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olatile Profiles of Eight Families of Larix olgensis

长白落叶松8个家系挥发性化合物的比较分析*


应用Silonite TM采样罐、动态顶空采集、7100A预浓缩仪、GC-MS系统,研究长白落叶松-1、长白落叶松-2、长白落叶松-3×兴安落叶松-1、长白落叶松-4×兴安落叶松-2、长白落叶松-5×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6、长白落叶松-7、长白落叶松-8等长白落叶松8个家系挥发性物质的异同。共鉴定出3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萜类化合物17种,烃类化合物16种。各家系挥发性化合物中萜类化合物主要有莰烯、β-月桂烯、1R-α-蒎烯、α-萜品烯、β-水芹烯、γ-萜品烯、(+)-4-蒈烯和大香叶烯D,有的家系还含有三环萜、D-柠檬烯、β-反-罗勒烯、樟脑、乙酸龙脑酯、α-长叶蒎烯、古巴烯、石竹烯、α-石竹烯。不同家系间萜类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由高到低依次为长白落叶松-2,89.65%; 长白落叶松-7,84.41%; 长白落叶松-4×兴安落叶松-2,78.59%; 长白落叶松-5×日本落叶松,68.82%; 长白落叶松-6,68.35%; 长白落叶松-3×兴安落叶松-1,67.93%; 长白落叶松-1,31.34%; 长白落叶松-8,24.59%。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component and variation of volatile profiles of different family of Larix olgensis,volatiles from eight families of L. olgensis1,L. olgensis2,L. olgensis3×L. gmelinii1,L. olgensis4×L. gmelinii2,L. olgensis5×L. kaempferi,L. olgensis6,L. olgensis7,L. olgensis8 were collected with a silonite T M container by dynamic headspace collection. The collected volatiles were concentrated by using a 7 100A precondensable apparatus before they were analyzed and identified with GC-MS. The 33 species of volatile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with 17 species of terpenoids and 16 species of alkanes. The primary terpenoids in the volatile profiles in the all families were camphene,βmyrcene,1Rαpinene,αterpinen,βphellandrene,γterpinen,(+)4carene,germacren D. Some families had tricyclene,Dlimonene,βtransocimene,camphor,bornyl acetate,αlongipinene,copaene,caryophyllene,αcaryophyllene. The relative percentage and species of terpenoids were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various families. L. olgensis2 had the highest relative percentage of terpenoids at 89.65% of the collected volatiles with 8 species of terpenoids(including 5 species of sesquiterpenes), followed by L. olgensis 7 at 84.41% with 7 species;L. olgensis4 at 78.59% with 7 species(including 1 species of sesquiterpenes); L. olgensis6,L. olgensis3×L. gmelinii 1 and L. olgensis 5×L. kaempferi at 68.35% with 4 species,67.93% with 5 species(including 2 species of sesquiterpenes),68.72% with 7 species,respectively;L. olgensis1 at 31.34% with 1 species; and finally L. olgensis8 at 24.59% with 5 species(including 1 species of sesquiterpenes).


全 文 :第 ww卷 第 y期
u s s {年 y 月
林 业 科 学
≥≤Œ∞‘׌„ ≥Œ∂ „∞ ≥Œ‘Œ≤„∞
∂²¯1ww o‘²1y
∏±qou s s {
长白落叶松 {个家系挥发性化合物的比较分析 3
孟昭军t ou 严善春t 徐 伟u 杨明非t
kt1 东北林业大学 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 txssws ~u1 吉林农业大学 长春 tvstt{l
摘 要 } 应用 ≥¬¯²±¬·¨×采样罐 !动态顶空采集 !ztss„预浓缩仪 !Š≤2≥系统 o研究长白落叶松 p t !长白落叶松 p u !
长白落叶松 p v ≅ 兴安落叶松 p t !长白落叶松 p w ≅兴安落叶松 p u !长白落叶松 p x ≅ 日本落叶松 !长白落叶松 p y !
