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 2008-12-29
[ 通讯作者] *赵丽恋, Tel:(010)64178562;E-mai l:voicezhaoll@
163.com
RP-HPLC法测定飞龙掌血中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
赵丽恋1 ,3* ,刘 韶2 ,罗杰英1
(1.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7;2.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8;
3.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 ,北京 100027)
[ 摘要] 目的:建立 RP-HPLC 法测定飞龙掌血中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 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
4.6 mm , 5μm), 流动相为乙腈-水-0.2%磷酸二氢钠(30∶40∶30),检测波长 328 nm ,流速为 1.0 mL·min-1 。结果:氯化两面针碱的
线性范围为 0.03~ 0.48 μg , 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9.33%, RSD=3.30%。结论:该法简便 、准确 、重现性好 , 可用于飞
龙掌血的质量控制。
[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飞龙掌血;氯化两面针碱
[ 中图分类号] R284.1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05-9903(2009)04-0026-03
Determination of nitidine chloride in Toddalia Asiatica by RP-HPLC
ZHAO Li-lian1 , 3* ,LIU Shao2 , LUO Jie-ying1
(1.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Changsha 410007 ,China;
2.Department of Pharmacy of Xiangya Hospital , Center South University , Changsha , 410008 , China;
3.National Center for 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Beijing 100027 ,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To develop an HPLC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nitidine chloride from Toddalia asiatica.
Methods:The determination was performed on a Diamonsil C18 column(250 mm ×4.6 mm , 5 μm).Acetonitrile-water-
0.2%monobasic sodium phosphate(30∶40∶30)was used as the mobile phase.The flow rate was 1.0mL·min-1 .The UV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set at 328 nm.Results:The calibration curve of nitidine chloride was in good linearity over the
range of 0.03 ~ 0.48 μg(r =0.999 9).The average recovery was 99.33% and the RSD was 3.30%(n =5).
Conclusion:The method is accurate , simple and reproducible , and can be used to control the quality of Toddalia
Asiatica.
[ Key words] RP-HPLC;Toddalia asiatica(L.)Lam.;Determination the nitidine chloride
飞龙掌血为芸香科飞龙掌血属植物 ,根 ,根皮 ,
茎 ,叶都可入药 ,主含生物碱及香豆素类等化学成
分[ 1] 。对于飞龙掌血中香豆素类成分的测定方法已
有报道[ 2 ~ 4] ,但未见测定其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报道 ,
因此本文建立测定飞龙掌血中氯化两面针碱的反相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1 仪器与试药
Agilent 1100 高效液相色谱仪 ,包括 G1311A 四
元梯度泵 、G1313A 自动进样器 、G1311A 柱温箱 、
G1313A二级管阵列检测器(美国惠普公司);氯化两
面针碱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飞龙掌
血采自湖南张家界 ,经中南大学药学院李新中教授
鉴定为芸香科飞龙掌血 Toddalia asiatica (L.)Lam 干
燥根 、根皮 、茎.,AEL-200型电子分析天平 , KS-600D
超声清洗机 ,乙腈为色谱纯 ,其他所用试剂均为分析
纯 。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Diamonsil C18(250 mm×4.6
·26·
