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国佛手瓜资源调查初报



全 文 :第 71 卷第 4期
1 9 9 5年 12 月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气 e t a gA r ie u lt u r a 。 U n iv e r s i t a t is J i a n g x i e n s is
V o l
.
17
,
N o
.
4
D e e 二 19 9 5
中国佛手瓜资源调查初报 `
叶淑静 “ 杨寅桂 “ 罗来水 徐维杰 刘勇 霍光华
(江西农业大学园艺系 , 南昌 3 3 0 045 )
摘 要
佛手瓜是珍贵的蔬菜资源 , 国外称之为 “ 超级蔬菜 ” 。 通过对我 国佛手瓜资源的调查 , 初步
查明了佛手瓜在我国的分布 、 来源及主要品种类型 , 观测了植物学性状 , 探索 了我国佛手瓜栽培
技术关键 。
关键词 : 佛手瓜 ;品种资源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 56 02 · 4 `
佛手瓜 ( ecS 从 u m ed u l。
.
S w ar et )为葫芦科多年生宿根性攀缘植物 , 是一种富含营养
的珍稀蔬菜「’ 】, 有 良好的保健作用 。 食用范围广 , 无公害 , 美 、 日等国称之为 “ 超级蔬菜 ” ,
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
佛手瓜在我国不少省区有分布 , 多系零星种植 , 少数农户作 自给性庭院栽培 , 极少产
品上 市 , 开发利用尚未起步 。 为发掘这一珍稀蔬菜资源 , 我们通过实地调查 、 引种试种与
观测分析 , 对我国佛手瓜资源的来源 、 主要品种类型和植物学性状等进行了专门研 究 , 现
将结果初报如下 :
1 调查与研究方法
1
.
1 调查与资源收集
在 19 9 3 年和 19 9 4 年 , 根据所掌握的佛手瓜线索 , 分组分路线深入产区进行普查与重
点调查结合 , 同时收集佛手瓜资源带 回试种 。 两年来 , 课题组对我国贵 州 、 云南 、 四 川 、 福
建 、 广东 、 广西 、 江西 、浙江 、江苏 、 山东 、 安徽等 n 个省 区的佛手瓜资源进行了较详细的调
查与考察 , 收集了 1 0 多个种瓜资源 。
1
.
2 观察与试种
将收集到的种瓜按类型在本校试验基 地种植 , 按瓜类蔬菜的记载项 目与标准进行观
1 9 9 5

0 4

1 9 收稿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 执笔人
DOI : 10. 13836 /j . j jau. 1995087
4 7 2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1 7卷
察记载 。 通过试种 , 观察 、记载了佛手瓜的植物学性状 、 生育期及经济性状 。
2 结果与分析
2
.
1 我国佛手瓜的来源
佛手瓜原 产墨西哥 、 中美洲和西印度群 岛 [“ 〕 , 在南美 、 非洲北部及美国的亚热带地区
早有栽培 , 为多年生宿根越冬植物 。 据文献和调查资料 , 我 国的佛手瓜从国外 引进 已有近
百年历史 。 首先进入云南 、 福建 , 然后向内地与北方扩散 。
2
.
1
.
1 佛手瓜进入云南 云南佛手瓜又称洋丝瓜 、 安南瓜 , 洋丝瓜意为从国外引进的一
种植物学性状类似丝瓜的瓜 , 大约十九世纪末或二十世纪初由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将佛手
瓜带入云南 , 在教堂附近种植 ;安南瓜则为从安南 (今越南 )引进的一种瓜类蔬菜 ; 此后 , 云
南佛手瓜逐渐传入贵州 、 四川 、广西等地 , 再扩散到安徽 、 山东 、 江南等北方地区 。
2
.
1
.
2 佛手瓜传入福建 福建是佛 手瓜从国外引入我国的原始 引种地之一 。 据调查 , 本
世纪初有一些美国侨 民在福建古岭 、 高 峰 、 德化 等地 建造避署山庄和寺庙 , 并从美 国带来
佛手瓜种植在山庄及寺庙的周 围 , 此后逐渐传入广东 、 江西 、 湖南等地 , 并扩散到山东等北
方地区 。
2
.