长白落叶松 p z !长白落叶松 p {等长白落叶松 {个家系挥发性物质的异同 ∀共鉴定出 vv种挥发性物质 o其中萜类
化合物 tz种 o烃类化合物 ty种 ∀各家系挥发性化合物中萜类化合物主要有莰烯 !Βp月桂烯 !t• p Αp蒎烯 !Αp萜
品烯 !Βp水芹烯 !Χp萜品烯 !k n l p w p蒈烯和大香叶烯 ⁄o有的家系还含有三环萜 !⁄p柠檬烯 !Βp反 p罗勒烯 !樟
脑 !乙酸龙脑酯 !Αp长叶蒎烯 !古巴烯 !石竹烯 !Αp石竹烯 ∀不同家系间萜类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 o由高到低依次
为长白落叶松 p u o{|1yx h ~长白落叶松 p z o{w1wt h ~长白落叶松 p w ≅ 兴安落叶松 p u oz{1x| h ~长白落叶松 p x
≅日本落叶松 oy{1{u h ~长白落叶松 p y oy{1vx h ~长白落叶松 p v ≅ 兴安落叶松 p t oyz1|v h ~长白落叶松 p t o
vt1vw h ~长白落叶松 p { ouw1x| h ∀
关键词 } 长白落叶松 ~家系 ~挥发性化合物 ~气 p质联用
中图分类号 }≥zt{1z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 p zw{{kuss{lsy p ss|t p sy
收稿日期 }uss{ p st p uw ∀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重点基金项目k‘sysv p stl ∀
3 严善春为通讯作者 ∀在本试验数据测定及论文撰写过程中 o得到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张万峰老师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张含国老
师和外国语学院 …¨ ± ¤°¬± • ¤·¶²±外教的指导和帮助 o在此谨表感谢 ∀
Χοµ παρατιϖε Αναλψσισ οφ ς ολατιλε Προφιλεσ οφ Ειγητ Φαµιλιεσ οφ Λαριξ ολγενσισ
 ±¨ª«¤²­∏±tou ≠¤± ≥«¤±¦«∏±t ÷∏ • ¬¨u ≠¤±ª ¬±ª©¨¬t
kt1 ΚεψΛαβ q οφ Φορεστρψ Τρεε Γενετιχ Ιµπροϖεµεντ ανδ Βιοτεχηνολογψοφ Μινιστρψοφ Εδυχατιον
Νορτηεαστ Φορεστρψ Υνιϖερσιτψ Ηαρβιν txssws ~ u1 ϑιλιν Αγριχυλτυραλ Υνιϖερσιτψ Χηανγχηυν tvstt{l
Αβστραχτ } Œ± ²µ§¨µ·²¦²°³¤µ¨·«¨ ¦²°³²±¨ ±·¤±§√¤µ¬¤·¬²±²©√²¯¤·¬¯¨ ³µ²©¬¯¨ ¶²©§¬©©¨µ¨±·©¤°¬¯¼²© Λαριξ ολγενσισo√²¯¤·¬¯¨ ¶©µ²°
¬¨ª«·©¤°¬¯¬¨¶²© Λq ολγενσισ2t oΛq ολγενσισ2u oΛq ολγενσισ2v ≅ Λq γ µελινιι2t oΛq ολγενσισ2w ≅ Λq γ µελινιι2u oΛq ολγενσισ2x ≅
Λqκαεµπφερι oΛq ολγενσισ2y oΛq ολγενσισ2z oΛq ολγενσισ2{ º¨ µ¨ ¦²¯¯¨ ¦·¨§ º¬·«¤¶¬¯²±¬·¨× ¦²±·¤¬±¨ µ¥¼ §¼±¤°¬¦«¨¤§¶³¤¦¨
