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Breeding high γ-polyglutamic acid-producing strain by composite mutation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ts seeds culture

产γ-聚谷氨酸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种子液工艺优化



全 文 :第 13卷第 1期
2015年 1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3 No􀆰 1
Jan􀆰 2015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5􀆰 01􀆰 009
收稿日期:2013-09-2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 (2013CB733904、2013CB7335002、2011CBA0080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
(2012AA02340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30932);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13KJB530009)
作者简介:张   瑞(1990—),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雍晓雨(联系人),讲师,E⁃mail:yongxiaoyu@
njtech.edu.cn
产 γ 聚谷氨酸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种子液工艺优化
张  瑞1,周  俊1,2,王舒雅1,2,沈立真1,陈怡露1,郑  涛1,2,雍晓雨1,2
(1􀆰 南京工业大学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2􀆰 南京工业大学 生物能源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1800)
摘  要:以已筛选的 1株产 γ 多聚谷氨酸解淀粉芽胞杆菌 C1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紫外线 亚硝基胍(NTG)复合
诱变,并运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对诱变菌株的种子培养工艺进行优化。 通过复合诱变选育得到 1株能够
稳定遗传的正突变菌株 C1 6,其摇瓶发酵生产 γ PGA的产量由 18􀆰 4 g / L提高到 24􀆰 2 g / L,增加了 31􀆰 5%,且传
代 8次后仍能保持稳定。 通过单因子试验筛选到玉米粉和黄豆粉作为 C1 6 生长的 C 源和 N 源。 正交试验后,
C1 6在成分为 K2HPO41􀆰 0 g / L、MgSO4 0􀆰 5 g / L、黄豆粉 15􀆰 0 g / L、玉米粉 5􀆰 0 g / L,pH 6􀆰 5的培养基中,37 ℃、装液
量 1 / 5(150 mL三角瓶装液 30 mL)的培养条件下可获得较大的生物量,OD600达到 6􀆰 31。
关键词:复合诱变;γ 多聚谷氨酸;种子液;正交试验;优化
中图分类号:TQ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5)01-0047-07
Breeding high γ⁃polyglutamic acid⁃producing strain by
composite mutation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ts seeds culture
ZHANG Rui1,ZHOU Jun1,2,WANG Shuya1,2,
SHEN Lizhen1,CHEN Yilu1,ZHENG Tao1,2,YONG Xiaoyu1,2
(1􀆰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 211800,China;
2􀆰 Bio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 211800,China)
Abstract: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1,isolated by our laboratory as a γ⁃polyglutamic acid producer,was
treated with composite mutation method of ultraviolet and nitrosoguanidine. The liquid seed medium was
also optimized by single⁃factor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s. The resulted mutant strain C1⁃6 was screened
with a γ⁃polyglutamic acid productivity of 24􀆰 2 g / L, increased by 31􀆰 5%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strain C1. C1⁃6 had a good genetic stability after 8 generations by transfer of culture experiment. Corn
flour and soybean cake were selected as the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 respectively for C1⁃6 through
single⁃factor experiments. Finally,the result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optimized liquid
seed medium component was K2HPO41􀆰 0 g / L,MgSO4 0􀆰 5 g / L,soybean cake 15􀆰 0 g / L and corn flour
5􀆰 0 g / L. In 150 mL shake flask,the optimal temperature,original pH and medium volume were 37 ℃,
pH 6􀆰 5 and 30 mL,respectively,the larger biomass is obtained,the OD600 is 6􀆰 31.
