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温度处理对莴笋和萝卜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全 文 :- 58 -
Vegetables 2013.4试验研究
不同温度处理对莴笋和萝卜种子
萌发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李春龙
(四川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学园艺分院,611130)
摘要:研究不同温度处理对莴笋和萝卜种子的
萌发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
同温度处理对莴笋和萝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
和发芽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8 ℃、22 ℃和
25 ℃下莴笋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较高;
虽然不同温度处理未对萝卜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产
生影响,但 25 ℃、28 ℃和 30 ℃下萝卜的发芽指
数较高,有利于种子萌发。综合抗氧化酶活性来看,
22 ℃是莴笋种子的最佳发芽温度,而 25 ℃是萝卜
种子的最佳萌发温度(SOD和 POD活性最高)。
关键词:温度;莴笋;萝卜;种子萌发;抗氧
化酶
温度是植物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基本条件之一,
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种子活力,造成发芽和出
苗不利 [1]。关于温度对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影响报道
很多 [2,3],但目前对莴笋和萝卜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尚无详细报道。笔者主要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莴
笋和萝卜种子的萌发特性以及不同温度处理对其抗
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莴笋和萝卜生产确定合
理的播期,为田间管理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莴笋品种科兴 3号和萝卜品种枇杷缨全红
均购于四川省农科院。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 2009年 4月10日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
学院农学园艺系实验室进行。
发芽温度共设 6个处理,分别为 18 ℃、22 ℃、
25 ℃、28 ℃、30 ℃和 35 ℃,每个处理 3次重复,
每次重复用 30粒种子。试验前选取粒大、饱满、
大小一致的种子,用 5.25 g/L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15 min,然后用蒸馏水清洗 4次,每次 1 min。将
受试的莴笋和萝卜种子放置在垫有 2层滤纸、直径
为 9 cm的皮氏培养皿中,然后将培养皿放到各处理
温度的人工气候箱黑暗条件下进行萌发实验。
实验过程中记录以下数据:发芽势、最终发芽率、
发芽指数(计算公式如下),发芽标准为胚根突破种
皮,以发芽高峰出现的日期统计发芽势。当有种子
发芽时开始记载,每 24 h观察记载一次,保持发芽
床湿润,以免影响种子发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均参照陈建勋等的
方法 [4],最后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发芽指数: GI = ∑ (Gt / Dt),式中Gt 代表在 t 时
间内的发芽数,Dt 代表相应的发芽天数。
1.3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
LSD 分析(P< 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处理对莴笋和萝卜种子萌发的影响
由表 1可以看出,不同温度处理对莴笋种子的
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8 ℃、22 ℃和 25 ℃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
较高,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随后,随着温度的升高,
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显著下降,28 ℃下的
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较其相应的最高值
下降了 64.1%、62.8%和 69.5%。由此可见,18 ℃、
22 ℃和 25 ℃均有利于莴笋种子的萌发。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项目。
- 59 -
Vegetables 2013.4 试验研究
不同温度处理对萝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均
未产生显著性影响;而对发芽指数产生了显著性影
响。25 ℃、28 ℃和 30 ℃下的发芽指数较高,但不
存在显著性差异;22 ℃下的发芽指数显著下降,较
30 ℃下最高的发芽指数下降 18.22%;35 ℃下的发
芽指数较最高的显著下降 29.19%;而 18 ℃下的发
芽指数最低,较最高的显著下降 51.99%。由发芽指
数这一指标可以看出,25 ℃、28 ℃和 30 ℃都有利
于萝卜种子的萌发(见表 1)。
2.2 温度处理对莴笋和萝卜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
性的影响
由图 1可见,22 ℃下莴笋幼苗根系的抗氧化酶
活性最高,SOD为 15.7 U/g(鲜样质量),POD为
278 U/g(鲜样质量),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莴笋幼苗
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随之降低。
由图 2可见,18~25 ℃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萝
卜幼苗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也随之升高;25 ℃下萝