第 15卷第 4 期
2009年 4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15 , No.4
Apr., 2009
DOI :10.13422/j.cnki.syf jx.2009.04.014
mm ,5μm )流动相:乙腈-水-0.2%磷酸二氢钠(30∶40
∶30),检测波长:328 nm;流速:1.0 mL·min-1 ;柱温:
35 ℃。理论塔板数按氯化两面针碱峰计算应不低
于2 000。色谱图见图 1。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氯化两面针碱
对照品 12.0 mg ,置 100 mL量瓶中 ,加甲醇溶解并稀
释至刻度 ,摇匀即得 ,备用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飞龙掌血根 、根皮或茎
适量 ,粉碎成细粉 。取粉末约 3.0 g ,精密称定 ,加
70%乙醇回流 2 次 ,每次 40 mL ,回流 1 h ,放冷 ,滤
过 ,滤液置 100 mL 量瓶中 ,用 70%乙醇分数次洗涤
容器 ,洗液滤入同一量瓶中 ,加 70%乙醇至刻度 ,摇
匀 ,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即得 ,备用。
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精密吸取氯化两面针碱对
照品储备液0.5 ,1.0 ,2.0 ,4.0 ,6.0 ,8.0 mL ,用流动相
稀释至 10 mL ,进样 5 μL ,测定 。以氯化两面针碱进
样量(X)为横坐标 ,峰面积值(Y)为纵坐标 ,绘制标
准曲线 ,得线性回归方程:Y =6.855 5X -8.435 4 , r
=0.999 9。表明氯化两面针碱在 0.030 ~ 0.480 μg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
2.5 精密度试验 取 24 ng·μL-1对照品溶液 ,重复
进样 5 次 ,每次 10 μL ,测定峰面积值 ,结果 RSD 为
1.11%,表明精密度良好。
2.6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 ,分别在 0 ,2 ,
4 ,8 ,12 h进样 ,每次 10μL ,测定峰面积值 ,结果 RSD
为1.18%。表明供试品溶液在 12 h内稳定性良好。
图 1 飞龙掌血的 HPLC图
2.7 重复性试验 取飞龙掌血 5份 ,按 2.3项下供
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并测定 ,结果峰面积 RSD为
1.36%。
2.8 回收率试验 采用加样回收法 ,取已知含量飞
龙掌血 5份 ,精密加入一定量的氯化两面针碱对照
品 ,按 2.3项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并测定 ,计
算 ,平均回收率为 99.33%,表明方法回收率较好 。
结果见表 1。
表 1 氯化两面针碱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编
号
样品称样
量(g)
原有量
(mg)
加入量
(mg)
测得量
(mg)
回收率
(%)
平均回
收率(%)
RSD
(%)
1 2.949 2 1.74 1.80 3.44 94.44
2 2.847 5 1.68 1.80 3.53 102.78
3 2.966 1 1.75 1.80 3.56 100.56 99.33 3.30
4 2.898 3 1.71 1.80 3.53 101.11
5 3.016 9 1.78 1.80 3.54 97.78
2.10 样品测定 分别取 5 批样品 ,按上述方法制
备样品溶液并测定 ,计算样品中氯化两面针碱含量 ,
结果见表 2。
表 2 飞龙掌血中氯化两面针碱含量测定结果(mg·g -1)
编号 根 根皮 茎
1 0.59 0.24 0.35
2 0.55 0.21 0.41
3 0.58 0.27 0.37
4 0.52 0.21 0.32
5 0.54 0.23 0.33
3 讨论
根据文献报道[ 5 , 6] 测定氯化两面针碱含量所用
流动相有多种。流动相若加入一定浓度的三乙胺 ,
可避免峰脱尾现象 ,如三乙胺的浓度太高 ,会影响
C18柱的稳定性 ,所以应避免使用较高浓度三乙胺或
二乙胺 。本文曾以乙腈:磷酸二氢钾不同浓度 ,乙腈
-0.05 mol·L-1磷酸二氢钾-三乙胺不同比例作为流
动相 ,但分离效果均不理想。由于氯化两面针碱在
不同 pH 值流动相中保留时间有很大差异 ,在保证分
离的情况下 ,发现用乙腈-水-0.2%磷酸二氢钠(30∶
40∶30)作为流动相 ,峰形较好 ,且主峰与相邻峰达到
基线分离。样品以甲醇热浸后超声处理也可直接进
行含量测定 ,但氯化两面针碱峰面积较低 ,使得定量
不准确 。
[参考文献]
[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 M] .上册 , 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0.903-905.
[ 2] 郝小燕 , 曹晓红 , 梁妍 , 沈月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飞龙掌血中异茴芹香豆素含量[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4 , 29(8):768-769.
·27·
第 15卷第 4 期
2009年 4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15 , No.4
Apr., 2009
[ 3] 梁妍 , 黄俊 , 赵超 , 郝小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飞
龙掌血中茴芹香豆素含量[ J] .贵阳医学院学报 , 2003 ,
28(6):519-520.