Keywords:composite mutation;γ⁃polyglutamic acid;seeds culture;orthogonal experiment;optimization
    γ 聚谷氨酸(γ⁃polyglutamic acid,γ PGA)是
由某些微生物利用 D 和 /或 L 型谷氨酸单体聚合
而成的一种水溶性高分子氨基酸聚合物[1]。 γ
PGA分子中有大量游离的亲水性羧基,可在分子内
部或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具有增稠、乳化、凝胶、成
膜、保湿和黏接等功能特性,因此 γ PGA及其衍生
物在食品、化工、材料和医药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开
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2]。
γ PGA通过 α 氨基和 γ 羧基之间形成的γ
酰胺键聚合而成[3],其化学结构独特,很难通过化学
方法合成,因此目前获得 γ PGA最有效的途径是通
过微生物发酵[4]。 然而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从
自然界中筛选的野生菌株合成 γ PGA的产量通常
较低。 例如 Atsuo 等[5]发现 Bacillus subtilis IFO3335
在含有柠檬酸和谷氨酸的培养基中 γ PGA 的产量
仅 为 9􀆰 6 g / L, Ashiuchi 等[6] 发 现 B􀆰 subtilis
subsp􀆰 chungkookjang在含有质量分数为 2%谷氨酸的
培养基中培养 5 d,γ PGA 的产量仅能达到 13􀆰 5
g / L。 因此选育高产菌种、降低生产成本是解决 γ
PGA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问题的关键。
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可利用各种物理、化学
诱变因素来处理菌种。 对野生型菌株使用单诱变
因素有时也能取得好的效果,但对既往诱变史复杂
的菌株单一诱变因素重复使用突变的效果不佳,这
时可利用复合诱变因素处理菌种,扩大诱变幅度,
提高诱变效果。
工业中广泛应用的菌株改良的方法是对菌株进
行诱变和选育[7],其中,常常利用紫外线 (UV) [8-9]和
亚硝基胍 (NTG) [10-11]对目标菌株进行诱变。
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实验室已筛选的产 γ PGA
菌株 C1 为出发菌株,利用 UV 和 NTG 对其进行复
合诱变,选育出 1 株遗传稳定的高产γ PGA 突变
株,并利用摇瓶试验对突变株的种子液培养条件进
行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诱变出发菌株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1,由南京工业大学
生物能源研究所分离和保存。
1􀆰 1􀆰 2  培养基
斜面保存培养基 (g / L):蛋白胨 10、酵母膏 5、
NaCl 10、琼脂 20;pH 7􀆰 0。
LB液体培养基 ( g / L):蛋白胨 10、酵母膏 5、
NaCl 10;pH 7􀆰 0。
固体筛选培养基 (g / L):柠檬酸 10、谷氨酸 10、
NH4Cl 6、K2HPO4 1、MgSO4·7H2O 0􀆰 5、FeCl3·6H2O
0􀆰 02、CaCl2 0􀆰 2、MnSO4·H2O 0􀆰 05、琼脂 20;pH 7􀆰 2。
液体摇瓶发酵培养基 ( g / L):柠檬酸 13􀆰 5、谷
氨酸 10、NH4 Cl 6􀆰 8、甘油 75、K2 HPO4 1、 MgSO4·
7H2O 0􀆰 5、FeCl3·6H2O 0􀆰 02、CaCl2 0􀆰 2、MnSO4·H2O
0􀆰 05;pH 7􀆰 2。
C源筛选基础培养基 (g / L):(NH4)2 SO4 2􀆰 0、
NaH2PO4 0􀆰 5、 K2HPO4 0􀆰 5、 MgSO4·7H2O 0􀆰 2、
CaCl2 0􀆰 1。
N 源筛选基础培养基 ( g / L):KH2 PO4 1􀆰 36、
Na2HPO4 2􀆰 13、MgSO4·7H2O 0􀆰 2、CaCl2 0􀆰 1、 FeSO4·
7H2O 0􀆰 000 5、葡萄糖 10。
