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草本纤维提取技术中的β-甘露聚糖酶研究



全 文 :·综述与专论·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11 期
草本纤维提取技术中的 β -甘露聚糖酶研究
郑科 刘正初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长沙 410205)
摘 要: 采用生物法提取草本纤维是纤维质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而利用 β-甘露聚糖酶降解非纤维素物质中的甘露聚
糖是纤维生物提取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分析 β-甘露聚糖酶降解和脱除非纤维素物质的机制,总结主要应用于生物脱胶和生
物制浆领域的 β-甘露聚糖酶及有关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提出草本纤维提取技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对 β-甘露聚糖酶的应
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β-甘露聚糖酶 草本纤维 提取 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β-Mannanase for Herbaceous Fiber Extraction
Zheng Ke Liu Zhengchu
(Institute of Bast Fiber Crops,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angsha 410205)
Abstract: Biological method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herbaceous fiber industry,and degradation of mannan,which
is a type of noncellulose,is a key point of biological fiber extraction. This paper is a summary and analysis for mechanism research of
noncellulose degradation and removal by β-mannanase. Research progress of β-mannanase and its producing microorganisms which ap-
plied to bio-degumming and bio-pulping is reviewed,and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of herbaceous fiber extraction,as well as correlated
application of β-mannanase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β-mannanase Herbaceous fiber Extraction Research progress
收稿日期:2011-09-05
作者简介:郑科,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产品加工微生物学;E-mail:baggio@ caas. net. cn
通讯作者:刘正初,男,研究员,研究方向:草本植物纤维生物提取科学与工程;E-mail:ibfclzc@ 189. cn
伴随化石能源和森林资源危机的出现,麻类、草
类、秸秆等草本纤维原料在纺织、造纸、环保材料和
纤维质燃料等产业上的用途受到重视[1,2]。这些农
产品原料一般要经过脱胶、制浆及糖化等(统称为
“纤维提取”)初加工过程才能成为工业原料———纤
维。常规的化学蒸煮等方法提取纤维存在严重污染
环境等许多弊端,制约产业发展。研究表明,采用生
物降解法提取草本纤维的工艺,不仅能实现清洁生
产、节能降耗,而且可以提高纤维产量和质量[1]。
随着生物降解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果胶酶、
木聚糖酶和 β-甘露聚糖酶等是非纤维素物质生物
降解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物[3]。该酶系中的 β-甘露
聚糖酶由于在生物质降解过程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以及在纺织、造纸、食品、饲料、制药和化工等方面的
广泛用途,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4]。针对草本
纤维提取技术领域对于 β-甘露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进行分析和总结。
1 草本纤维提取
1. 1 草本纤维及其提取方法
草本纤维是指来自于草本植物(herbaceous
plants)茎秆和叶片的一类纤维素纤维[5],包括苎
麻、亚麻、大麻、红麻和棉秆皮等韧皮纤维(来自植
株韧皮部) ,芦苇、甘蔗渣等茎杆纤维(来自植株韧
皮部和木质部) ,剑麻、菠萝麻等叶纤维(来自植株
叶片)以及龙须草、麦草等混合纤维(来自植物茎
干、叶片等地上部分)。作为可再生资源,草本纤维
原料在造纸原料中占 30%以上,在纺织原料中所占
比重超过 10%,近年来兴起的纤维质能源和材料产
业中,原料大部分为草本植物[1]。
草本纤维提取方法包括化学法、生物法和物理
法。其中,物理法提取的产品并非纯净纤维,用途有
限。传统工业生产中,将成分复杂的农产品原料处
33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11 期
理成纯净纤维,需要大量的强酸、强碱等化学试剂和
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该方法能使大部分非纤维
素物质降解成小分子量物质而脱落,但由于化学催
化剂的选择性较差,会导致部分纤维素发生降解,因
而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能耗大、加工效率低和成本