2 我国佛手瓜分布现状
云南 、 福建的佛 手瓜由民间从 国外引入种植后 , 其优 良的经济性状引起人们注意 , 逐
渐成为本省家庭重要蔬菜 。 到本世纪 60 年代末 , 华东 、 华中的一些省份及长江以北地区也
开始引种试栽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引种试验的成功 , 佛手瓜资源分布逐渐北 移 , 从调
查证实 , 佛手瓜 已在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及北方 的部分地区 (目前北缘 已在辽东半岛的盖
县 )引种成功 ! 3 〕, 其分布的地理位置 已推至北纬 4 0 以北地 区 , 现今在贵州 、 云南 、 四川 、 福
建 、 广东 、广西 、 台湾 、浙江 、江西 、 湖南 、湖北 、 安徽 、 江苏 、 山东 、 河南 、 河北及辽宁等 17 个省
区都有佛手瓜的分布 , 地域相当广阔 。 而且多数 山区生长 良好 , 单株产量高 。 按全国 7 个
蔬菜分布区 〔4 J , 已有华南 、华 中 、 华北和西南高原 4 个区有佛手瓜生长 , 虽多数地方只是零
星种植 , 面积较小 , 但福建古岭 、 高峰 、 德化 、贵州安顺 、 山东烟台等地 已有一定规模的商品
化栽培 , 山东并组织 出口 , 福州每年 8 , 9 , 10 月淡季供应量约 45 万 k g , 台湾食用佛手瓜嫩
蔓 , 把它作为 “ 龙须菜 ” 开发 。 江西 70 % 的地市和大部分山区县均有零星栽培 。 在佛手瓜
商品化种植区 , 佛手瓜 已成为当地一种十分重要 的珍稀蔬菜 。
2
.
3 我国佛手瓜现有品种类型与植物学性状
2
.
3
.
1 我国佛手瓜现有品种类型 经过对在 1 个省区所收集到的 30 多份佛手瓜资源材
料的初步分析 比较 , 从佛手瓜果实上能明显区分 的是果皮颜色和果面刚刺 的有无 , 据此可
将中国佛手瓜划分成绿皮有刺 、绿皮无刺 、 白皮有刺 、 白皮无刺 4 个品种类型 。 这 4 个品种
类型在云南 、 贵州 、 四川 、 福建 、 江西等地均有分布 , 山东 、 河 南 、 江苏等地多为绿皮有刺与
绿皮无刺两个类型 。
2
.
3
.
2 佛手瓜主要植物学性状 (表 1) 由表 1 可知 , 我国佛手瓜的 4 种类型在植物学性
状上基本相似 , 仅在果皮颜色与果实表 面刚刺 的有无上存在差异 , 其果实大小 、形状受环
境条件影响较大 , 但在同样的条件下差异较小 。
2
.
4 佛手瓜生育时期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
.
4
.
1 佛手瓜的生育时期 ( l) 发芽期 从播种至第一片真叶出现 。 其养分来源主要依
4 期 叶椒静等 :中国佛手瓜资源调查初报 4 73
靠种瓜内贮藏的有机物供给 , 真叶展开后 , 可进行部分光合作用 。
表 1 佛手瓜主要植物学性状
项 目 类型
叶形
叶大小
叶色
叶面特征
生长习性
生长 势
分枝力
茎色
横切面
形状
色泽
大小
着生情况
果形
皮色
果面特征
大小 ( g )
种子
绿皮无刺 绿皮有刺 白皮无刺 白皮有刺
浅裂五角心脏形
长 x 宽 : 1 3 一 15 义 18 一 2 2 。 m
绿
叶面具短而密 、坚而纯的茸毛 , 叶背有短细密的小茸毛

蔓生
极强

绿
近圆形 , 茎上具 7 一 8 条浅棱
五角形
浅黄色
开放时直径约 l 。m
茎上 自始花后 , 每节均有 l 雄花序 (具雄花 50 一 70 朵不等 ) . 1 单生雌花 (偶有双生
或三生 ) , 子房下位 。

梨形或鳄梨形
绿 绿 乳白
果面有棱五条 、 无 果面有棱五条 、 有 果面有棱五条 、 无
刺 刺 刺
3 5 0 一 5 0 0 以个 , 大的可达 1 0 00 9 以上
黄白色 , 长 火 宽 X 厚 : 3 X Z X l e m
乳白
果面有棱五条 、 有刺
根系 根系非常发达