1􀆰 1􀆰 3  主要试剂
培养基所用试剂(分析纯):国药集团上海化学
试剂有限公司。 亚硝基胍 (以配制 10 mg / mL 的
NTG为例):称取 20 mg NTG 于 5 mL灭菌的离心管
中,滴加 1 mL丙酮使 NTG 充分溶解,再加入 1 mL、
pH 6􀆰 0的 0􀆰 1 mol / L磷酸缓冲液,充分混匀。
1􀆰 1􀆰 4  主要仪器
ENP 9080BS Ⅱ型隔水式恒温培养箱,上海
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SW DJ 2FD型超净
工作台,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NDJ 5S 数字
式黏度计,上海精密仪器有限公司;5810R型高速冷
冻离心机,Eppendorf 公司; HYG C 型恒温振动培
养器,太仓市实验设备厂;DK 8D 型电热恒温水
槽,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Freezemobile 35 L
型冷冻干燥仪,美国 VIRTIS 公司;EYALA DSB
2000型旋转蒸发仪,上海爱朗仪器有限公司;
Biochrom 30 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英国 Biochrom公
司;单人单面紫外诱变台(垂直)超净工作台,济南
杰康净化设备厂。
1􀆰 2  方法
1􀆰 2􀆰 1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出发菌种接种于 LB液体培养基中,在 30 ℃下
170 r / min 培养 48 h,每隔 2 h(培养 32 h 后每隔
4 h)用分光光度计于 600 nm 波长下测定其 OD600,
以灭菌的 LB培养基为空白对照。
1􀆰 2􀆰 2  菌悬液的制备
离心收集对数生长期的菌体,用无菌生理盐水
洗涤、离心 3 次,再将菌体悬浮于无菌生理盐水中,
84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加入玻璃珠振荡 15 min,使菌体分散并使成单细胞,
菌悬液浓度约为 1×108 个 / mL。
1􀆰 2􀆰 3  紫外致死率
打开紫外灯(功率 15 W、波长 254 nm)预热 20
min。 向直径为 90 mm培养皿中加入 10 mL菌株 C1
的菌悬液,将培养皿置于距紫外线光源 30 cm(垂直
距离)的磁力搅拌器上,照射 1 min 后打开培养皿,
同时磁力搅拌器搅拌,并开始计算时间。 处理时间
分别设置为 10、20、30、40、60 和 100 s,照射结束后
于黑暗处静置 0􀆰 5 h。 以未经紫外处理的菌液为对
照。 将处理和对照的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适当稀
释后,涂布于 LB培养基平板上,每个稀释度 3 个重
复,30 ℃避光静置培养 24 ~ 36 h,统计观察菌落数。
计算不同诱变剂量的致死率,制作存活曲线。 致死
率在 90%左右的紫外照射时间作为随后复合诱变
的剂量。 存活率 =诱变后的菌数 /诱变前的菌数×
100%;致死率= 1-存活率。
1􀆰 2􀆰 4  亚硝基胍(NTG)致死率
准确吸取菌悬液 2 mL,加入已灭菌的试管中,
按 V(菌悬液) ∶ V(NTG)= 1 ∶ 1的比例进行混合,使
混合液中 NTG 的质量浓度分别为 0􀆰 1、0􀆰 2、0􀆰 4、
0􀆰 6、0􀆰 8 和 1 mg / mL,将试管置于摇床中,在 30 ℃
下 100 r / min 处理 30 min。 处理结束后,将菌悬液
6 000 r / min离心 5 min,弃上清液,用灭菌的生理盐
水洗涤菌体 3 次,终止反应。 以灭菌的生理盐水适
当稀释各处理的菌液,涂布于选择性培养基平板
上,30 ℃培养 24 ~ 36 h,统计观察菌落数。 同时以
不加 NTG为对照。 培养数天后,平板计数法计算各
处理组的存活率和致死率,致死率在 90%左右的
NTG浓度作为随后复合诱变的剂量。
1􀆰 2􀆰 5  复合诱变初筛
复合诱变实验设计思路参照文献 [12],处理方
法见表 1。 UV处理和 NTG处理见 1􀆰 2􀆰 3和 1􀆰 2􀆰 4。
表 1  诱变的因素及剂量
Table 1  The mutagenic agent and their dosages
组别 紫外照射时间 / s