高等诸多问题。传统的生物法(天然水沤麻和雨露
脱胶等)因产品质量不稳定、劳动强度大及环境污
染严重等问题,不适宜现代工业化生产。为克服这
些缺点,用生物法高效降解非纤维素物质提取纤维
的研究逐步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
生物提取法是指以微生物发酵或酶催化纤维原
料为主体的加工过程,适当辅以机械物理作用,而获
取满足后续深加工要求的天然纤维素纤维的加工技
术[6],是涉及微生物学、植物学、农产品加工、发酵
工程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此类以
“利用生物技术途径加工而获取纤维”为核心点的
研究内容被称为草本纤维生物提取科学技术[7 - 9]。
目前研究和在生产中应用得比较多的主要包括麻类
生物脱胶或精炼与生物制浆,草类与秸秆生物制浆,
以及纤维素能源生产中的原料预处理(或生物糖
化)等。这一系列的技术发展,显示出生物提取纤
维的方法可以解决现行的化学加工工艺和传统生物
法带来的突出问题,是纤维质产业的发展方向。
1. 2 甘露聚糖是非纤维素物质降解难点
麻类等草本纤维原料中含有占总质量 22% -
45%的非纤维素物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糖组
成的不均一聚糖,大多数带有侧链,主要包括果胶
4% -8%、半纤维素 12% -18%及木质素 2% - 5%
等。随植物生活周期的长短不同,其组成物质的含
量也不同[10,11]。多种不同的非纤维素物质填充、黏
结、镶嵌于细胞之间及细胞壁中,与纤维素组成结构
十分复杂的韧皮、叶和茎秆等组织[11 - 13],由此决定
了提取出较纯净的草本纤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半
纤维素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单糖构成的一群复合聚
糖,水解生成物是五碳糖和六碳糖,包括木糖、阿伯
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等。因此,一般认为半
纤维素有木聚糖类、聚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类、聚葡
萄糖甘露糖类以及聚糖醛酸类。
半纤维素中的甘露聚糖(mannan)是一类主链
由 β-1,4-甘露糖苷组成的多聚物。甘露聚糖主链和
侧链可以被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等取代或相连
形成分枝。此外,还有甘露糖的甲氧基化,这类异甘
露聚糖主要包括葡萄甘露聚糖(glucomannan)、半乳
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和半乳葡萄甘露聚糖(ga-
lactoglucomannan)[14]。甘露聚糖是重要的植物细胞
壁结构物质,它常以共价键的方式与纤维素连接,同
时以氢键或其它非共价键的方式与木质素连接。所
以,甘露聚糖与木聚糖是纤维素与木质素连接的重
要桥梁[12,13,15],这为非纤维素物质的降解或脱除机
制提供了的理论依据。
甘露聚糖结构比较稳定,普通方法难以降解。
如苎麻原料中的甘露聚糖采用普通高温、高压方法
都难以降解,必须采用强碱等化学试剂,经高温高压
煮练的方式才能脱胶。张宏书等[16]用碱溶液分级
分析苎麻原麻半纤维素,水解产物主要为鼠李糖、木
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酸残
基,且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基含量较高,故推断苎
麻半纤维素主要为葡聚甘露聚糖和甘露聚糖或半乳
甘露聚糖。余爱芳等[17]采用 17. 5%的氢氧化钠和
4. 5%的硼酸钠溶液抽提苎麻精干麻,发现甘露糖是
水解产物的主要成分;其次是葡萄糖。由此可见,葡
萄 -甘露聚糖是苎麻化学脱胶过程中最难去除的半
纤维素成分。这些结果与文献中指出的“聚葡萄糖
甘露糖类对碱抽提极为抗拒”[18]的情况相符。
2 β-甘露聚糖酶在纤维提取中的作用
2. 1 β-甘露聚糖酶
β-甘露聚糖酶(β-mannanase)属于半纤维素酶,
是能够水解甘露寡糖、甘露多糖中 β-1,4-D-甘露糖
苷键的一类水解酶。目前通常研究的 β-甘露聚糖
酶为内切 β-甘露聚糖酶(endo-1,4-β-mannanase,
EC3. 2. 1. 78)和 β-甘露糖苷酶(β-mannosidase,
EC3. 2. 1. 25)[19],外切 β-甘露聚糖酶(exo-β-man-
nanase)的报道较少。
自 Mark 等[20]于 1998 年成功将产自于褐热单
胞菌(Thermomonospora fusca)的热稳定的 β-甘露聚
糖酶晶体结构解析出来,β-甘露聚糖酶的结构和作
用机理研究不断深入。多数的 β-甘露聚糖酶的相
对分子量为 20 - 130 kD,等电点为 3. 5 - 5. 5,最适
反应温度为 50 - 75℃,最适反应 pH 值为 4. 5 -
7. 0[21]。根据反应 pH 值的不同,可将 β-甘露聚糖
43
2011 年第 11 期 郑科等:草本纤维提取技术中的 β-甘露聚糖酶研究
酶分为酸性、中性和碱性 3 类。
β-甘露聚糖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中,其中微生物是产生 β-甘露聚糖酶主要的来源。
截止目前,在 GenBank上登录的已克隆的编码 β-甘
露聚糖酶的基因有 260 个,其中有 224 个来源于微
生物。由于微生物来源的甘露聚糖酶具有来源稳
定、提取方便、活性高、成本低和专一性强等优点,现
已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14,21]。目前在植物降解的
各种应用研究中,产 β-甘露聚糖酶的微生物主要有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Ba-
cillus licheniformis)、欧文氏菌(Erwinia spp.)、假单
胞菌(Pseudomonas sp.)、曲霉菌(Aspergillus spp.)、
青霉菌(Penicillium sp.)、酵母(yeasts) ,以及链霉菌
(Streptomyces sp.)等[14,22 - 24]。
2. 2 甘露聚糖的生物降解原理
甘露聚糖的成分复杂多样,所以其生物降解是