¦²¯¯¨ ¦·¬²±q׫¨ ¦²¯¯¨ ¦·¨§√²¯¤·¬¯¨ ¶º¨ µ¨ ¦²±¦¨±·µ¤·¨§¥¼ ∏¶¬±ª¤z tss„ ³µ¨2¦²±§¨±¶¤¥¯¨¤³³¤µ¤·∏¶¥¨©²µ¨·«¨¼ º¨ µ¨ ¤±¤¯¼½¨ §¤±§
¬§¨±·¬©¬¨§º¬·« Š≤2≥ q׫¨ vv ¶³¨¦¬¨¶²©√²¯¤·¬¯¨ ¶º¨ µ¨ ¬¶²¯¤·¨§¤±§¬§¨±·¬©¬¨§º¬·«tz ¶³¨¦¬¨¶²©·¨µ³¨ ±²¬§¶¤±§ty ¶³¨¦¬¨¶²©
¤¯®¤±¨ ¶q׫¨ ³µ¬°¤µ¼·¨µ³¨ ±²¬§¶¬±·«¨ √²¯¤·¬¯¨ ³µ²©¬¯¨ ¶¬±·«¨ ¤¯¯©¤°¬¯¬¨¶º¨ µ¨ ¦¤°³«¨ ±¨ oΒ2°¼µ¦¨±¨ ot•2Α2³¬±¨ ±¨ oΑ2·¨µ³¬±¨ ±oΒ2
³«¨¯¯¤±§µ¨±¨ oΧ2·¨µ³¬±¨ ±ok n l2w2¦¤µ¨±¨ oª¨µ°¤¦µ¨± ⁄q ≥²°¨ ©¤°¬¯¬¨¶«¤§·µ¬¦¼¦¯¨ ±¨ o⁄2¯¬°²±¨ ±¨ oΒ2·µ¤±¶2²¦¬°¨ ±¨ o¦¤°³«²µo
¥²µ±¼¯ ¤¦¨·¤·¨oΑ2¯ ²±ª¬³¬±¨ ±¨ o¦²³¤¨ ±¨ o¦¤µ¼²³«¼¯¯¨ ±¨ oΑ2¦¤µ¼²³«¼¯¯¨ ±¨ q ׫¨ µ¨ ¤¯·¬√¨ ³¨µ¦¨±·¤ª¨ ¤±§¶³¨¦¬¨¶²©·¨µ³¨ ±²¬§¶ º¨ µ¨
²¥√¬²∏¶§¬©©¨µ¨±¦¨ ¬±·«¨ √¤µ¬²∏¶©¤°¬¯¬¨¶q Λq ολγενσισ2u «¤§·«¨ «¬ª«¨¶·µ¨ ¤¯·¬√¨ ³¨µ¦¨±·¤ª¨ ²©·¨µ³¨ ±²¬§¶¤·{|1yx h ²©·«¨
¦²¯¯¨ ¦·¨§√²¯¤·¬¯¨ ¶º¬·«{ ¶³¨¦¬¨¶²©·¨µ³¨ ±²¬§¶k¬±¦¯∏§¬±ªx ¶³¨¦¬¨¶²©¶¨¶´∏¬·¨µ³¨ ±¨ ¶l o©²¯ ²¯º¨ §¥¼ Λq ολγενσισ2z ¤·{w1wt h
º¬·«z ¶³¨¦¬¨¶~ Λq ολγενσισ2w ¤·z{1x| h º¬·«z ¶³¨¦¬¨¶k¬±¦¯∏§¬±ªt ¶³¨¦¬¨¶²©¶¨¶´∏¬·¨µ³¨ ±¨ ¶l ~ Λq ολγενσισ2y oΛq ολγενσισ2v
≅ Λq γ µελινιι2t ¤±§ Λq ολγενσισ2x ≅ Λq καεµπφερι ¤·y{1vx h º¬·«w ¶³¨¦¬¨¶oyz1|v h º¬·«x ¶³¨¦¬¨¶k¬±¦¯∏§¬±ªu ¶³¨¦¬¨¶²©
¶¨¶´∏¬·¨µ³¨ ±¨ ¶l oy{1zu h º¬·«z ¶³¨¦¬¨¶oµ¨¶³¨¦·¬√¨ ¼¯ ~ Λq ολγενσισ2t ¤·vt1vw h º¬·«t ¶³¨¦¬¨¶~¤±§©¬±¤¯ ¼¯ Λq ολγενσισ2{ ¤·
uw1x| h º¬·«x ¶³¨¦¬¨¶k¬±¦¯∏§¬±ªt ¶³¨¦¬¨¶²©¶¨¶´∏¬·¨µ³¨ ±¨ ¶l q
Κεψ ωορδσ} Λαριξ ολγενσισ~©¤°¬¯¼~√²¯¤·¬¯¨ ~Š≤2≥
植物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 o会产生并释放具有种属特征的挥发性物质 o这些物质形成了植物气味特征的
主体 o调控着昆虫的多种行为 o如寄主定向k张凤娟等 oussy ~许宁等 ot|||l !产卵k方宇凌等 oussul !逃避k严