ρ(NTG) /
(g·L-1)
NTG处理
时间 / min
1 40 0􀆰 10 20
2 20 0􀆰 15 60
3 30 0􀆰 20 40
4 20 0􀆰 15 60
5 30 0􀆰 20 20
6 40 0􀆰 10 40
    诱变处理后,将菌悬液 6 000 r / min离心 5 min,
弃去上清液,用灭菌的生理盐水洗涤菌体 3次,终止
反应。 以灭菌的生理盐水适当稀释各处理的菌液,
涂布于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30 ℃培养 24 ~ 36 h,
从平板上挑选黏度较大的菌落,划线接种到固体筛
选培养基上,检查其特征是否一致,直到获得纯培
养。 将获得的突变株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4 ℃保
存,每隔 1个月转接活化 1次。
1􀆰 2􀆰 6  液体发酵液黏度测定
从接种环挑取一环斜面保存的菌种接种到 LB
液体培养基中,在 30 ℃下 170 r / min 培养 16 h,按
5%接种量接种到液体摇瓶发酵培养基中,30 ℃、
170 r / min摇床培养 48 h 后用 NDJ 5S 型数字式黏
度计测定发酵液黏度,以出发菌株黏度值为标准,
挑选黏度较大的突变株。
1􀆰 2􀆰 7  γ PGA提取与纯化
发酵液 10 000 r / min离心 30 min后,取上清液,
加入 4 倍体积的预冷无水乙醇,静置过夜,12 000
r / min 离心,沉淀用去离子水溶解后,去离子水透析
过夜,冷冻干燥得到固体初提物。 初提物用去离子
水溶解,12 000 r / min 离心,上清加 20 mg / mL 蛋白
酶 K,去离子水透析过夜,再按上述方法离心,取上
清液冷冻干燥,得到 γ PGA固体纯化样品,-70 ℃
保存。
1􀆰 2􀆰 8  产物水解
取纯化的 γ PGA 样品 0􀆰 2 g 放入水解管中,
加入 10 mL 6 mol / L 的 HCl,抽真空,维持 1 min 后
封口,110 ℃水解 24 h,冷却后过滤,再用旋转式蒸
发仪浓缩,洗提 3 次,最后定容到 10 mL,每一步均
采用超纯水进行处理。 取最终定容的滤液分析游
离谷氨酸含量。
1􀆰 2􀆰 9  水解产物氨基酸分析
采用 Biochrom 30全自动氨基酸分析系统对水
解产物进行分析。 将水解产物过滤浓缩到 10 mL,
测其中游离谷氨酸含量,即可认为是 γ PGA 的
产量。
2  结果与讨论
2􀆰 1  菌株 C1的生长曲线
选择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诱变处理,因为此
阶段菌体繁殖较旺盛,可以提高诱变效率,同时保
证诱变处理时具有一定的细胞浓度以增加变异细
胞总数。 菌株 C1生长曲线如图 1 所示。 由图 1 可
94  第 1期 张  瑞等:产 γ 聚谷氨酸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种子液工艺优化
知,菌株 C1 在 LB 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8 ~ 20 h 时,
OD600迅速增大,表明菌体进入对数生长期,菌体生
长活跃,DNA复制旺盛,因此选用 12 h 的菌体制备
菌悬液进行诱变处理。
图 1  C1菌株的生长曲线
Fig􀆰 1  Growth curve of strain C1
2􀆰 2  菌株 C1紫外诱变存活曲线
图 2为菌株 C1 紫外诱变存活曲线。 由图 2 可
以看出:紫外线对 C1 的致死率很高,在紫外照射
60 s后,C1 的致死率几乎达到 100%。 一般认为致
死率在 80%~90%左右,即存活率为 10%~20%左右
的诱变处理下,可保证菌体获得最大程度的正突
变,因此选择紫外照射时间 20、30 和 40 s 为复合诱
变的诱变剂量。
图 2  菌株 C1紫外线照射存活率曲线
Fig􀆰 2  Survival rate curve of C1 by
ultraviolet light
2􀆰 3  菌株 C1亚硝基胍诱变存活曲线
NTG是烷化剂类诱变剂,在合适的条件下,它
导致细胞死亡率低而诱变突变率高,对细胞具有诱
发 1次至多次突变的效力,有超级诱变剂之称。 图
3为菌株 C1亚硝基胍诱变存活曲线。 由图 3 可知:
当 NTG质量浓度大于 0􀆰 2 mg / mL 时,C1 的致死率
超过了 97%;当 NTG质量浓度达到 1 mg / mL 时,致