依靠一系列酶来完成的。甘露聚糖的降解主要依靠
内切 β-甘露聚糖酶,其作用于高聚糖分子内部的非
结晶区,随机水解甘露糖苷键,将甘露聚糖各种糖苷
键主链降解成 2 - 10 个单糖分子构成的葡-甘型或
甘-甘型等低聚糖(带非还原性末端的小段糖
链)[25]。甘露聚糖的彻底降解还需要外切 β-甘露
聚糖酶、甘露糖苷酶,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EC
3. 2. 1. 21) ,半 乳 糖 苷 酶 (α-galactosidase,EC
3. 2. 1. 22)和乙酰甘露聚糖脂酶(acetylmannan ester-
ase,EC 3. 2. 1. 6)等的作用。其作用方式是,α-半乳
糖苷酶水解末端 α-1,6-D 半乳糖苷残基,外切 β-甘
露聚糖酶水解高聚糖线性分子末端,产物二糖分子,
β-甘露糖苷酶从非还原端降解 β-1,4-甘露糖残基,
将二糖水解成甘露糖等单糖[3,13]。
β-甘露聚糖酶结构生物学研究表明,此酶往往
含催化域和非催化域两部分:催化域折叠成 TIM 桶
状结构,参与底物的结合和催化;最常见的非催化域
是碳水化合物结合域(CBM) ,采用经典的 β 三明治
结构,可增强酶对结合有纤维素的甘露聚糖水解能
力[26]。β-甘露聚糖酶能通过不同单元分别与底物
和纤维素结合,直接降解或间接脱除甘露聚糖。
张运雄和刘向华等[27,28]把苎麻高效脱胶菌 Er-
winia carotovora接种至龙须草、苎麻和罗布麻等纤
维原料,对发酵液中糖类和不溶性有机物等成分变
化进行了研究:在甘露糖培养基中 6 h 产酸,9 h 产
气,但在鼠李糖培养基中 120 h 才出现产酸情况;发
酵过程中添加单糖。结果显示,发酵液里除了木糖
的含量伴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以外,添加的甘
露糖和半乳糖均在 1 h 内消失,而且在随后的发酵
过程中未发现发酵液里有甘露糖和半乳糖存在,菌
株利用组成半纤维素物质的单糖的顺序为甘露糖 >
半乳糖 >葡萄糖 >木糖 >鼠李糖。研究表明,在纤
维原料发酵系统中,嗜好甘露糖的微生物对甘露聚
糖的降解十分有利。
2. 3 β-甘露聚糖酶是脱除非纤维素物质的重要
因素
甘露聚糖是纤维素与木质素连接的桥梁,也是
常规方法难以去除的一类半纤维素;β-甘露聚糖酶
将其降解,则成为非纤维素物质从纤维素脱除的关
键点。有研究表明,β-甘露聚糖酶催化域与半纤维
素结合的同时,纤维素结合域结合靶物质有利于破
坏植物聚糖的晶体结构,促进水解;除 β-甘露聚糖
酶外,木聚糖酶大多也有纤维素结合域;因而,β-甘
露聚糖酶对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结合,也利于果胶
酶和木质素降解酶等充分接触和进一步降解非纤维
素物质提供条件[29]。
从张运雄和刘向华等[27,28]的研究分析,有些微
生物能即时消耗发酵系统中的甘露糖,通过 β-甘露
聚糖酶催化甘露糖苷键水解,不断为微生物自身的
生长繁殖提供所需甘露糖和半乳糖等碳源。有关阐
述生物降解非纤维素物质的机理研究与此吻合。
刘正初等[30]于 2003 年首次用“块状崩溃”假说
论述红麻生物制浆机制,后逐步完善为草本纤维生
物法提取的重要理论,对草本纤维生物提取的机理
和生产工艺研究有重要意义。其基本内涵为:草本
纤维原料接种高效菌株后,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催
化半纤维素与纤维素连接的“桥梁”———葡萄 -甘
露聚糖、葡萄 -木聚糖降解,游离出甘露糖为自身生
长提供营养,通过“非纤维素物质培养菌 -菌分泌
酶 -酶降解非纤维素物质”的螺旋式生化反应,破
坏果胶、半纤维素及部分木质素等非纤维素物质的
分子结构,使之发生“块状崩溃”而大部分成为不溶
性混合物,再经过洗涤等辅助工艺即可达到提取草
本纤维的目的[1,7]。
53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11 期
影响 β-甘露聚糖酶催化底物降解甘露聚糖的
因素很多,除酶本身特性之外,酶活力、甘露聚糖成
分结构、酶促反应条件以及协同作用酶等都有关系。
不同来源的 β-甘露聚糖酶对不同来源的底物作用
深度和作用产物不尽相同,其影响主要与 α-半乳糖
残基和葡萄糖残基在主链中的位置、含量、酯酰化程
度有关;底物的物理状态也会影响酶对底物的作用,
结晶状态下的甘露聚糖不易被降解[31];微生物 β-甘
露聚糖酶基因的表达通常情况下是诱导表达[27],发
酵条件对其基因的表达、蛋白的分泌影响较大。因
此,在培养过程中添加适量有利于 β-甘露聚糖酶诱
导的物质、优化发酵条件、提高细胞膜(壁)的通透
性等都有利于 β-甘露聚糖酶的表达与分泌。
3 草本纤维提取微生物及产 β-甘露聚糖酶
的研究进展
3. 1 天然菌株选育和诱变及产酶研究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者通过对原始的生
物脱胶方法的思考,认识到微生物及其产酶在脱胶
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 Chaudhury 于 1953 年提出
某些细菌和真菌有脱胶提取纤维的能力[32],至今人
们已选育出一系列的类似功能的微生物。自 1971
年以来,我国许多科研单位和高校一直在进行纤维
提取相关微生物的选育及产酶研究工作[1,24,29,31]。
通过常规的筛选方法,在植物生长的土壤中、腐
烂植株上以及传统沤麻水和泥土中易分离到植物降
解功能的微生物。段盛文等[34]通过对草本纤维提
取菌种资源多样性的研究表明,菌种资源多样性与
分离基质有较大关系,土壤和水体是草本纤维提取
菌种的理想生长环境,从中能分离出大部分类型的
草本纤维提取菌种,而从腐殖质、厩肥中能分离出某
些特殊功能的草本纤维提取菌种。研究者利用“产
β-甘露聚糖酶微生物降解甘露聚糖,然后作为碳源
和能源吸收”这一特性[33],利用培养基筛选法得到
产 β-甘露聚糖酶的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
指标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可鉴定出所分离
微生物的类别,再进一步对其进行产酶特性研究和
产酶条件优化,开发其应用价值。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采
样、富集、分离、筛选、鉴定以及化学、物理诱变、基因
工程等方法选育菌种,共收集、保存有关植物降解的
