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Pattern of Vegetation Recovery at Waste Heap Platform of Coal Mine

矿山矸石台地植被恢复栽培模式研究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 (3) :356~361
Forest Research
  文章编号 :100121498 (2005) 0320356206
矿山矸石台地植被恢复栽培模式研究 3
孙翠玲1 , 苏铁成2 , 郭玉文1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 100091 ;2. 辽宁抚顺煤矿林业处 辽宁 抚顺 113008)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栽培模式 ;随机区组设计 ;矸石台地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 2004 - 09 - 20
基金项目 : 科技部公益研究专项《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示范》研究内容。项目编号 2001DIB10068
作者简介 : 孙翠玲 (1941 —) ,女 ,研究员 ,研究方向 :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3 由孙翠玲研究员与苏铁成高级工程师共同执笔.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Pattern of Vegetation Recovery
at Waste Heap Platform of Coal Mine
SUN Cui2ling1 , SU Tie2cheng2 , GUO Yu2wen1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Ecology ,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 CAF ,Beijing  100091 ,China ;
2. Department of Forestry ,Fushun Coal Mine , Fushun  113008 ,Liaoning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5 cultivation models such as arbor2shrub , arbor2shrub2herb and their disposition for vegetation recov2
ery , 10 arbor species , 7 shrub species and 5 herb species suitalde for locat sites were choiced at waste heap platform of Fushun
Coal Mine. The experiment adopted the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 three replicates , with 0. 067 hm2 at each thinned plot . The ex2
periment results of 22year vegetation recovery showed that the survival rate of woody plant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species and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ound diameter and height increments. The results of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disposition of A and C were the optimal cultivation models , and Robinia pesudoacacia , Hippophae
rhamnoides , Amorpha fruticosa , Caragana chamlagu , Ulmus pumila were the best tree species for arbor2shrub2herb disposition.
Key words : vegetation recovery ; cultivation models ; randomized design ; waste heap platform
矿山开采破坏土地资源 ,污染环境 ,造成水土流
失与土地沙化 ,全国矿山采掘消耗土地资源 670 万
