2215细胞培养液及试剂配制
MEM 培养液 100 ml:含胎牛血清 10%,3%谷氨
酰胺 1%,G418 380μg /ml ,卡那霉素 50U/ml。细胞
消化液:0.25%胰酶 ,用Hanks液配制 。
2.2 2215细胞培养[ 1]
在长满 2215细胞的培养瓶内加 0.25%胰酶 ,37
℃消化3 min ,加培养液吹打 ,1:3传代 ,10 d长满 ,以
上述方法制成细胞悬液 ,配制成每 ml50万个细胞接
种细胞培养板 , 96孔板每孔 0.2 ml , 24孔板每孔 1
ml , 37 ℃5%CO2 培养 24 h ,细胞长成单层后进行实
验。
2.3 药物对细胞毒性试验
十味溪黄草颗粒用培养液配制成 20 mg/ml 溶
液 ,以 2倍稀释至 10 、5 、2.5 、1.25 、0.625和 0.3125
mg/ml加入 96孔细胞培养板 ,每浓度 4孔 ,每 4天换
同浓度药液 ,设无药物细胞对照组 。以观察细胞病
变为指标 ,8 d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 ,完全破坏为
4;75%为 3;50%为 2;25%为 1;无病变为0。计算每
浓度药液平均细胞病变程度和抑制%。按 Reed
Muench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TC50)和最大无毒浓度
(TC0)。
TC50=Anti log(B +50-BA-B ×C)
A=log>50%药物浓度 B =log <50%药物浓度
C=log稀释倍数
2.4 药物对 HBsAg 、HBeAg 抑制试验[ 2]
每 ml 50万个 2215细胞接种 24孔细胞培养板 ,
每孔1 ml ,37 ℃5%CO2 培养 24 h ,加无毒浓度以下
2倍稀释试验药液 ,4个稀释度分别为10 、2.5和 1.
25 mg/ml ,每浓度 3孔 ,37 ℃5%CO2 培养 ,每 4天
换原浓度药液培养 ,第 8天收获培养液 , -20 ℃冰
冻保存 ,3 批实验同时测定 HBsAg 和 HBeAg 。实验
设 HBsAg 、HBeAg 阳性和阴性对照和细胞对照。
2.4.1 HBsAg 和 HBeAg 测定 用中国同位素公司
北方免疫试剂研究所产品 ,固相放射免疫测定盒测
定 ,用γ-计数仪测定每孔 cpm 值。
2.4.2 药物效果计算 计算细胞对照及每浓度
cpm均值及标准差 , P/ N 值和抑制百分率(%),半
数有效浓度(IC50)及选择指数(SI)。
①P/N 值= 试验组 cpm阴性对照 cpm>2.1为抗原阳性
②抗原抑制百分率(%)=细胞对照 cpm-给药组 cpm细胞对照cpm ×100
③计算药物抑制抗原半数有效浓度(IC50):
IC50=Anti log B+50-BA-B ×C
A=log>50%药物浓度 B =log<50%药物浓度
C=log稀释倍数
④十味溪黄草颗粒在 2215细胞培养内对 HBsAg 和
HBeAg 的选择指数(SI),按其细胞毒性指标细胞病
变计算 。 SI =细胞病变毒性 TC50
IC50
⑤以 t 检验法计算各稀释度 HBsAg 、HBeAg 和对照
组间 cpm 的差别。
3 结果
3.1 十味溪黄草颗粒在 2215细胞培养中的细胞毒性
结果见表 1。显微镜检 CPE ,TC50两批实验分别
为 18.1 mg/ml和 16.8 mg/ml ,平均为 17.45±0.92
mg/ml。最大无毒浓度两批实验都为10mg/ml ,平均
10±0 mg/ml。
3.2 十味溪黄草颗粒在 2215细胞培养中对 HBsAg
和 HBeAg 表达的作用
对 HBsAg和 HBeAg 效果见表 2 、表 3。
3.2.1 对HBsAg 的抑制率 3批实验十味溪黄草颗
粒各浓度组对 2215细胞培养第 8天上清液HBsAg的
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0mg/ml抑制54.9±5.59%(P<
0.001)、5 mg/ml 抑制(32.6±3.77)%(P <0.001)、2.5
mg/ml 抑制(21.7±2.93)%和1.25 mg/ml抑制(13.27
±4.99)%。3批实验 IC50各为:5.99 、6.78 、6.34 mg/
·61·广 东 药 学 2004年第 14卷第 6期
ml 。平均(6.37±0.40)mg/ml。
3.2.2 对 HBeAg 的抑制率 十味溪黄草颗粒 3批
实验对HBeAg 的平均抑制率为:10 mg/ml抑制(81.0
±3.05)%,5 mg/ml抑制(71.6±3.59)%,2.5 mg/ml
抑制(62.5±4.45)%, 1.25 mg/ml 抑制(49.7±3.