死率为 100%。 所以选择 0􀆰 1、0􀆰 15 和 0􀆰 2 mg / mL
NTG为复合诱变的诱变剂量。
图 3  C1菌株 NTG存活率曲线
Fig􀆰 3  Survival rate curve of C1 by NTG induce
2􀆰 4  菌株 C1复合诱变后 γ PGA产量
经复合诱变处理后,共从平板上挑选黏度较大
的菌株 180株,分别对这些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实验,
测定其发酵液黏度,并以出发菌株的发酵液黏度为
标准,从中筛选出 9株黏度较大的菌株 C1 1、C1
2、C1 3、C1 4、C1 5、C1 6、C1 7、C1 8 和
C1 9,分别测定其 γ PGA产量,进行下一步筛选,
结果见图 4。
图 4  C1及其各突变株生产 γ PGA的产量
Fig􀆰 4  Yield of γ⁃PGA produced by C1 and its mutant
由图 4 可知:与出发菌株 C1 相比,C1 6 和
C1 9这 2株突变株 γ PGA发酵产量明显提高,分别
达到 24􀆰 2和 23􀆰 1 g / L,产量分别提高 31􀆰 5%和 25􀆰 5%,
因此选择这 2株菌进行遗传稳定性实验,结果见表
2。 由表 2可知:虽然 C1 6 和 C1 9 的γ PGA发
酵产量获得提高,但是其遗传稳定性不同。 C1 6
菌株在传代 8 次后,产量仍然能保持在 23􀆰 8 g / L 的
水平,而 C1 9 传代 8 次后,产量下降到 17􀆰 2 g / L,
说明 C1 6 突变后的遗传稳定性较高,因此选择
C1 6突变株进行下一步实验。
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利用复合因素来扩大诱
变幅度,可以提高诱变效果。 梁金忠等[13]采用紫外
05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诱变技术对 Bacillus subtilis B 1 进行反复诱变,得
到 1株能够利用玉米原料生产 γ PGA的优良高产
菌株 B 115,摇瓶发酵 γ PGA的产量由原菌株的
12􀆰 5 g / L提高到 19􀆰 5 g / L。 徐艳萍等[14]对 Bacillus
licheniformis 进行亚硝基胍和60Co诱变,获得 1株γ
PGA的高产菌株 C9,γ PGA产量由 9􀆰 44 g / L 提高
到 19􀆰 76 g / L,提高了 109%。 本研究中,笔者采用
物理和化学 2 种因素(分别为紫外线和亚硝基胍)
对出发菌株 C1 进行复合诱变,获得了 1 株正突变
菌株,且遗传性能稳定。
表 2  突变株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
Table 2  Genetic stability of mutant C1⁃6 and C1⁃9
菌株传代次数 1 2 3 4 5 6 7 8
C1 6菌株 γ PGA产量 / (g·L-1) 24􀆰 2 24􀆰 9 23􀆰 8 24􀆰 1 23􀆰 2 23􀆰 6 22􀆰 8 23􀆰 8
C1 9菌株 γ PGA产量 / (g·L-1) 23􀆰 1 22􀆰 6 22􀆰 3 20􀆰 7 18􀆰 9 19􀆰 3 16􀆰 4 17􀆰 2
2􀆰 5  C源对 C1 6生长的影响
种子液培养基中分别添加 10 g / L 的葡萄糖、蔗
糖、麦芽糖、可溶性淀粉、玉米粉、麦麸、谷氨酸和米
糠作为 C源,其他条件相同,结果见图 5。 由图 5 可
知:葡萄糖作为 C 源时,C1 6 菌株生物量最大,但
是在工业生产中,选用葡萄糖成本较高,因此选用
玉米粉这种廉价的成分替代葡萄糖。 当玉米粉作
为 C1 6的 C源时,其种子液 OD600达到 4􀆰 8。
1—葡萄糖;2—蔗糖;3—麦芽糖;4—可溶性淀粉;
5—玉米粉;6—麦麸;7—谷氨酸;8—米糠
图 5  C源对 C1 6生长的影响
Fig􀆰 5  Effects of carbon sources on growth of C1⁃6
2􀆰 6  N源对 C1 6生长的影响
种子液培养基中分别添加 10 g / L 的蛋白胨、牛
肉膏、酵母膏、黄豆粉、尿素、 (NH4 ) 2SO4、NH4Cl、
NH4NO3 和谷氨酸作为 N源,其他条件相同,结果见
图 6。 由图 6可知:酵母膏作为 N源时,C1 6 种子
液生物量最大,但是在工业生产中,选用酵母膏成