hm2 ,其中煤矿占 60 %以上 ,而复垦或恢复植被的土地
仅为 6 % ,与国际发达国家矿山复垦率的 80 %以上相
比 ,差距很大[1]。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恢复土地
资源与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 ,在被破坏的废弃矿区域
填埋矸石平整地表 ,适度覆盖土壤 ,配置适生乔、灌、
草、作物等植被 ,达到加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人
工优化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目的[2] 。
本研究选择辽宁抚顺煤矿矿山矸石废弃台地 ,
实施植被恢复栽培模式的定位研究。研究内容包括
乔、灌、草 (含作物) 物种 (含品种) 的选择、多物种配
置模式、栽培试验及定位跟踪测定评价。以期寻求
木本植物资源与废弃矿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002
年组织实施 ,已建立矿区植被恢复综合技术示范区
616 hm2 ,其中核心试验示范区 2 hm2。本报告是项目
研究前 2 a 的总结。
1  试验地区的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
试验地位于辽宁抚顺市区东南 ,距市中心 20 km
处。地理位置为 123°48′E ,41°49′N。属辽宁东部山
区与中部平原的过渡地带 ,海拔 185 m。由煤矸石堆
积起来的台地 ,相对周围地面高差在 80 m 左右 ,试
验区内相对高差在 5 m 以内。
112  矿弃矸石台地条件
抚顺矿区是一个具有 90 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
区。多年采掘剥离的大量矸石 ,在市区南部形成了
东西两大舍场 ,占地总面积达 2 000 余 hm2。该区自
建国前就开始排矸 ,至 1985 年停止排矸。试验区主
要岩石包括绿页岩、油页岩、煤页岩、凝灰岩、砂岩和
玄武岩等。经过 20 a 的风化及局部垫土 ,其表层已
形成 5~20 cm 深的准土壤层 ,但在 5~20 cm 以下仍
为未风化的矸石碎块或碎片。初步具备了特定逆境
上植被恢复的条件。
113  气象因子
该区属冷凉湿润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
均气温 615 ℃,极端最高气温 3615 ℃,最低气温
- 4015 ℃。年降水量 700~900 mm ,年蒸发量 1 100
~1 400 mm。无霜期 131~151 d。全年太阳总辐射
量 49918 ~ 53716 kJ ·cm - 2 , 日照时数为 2 270 ~
2 520 h ,日照百分率为 51 %~57 %。
114  试验区周边的植被情况
试验区植被大部分地段为弱生草类 ,总盖度在
50 %左右 ,局部地段有5~10 m2 以上的裸露面积。植物
种类有 15 科 33 种[3]。其中分布较广、盖度较大的植物
主要有杠柳 ( Periploca sepium Bunge) 、狗尾草 ( Setaria
viridis (L. ) Beauv) 、萝 ( Metaplexis japonica (Thumb. )
Makino) 、鹅绒藤( Cynanchum Chinese R. Br)等。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1  用于植被恢复的物种 (含品种)选择
在调研初评的基础上 ,选择 22 种乔灌草 (含作
物)用于植被恢复的栽培配置 (见表 1) 。
212  人工恢复植被的模式设计
经配置与筛选 ,制定 5 种栽培模式 ,即 :A、B、C、
D、E配置模式 (图 1A~E) 。
A 模式  阔叶乔灌混交模式。刺槐与紫穗槐带
状混交 ,刺槐株行距 2 m ×3 m ,每带 3 行 ;紫穗槐行
距 115 m ,株距 015 m ,每带 3 行。
B 模式  针阔乔灌块状混交模式。樟子松、杨
树 2 个乔木树种与胡枝子、紫穗槐、锦鸡儿 3 个灌木
树种块状混交。每块均为 6 m ×6 m。樟子松株行距
为 2 m ×2 m ,每块 9 株 ;杨树周围 4 株为 4 m ×4 m ,
块中心再栽一株 ,每块 5 株 ;胡枝子、紫穗槐、锦鸡儿
均为株行距 1 m ×1 m ,每块 5 行。
表 1  抚顺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示范选用植物名称
植物类别 树种名称 拉丁名
乔木树种
家榆
杨树
皂荚
刺槐
山杏
樟子松
白桦
文冠果
日本落叶松
Ulmus pumila L.
Populus spp .
Gleditsia japonica Lam.
Robinia pseudoacacia L.
Prunus sibirica L.
Pinus sylvestris Linn. var. mongolica Litv.