, 分布范围广 , 吸收能力强 , 在较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 多年生的根可结
块根
( 2) 幼苗期 第一片真叶出现后至拉蔓上架 。 此期根系生长加快 , 叶片光合能力逐渐
增强 。
( 3) 植株旺盛生长期 拉蔓上架至开 花 。 此期 已进入高温季节 , 根 系迅速生 长 , 形成
宠大的根系 , 吸收大量的营养与水分 , 蔓叶生长十分 旺盛 。
表 2 各地佛手瓜生育期
地点 植株旺盛生长 开花结果 气候变化
云南元江
云南开远
云南宜 良
云南昆明
福建古岭
江西铜鼓
江西宜丰
井岗山
江西奉新
山东烟台
安徽贵池
发芽期
2 月上旬
2 月中旬
2 月下旬
2 月下旬
3 月上旬
3 月中旬
3 月中旬
3 月中旬
3 月中旬
3 月中旬
3 月下旬
幼苗期
2 月底
3 月中旬
3 月下旬
3 月下旬
4 月上旬
4 月中旬
4 月中旬
4 月中旬
4 月中旬
4 月下旬
4 月上旬
3 月底至 5 月中 5 月下至 12 月底
4 月上 至 6 月中 6 月下至 12 月中
4 月中至 6 月下 7 月上至 12 月中
4 月中至 7 月上 7 月中至 12 月中
4 月中至 5 月中 5 月下 至 12 月中
5 月中至 6 月下 7 月中至 12 月初
5 月中至 7 月下 8 月上至 12 月初
5 月中至 7 月下 8 月上至 12 月初
5 月下至 8 月下 9 月中至 12 月初
5 月下至 9 月中 10 月初至 n 月中
5 月下至 9 月 10 月初至 12 月初
{
纬度逐渐增加 , 四地均无
夏季炎热 、 冬季 严寒 , 空
气湿度大
}纬度基本相近
, 但海拨降
土低 ,夏季炎热与冬季严寒
, 越来越严重
典型夏热冬寒
典型夏热冬寒
( 4) 开花结瓜期 开花至降霜植株枯死 。 此期以开花结瓜为 主 , 各地时间长短不一 ,
4 7 4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1 7卷
长的可达 1 50 d, 短的仅有 45 d 左右 (表 2 ) 。
2
.
4
.
2 佛手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l) 温度 佛手瓜性喜温 , 但不耐高温 。 发芽始温为 12 ℃ , 适宜温度 18 一 25 ℃ , 幼苗
生长适温为 20 一 30 ℃ , 高于 30 ℃时植株生长受到 明显的抑制 , 低于 5 ℃ 时植株受冷害或
冻害枯死〔3 · 5〕 ;因此 , 对于夏季炎热 、 冬季寒冷的山东 、 河南 、 河北及江南部分平原地 区 , 开
花结果晚 、果实收获期短 , 且瓜较小 , 产量低 , 但结瓜期集 中 ; 而夏季凉 爽 , 冬季温暖的云
南 、贵州 、福建及江南部分海拔 50 一 1 0 0 m 的山区 , 则开花早 , 收获期长 , 且瓜大 , 产量
高。
( 2 )光照 佛手瓜喜欢在中等光照强度下生长 , 强光对植株生长有抑制作用 , 较耐 阴 。
有人认为佛手瓜是典型的短 日照植物 [6 〕 , 据佛手瓜在相似光照长短 , 不同温度差异条件下
所表现的开花结果的时间差异 , 作者认为佛手瓜的开花结果可能主要与温度高低和昼夜
温差大小关系密切 , 有待进一步探讨 。
( 3) 空气湿度 佛手瓜要求湿润的空气湿度 。 经调查 , 发现云贵高原 、 四川盆地 、 山东
沿海及一些高 山地 区 , 佛手瓜生长明显优于平原地区 , 这可能与以上地 区有着适宜的湿润
空气及昼夜温差较大的小气候有密切关系 。
( 4) 土壤和营养 佛手瓜根系发达 , 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 , 但土质肥 沃 、 保肥保水性能
良好的沙壤土有利于佛手瓜的生长 。 佛手瓜地上部生长茂盛 , 需肥水量大 , 应多施有机基
肥 , 生长期间及时追施腐熟农家肥或化肥 。
2
.
5 佛手瓜栽培技术
2
.