卜幼苗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最高,SOD为 166 U/g(鲜
样质量),POD为 1 092 U/g(鲜样质量),后随着温
度的升高,莴笋幼苗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随之降低。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温度处理对莴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
发芽指数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8 ℃、22 ℃和
25 ℃下莴笋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较高,均
有利于种子的萌发。而不同温度处理对萝卜种子的
发芽率、发芽势均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但从发芽指
数这一指标来看,25 ℃、28 ℃和 30 ℃都有利于萝
卜种子的萌发。 图2 不同温度处理下萝卜幼苗根系SOD、POD活性
图1 不同温度处理下莴笋幼苗根系SOD、POD活性
表1 不同温度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温度 /℃ 莴笋 萝卜
发芽率 /% 发芽势 /% 发芽指数 发芽率 /% 发芽势 /% 发芽指数
18 86.70±1.90a 47.80±2.20a 31.58±1.59a 93.30±3.80a 65.60±2.90a 25.61±0.46d
22 86.70±5.10a 38.90±6.70a 41.89±5.57a 96.70±1.90a 56.70±1.90a 43.63±0.96bc
25 75.60±5.90a 43.30±9.60a 41.06±5.39a 96.70±3.30a 61.10±7.80a 48.70±3.49ab
28 31.10±2.20b 17.80±2.90b 12.78±1.51b 96.70±1.90a 72.20±6.20a 45.17±2.27abc
30 13.30±1.90c 8.90±1.10bc 4.67±0.17bc 87.80±5.50a 70.00±6.90a 53.35±3.32a
35 1.10±1.10d 1.10±1.10c 0.17±0.17c 87.80±4.50a 53.40±6.70a 37.78±3.20c
注:表中数值为平均值±SD(n =3),数值后的字母表示进行LSD 多重比较时在a =0.0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同一列中不同字
母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
- 60 -
Vegetables 2013.4试验研究
不同品种芥蓝营养评价试验
陈文文,刘厚诚,陈日远,宋世威,孙光闻
(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510642)
摘要:选取不同类型的 10个芥蓝品种测定其
蛋白质、纤维素、钙、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C
等的含量,采用平均营养价值估算法(ANV)进
行营养评价,结果得到,10个芥蓝品种的营养价
值从高到低分别为:选种格蓝筷(10.88)、广州中
迟芥蓝(9.59)、红脚芥蓝(9.47)、皱叶芥蓝(8.94)、
中熟龟老种(8.50)、澄海香菇(8.47)、本地铁种
(8.46)、中花芥蓝 -广州(8.40)、耐热粗条(8.26)、
新会芥蓝(7.94)。10个芥蓝品种的平均营养价值
为 8.89,属于营养价值非常高的蔬菜。
关键词:芥蓝;营养品质;营养评价
芥蓝为十字花科芸薹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
物,原产于华南地区,以肥嫩花薹和嫩叶供食用,
是中国著名特产蔬菜之一 [1,2],芥蓝是一种具有丰富
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蔬菜 [3,4]。芥蓝中含有的硫代
葡萄糖苷,是迄今为止蔬菜中发现的最强的抗癌成
分,经常食用还有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预防心
脏病的功能 [5]。芥蓝中还含有抗氧化性物质如类黄
酮、可溶性总酚等,它们具有抗氧化及消除自由基、
降低血清及肝脏中脂肪含量、抗变异及抗肿瘤、防
止人体内过氧化等诸多作用。笔者通过对不同芥蓝
品种进行营养评价,为高品质芥蓝品种培育和生产
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各分类结果 [6]中具有代表性的芥蓝品种进行
营养评价,供试 10个品种如下:耐热粗条、澄海香菇、
新会芥蓝、红脚芥蓝、本地铁种、皱叶芥蓝、选种
格蓝筷、中花芥蓝 -广州、广州中迟芥蓝、中熟龟老种。
1.2 试验方法
1.2.1 供试材料的准备
穴盘育苗,待幼苗长至 5~ 6片真叶时,移栽
至大田,株行距为 20 cm×20 cm。定植前施足底肥,
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生产管理。待植株达到“齐口花”
标准时,采菜薹测定各项品质指标。
1.2.2 营养评价方法
采用平均营养价值估算法(ANV),即每 l00 g
可食部分中,根据公式 ANV=蛋白质(g)÷ 5+
纤维素(g)+Ca(mg)÷l00+Fe(mg)÷ 2+胡
萝卜素(mg)+VC(mg)÷ 40,主要包括蛋白质、
纤维素、钙、铁、胡萝卜素和VC的测定。计算时不
考虑各营养素的单位不同,所得数值越大则营养价值
越高,数值越小则营养价值越低。芥蓝材料每次取
样均取 5~6片叶以上的薹部,用于品质指标的测定,
3.2 由莴笋和萝卜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来看,莴
笋的最佳发芽温度为 22 ℃,萝卜的最佳发芽温度为
25 ℃(此时 SOD和 POD的活性最高)。
参考文献
[1] 文卿琳 ,王兴鹏 .温度对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J].安徽农
业科学 ,2008,36(9):3513-3515.
[2] 曹林奎 ,唐洪妹 ,陆小毛 .四棱豆种子萌发和出苗温度伤
害 [J].农业学报 ,1996,12(3):60-63.
[3] 张建华 ,何云海 ,陈铭获 .温度对爆裂型玉米萌发和出苗
的影响 [J].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4,12(4):257-259.
[4] 陈建勋 ,王晓峰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M].广州 :华南理
工大学出版社 ,2002:119-124. 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