[ 4] 胡小刚 , 郭书好 , 李继革 , 李素梅 , 彭寨玉.用双波长薄
层扫描法测定飞龙掌血根中异茴芹香豆素的含量[ J] .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 (21)3:89-90.
[ 5] 陈钧 , 段更利 , 黄建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两面
针霜剂和生药两面针中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 J] .复旦
学报 , 2001 , 28(5):436-437.
[ 6] 刘鹏翰 ,陆来祥 , 潘声遣 , 等.HPLC 法测定妇炎净片中
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 J] .食品与药品 , 2005 , 7(10A):
45-47.
[ 收稿日期] 2008-10-21
[ 通讯作者] *方晓明 , Tel:(024)31207187;E-mail:qingqing1981
@vip.com
HPLC法测定茵山莲颗粒剂中野黄芩苷含量
方晓明* ,曹爱民 ,孟宪生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2)
[ 摘要] 目的:建立茵山莲颗粒剂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液相色谱法对茵山莲颗粒剂中野黄芩苷含量加以测定。以
shim-pak clc-ODS(4.6 mm×150 mm , 5μm)为色谱柱 , 以甲醇-0.025 mol·L-1磷酸水(37∶63)为流动相 , 检测波长为335 nm。结果:
野黄芩苷对照品进样量在(0.1216 ~ 0.60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 方法的回收率为 97.38%(n =5), RSD=1.7%。结论:该试
验含量测定方法快速 ,准确 , 方法的稳定性 ,重复性良好 。可用于茵山莲颗粒剂的质量控制。
[ 关键词] 茵山莲颗粒剂;野黄芩苷;液相色谱
[ 中图分类号] R284.1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05-9903(2009)04-0028-02
茵山莲颗粒剂由茵陈 ,栀子 ,半枝莲等 10余味
中药经提取加工制成 。具有清热解毒 ,利湿之功效。
半枝莲为方中君药 ,主要含有野黄芩苷等活性成分。
为控制其质量 ,本文采用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野黄
芩苷含量加以测定 ,方法与结果如下:
1 仪器与试剂
仪器:日本岛津 LC-6A 液相色谱仪 , 中北工作
站 ,Spb-6AX紫外可见检测器 。试剂:甲醇 色谱纯
(天津科密欧公司);野黄芩苷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
物制品检验所提供 , 野黄芩苷批号(821-200104)。
样品由沈阳中药厂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以 shim-pak clc-ODS(4.6 mm ×150
mm ,5μm)为色谱柱 ,以甲醇-0.025 mol·L-1磷酸水
(37∶63)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335 nm。理论塔板数
按野黄芩苷色谱峰计算不得低于5 000。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野黄芩苷对照品
12.16 mg ,置 200 mL 量瓶中 ,加甲醇溶解制成每 1
mL含0.060 8 mg的溶液 。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本品研细 ,取粉末 0.5 g ,
精密称定 , 精密加甲醇 25 mL ,称重 , 超声处理 30
min ,(功率 360 W ,频率 35 kHz),放冷 。称重 ,加甲醇
补足减失重量 ,滤过。滤液经微孔滤膜(0.45μm)滤
过 ,续滤液备用。
2.4 阴性液制备及干扰试验 按处方取去除半枝
莲外的其他药材 ,按样品工艺同法制备 , 再按供试
品溶液制备方法同法操作 ,制成阴性液 。精密吸取
对照品溶液 , 供试品溶液 , 阴性液各 10μL , 注入液
相色谱仪中 , 按前述色谱条件进样分析 ,绘制色谱
峰 ,测定结果提示:供试品色谱中 ,与对照品色谱相
同位置上 ,具有相同保留时间的色谱峰 ,阴性液无干
扰 。见图 1 ,2 ,3。
2.5 线性关系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 2.0 , 4.0 ,
6.0 ,8.0 ,10.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中 ,按前述色谱条
件测定 ,以色谱峰面积为纵坐标 ,以进样量为横坐
标 ,绘制标准曲线。经回归处理:Y =5.06×106X +
2.02×105 , r =0.995 , 野黄芩苷对照品进样量在
0.121 6 ~ 0.60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8·
第 15卷第 4 期
2009年 4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15 , No.4
Apr.,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