5
.
1 佛手瓜的繁殖
( l) 种瓜繁殖 佛手瓜是一种特殊的瓜类蔬菜 , 果实 内只有一颗种子 , 且种子 的种皮
和 内果皮紧密贴合 , 不易分离 , 如强行分离 , 种子极易干燥失水而死亡 ; 因此 , 世界各地基
本上都以整个种瓜作为繁殖材料 。 种瓜繁殖一般先在保护地育苗 , 至断霜后定植于露地 。
( 2) 光胚繁殖 佛手瓜 的种皮与内果皮不易分离 , 但在萌发前后 , 种皮与胚却极易剥
离 , 得到无种皮的胚 , 称为 “ 光胚 ” , 以光胚作繁殖材料进行繁殖称为 “ 光胚繁殖 ” 〔7 · “ 〕。 此法
育苗的优点是 : 出苗率高 , 不存在烂瓜问题 , 减少投资 , 便于交流资源 。
( 3) 分株或扦插繁殖 整瓜繁殖需种瓜多 , 成本偏高 , 且由于天然杂交 , 易产生品种退
化 。 采用分株与扦插繁殖是克服以上困难的有效方法 ;福建古岭 、 贵州安顺等地采用老株
根桑苗分株繁殖十分普遍 , 并 取得 了 良好的效果 , 山东采用茎 切段扦插繁殖也 取得成
功 [ 5 】。
2
.
5
.
2 种植方式
( 1) 单株零星种植 在房前屋后 、庭院 、 山坡 、 道旁等零星空地栽种佛手瓜 。 挖 1 m 3 见
方的大穴 , 施入足量的农家基肥 , 如牛粪 、 猪粪 、 马粪 、 禽粪 、 垃圾 、 土杂肥等腐熟肥料 , 每穴
定植一株 ;此法栽培通风透光条件好 , 易获丰产 , 株产高者可达 5 0 k g 以上 。
( 2 )连片商品化种植 佛手瓜多为零星种植 , 极少大面积商品化栽培 。 近年来 , 在福
建古岭 、 山东烟台〔9〕、 贵州安顺等地有少量的商品化生产基地 , 山东烟台等北方地区作为 1
年生蔬菜栽培 。 连片种植时 , 定植穴与零星种植相 同 , 亦为 1 m 3 见方 , 密度为 : 行距 3 一 4
m
, 株距 2 一 3 m , 每 0 . 0 6 7 hm Z 约 5 0 一 6 0 株 。
2
.
5
.
3 管理技术
( l) 发芽期的管理 提供适宜的发芽条件 , 要求保温 ( 15 一 20 ℃ )保湿 . 发芽后应及时
4期 叶淑静等 :中国佛手瓜资源调查初报 4 7 5
入袋或入盆 , 防止干燥与冻害 。
( 2 )幼苗期的管理 幼苗期佛手瓜的根 系吸收能力弱 , 易产生烧根死苗 , 追肥时切忌
施用人粪尿 ,应施充分腐熟的肥料 , 如基肥充足 , 苗期一般不须追肥 。
( 3) 植株旺盛生长期的管理 此期进入高温季节 , 佛手瓜 的植株生长迅速 , 需要大量
的肥水 , 应注意肥水的供应 , 尤其是越夏时 , 要勤浇水 , 以保持土壤湿 润 , 增加 空气湿度 , 使
之安全越夏 。 引蔓上架 , 佛手瓜为蔓性植物 , 需立架搭棚 , 茎蔓长出后 , 要及时抹除基部部
分侧芽 , 每株保 留 2 一 3 根子蔓 , 使其迅速上架 , 为以后的生长结果打下 良好的基础 。
( 4 )开花结果期的管理 在 植株旺盛生长期 内 , 土壤中的养分 已被大量吸收消耗 , 开
花结果后 , 仍需大量的养分供果 实发育之用 , 所 以此期需及时补充肥料 , 同时要及时采收
已达商品成熟的瓜 , 减少养分的消耗 ,达到高产 、稳产之 目的 。
( 5) 越冬管理 佛手瓜地上茎叶遭藉冻后 , 立即枯死 , 依靠其地下部分越冬 , 但土壤如
冰冻 , 地下部分也会受冻而死 , 所以此期主要是 防止冻害产生 , 一般多用稻草 、 干草及其它
覆盖物菠盖基部 , 以免发生冻害 , 使其顺利越冬 , 来年春暖时萌发 。 对于冬季寒冷的山东 、
河南 、 河北等地 , 由于地冻而不能露地越冬 , 只能依靠种瓜或根莞在保护地越冬 , 故在这些
地区把佛手瓜作为 l 年生的蔬菜来栽培
3 讨论
( 1) 资源调查的结果表明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地引种栽培的成功 , 佛手瓜的种
植区域已大大北移 , 山东 、 河北 、 河南 、 辽宁等省 已有数百个单位引种成功 , 尤其是辽宁盖
县熊岳农校引种栽培株产 60 多 个瓜的事实 , 说明佛手瓜可在北纬 4 0 以北地区栽培 , 改写
了长江以北及华东地区不宜栽种的结论 。
( 2) 我国佛手瓜现有 4 种类型的划分只是初步的探索 ,更详细的论证有待进一步研究 。