善春等 oussvl !取食k•²²¶ ετ αλqot||ul等 o昆虫在寻找寄主的识别过程中 o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次生物质
起着关键的通讯引导作用kŽ¨¶¶¯ µ¨ετ αλqousst ~«∏ ετ αλqot||| ~ƒµ§µ¬¦ ετ αλqousswl ∀
落叶松kΛαριξ ¶³ql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 ∀对落叶松挥发性物质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 o
研究了健康球果与受害球果k郭廷翘等 ot||y ~t|||l !球果与枝叶k严善春等 ot|||l中的挥发性化合物 o其主
要成份为 Αp蒎烯 !Βp蒎烯 !月桂烯 !Βp罗勒烯 !水芹烯 !v p蒈烯 o但含量不同且差异显著 ∀吴俊民等kusssl
发现兴安落叶松kΛq γ µελινιιl挥发性物质绝大部分是单萜类物质 o主要组分是 Αp侧柏烯 !Αp蒎烯 !Βp蒎烯
和 Χp松油烯 o同时含有少量倍半萜和二萜类物质长叶烯 !杜松烯 !泪杉醇等 ∀有关落叶松不同家系间挥发
性物质的组成及其差异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文对长白落叶松kΛq ολγενσισl {个家系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及
其相对含量进行分析 o以期为落叶松害虫的防治 !天敌的利用以及抗虫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t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于 w月末 o将长白落叶松 p t≈wxkvu p ul  !长白落叶松 p u≈wykv p t|l  !长白落叶松 p v ≅兴安落叶松 p t
≈长 zv p u{ ≅兴 |  !长白落叶松 p w ≅兴安落叶松 p u≈长 zv p tt ≅兴 z  !长白落叶松 p x ≅日本落叶松≈长 zv
p tw ≅日卫 t  !长白落叶松 p y≈加 vvu  !长白落叶松 p z≈加 xxx  !长白落叶松 p {≈加 usv 等 {个家系的 u年
生苗移植于盆中 o自然光照 o并给予充分的浇灌 ∀z月中旬 o从每个家系选择健康 !长势相似的 t株落叶松苗
用于试验 ∀
112 仪器
气相色谱仪 }Š≤2tz„ ~质谱仪 }日本岛津 Š≤2≥2±°xsxs ~ztss„ 预浓缩仪 }美国 ∞±·¨¦«公司 ~≥¬¯²±¬·¨×
v1u 采样罐 }美国 ∞±·¨¦«公司 ~个体气体采样仪 }±≤2t…型 o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
图 t 挥发性化合物的采集
ƒ¬ªqt ∂²¯¤·¬¯¨ ª¤·«¨µ¬±ª
113 方法
t1v1t 挥发性化合物的动态顶空采集 将内壁硅烷
化的采样罐用高纯氮清洗 v遍备用 ∀采样前将聚四氟
塑料袋套在落叶松上 o封住袋口 o塑料袋分别与洁净的
聚四氟塑料管和采样罐 !个体气体采样仪连接好 ∀采
样时 o先用个体气体采样仪将聚四氟塑料袋内的空气
吸出 ~然后将聚四氟塑料管与个体气体采样仪出气口
连好 o个体气体采样仪的进气口连上玻璃管 o玻璃管内
装有活化好的吸附剂 o将通过玻璃管过滤的新鲜空气
充入袋内 o充满后 o平衡 ts °¬±o打开采样罐的开关旋
钮 o吸取袋内气体 ~再平衡 ts °¬±o关闭旋钮 o做好标