微生物资源 3 500 余份,包括芽孢杆菌属、梭菌属和
欧文氏菌属等重要的草本纤维提取微生物资
源[1,34],其中不乏应用于麻类脱胶生产及基础研究
的高效 β-甘露聚糖酶菌株。彭源德等[35]从广泛分
布于 7 省 28 县(市)的 10 类菌样的 500 多个脱胶菌
中,筛选出来源于腐烂生苎麻的高效麻类脱胶菌株
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T85-260,
研究发现该菌的苎麻发酵中产生甘露糖、半乳糖的
速度较快[1];张运雄等[27]采用 SDS-PAGE 法对胡萝
卜软腐欧文氏菌分泌胞外酶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
果表明,T85-260 在脱胶过程中组成型产生 41 种胞
外蛋白,能分泌 4 种甘露聚糖酶,分子量分别为
60. 3、49. 5、33. 5 和 29. 5 kD。
蓝广芊等[36]从腐烂苎麻以及表土以下 10 cm
的土壤中分离鉴定出一种具有较强脱胶能力的菌株
Dazu5-1,鉴定该菌株属于志贺菌(Shigella sp.) ;利
用该菌株对苎麻进行 2 d 发酵脱胶,平均减重率达
到 30. 2%,与化学脱胶相比,经过 Dazu5-1 菌株脱胶
后的苎麻单纤维强力平均值提高 76. 93%。赵丹
等[37]从温水沤麻(亚麻)液中分离、选育了两株甘
露聚糖酶产生细菌 HDYM-03 和 HDYM-04,通过形
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 16S rDNA 系统发育分析
手段进行鉴定,确定均为地衣芽饱杆菌(Bacillus li-
cheniformis) ;最优发酵产甘露聚糖酶条件均为魔芋
粉 6%,蛋白陈 3%,初始 pH值 8. 0,37℃培养 48 h,
最高甘露聚糖酶活力分别为 5 122 U /mL 和
5 168 U /mL,此酶活力在同类报道中较高。陈一平
等[38]对从土壤中分离到的 9 株产生 β-甘露聚糖酶
的芽孢杆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 M50在含以魔
芋粉为主要成分的培养基中,30 - 40℃培养 60 h 达
到产酶高峰;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 50℃,pH值 6. 0。
苏静等[29]以高效脱胶菌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
lis)16A出发,研究得到产 β-甘露聚糖酶的最适液
体培养基为魔芋胶 30 g /L、蛋白胨 9 g /L等;最适发
酵条件为 pH8. 0,周期 72 h,温度 34℃。可以发现,
这些菌株分离自类似的基质,用相似的常规选育方
法,但是菌种显示出多样性;同属或同种产 β-甘露
聚糖酶的微生物的不同菌株的产酶条件和产酶能力
有所不同;不同菌种应用在对原料的发酵反应中的
pH值、温度和时间均存在差异。因此,要取得好的
63
2011 年第 11 期 郑科等:草本纤维提取技术中的 β-甘露聚糖酶研究
应用效果,除了分离、筛选出产酶高的菌种,根据不
同菌种的特性优化其产酶条件也很重要。
为快速高效地获得非纤维素物质降解效果好或
高产 β-甘露聚糖酶菌株,研究者通常采用如紫外
线、X射线、超声波等物理诱变方法,或碱基类似物、
烷化剂等化学诱变剂对原始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离
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近期也被应用于纤维提取菌
株的选育。孙庆祥等采用硫酸二乙酯对天然菌株
T28 进行诱变获得菌株 T66,经过多次紫外线诱变
获得红麻脱胶专用菌株 T1163,在工厂化生产中得
到了应用[1]。谭晓明[39]用氮离子束注入的方法,对
Bacillus sp. 2A 进行诱变,获得的诱变菌株 Bacillus
sp. 36-4 从产果胶酶和大麻脱胶效果上均优于出发
菌株,残胶率 15%;胞外酶系分析,含高活性果胶
酶、微量木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无纤维素酶。
3. 2 基因工程菌株构建及其产酶研究
Akino等[40]于 1989 年首次从芽孢杆菌中克隆
到编码 β-甘露聚糖酶的基因。近年来,β-甘露聚糖
酶基因发掘数量剧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草本
纤维提取领域中利用基因工程选育高产 β-甘露聚
糖酶菌株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及技术保障。
质粒转化体系是微生物基因工程中基本的操作
方法。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研究人员采用质
粒转化的方法,获得了草本纤维提取菌株欧文氏菌
的系列高效变异菌株,均有不同的产半纤维素酶的
特性,且产 β-甘露聚糖酶的周期较短;构建了草本
纤维提取关键酶功能基因组文库,并首次从欧文氏
杆菌中克隆出甘露聚糖酶基因,构建成基因工程菌
GEBS11-05 和 GEBS11-08 等[1]。张运雄[23,27]通过
对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变异菌株 CXJZ95-198 的研
究,首次明确了 E. carotovora 基因组序列的 4 449
729 bp位点上游的 1. 3 kb 左右的碱基就是甘露聚
糖酶基因;克隆到了一个新的甘露聚糖酶基因;明确
了该甘露聚糖酶基因的分子结构;酶学研究表明,该
基因的编码产物属于糖苷水解酶第 26 类;该甘露聚
糖酶与枯草芽孢杆菌的甘露聚糖酶氨基酸组成存在
较大的相似性,其相似度为 50% - 52%;RPL-
HEMNGEWFWWG等序列与其它的水解酶均有较
高的同源性,这些序列在其功能中可能具有重要的
作用。
利用基因克隆及蛋白表达体系一方面可以研究
菌株中编码 β-甘露聚糖酶基因的功能是否完整,例
如王溪森[21]对欧文氏菌 CXJZ95-198 编码 β-甘露聚
糖酶基因的 3端进行缺失研究,结果表明删除甘露
聚糖酶基因 3端 246 bp 后甘露聚糖酶依然具有酶
活性,说明甘露聚糖酶基因 3端的部分序列不是酶
催化反应所必需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不同菌属
的高效产酶菌的 β-甘露聚糖酶基因整合在一起,构