( 3) 从零星栽培地与商品化种植 区的考证 , 说明佛 手瓜适应性广 、 产量高 、 瓜果耐贮
运 , 生长过程极少病虫为害 , 可以不用农药 , 是理想的无公害蔬菜。 香港市场年销量在 10
万 吨 以上 , 价格 20 一 30 港元 / k g , 是重要的出口 创汇蔬菜 , 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
( 4) 佛手瓜耐阴性较强 , 开花结果与温度高低和昼夜温差有关 , 海拔 50 m 以上地区 ,
生长更旺 , 单瓜大 , 产量更高 。
( 5) 佛手瓜适于庭院 、 房前屋后 、道旁栽培 . 不与粮菜争地 , 适于立体种植 , 是发展山区
经济的一个有前途的蔬菜资源 。
( 6) 佛手瓜果实具有特殊结构 , 每一瓜只有一颗种子 , 而且种皮与果肉紧密贴合 , 不易
分离 , 子叶边缘上下搭扣 , 出苗较困难 。 因此 , 整瓜繁殖时 , 需先育苗 , 以免发生烂 瓜死苗
而造成缺株 。 光胚繁殖和扦插 、 分株繁殖是较先进的 , 应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
参 考 文 献
关佩聪 . 佛手瓜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 蔬菜 . 北京 :农业出版社 , 19 90 . 7
沈勤 [译」. 佛手瓜 . 蔬菜 , 1 986 ( 1 ) : 3 一 6
魏文麟 . 佛手瓜 . 中国蔬菜 , 1 9 9 0 ( 5 ) : 3 2 一 3 3
中国蔬菜栽培学 . 北京 :农业出版社 , 1 9 8 7 . 20 一 2
4 76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17卷
何启伟
蔡克华
田素芹
蔡克华
胡进 .
. 佛手瓜 . 蔬菜实用技术 .
佛手瓜 . 中国蔬菜栽培学
济南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92 . 267 一 2 73
北京 :农业出版社 , 198 7 . 6 14 一 6 1 6
. 佛手瓜裸胚育苗技术 . 中国蔬菜 , 19 9 3 ( 3 ) : 4 0 一 41
. 佛手瓜的光胚繁殖 . 中国蔬菜 , 19 9 2 ( 4 ) : 4 2
山东临沂佛手瓜栽培经验 . 中国蔬菜 , 1 9 91 ( 4) : 37 一 38
A P R E L I M I N A R Y S T U D Y O N T H E R E SO U R C E
O F C H A Y O T E IN I N C H I N A
Y e S h uj in g Y a n g Y in即1 L u o L a i s h u i
X
u
W e ij i
e
L i u Y o n g H u o G u a n g h u a
(D
e p a rt m e n t o f OH rt i
e ul t ur
e , Ji a n g x l A g r i e ul t u r a l U hi v e sr l t y )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d e a l s w i t h
心 u le . S w a rt e ) i n C h i n a .
s t u d i e d
.
K e y w o r d s : C h a ” t e ;
t h e
T h e
so u r e e
,
d is t r i b u t io n
,
m a i n v a
r i e t i e s o f C h a y o t e S
e
ch i u m
n l a l n bo t
a in e e h a r a e t e r s a n d e u l t i v a t io n t e e h in q u e s o f i t
r e 3 〕 U r C e e u l t i v a t i o n t e e h in q u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