本较高,因此选用黄豆粉替代酵母膏。 当黄豆粉作
为 C1 6的 N源时,其种子液 OD600达到 4􀆰 5。
2􀆰 7  无机盐浓度对 C1 6生长的影响
无机盐对菌株 C1 6 生长的影响结果见图 7。
1—蛋白胨;2—牛肉膏;3—酵母膏;4—黄豆粉;5—尿素;
6—(NH4) 2SO4;7—NH4Cl;8—NH4NO3;9—谷氨酸
图 6  N源对 C1 6生长的影响
Fig􀆰 6  Effects of nitrogen sources on growth of C1⁃6
由图 7 可知:低浓度的 K2HPO4( <1 g / L)和 MgSO4
(<0􀆰 5 g / L)对 C1 6 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 MnSO4
在低浓度条件下对 C1 6的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
2􀆰 8  培养基初始 pH对 C1 6生长的影响
考察培养基的初始 pH(5􀆰 0、6􀆰 0、6􀆰 5、7􀆰 0、7􀆰 5、
8􀆰 0和 9􀆰 0)对 C1 6 生长的影响,结果见图 8。 由
图 8可知:初始 pH对 C1 6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
当初始 pH为 6􀆰 5时,对 C1 6生长最为有利。
2􀆰 9  温度对 C1 6生长的影响
将 C1 6 分别置于 30、33、37、40 和 45 ℃下 170
r / min培养24 h,考察不同温度对C1 6生长的影响,结
果见图 9。 由图 9可知,C1 6最适生长温度为 37 ℃。
2􀆰 10  装液量对 C1 6生长的影响
在 150 mL三角瓶中分别加入 20、30、40和 50 mL
培养基,考察不同装液量对 C1 6种子液生物量的影
响,结果见图 10。 由图 10可知:装液量为 20 mL(1 /
7􀆰 5)和 30 mL(1 / 5)条件下 C1 6 种子液生物量较
大,考虑到实际生产中的效率,选用 30 mL装液量。
15  第 1期 张  瑞等:产 γ 聚谷氨酸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种子液工艺优化
图 7  无机盐(K2HPO4、MgSO4和MnSO4)对
C1 6突变株生长的影响
Fig􀆰 7  Effects of inorganic salts (K2HPO4,MgSO4,
and MnSO4) on growth of mutant C1⁃6
图 8  培养基起始 pH对 C1 6突变株生长的影响
Fig􀆰 8  Effects of initial pH on growth of mutant C1⁃6
2􀆰 11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种子液培养基配方
综合上述单因素实验结果,选择 K2HPO4、
MgSO4、黄豆粉和玉米粉为因素,以 C1 生物量
(OD600)为指标,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 因
素水平表和正交试验结果如表 3和表 4所示。 发酵
图 9  培养温度对 C1 6突变株生长的影响
Fig􀆰 9  Effects of culture temperature on
growth of mutant C1⁃6
图 10  装液量对 C1 6突变株生长的影响
Fig􀆰 10  Effects of culture volume on
growth of mutant C1⁃6
条件为培养基 pH 6􀆰 5、培养温度 37 ℃和装液量 30
mL(1 / 5)。 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 C1 种子液生物量
影响的主次顺序为黄豆粉、MgSO4、K2HPO4、玉米
粉,且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K2 HPO4 1􀆰 0 g / L、
MgSO4 0􀆰 5 g / L、黄豆粉 15􀆰 0 g / L和玉米粉 5􀆰 0 g / L。
表 3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及结果
Table 3  Results and factors and lever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试验号