记 o带回实验室内 o待检测 ∀
t1v1u 挥发性化合物的 Š≤2≥系统检测 将装有落
叶松挥发性化合物的采样罐连接到预浓缩仪上 o预浓缩仪与气谱仪连接 o用质谱仪检测 o进样量为wss °∀
Š≤条件 }色谱柱为岛津 ≤°u≥¬¯ x≤… vs ° ≅ s1ux °° ≅ s1ux Λ° o膜厚 t Λ° ~载气为氦气 o压力 y ®°¤~进样
口温度 uxs ε o接口温度 uxs ε o分流比 tsΒt ~程序升温 }ws ε ψ|s ε kx ε #°¬±ptl ψuxs ε k{ ε #°¬±ptl o在
uxs ε 停留 ts °¬±∀
≥条件 }离子源为 ∞Œ源 o电子能 zs ∂¨ ~离子源温度 uss ε ~扫描质量范围 ts ∗ wss °#½p t ~扫描频率
w次#¶pt ∀采用 ÷¦¤¯¬¥∏µ软件 !‘Œ≥×谱图库 o结合色谱保留时间 o进行挥发性化合物成分鉴定 o通过面积归一
化法对各类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进行定量 ∀
u 结果与分析
211 长白落叶松不同家系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其相对含量
通过 Š≤2≥分析 o长白落叶松 {个家系共鉴定出挥发性物质 vv种 o包括萜类化合物 tz种 o平均相对含
量 yw1ut h ~烃类化合物 ty种 o平均相对含量 vx1z| h ∀
长白落叶松不同家系间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及相对含量有较大差异k表 tl ∀在非杂交系中 o长白落叶
松 p t共检测到挥发性化合物 y种 o以 x种烃类化合物为主 o相对含量为 y{1yy h ~萜类化合物 t种 o相对含
量为 vt1vw h ∀长白落叶松 p u共检测到 ts种挥发性化合物 o以 {种萜类化合物k其中 x种为倍半萜l为主 o
u| 林 业 科 学 ww卷
v| 第 y期 孟昭军等 }长白落叶松 {个家系挥发性化合物的比较分析
w| 林 业 科 学 ww卷
相对含量 {|1yx h ~烃类化合物 u种 o相对含量 ts1vx h ∀长白落叶松 p y检测到 tt种挥发性化合物 o以 w种
萜类化合物为主 o相对含量 y{1vx h ~烃类化合物 z种 o相对含量 vt1yx h ∀长白落叶松 p z检测到 tz种挥发
性化合物 o以 z种萜类化合物为主 o相对含量 {w1wt h ~烃类化合物 ts种 o相对含量 tx1x| h ∀长白落叶松 p
{检测到 ty种挥发性化合物 o以 tt种烃类化合物为主 o相对含量 zx1wt h ~萜类化合物 x种kt种为倍半萜l o
相对含量 uw1x h ∀
在杂交系中 o长白落叶松 p v ≅兴安落叶松 p t共检测到 |种挥发性化合物 o以 x种萜类化合物ku种为
倍半萜l为主 o相对含量 yz1|v h ~烃类化合物 w种 o相对含量 vu1sz h ∀长白落叶松 p w ≅兴安落叶松 p u共
检测到 tw种挥发性化合物 o以 z种萜类化合物kt种为倍半萜l为主 o相对含量 z{1x| h ~烃类化合物 z种 o相
对含量 ut1wt h ∀长白落叶松 p x ≅日本落叶松共检测到 tz种挥发性化合物 o以 z种萜类化合物为主 o相对
含量 y{1{u h ~烃类化合物 ts种 o相对含量 vt1t{ h ∀
212 长白落叶松不同家系间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差异性比较