建高效的表达体系。李斌[41]采用重叠区扩增基因
拼接法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CTC S 层蛋白启动子与欧文氏菌 CXJZ95-198 的 β-
甘露聚糖酶基因完整 ORF定向连接,得到的基因拼
接体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中,转入大肠杆菌(Esche-
richia coli)进行表达,重组菌发酵 11 h酶活达 671. 3
U /mL,是原菌株的 1. 48 倍。苏冬妹[42]以甘露聚糖
酶产生菌地衣芽孢杆菌 HDYM04 为研究对象,克隆
到其编码 β-甘露聚糖酶的基因,构建了融合表达载
体 pET-28a,转化进入大肠杆菌 BL21(DE3)中进行
原核表达,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重组菌株表
现出较好的耐高温活性,适合反应温度为 50 -
60℃;反应 pH值为 4. 5 - 6. 0,pH酸性时稳定,中性
和偏碱性时稳定性差,其 pH稳定性区域较窄。
根据非纤维素物质生物降解的机制,高效降解
植物细胞壁需要多种酶的参与,理想菌株必须具备
同时分泌果胶酶、甘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的能力。随
着基因克隆和融合蛋白表达技术的日益完善,研究
者尝试将甘露糖酶与果胶酶或木聚糖酶 2 种或 3 种
单质酶载体整合到同一宿主中进行表达,以期获得
的融合表达体系同时分泌两种或以上的酶。金玉娟
等[43]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带标记的芽孢杆菌
和欧文氏菌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稳定的有脱胶
效果的融合子,其进行苎麻脱胶试验和原菌株比,得
到的纤维有关纺织指标的改变有优有劣。王溪
森[21]通过热激转化法,将单质酶载体整合同一表达
宿主中,获得了 P-M、P-X、M-X 表达体系。结果表
明,一种单质酶的表达并不影响另外一种酶,P-M-X
表达体系同时分泌果胶酶、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
与现有生产用的菌株相比,果胶酶活力无显著差异,
甘露聚糖酶活力提高 41. 7%、木聚糖酶活力提高了
350%。但其融合表达体系应用于麻类脱胶的效果
73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11 期
并不理想,原因可能与宿主菌营养特性、分泌的酶系
以及底物有关。
在纤维提取的各种技术中,国外对于果胶酶和
木聚糖酶基因研究比较多[44,45]。对 β-甘露聚糖酶
基因和基因工程菌株的产酶研究主要应用于生物制
浆和生物糖化方面[2,14]。Pham 等[46]克隆了来源于
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VN 的 CAZy GH5 和
GH26 家族的 β-甘露聚糖酶基因,将其在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D15#26 中表达,进一步融合 β-甘
露聚糖酶碳水化合物结合域,与原野生型 β-甘露聚
糖酶和重组 β-甘露聚糖酶三者应用于针叶木等原
料的生物制浆比较,酶的热稳定性和水解能力显著
提高。
研究人员已经对基因工程菌株投入大量基础研
究,应用于纤维提取和酶制剂的前景广阔,但报道的
实用化菌株还很少。此外,在饲料和食品等领域,国
内外学者针对将不同来源的 β-甘露聚糖酶基因分
别在原核和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了成功表达。
4 β-甘露聚糖酶的应用
4. 1 β-甘露聚糖酶应用于纤维提取的两种途径
在研究和生产中,生物法提取草本纤维一般分
两种途径———酶法降解和活菌发酵。根据前文分
析,理论上 β-甘露聚糖酶可以去除的草本原料中甘
露聚糖类或是果胶酶、木聚糖酶已降解但又和甘露
聚糖共价键相连而没有释放出来的非纤维素物质;
且通过 β-甘露聚糖酶和多种酶的协同作用,甘露聚
糖才能被高效地彻底降解或脱除。国内外对此做了
相当多的尝试。
李德舜等[47]用果胶酶和甘露聚糖酶组成不同
活性比例的脱胶酶液,进行苎麻脱胶比较发现,甘露
聚糖酶对果胶酶的脱胶效果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前
者能增强后者的脱胶效果。刘焕明等[48]无论是采
用果胶酶、木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分别处理还是采
用 3 种酶联合处理苎麻 6 h 以后,苎麻残胶量均有
20%以上,即酶处理对非纤维素物质的除去率不能
达到后续纺织加工的要求(残胶量 3%以下)。傅仕
洪[31]采用果胶酶和木聚糖酶联合脱胶,再用甘露聚
糖酶处理,发现“胶质复合体”不能去除干净,该中
试规模的三酶联合脱胶的效果和成本与化学脱胶相
比无优势。陈一平等[38]发现,在当除去部分苎麻果
胶质以后,用 β-甘露聚糖酶处理苎麻,对去除苎麻
半纤维素有明显作用,能松懈纤维、降低残胶、提高
精干麻品质,但未达到纺织要求。Jing 等[45]将 7 种
商业酶混合,进行亚麻脱胶试验,取得满意的脱胶效
果。国外用酶对亚麻和大麻脱胶取得显著效果,具
有快速高效、清洁生产、配套设施成本低等优点。但
普遍认为采用目前的酶法工艺技术,总体成本
过高[49 - 51]。
从以上研究与实践分析,要达到纺织和造纸等
工业原料的各项指标要求,目前的大部分酶法加工
工艺,还须与化学法联合使用。我国在生物脱胶和
制浆领域更倾向于采用活菌发酵的途径,一般认为
直接将微生物接种到原料上发酵而提取纤维的技
术,更有实用前景。
由前文可知,国内很多科研单位和高校在直接
利用微生物降解非纤维素物质方面进行了研究,有
的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生产应用效果。比如“高效节
能清洁型苎麻生物脱胶技术”等成果已在多家企业
推广应用[52]。但微生物培养工艺要求较高,不易于
纺织、造纸等企业产业化作业。为给企业提供性状
功能稳定的微生物菌种,技术支撑单位开始研究活
化工艺简单的专用活菌制剂技术[53]。
刘正初等[1]通过系统研究多种微生物分泌的
胞外酶系的酶学特征和酶催化非纤维素物质降解机
理发现,组合酶制剂几乎不能达到完全除去草本纤
维原料中非纤维素物质的目的;采用合适的活菌发