ρ(因素) / (g·L-1)
K2HPO4 MgSO4 黄豆粉 玉米粉
生物量
(OD600)
1 1(0􀆰 5) 1(0􀆰 2) 1(5􀆰 0) 1(5􀆰 0) 2􀆰 664
2 1 2(0􀆰 5) 2(10􀆰 0) 2(10􀆰 0) 4􀆰 267
3 1 3(1􀆰 0) 3(15􀆰 0) 3(15􀆰 0) 6􀆰 285
4 2(1􀆰 0) 1 2 3 3􀆰 488
5 2 2 3 1 6􀆰 309
6 2 3 1 2 2􀆰 509
7 3(2􀆰 0) 1 3 2 4􀆰 485
8 3 2 1 3 2􀆰 557
9 3 3 2 1 3􀆰 384
25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表 4  误差分析
Table 4  Error analysis
K1 a 13􀆰 216 10􀆰 637 7􀆰 730 12􀆰 357
K2 12􀆰 266 12􀆰 914 11􀆰 139 11􀆰 261
K3 10􀆰 426 12􀆰 178 17􀆰 079 12􀆰 330
k1 b 4􀆰 405 3􀆰 546 2􀆰 577 4􀆰 119
k2 4􀆰 089 4􀆰 305 3􀆰 713 3􀆰 754
k3 3􀆰 745 4􀆰 059 5􀆰 693 4􀆰 110
Rc 0􀆰 660 0􀆰 759 3􀆰 116 0􀆰 365
  注:a—Ki 表示每个因素 3 个水平 3 次实验的生物量总和;b—ki
为其平均数;c—R为平均数的极差。
工业生产中还需要降低生产成本,故本研究对
突变株 C1 6 的种子液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为其
筛选了廉价的 C源(玉米粉)和 N 源(黄豆粉)。 玉
米中质量分数为 68%以上的成分是淀粉[15],因此,
利用玉米原料供应微生物生长需要有效地开发和
利用玉米中的淀粉。 黄豆粉也是一种优良的蛋白
质原料,其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并含有钙、
铁、锌、磷、镁、维生素 B 等营养成分,是能够被微生
物利用的 N源。 因此,选用玉米粉和黄豆粉为种子
液原料,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优化发酵培养基和改进
发酵工艺等方法提高微生物的发酵产量。 惠明
等[16]发现柠檬酸、甘油和 ( NH4 ) 2SO4 是 Bacillus
sp􀆰 B53合成 γ PGA比较适宜的 C源和 N源,在优
化培养基上产生 γ PGA 19􀆰 12 g / L,比原始基础发
酵培养基上的 8􀆰 87 g / L 提高了 115􀆰 56%。 Yoon
等[17] 利 用 分 批 补 料 发 酵 试 验 使 得 Bacillus
lichenifomis合成 γ PGA 的能力达到 35 g / L。 因
此,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 C1 6突变株
的液体发酵的培养基和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以获得
更高的 γ PGA产量。
3  结论
以已筛选的 1株产 γ PGA的解淀粉芽胞杆菌
C1为出发菌株,通过复合诱变选育到 1 株能够稳定
遗传的正突变菌株 C1 6,其摇瓶发酵生产 γ PGA
的产量为 24􀆰 2 g / L,且传代 8 次后仍能保持稳定。
同时对 C1 6的种子液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 通过
正交试验设计可知,C1 6 在成分为 K2HPO4 1􀆰 0
g / L、MgSO40􀆰 5 g / L、黄豆粉 15􀆰 0 g / L、玉米粉 5􀆰 0
g / L,pH 6􀆰 5的培养基中,37 ℃、装液量 30 mL 的培
养条件下可获得较大的生物量。
参考文献:
[ 1 ]   Shih I L,Van Y T.The production of poly⁃(γ⁃glutamic acid) from
microorganisms and its various applications [ J ] .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1,79(3):207⁃225.