各家系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成分与含量差异较大k表 tl ∀杂交系和非杂交系挥发性化合物中主要含有莰
烯 !Βp月桂烯 !t• p Αp蒎烯 !Αp萜品烯 !Βp水芹烯 !Χp萜品烯 !大香叶烯 ⁄!k n l p w p蒈烯 {种萜类化合
物和 v p甲基 p戊烷 !甲基 p环己烷 !t ou ow p三甲基 p环戊烷 !顺 p t ov p二甲基 p环己烷 !反 p v p甲基 p t
p乙基 p环戊烷 !反 p t ov p二甲基 p环己烷 !t ot ov p三甲基 p环己烷 !ktΑouΒowΒl p t ou ow p三甲基 p环己
烷 !t ou ow p三甲基 p环己烷 !t ot ou p三甲基 p环己烷 !v p甲基 p t p乙基 p环己烷 tt种烃类化合物 ∀杂交
系长白落叶松 p w ≅兴安落叶松 p u单独含有萜类化合物三环萜 ~长白落叶松 p v ≅ 兴安落叶松 p t单独含
有烃类化合物 u ow p二甲基 p环己烷 ∀非杂交系长白落叶松 p t单独含有烃类化合物ktΑouΑovΒl p t ou ov p
三甲基 p环戊烷 ~长白落叶松 p u单独含有萜类化合物樟脑 !乙酸龙脑酯 !Αp长叶蒎烯 !古巴烯及烃类化合
物十二烷 ~长白落叶松 p y单独含有萜类化合物 ⁄p柠檬烯 ~长白落叶松 p z单独含有萜类化合物 Βp反 p
罗勒烯及烃类化合物反 p t ou p二甲基 p环己烷 !t ot ow p三甲基 p环己烷 ∀非杂交系长白落叶松 p u与杂交
系长白落叶松 p v ≅兴安落叶松 p t共同含有萜类化合物石竹烯 ~与长白落叶松 p w ≅ 兴安落叶松 p u共同
含有萜类化合物 Αp石竹烯 ∀
长白落叶松 p u中萜类化合物含量最高 o主要含有 t• p Αp蒎烯kv|1ss h l和石竹烯kuw1ss h l ~长白落
叶松 p z 次之 o主要含有莰烯ktu1tw h l !Β p 月桂烯ktu1yz h l !t• p Αp 蒎烯kwy1yv h l !k n l p w p 蒈烯
kts1v{ h l ~长白落叶松 p w ≅兴安落叶松 p u第三 o主要含有莰烯kvs1zz h l !Βp月桂烯ktx1{x h l !k n l p w p蒈
烯kut1zv h l ∀长白落叶松 p y !长白落叶松 p v ≅兴安落叶松 p t和长白落叶松 p x ≅日本落叶松居中 o分别
含有莰烯 kv{1{t h l !⁄ p 柠檬烯 kt|1xy h l !v p 甲基 p 戊烷 kt{1{s h l o莰烯 kws1ss h l !大香叶烯 ⁄
ktt1{y h l !甲基 p 环己烷kts1|{ h l !t ou ow p 三甲基 p 环己烷ktw1vu h l o莰烯kuw1xs h l !t• p Αp 蒎烯
kuu1yu h l !Βp水芹烯ktt1z| h l ∀长白落叶松 p t萜类化合物含量较低 o主要含有莰烯kvt1vw h l及烃类化
合物甲基 p环己烷ktx1{y h l !ktΑouΒowΒl p t ou ow p三甲基 p环己烷kuv1s| h l !t ou ow p三甲基 p环己烷
kus1zu h l ∀长白落叶松 p {萜类化合物含量最低 o主要含有 t• p Αp蒎烯ktt1tw h l及烃类化合物顺 p t ov
p二甲基 p环己烷kty1yt h l !t ot ov p三甲基 p环己烷ktu1v{ h l !ktΑouΒowΒl p t ou ow p三甲基 p环己烷