酵工艺可以实现纤维提取的目的;菌种必须具备同
时分泌果胶酶、甘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的能力,以及嗜
好某种酶解产物可使酶促反应不受产物反馈抑制。
4. 2 酶制剂的研究及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丹麦 Novozyme 公司开发出了第一个脱胶专用
酶制剂———Flaxzyme,它是由 Aspergillus japonicus 和
A. aculeatus菌株生产的混合酶制剂,甘露聚糖酶是
其中主要成分之一;之后又开发出 Ultrazym、EPM及
Viscozyme L等可用于脱胶的一系列植物复合水解
酶,并申请了专利保护[54]。国外在生物制浆领域对
半纤维素酶的研究较多的是木聚糖酶[55]。对黑曲
霉和白腐菌产酶研究表明,β-甘露聚糖酶及其辅酶
能够有选择性地分解部分甘露聚糖而不至于破坏纸
浆中的纤维素[56]。近年来,为适应造纸业和纺织工
83
2011 年第 11 期 郑科等:草本纤维提取技术中的 β-甘露聚糖酶研究
业中部分环节的特殊工艺环境,嗜碱或嗜热菌产 β-
甘露聚糖酶微生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7,58]。
国内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展微生物甘露聚糖酶
发酵及酶制剂制备技术研究。丁宏标等[59]通过发
酵黑曲霉 AS2710 生产出酸性 β-甘露聚糖酶,发酵
产酶周期约为 5 d。该技术生产设备和原料成本低,
酶产量高,不易污染杂菌,产品可应用于饲料和食品
添加剂。马延和等[60]以大肠杆菌为宿主,高效表达
β-甘露聚糖酶(如嗜碱芽孢杆菌中碱性 β-甘露聚糖
酶)基因,发酵 18 h,酶活力达 500 U /mL,此酶制剂
可应用于饲料添加剂和生产功能食品甘露寡糖,甘
露寡糖后提取收率 80%以上。刘正初等[61]通过超
滤浓缩、层析纯化等手段研制出的 β-甘露聚糖酶制
剂活力可达 2 000 U /mL,且发酵周期为 7 h,生产成
本大幅度降低,可用于生物脱胶、制浆和糖化。
国内外在饲料和食品添加剂方面对 β-甘露聚
糖酶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62]。国外多个领域的
甘露聚糖酶制剂已经商品化。日本理化研究所
1987 年通过对芽孢杆菌 AM-001 的选育,β-甘露聚
糖酶活力由 36 U /mL 提高到了 430 U /mL。β-甘露
聚糖酶是近年来美国在饲料上应用最广的酶制剂,
美国 Chem Gen 和丹麦 Novozyme 等公司进行了 β-
甘露聚糖酶的大规模商业生产,报道最早的商品酶
来自于 Bacillus lentus,产酶能力达 400 U /mL[59]。
5 总结
β-甘露聚糖酶是降解非纤维素物质的关键酶之
一,其机制并不是将所有的半纤维素物质彻底水解
成单糖或寡糖,而是通过与果胶酶及其它半纤维素
酶的协同作用,切断纤维素与非纤维素物质之间的
连接物,再经过洗涤等辅助工艺,使非纤维素物质成
块状的脱除,从而提取到纤维;草本纤维原料作为成
分复杂的初级农产品,从产品加工质量、生产成本及
污染等角度考虑,采用微生物发酵的工艺比用酶
(或与化学联合)加工的工艺更实用,但菌株必须具
备同时分泌包括 β-甘聚糖酶在内的两种以上水解
酶的能力。
多数 β-甘露聚糖酶除了有催化功能域,同时具
有纤维素结合域,属于纤维素 -半纤维素双功能基
因家族。由此,β-甘露聚糖酶在降解非纤维素物质
的同时,是否对纤维素有水解作用,从而对纤维素产
品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存在此影响,如
何有针对性抑制纤维的损伤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继续运用基因操作、蛋白表达分析技术,将 β-
甘露聚糖酶与其它水解酶构建到复合酶表达体系,
或构建双功能甚至多功能水解酶,获得高效菌株,从
而提高催化效率、降低纤维提取的生产成本;饲用植
物细胞壁降解酶已经有深入和广泛的研究,该酶系
也具有非纤维素物质降解功能,纤维提取技术中的
β-甘露聚糖酶研究应该对此加以关注和借鉴;利用
生物技术,将丰富、廉价的纤维素及其水解产物转化
成乙醇是生物质能源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物法
糖化则是该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63],用于草本纤维
提取的微生物中丰富的产 β-甘露聚糖酶菌种及其
相关基因,可作为构建和改造燃料乙醇基因工程菌
的重要资源。
对生物法提取纤维的应用基础的研究,可能带
来基础研究上的突破,如复合酶催化多底物降解的
机理等。除应用于脱胶、制浆和纤维素燃料等领域
外,β-甘露聚糖酶在食品加工、饲料添加剂、纤维精
炼、纸浆脱墨改性、石油破胶开采和洗涤剂等方面有
着广泛和重要的用途,利用植物降解微生物及其相
关酶的资源和研究基础,系统发展 β-甘露聚糖酶制
剂研究和生产,其应用前景广阔。总之,生物法提取
纤维的工艺技术具有高效、低耗、清洁的等优点,是
生物质产业的发展方向;β-甘露聚糖酶应用于草本
纤维提取技术中的研究成果,将使纤维提取和 β-甘
露聚糖酶两个领域的发展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刘正初.麻类纤维提取工程微生物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农业科
学,2007,40(增刊 1) :363-367.
[2]Moreira LRS,Filho EXF. An overview of mannan structure and man-
nan degrading enzyme systems.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8,79:
165-178.
[3]张运雄,王朝云. 麻类生物脱胶与生物制浆酶系. 中国麻作,
2002,24(2) :14-17.
[4]Samriti D,Jagdeep K. Microbial mannanases:An overview of 75 pro-
duction and applications. 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2007,27
(4) :197-216.