[ 2 ]   Shih I L,Wu P J,Shieh C J.Microbial production of a poly( γ⁃
glutamic acid ) derivative by Bacillus subtilis [ J ] . Process
Biochemistry,2005,40(8):2827⁃2832.
[ 3 ]   Ashiuchi M. Occurrence and biosynthetic mechanism of poly⁃
gamma⁃glutamic acid [ J] . Amino⁃Acid Homopolymers Occurring
in Nature,2010,15:77⁃93.
[ 4 ]   杜沛,宴正,陈双喜.γ 聚谷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
优化[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2):179⁃184.
[ 5 ]   Atsuo G,Masao K.Biosynthesis and hydrolysis of poly(γ⁃glutamic
acid ) from Bacillus subtilis IFO3335[J] .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ostry,1992,56(7):1031⁃1035.
[ 6 ]   Ashiuchi M,Kamei T,Baek D H,et al.Isolation of Bacillus subtilis
(chungkookjang),a poly⁃γ⁃glutamate producer with high genetic
competence[J] .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1,
57(5 / 6):764⁃769.
[ 7 ]   Kumar K S,Manimaran A, Permaul K, et al. Production of β⁃
xylanase by a Thermomyces lanuginosus MC 134 mutant on corn
cob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iobleaching of bagasse pulp [ J] .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2009, 107 ( 5 ):
494⁃498.
[ 8 ]   Ellaiah P,Prabhakar T,Ramakrishna B,et al.Strain improvement
of Aspergillus niger for the production of lipase[J] .In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2002,42(2):151⁃153.
[ 9 ]   杨俐.贵州绿僵菌产壳聚糖酶的纯化鉴定及高产菌株的诱变
选育[D].成都:四川大学,2007.
[10]   Rubinder K,Chadha B S,Singh N,et al.Amylase hyperproduction
by deregulated mutants of the thermophilic fungus Thermomyces
lanuginosus[J] . 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2,29(2):70⁃74.
[11]   刘文玉,史应武,王杏芹,等.亚硝基胍诱变选育低温 β 半乳
糖苷酶高产菌[J] .生物技术通报,2008(4):185⁃187.
[12]   王嫱.高聚合黏度 γ 多聚谷氨酸产生菌的诱变筛选及其水凝
胶的制备和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13]   梁金钟,李艳华,范洪臣.玉米原料高产 γ 聚谷氨酸优良菌株
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 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
(12):46⁃51.
[14]   徐艳萍,王树英,李华钟,等.聚 γ 谷氨酸高产突变株的选育
及摇瓶发酵条件[J]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4,23(5):6⁃10.
[15]   尤新.玉米生加工技术[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9.
[16]   惠明,齐东梅,马晓娜,等.碳氮源对 Bacillus sp.B53 发酵产聚
谷氨酸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1):70⁃73.
[17]   Yoon S H,Do J H,Lee S Y,et al.Production of poly⁃γ⁃glutamic
acid by fed⁃batch culture of Bacillus licheniformis [ J ] .
Biotechnology Letters,2000,22(7):585⁃588.
(责任编辑  荀志金)
35  第 1期 张  瑞等:产 γ 聚谷氨酸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种子液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