Betula platyphylla Suk.
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
Larix kaempferi (Lamb. ) Carr.
灌木树种
沙棘
火炬树
叶底珠
锦鸡儿
紫穗槐
毛樱桃
水蜡
胡枝子
Hippophae rhamnoides L.
Rhus ryphina Nutt .
Securinega suffruticosa (Pall . ) Rehd.
Caragana chamlagu (Buchoz) Rehd.
Amorpha fruticosa Linn.
Prunus tomentosa Thunb.
Ligustrum obtusifolium Sieb. Et Zucc.
Lespedeza bicolor Turcz.
草本植物
苜蓿草
沙打旺
月见草
荞麦
小豆
Medicago sativa Linn
Astragalus scaberrimus Pall .
Oenothera biennis L.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Phaseolus angularis Wighe
  C模式 经济植物丛状混交模式。皂荚、山杏、文
冠果 3 个树种均为 3 株一丛 ,相间排列 ,丛心间距为 6
m ,丛内 3 株树为等边三角形 ,边长 3 m ,丛间栽植沙棘。
D 模式  乔灌草混种模式。乔灌草相间带状混
交。乔木为火炬树、日本落叶松、家榆和白桦 ,每带 2
行 ,株行距均为 115 m ×115 m。灌木为叶底珠、胡枝
子、毛樱桃和紫穗槐 ,每带 3 行 ,株行距均为 1 m ×1
m。草本为月见草和沙打旺 ,每带 5 行 ,行距为 015 m。
E模式  灌草带状混交模式。灌木为紫穗槐、
胡枝子、锦鸡儿、水蜡和毛樱桃 ,每带 5 行 ,株行距均
为 1 m ×1 m。草本为沙打旺、月见草、小豆、荞麦和
苜蓿草 ,每带 6 行 ,行距均为 015 m。
△△△ ⊙⊙⊙ △△△ ⊙⊙⊙ △△△
△△△ ⊙⊙⊙ △△△ ⊙⊙⊙ △△△
△△△ ⊙⊙⊙ △△△ ⊙⊙⊙ △△△
△△△ ⊙⊙⊙ △△△ ⊙⊙⊙ △△△
△刺△ ⊙紫⊙ △△△ ⊙⊙⊙ △△△
△槐△ ⊙穗⊙ △△△ ⊙⊙⊙ △△△
△△△ ⊙槐⊙ △△△ ⊙⊙⊙ △△△
△△△ ⊙⊙⊙ △△△ ⊙⊙⊙ △△△
图 1A  A 模式配置图示 (局部)
图 1A 说明 :刺槐 ( △)与紫穗槐 ( ⊙)带状混交。
753第 3 期 孙翠玲等 :矿山矸石台地植被恢复栽培模式研究
○ ○
杨树
○ ○
◆◇ ◆
紫穗槐
◆ ◆
⊙⊙⊙
樟子松
⊙⊙⊙
◇◇◇
胡枝子
◇◇◇
○ ○

○ ○
△△△
锦鸡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1B  B 模式配置图示 (局部)
图 1B 说明 :樟子松( ⊙) 、杨树 ( ○)与胡枝子 ( ◇) 、紫穗槐 ( ◆) 、锦
鸡儿( △)等树种块状混交。每块均为 6 m ×6 m。樟子松每块 9 株 ,株
行距为 2 m×2 m。杨树每块 5 株 ,周围 4 株为 4 m ×4 m ,中间栽 1 株。
胡枝子、紫穗槐、锦鸡儿均为每块 5 行 ,株行距均为 1 m×1 m。
图 1C C模式配置图示 (局部)
图 1C说明 :三种经济树种丛状混交 ,其间为另一经济树种。皂
荚、山杏、文冠果均为 3 株一丛 ,相间排列 ,丛心间距 6 m ,丛内为
等边三角形 ,边长为 3 m。丛间栽沙棘 ,株行距均为 1 m ×1 m。
图 1D  D 模式配置图示 (局部)
图 1D 说明 :乔、灌、草相间带状混交。乔木为白榆、日本落叶松、白桦和火炬树 ,每带 2 行 ,
株行距均为 115 m ×115 m。灌木为胡枝子、毛樱桃、紫穗槐和叶底珠。每带 3 行 ,株行距均
为 1 m ×1 m。草本为月见草和沙打旺 ,行间距为 015 m。








 


 


 















图 1E E模式配置图示 (局部)
图 1E说明 :灌草带状混交。灌木为紫穗槐、胡枝子、锦鸡儿、水
蜡和毛樱桃。每带 5 行 ,株行距均为 1 m ×1 m。草本为沙打旺、月见
草、大豆、谷子和苜蓿草。每带 6 行 ,行间距为 015 m。
213  试验设计与栽培实施
(1)试验设计 将 A、B、C、D、E 5 种植被恢复模式
视为试验处理(小区)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3 次重复试
验。每小区栽植面积 01067 hm2 ,四周设保护带 ,组成核
心试验区的面积 2 hm2 ;普通示范区面积 4147 hm2。
(2)栽植  由于试验地表面大都为基本裸露的
煤矸石风化物 ,加之地势高 ,春季风特别大 ,用锹、镐
刨坑定点后经风一吹就看不见了 ,所以 ,区划和栽植
定点均采用了生石灰和滑石粉标记各试验小区边界
及植穴位置。栽植于 2002 年 4 月 13 日开始 ,至 4 月
25 日结束 ,共历时 13 d。栽植方法采用挖大坑中心
植苗法 ,植穴规格根据苗木大小不同而异。坑口直