[5]刘正初.用科学发展观看我国草本纤维产业前景. 中国麻业科
学,2007,29(z1) :68-71.
[6]NY /T 1537-2007,苎麻生物脱胶技术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
93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11 期
农业部,2008.
[7]刘正初,张运雄,冯湘沅,等.清洁型草本纤维生物提取工艺的污
染机理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2) :546-551.
[8]彭源德.茎纤维生物提取和发酵燃料乙醇技术研究进展.中国麻
业科学,2007,29(z2) :415-419.
[9]Manuel S. Insights on microbial and biochemical aspects of retting for
bast fiber plant processing in a bioreactor[D]. Verona: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Verona,2011.
[10]李宗道.麻作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181-224.
[11]Young RA,Akhtar M.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technologies for the
pulp and paper industry[M]. New York:John Wiley& Sons,Inc.,
1998:309-340.
[12]Bacis AP,Harris PJ,Stone BA.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lant cell
walls[M]. In:J. Preiss(ed) ,The biochemistry of plants:a compre-
hensive treatise. New York:N. Y. Academic Press,1988,114:
279-371.
[13] Paul J.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of hemicellulose:Relationship
between semicellulose structure and enzymes required for hydroly-
sis. Macromol Symp,1997,120(1) :183-196.
[14]吴襟,何秉旺. 微生物 β-甘露聚糖酶. 微生物学通报,1999,26
(2) :134-136.
[15]Zhao W,Zheng J,Zhou H. A thermotolerant and cold-active mannan
endo-1,4-β-mannosidase from Aspergillus niger CBS 513. 88:Con-
stitutive overexpression and high-density fermentation in Pichia pas-
toris.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1,102(16) :7538-7547.
[16]张宏书,杨精干,张朝泰. 苎麻果胶及半纤维素糖基组成的研
究.广州化学,1988(2) :35-39.
[17]余爱芳,林伟生,卢广生,等.苎麻快速脱胶新助剂的研究.纺织
学报,1993,14(11) :33-35.
[18]陈国符,邬义明.植物纤维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84:226-227.
[19] Khanongnuch C,Ooi T,Kinoshita S. Cloning and nucleotide se-
quence of β-mannanase and cellulase genes from Bacillus sp. 5H.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1999,15(2) :
249-258.
[20]Hilge M,Gloor SM,Rypniewski W,et al. High-resolution native and
complex structures of thermostable β-mannanase from Thermomono-
spora fusca substrate specificity in glycosyl hydrolase family 5.
Structure,1998,6(11) :1433-1444.
[21]王溪森.草本纤维生物提取关键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22] Kurakake M,Komaki T. Production of beta-mannanase and beta-
mannosidade from Aspergillus awamori K4 and their properties. Curr
Microbiol,2001,46(6) :377-380.
[23]Zhang Y,Liu Z,Chen X.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a mannanase
gene from Erwinia carotovora CXJZ95-198. Annals of Microbiology,
2007,57(4) :623-628.
[24]常伟. HDYM-03 产甘露聚糖酶高产突变株的选育及其粗酶性
质的初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
[25]Duffaud GD,McCutchen CM,Leduc P,et al. Purification and char-
acterization of extremely thermostable β-mannanase,β-mannosi-
dase,and α-galactosidase from the hyperthermophilic eubacterium
Thermotoga neapolitana 5068.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
ology,1997,63(1) :169-177.
[26]赵月菊,薛燕芬,马延和. β-甘露聚糖酶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现状
和展望.微生物学报,2009,49(9) :1131-1137.
[27]张运雄.欧文氏杆菌 CXJZ95-198 非纤维素降解特性及manA基
因的克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28]刘向华,刘正初,邹冬生.龙须草生物制浆过程中单糖浓度变化
规律.中国农业科学,2004,37(6) :933-935.
[29]苏静. Bacillus subtilis 16A 苎麻脱胶关键酶———半纤维素酶纯
化及协同脱胶效果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30]Liu ZC,Peng YD. Study on techniques of bio-pulping based on kenaf
bark / Eulaliopsis binala[M]. In: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Kenaf
and Allied Fibers. Minneapolis:CCG International,2004:311-315.
[31]傅仕洪. 甘露聚糖酶的发酵生产及其在苎麻脱胶中的应用
[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32]Takuo Sakai. Advance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M]. London:Aca-
demic Press,Inc.,1993:247-248.
[33]Puchart V,Vrsanska M,Svoboda P,et 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
terization of two forms of endo-β-1,4-mannanase from a thermo-
stable fungus Aspergillus fumigatus IMI385708. Biochim Biophys
Acta,2004,1674(3) :239-250.
[34]段盛文,刘正初,冯湘沅,等.草本纤维提取菌种资源多样性研
究.中国麻业科学,2007,29(6) :330-333.
[35]彭源德,冯湘沅,刘正初,等.苎麻脱胶菌种的特性研究.中国麻
作,1995,17(2) :32-35.
[36]蓝广芊,左伟东,许平震,等.苎麻微生物脱胶特异菌株的筛选
与鉴定.纺织学报,2010,31(8) :56-60.
[37]赵丹.甘露聚糖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酶条件的研究[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6.
[38]陈一平,龙健儿,廖连华,等.芽孢杆菌 M50 产生 β-甘露聚糖酶
的条件研究.微生物学报,2000,40(1) :62-68.
[39]谭晓明.大麻微生物脱胶菌种选育及脱胶工艺研究[D].济南:
山东大学,2010.
[40] Akino T,Kato C. Two Bacillus beta-mannanases having different
COOH termini are produced in E. coli carrying pMAH5. Appl &
Eniron Microbio,1989,55(12) :3178-3183.
[41]李斌,刘正初,王溪森,等. β-甘露聚糖酶基因高效表达体系的
构建.湖北农业科学,2009,48(8) :1807-1810.