20)%。3批实验 IC50各为:2.10 、1.96 、2.35 mg/ml。
平均(2.14±0.20)mg/ml。
表 1 十味溪黄草颗粒在 2215 细胞培养中对细胞的毒性
实验
批次
实验
方法
不同药物浓度 mg/ml细胞病变
20 10 5 2.5 1.25 0.65 0
TC50
(mg/ml)
TC0
(mg/ ml)
1 CPE 3 0 0 0 0 0 0 18.1 10
2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破坏% 58.3 0 0 0 0 0 0
2 CPE 3 0 0 0 0 0 0 16.8 10
2 0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破坏% 66.6 0 0 0 0 0 0
二批 平均 17.45±0.92 10
表 2 十味溪黄草颗粒在 2215 细胞中对 HBsAg 的抑制作用
实验批次 药物浓度(mg/ml)
HBsAg
cpm( x±s) 抑制率(%) IC50(mg/ml) SI
Ⅰ 10 7833±248** 60.8 5.99 2.91
5 12654±467** 36.6
2.5 15388±1079** 22.9
1.25 17994±900* 9.9
对照细胞 19968±166
Ⅱ 10 8982±685** 54.1 6.78 2.57
5 13896±517** 29.1
2.5 15982±702** 18.4
1.25 17450±502* 10.9
细胞对照 19588±1474
Ⅲ 10 11130±185** 49.7 6.34 2.75
5 15010±608** 32.1
2.5 16822±288** 23.9
1.25 17912±227** 19.0
细胞对照 22108±480
阳性对照 54050±551
阴性对照 689±39.5
3 批平均 6.37±0.40 2.74±0.17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 <0.001 , *P<0.05。
3.2.3 选择指数[ SI] 十味溪黄草颗粒在 2215细
胞培养内对 HBsAg 的选择指数[ SI]按其细胞病变计
算 ,2批实验 TC50值分别为:18.1 、16.8 mg/ml ,平均
17.45±0.92。 IC50分别为:5.99 、6.78 、6.34 mg/ml ,
平均(6.37±0.40)mg/ml。SI为 2.91 、2.57 、2.75 ,平
均2.74±0.17。
对HBeAg 的 IC50分别为:2.10 、1.96 、2.35 mg/
ml ,平均(2.14±0.20)mg/ml。SI 为:8.31 、8.90 、
7.43 ,平均 8.21±0.74。
4 结论及讨论
4.1 十味溪黄草颗粒在 2215细胞培养内对 HBsAg
和 HBeAg 分泌有抑制作用 。对 HBsAg 最大无毒浓
度 10 mg/ml的抑制率为(54.9±5.59)%;半数有效
浓度为(6.37±0.40)mg/ml;选择指数:2.47±0.17。
对 HBeAg 最大无毒浓度 10 mg/ml的抑制率为(81.0
±3.05)%;半数有效浓度为(2.14±0.20)mg/ml;选
择指数:8.21±0.74。
·62· 广 东 药 学 2004年第 14卷第 6期
表 3 十味溪黄草颗粒在 2215细胞中对 HBeAg的抑制作用
实验批次 药物浓度(mg/ml)
HBeAg
cpm( x±s) 抑制率(%) IC50(mg/ml) SI
Ⅰ 10 5687±393** 83.5 2.10 8.31
5 9132±552** 73.4
2.5 13582±1902** 60.5
1.25 16921±1122** 50.8
细胞对照 34368±1045
Ⅱ 10 6166±998** 81.9 1.96 8.90
5 8852±440** 74.0
2.5 11026±1105** 67.6
1.25 16270±2916** 52.2
细胞对照 34056±5014
Ⅲ 10 6342±963** 77.6 2.35 7.43
5 9193±557** 67.5
2.5 11476±487** 59.4
1.25 15239±1557** 46.1
细胞对照 28298±2646
阳性对照 72758±7029
阴性对照 702±112
三批平均 2.14±0.20 8.21±0.74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 <0.001。
4.2 十味溪黄草颗粒在 2215细胞培养中 ,最大无毒
浓度有显著的抑制HBsAg和HBeAg 的分泌作用。
4.3 体内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有待于进一步
试验 。
4.4 作为新药的试验不仅需要体外实验的支持 ,也
需要体内实验的支持 ,更需要临床试验的最终验证 ,
这样才有利于保证新药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1] 傅希贤 , 张乃临 ,张国庆 , 等.试用 2 , 2 , 15 细胞进行乙肝
病毒药物实验的初步结果[ 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
志 , 1992 , 6(2):143.
[ 2] 米 抒, 傅希贤 ,张国庆 ,等.用 2 , 2 , 15 细胞株筛选抗乙型
肝炎药物的研究[ J] .中华医学杂志 , 1992 ,72(10):612.
(收稿:2004-04-16;修回:2004-06-07)
·临床药学·
2000-2003年抗菌药物应用与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司徒冰1 ,梁智江1 ,潘树根2 (广州医学院附属市二人民医院 1.药剂科;2.检验科 ,广州 510150)
作者简介:司徒冰(1972-), 女 ,本科 , 主管药师 , 从事医院药学工作。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耐药性情况 , 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 DDDs、金额 、构成
比 、日均药费 、细菌耐药率为指标 ,对我院 2000~ 200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 年间 ,各亚类抗菌
药物的应用较稳定 ,以头孢菌素应用频度最高 , 其次为氟喹诺酮类 、青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硝基咪唑类等。 DDDs 排序前 20 位
中大多数为口服一线抗生素。大多数抗生素在 4 年间的细菌耐药率的差别不显著(P>0.05)。对 G+球菌耐药率最低者为万
古霉素 ,其次为利福平 、丁胺卡那霉素;对 G-杆菌耐药率最低者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其次为丁胺卡那霉素 、头孢他啶 。结
论 用药频度与药敏试验结果存在矛盾 ,临床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 , 应定期进行抗生素的使用和耐药率分析 , 为抗生素的经
验性用药及时提供准确情报。
关键词:抗菌药物;应用;药敏试验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939(2004)06-0063-06
·63·广 东 药 学 2004年第 14卷第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