径和坑深最小的为 30 cm ×30 cm ,最大的为 60 cm ×
60 cm。所有树种均采用苗桶盛水浸根后栽植 ,保证
了苗木根系的湿润。2003 年 3 月 30 日至 4 月 22 日
对成活率低的各树种进行了全面补植。草本植物种
植 ,于 2002 年 5 月 2 日至 5 月 4 日及 2003 年 6 月 25
日至 28 日将种子均播于垄沟内 ,以使其尽可能接触
湿润土壤。
(3)栽植管理  栽植期间 ,在试验地没有降水。
在栽植结束 4 d 后的 4 月 29 日试验地降了零星小
雨 ,土壤表面仅润湿不足 5 cm。以后直至 5 月 11 日
才又有少量降雨 ,但仍未起到湿润土壤的作用。5
月中旬开始 ,栽植的苗木陆续出现枯死。为了避免
大量苗木枯死 ,于 5 月 25 日开始对试验地进行浇
水。每株浇水量在 1 kg 左右 ;接着用防火消防车普
遍喷灌 ,浇水总量达 100 余 t。为防止已成活及新补
植的苗木再出现大量枯死 ,于 2003 年 6 月 5 日对试
验地进行了普遍浇水 ,每株 1 kg 左右。
栽植当年和第 2 年均对核心试验区进行了一次全
面割灌草抚育 ,对普通试验区进行了穴状割灌草抚育。
214  试验调查与统计分析
(1)成活率与生长量调查
于造林当年的 10 月 21 日和第二年的 10 月 26 日
对试验地各试验区进行了成活率与保存率调查。于
2003 年 7 月 5 日至 6 日对各试验区苗木进行了定株
853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8 卷
基础数据调查 ,在每个试验小区内测定 13 株 ,3 次重
复 ,共测定 39 株苗木的地径和苗高。于 10 月 25 日至
26 日对各试验区进行了生长量调查。以重复试验小
区均值估算总生长量。地径用游标卡尺测定 ,精确到
0101 cm;苗高用钢卷尺测定 ,精确到 1 cm。
(2)统计分析
按随机区组设计统计分析方法 ,观测值 x ij ,αi
处理 ,βj 重复 ,数学模型 x ij =αi +βj +εij。
回归分析 y = bo + bx +ε。
3  结果分析
311  栽培模式的树种 (含品种) 间与栽培配置模式
间的成活率与保存率
(1)树种成活率
统计分析得知 ,各树种的成活率差异极显著
( F(16 ,33) = 36105 3 3 ) 。成活率见表 2 的 X 列。经多
重比较得知 (表 2) ,刺槐、锦鸡儿、皂角、杨树等 4 个
树种的成活率与胡枝子、白桦、山杏、樟子松、日本落
叶松等 5 个树种的成活率差异显著 ;文冠果、紫穗
槐、水蜡、沙棘、火炬树等 5 个树种的成活率与白桦、
山杏、樟子松、日本落叶松等 4 个树种的成活率差异
显著 ;毛樱桃、家榆、叶底珠、胡枝子等 4 个树种的成
活率与山杏、樟子松、日本落叶松等 3 个树种的成活
率差异显著 ;白桦的成活率与日本落叶松的成活率
间差异显著 ,其余树种的成活率间差异均不显著。
表 2  树种成活率差异多重比较 %
树种 X X - 2012 X - 5612 X - 6012 X - 7411 X - 7818 X - 81 X - 8716 X - 88 X - 9311 X - 94 X - 95 X - 9512 X - 9711 X - 9718 X - 98 X - 9812
刺槐 9913 7911 4218 3911 2512 2015 1813 1117 1113 612 513 413 411 212 115 113 110
锦鸡儿 9813 7811 4118 3811 2412 1915 1713 1017 1013 512 413 313 311 112 015 013
皂角 9810 7718 4115 3718 2319 1912 1710 1014 1010 419 410 310 218 019 012
杨树 9718 7716 4113 3716 2317 1910 1618 1012 918 417 318 218 216 017
文冠果 9711 7619 4016 3619 2310 1813 1611 915 911 410 311 211 119
紫穗槐 9512 7510 3817 3510 2111 1614 1412 716 712 211 112 012
水蜡 9510 7418 3815 3418 2019 1612 1410 714 710 119 110
沙棘 9410 7318 3715 3318 1919 1512 1310 614 610 019
火炬树 9311 7219 3616 3219 1910 1413 1211 515 511
毛樱桃 8810 6718 3115 2718 1319 912 710 014
家榆 8716 6714 3111 2714 1315 818 616
叶底株 8110 6018 2415 2018 619 212
胡枝子 7818 5816 2213 1816 417
白桦 7411 5319 1716 1319
山杏 6012 4010 317
樟子松 5615 3613
日本落 2012
叶松