[42]苏冬妹.利用融合标签纯化和表达 β-甘露聚糖酶[D].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2007.
(下转第 47 页)
04
2011 年第 11 期 刘杰凤等:海洋微生物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27]杨智源,陈荣忠,杨丰,等.短小芽孢杆菌葡聚糖内切酶基因的
克隆及序列测定.微生物学报,2001,41(1) :76-81.
[28]Fu XY,Liu PF,Lin L,et al. A novel endoglucanase(Cel9P)from a
marine bacterium Paenibacillus sp. BME-14. Appl Biochem Bio-
technol,2010,160(6) :1627-1636.
[29]Fang ZM,Fang W,Liu JJ,et al.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β-
Glucosidase from marine microbial metagenome with excellent glu-
cose tolerance. J Microbiol Biotechnol,2010,20(9) :1351-1358.
[30]Hong J,Tamaki H,Kumagai H. Cloning and 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thermostable β-glucosidase gene from Thermoascus aurantiacus. Ap-
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7,73(6) :1331-1339.
[31]牟海津,江晓路,刘志鸿.利用微生物开发海洋多糖降解酶的研
究.海洋科学,2003,27(11) :10-14.
[32]Reguera G,Susan BL. Chitin degradation by cellulolytic anaerobes
and facultative aerobes from soils and sediments. FEMS Microbiol
Lett,2001,204,(2) :367-374.
[33]Xia WS,Liu P,Liu J. Advance in chitosan hydrolysis by non-specifc
cellulases. Bioresour Technol,2008,99(15) :6751-6762.
[34]Battistel E,Bianchi D,Fornaroli M,et al. Enzymes breakers for vis-
cosity enhancing polymers. J Pet Sci Eng,2011,77(1) :10-17.
[35]Hou CT,Barnabe N,Greaney K.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 no-
vel xanthan depolymerase from salt-tolerant bacterial culture HD1.
Appl Environ Microbiol,1986,52(1) :37-44.
[36]Wi SG,Kim HJ,Mahadevan SA,et al.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seaweed Ceylon moss(Gelidium amansii)as an alternative bioener-
gy resource. Bioresour Technol,2009,100(24) :6658-6660.
(责任编辑 狄艳红
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櫧
)
(上接第 40 页)
[43]金玉娟,刘自镕,任建平.芽孢杆菌和欧文氏菌的原生质体融合
的研究.微生物学杂志,2002,22(3) :10-11.
[44]Xiao Z,Boyd J,Grosse S,et al. Mining Xanthomonas and Streptomy-
ces genomes for new pectinase-encoding sequences and their heter-
ologous expression in E. coli.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8,78
(6) :973-981.
[45] Jing Z,Gunnar H,Gunnar J. Polygalacturonase is the key compo-
nent in enzymatic retting of flax.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0,81
(1) :85-89.
[46]Pham TA,Berrin JG,Record E,et al. Hydrolysis of softwood by As-
pergillus mannanase:role of a carbohydrate-binding module. J Bio-
technol,2010,148(4) :163-70.
[47]李德舜,颜涛,宗雪梅,等.芽孢杆菌 Bacillus sp. No. 16A苎麻脱
胶研究.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41(5) :151-154.
[48]刘焕明,梁运祥,彭定祥. 苎麻酶法脱胶的研究. 中国麻业,
2006,28(2) :87-90.
[49]Akin DE,Henriksson G,Evans JD,et al. Progress in enzyme-retting
of flax. J Natural Fibers,2004,1:21-47.
[50]Kozlowski R,Batog J,Konczewicz W,et al. Enzymes in bast fibrous
plant processing. Biotechnol Lett,2006,28(10) :761-765.
[51]Antonov V,Marek J,Bjelkova M,Smirous P,et al. Easily available
enzymes as natural retting agents. Biotechnol J,2007,2 (3) :
342-346.
[52]刘正初.天然可降解草本纤维生物提取及其新产品开发技术研
究.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5) :15-17.
[53]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一种草本纤维工厂化脱胶或制浆
用高效菌剂制备方法:中国,ZL02108820[P]. 2003-10-12.
[54]Akin DE,Morrison WH,Gamble GR,et al. Effect of retting enzymes
on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flax cell walls. Textile Res J,
1997,67(4) :279-287.
[55] Aniko V,Laura H,Jaakko P,et al. Synergistic action of xylanase
and mannanase improves the total hydrolysis of softwood. Biore-
source Technology,2011,102:9096-9104.
[56]Bajpai P. Application of enzymes in the pulp and paper industry.
Biotechnol Prog,1999,15(2) :147-157.
[57]Akita M,Takeda N. Crystallization and preliminary X-ray study of
alkaline mannanase from an alkaliphilic Bacillus isolate. Acta Crys-
tallogr D Biol Crystallogr,2004,60:1490-1492.
[58]Ademark P,Varga A,Medve J,et al. Softwood hemicellulose-de-
grading enzymes from Aspergillus niger: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 β-mannana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1998,63 (3) :
199-210.
[59]丁宏标,乔宇,陈小兵. β-甘露聚糖酶的基因工程技术研究. 饲
料与畜牧,2006(10) :10-12.
[60]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β-甘露聚糖酶及基因和制备方法以
及载体和宿主细胞:中国,2007101219232[P]. 2009-3-25.
[61]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一种利用欧文氏杆菌提取 β-甘
露聚糖酶的工艺:中国,ZL200510032497. 6[P]. 2007-6-3.
[62]Naganagouda K,Salimath PV,Mulimani VH. Purification and char-
acterization of endo-β-1,4 mannanase from Aspergillus niger gr for
application in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9,19(10) :1184-1190.
[63]彭源德,郑科,杨喜爱,等.苎麻纤维质酶降解生产生物燃料乙
醇的工艺.农业工程学报,2007,23(4) :6-10.
(责任编辑 狄艳红)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