kts1ss h l ∀
v 讨论
长白落叶松各家系挥发物组分及含量均存在差异 ∀长白落叶松 p t和长白落叶松 p {以烃类化合物为
主 o相对含量分别为 y{1yy h !zx1wt h ~其他家系挥发物均以萜类挥发物为主 o含量均超过 yx h ∀除长白落
叶松 p {外 o其他家系以单萜化合物莰烯或 Αp蒎烯含量最大 ou种挥发物的总含量都在 vs h以上 ∀长白落
叶松 p t !长白落叶松 p u和长白落叶松 p v ≅兴安落叶松 p t环烷烃挥发物的种类较另 x个家系少 ∀长白落
叶松 p t只含有 t种萜类化合物莰烯kvt1vw h l ∀长白落叶松 p u !长白落叶松 p v ≅ 兴安落叶松 p t倍半萜
的种类比其他家系多 o且含量较高 o分别为 x种 !ww1zy h o比单萜种类kv种l多 o含量kww1{| h l相当 ~u种 o
us1|z h o略少于单萜的种类kv种l o低于其含量kwy1|yh l∀长白落叶松 pw≅兴安落叶松 pu和长白落叶松 pzΒp
月桂烯 !k n l p w p蒈烯含量较其他家系高 ∀长白落叶松 p y单独含有 ⁄p柠檬烯kt|1xy h l ∀此结论与金幼
菊等kt||wl对油松k Πινυσταβυλαεφορµισlw个无性系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结果相似 }与油松 tw !x !v号 v个无性
x| 第 y期 孟昭军等 }长白落叶松 {个家系挥发性化合物的比较分析
系相比 ovw号无性系 Βp蒎烯及 Βp荜澄茄油烯的含量很低 o而 Βp石竹烯的含量很高 o其单萜类的总含量少
于倍半萜类 o而其余 v个无性系的单萜总量均大于 o甚至远远大于倍半萜类 ~∂¤¶¶¬¯¬²¶等kt||xl研究了 x种松
树挥发性代谢物组成成分 o发现 Αp蒎烯 !Βp蒎烯 !柠檬烯和大香叶烯 ⁄w种萜类化合物在每种松树中含量
明显不同 ∀不同树种或家系释放萜类挥发物的含量随着季节和叶龄进行不同的波动k金幼菊等 ot||xl o形成
不同树种或家系萜类化合物的特异性差异 ∀
萜类化合物是植物的特异性气味组分k‘¨µª ετ αλqousswl o在许多害虫对寄主的选择和识别过程中起着
关键的作用k∂¬¶¶¨µot|{yl ∀长白落叶松各家系挥发性特异组分可能是昆虫对寄主定向选择的重要信息物 ∀
已有研究表明 o单萜类化合物 Αp蒎烯 !Βp蒎烯 !莰烯 !Βp水芹烯等是影响和调节松科害虫取食和产卵行为
最为重要的信号物质k赵涛等 oussu ~宁眺等 oussy ~赵成华等 oussvl ∀健康桑枝对桑天牛长尾啮小蜂
kΑπροστοχετυσ προλιξυσl有显著的引诱作用 o其释放的挥发物可以帮助长尾啮小蜂找到其寄主栖境 o但桑天牛危
害k咬食或产卵l桑枝的挥发物对其寄主定向的指导作用更大k李继泉等 oussz ~杨元等 ousszl ∀松毛虫赤眼
蜂k Τριχηογραµ µα δενδρολιµl明显选择被马尾松毛虫k ∆ενδρολιµυσ πυνχτατυσl危害的马尾松k Πινυσ µασσονιαναl针
叶 o且倾向于选择被害程度严重的松针k黄丽莉等 oussyl ∀长白落叶松各家系单萜 !倍半萜挥发物总的含量
及其特殊成分的组成比例 o对落叶松毛虫等害虫及其天敌的行为具体有怎样的影响 o还需要通过昆虫电生理
及嗅觉反应测定等进一步明确 ∀此外 o长白落叶松针叶挥发物的成分及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如何变化 o也有