  注 : q0105 (17 ,33) = 5128   d0105 = 18136
(2)不同栽培模式间保存率
经分析得知 ,各试验模式的成活率间差异极显
著 ( F(4 ,8) = 8160 3 3 ) 。经多重比较得知 (表 3) ,A 模
表 3  各试验模式成活率多重比较 %
模式 X X - 8013 X - 8513 X - 8913 X - 9113
A 9812 1719 3 1219 3 819 619
E 9113 11 6 2
C 8913 9 4
B 8513 5
D 8013
  注 : q0105 (5 ,8) = 4189   d0105 = 11115
式的成活率与 B、D 模式的成活率间差异显著 ;其余
模式的成活率间差异均不显著。
312  不同树种生长量差异比较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比较树种的树高与地径
生长量的差异。经分析得知 ,各树种的树高生长量
差异极显著 ( F(12 ,24) = 41146 3 3 ) 。树高生长量数据
见表 4 的 X 列。经多重比较得知 (表 4) ,紫穗槐与
其它各树种的树高生长量间差异均显著 ;家榆、胡枝
子、叶底珠、锦鸡儿、沙棘、火炬树等 6 个树种的树高
生长量与水蜡、刺槐、皂角、毛樱桃、文冠果、樟子松
等 6 个树种的树高生长量间差异均显著 ,前 5 个树
种的树高生长量还与火炬树的树高生长量间差异显
著。
953第 3 期 孙翠玲等 :矿山矸石台地植被恢复栽培模式研究
表 4  各树种平均树高生长量多重比较 cm
树种 X X - 117 X - 210 X - 318 X - 613 X - 1010 X - 1117 X - 2413 X - 3613 X - 3713 X - 3717 X - 4017 X - 4110
紫穗槐 7812 3 7615 3 7612 3 7414 3 7119 3 6812 3 6615 3 5319 3 4119 3 4019 3 1015 3 3715 3 3712
家榆 4110 3913 3 3910 3 3712 3 3417 3 3110 3 2913 3 1617 417 317 313 013
胡枝子 4017 3910 3 3817 3 3619 3 3414 3 3017 3 2910 3 1614 414 314 310
叶底株 3717 3610 3 3517 3 3319 3 3114 3 2717 3 2610 3 1314 114
锦鸡儿 3713 3516 3 3513 3 3315 3 3110 3 2713 3 2516 3 1310 110
沙棘 3613 3416 3 3413 3 3215 3 3010 3 2613 3 2416 3 1210
火炬树 2413 2216 3 2213 3 2015 3 1810 1413 1216
水蜡 1117 1010 917 719 514 117
刺槐 1010 813 810 612 317
皂角 613 416 413 215
毛樱桃 318 211 118
文冠果 210 013
樟子松 117
  注 : q0105 (13 ,24) = 5118   d0105 = 18105
  经分析得知 ,各树种的地径生长量差异极显著
( F(13 ,26) = 12160 3 3 ) 。地径生长量数据见表 5 的 X
列。经多重比较得知 (表 5) ,火炬树、家榆、紫穗槐、
刺槐、沙棘 5 个树种的地径生长量间差异均不显著 ;
5 个树种与叶底珠、水蜡、毛樱桃、皂角、樟子松、文
冠果等 5 个树种的地径生长量间差异均显著 ;火炬
树与杨树、锦鸡儿、胡枝子差异显著 ;家榆与锦鸡儿、
胡枝子差异显著。
表 5  各树种平均地径生长量多重比较 cm
树种 X X- 0108 X- 0108 X- 0111 X- 0113 X- 0113 X- 0116 X- 0127 X- 0131 X- 0133 X- 0163 X- 0163 X- 0164 X- 0173
火炬树 0190 3 0182 3 0182 3 0179 3 0177 3 0177 3 0174 3 0163 3 0159 3 0157 3 0127 0127 0126 0117
家榆 0173 3 0165 3 0165 3 0162 3 0160 3 0160 3 0157 3 0146 3 0142 3 0140 0110 0110 0109
紫穗槐 0164 3 0156 3 0156 3 0153 3 0151 3 0151 3 0148 3 0137 0133 0131 0101 0101
刺槐 0163 3 0155 3 0155 3 0152 3 0150 3 0150 3 0147 3 0136 0132 0130
沙棘 0163 3 0155 3 0155 3 0152 3 0150 3 0150 3 0147 3 0136 0132 0130
杨树 0133 0125 0125 0122 0120 0120 0117 0106 0102
锦鸡儿 0131 0123 0123 0120 0118 0118 0115 0104
胡枝子 0127 0119 0119 0116 0114 0115 0104
叶底株 0116 0108 0108 0105 0103 0103
水蜡 0113 0105 0105 0102
毛樱桃 0113 0105 0105 0102
皂角 0111 0103 0103
樟子松 0108
文冠果 0108
  注 : q0105 (14 ,26) = 5120   d0105 = 01412 7
313  不同试验模式的总生长量与生长量差异比较
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植被总生长量差异十
分明显 (表 6 ,表 7) 。这里每小区的总生长量是指标
准株相加的生长量。表 6 与表 7 看出 ,重复间累计
生长量波动不大 ,而不同配置模式间差异十分之大 ,
地径生长量变化在 21123~7120 cm ;高生长量变化
间 1 461~847 cm。A、C 模式树高生长量较大 ,C、A
模式地径生长量较大。
4  试验结果评价
(1)对于煤矿矸石台地环境综合整治而言 ,一是
选择植被人工恢复模式 ,优化配置植物与逆境环境 ,
尽快覆盖地表 ;二是 (初步) 恢复植被能较好地发挥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项研究的结果 ,达到了预
期的目的。并将对同类废弃矿区及其生态植被区具
有指导和示范功能。
(2)就树种而言 , ①地径生长较快的树种有火炬
树、家榆、紫穗槐、棘槐和沙棘 ;处于中等的树种有杨
树、锦鸡儿和胡枝子 ;生长较慢的树种有叶底珠、水
蜡、毛樱桃、皂角、樟子松和文冠果。②树高生长较
快的树种有紫穗槐、家榆、胡枝子、叶底珠、锦鸡儿、
沙棘和火炬树、处于中等的树种有水蜡和刺槐 ;生长
063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8 卷
较慢的树种有皂角、毛樱桃、文冠果和樟子松。③成
活率较高的树种有刺槐、锦鸡儿、皂角、杨树、文冠
果、紫穗槐、水蜡、沙棘和火炬树 ;处于中等的树种有
毛樱桃、家榆、叶底珠、胡枝子和白桦 ;成活率较低的
树种有山杏、樟子松和日本落叶松。
表 6  分别区组各试验模式地径总生长量统计
cm
重复  A  B  C  D  E
Ⅰ 13156 7116 19189 9123 7123
Ⅱ 16100 7186 20168 10188 7167
Ⅲ 13198 6159 23113 7173 6189
Σ 43154 21161 63170 27184 21188
平均 14151 7120 21123 9128 7128
表 7  分别区组各试验模式树高总生长量统计
cm
重复  A  B  C  D  E
Ⅰ 1 249 819 1 185 953 813
Ⅱ 1 666 874 1 252 1 080 832
Ⅲ 1 467 849 1 250 1 089 910
Σ 4 382 2 542 3 687 3 122 2 555
平均 1 461 847 1 229 1 041 852
(3)试验模式试验分析结果表明 , ①地径生长较
快的模式为 C模式 ;处于中等的模式为 A 模式 ;生长
较慢的模式为 D、E、B 三个模式。②树高生长较快的
模式为 A 模式 ;处于中等的模式为 C、D 模式 ;生长较
慢的模式为 E、B 两个模式 ; ③成活率较高的模式为
A、E两个模式 ;处于中等的模式为 B、C 两个模式 ;成
活率较低的模式为 D 模式。
(4)通过对各树种生长量及成活率的综合分析 ,
在抚顺矿区西舍场矸石立地条件下 ,适用于植被恢
复的最佳树种为火炬树、紫穗槐、沙棘、家榆、刺槐、
锦鸡儿等 6 个树种 ;其次为杨树、胡枝子、叶底珠、水
蜡、皂角和文冠果等 6 个树种 ;而毛樱桃、樟子松、白
桦、山杏和日本落叶松不适于在该立地条件下栽培。
(5)通过对 5 个试验模式生长量及成活率的分
析认为 ,在抚顺矿区西舍场矸石山立地条件下 ,A、C
两个试验模式即乔灌带状混交、乔灌丛条混交为最
佳的树种配置模式 ,其中山杏应调整为其它树种 ;对
B、D、E三个试验模式中部分树种进行适当调整后亦
可用于该区的植被恢复。
参考文献 :
[1 ] 孙翠玲 ,顾万春. 矿区及废弃矿造林绿化工程[J ] . 世界林业研究 ,
1995 (2) :30~35
[2 ] 杨国治. 工矿开发对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恢复 [J ] . 农业生态
研究 ,1989 (4) :37~40
[3 ] 李延生. 辽宁树木志[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4 ] 李书心. 辽宁植物志[M] .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5 ] 苏铁成. 矸石山复垦造林树种选择的试验研究 [J ] . 林业科技通
讯 ,1998 (1) :24~26
163第 3 期 孙翠玲等 :矿山矸石台地植被恢复栽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