待进一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方宇凌 o张钟宁 qussu q植物气味化合物对棉铃虫产卵及田间诱蛾的影响 q昆虫学报 owxktl }yv p yz q
郭廷翘 o岳书奎 o刘 宁 o等 qt||y q落叶松针叶气味与松毛虫危害的关系 q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ouwkwl }{s p {y q
郭廷翘 o李明文 o郭雪飞 o等 qt||| q落叶松球果挥发性物质的收集与鉴定 q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ouzktl }ys p yu q
黄丽莉 o刘兴平 o韩瑞东 o等 qussy q松毛虫赤眼蜂对被害与未被害马尾松的趋性选择 q昆虫知识 owvkul }utx p ut| q
金幼菊 o吴京科 o孙 福 o等 qt||w q油松针叶精油萜烯组成的研究k ´l ) ) ) 油松针叶的萜烯组成及其与其它两针松的比较 q北京林业大学学
报 otykvl }v{ p wz q
金幼菊 o柳维波 o吴京科 o等 qt||x q油松针叶精油萜烯组成的研究k µl ) ) ) 萜烯含量与季节 !叶龄及朝向的关系 q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otzkwvl }
xs p xx q
李继泉 o杨 元 o王树香 o等 qussz q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的寄主选择定位行为 q昆虫学报 oxskttl }ttuu p ttu{ q
宁 眺 o樊建庭 o方宇凌 o等 qussy q不同危害状态下寄主萜烯挥发物含量的变化及松墨天牛对其组分的触角电位反应 q昆虫学报 ow|kul }tz| p
t{{ q
吴俊民 o礼波宁 o刘广平 o等 qusss q混交林中落叶松挥发性物质对水曲柳生长的影响 q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ou{ktl }ux p u{ q
许 宁 o陈宗懋 o游小清 qt||| q引诱茶尺蠖天敌寄生蜂的茶树挥发性物的分离与鉴定 q昆虫学报 owukul }tuy p tvt q
严善春 o胡隐月 o孙江华 o等 qt||| q落叶松挥发性物质与球果花蝇危害的关系 q林业科学 ovxkvl }x{ p yu q
严善春 o孙江华 o迟德富 o等 qussv q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落叶松球果花蝇的驱避效果 q生态学报 ouvkul }vtw p vt| q
杨 元 o张凤娟 o李继泉 o等 qussz q桑枝和桑天牛虫粪挥发物对桑天牛长尾啮小蜂的引诱作用 q蚕业科学 ovvkvl }vys p vyy q
张凤娟 o金幼菊 o陈华君 o等 qussy q光肩星天牛对 w种不同槭树科寄主植物的选择机制 q生态学报 ouykvl }{zs p {zz q
赵 涛 o李丽莎 o周 楠 qussu q云南松对松小蠹的引诱能力及其挥发性化合物组成 q东北林业大学报 ovskwl }wz p w| q
赵成华 o阎云花 qussv q马尾松针叶中的挥发物质对马尾松毛虫产卵行为的影响 q林业科学 ov|kyl }|t p |v q
ƒµ§µ¬¦ƒ oŠ¨ ²µª¨¶o∞µ¬¦‹ qussw q ’¯ ©¤·²µ¼ µ¨¶³²±¶¨¶·² ¤³«¬§¤±§«²¶·³¯¤±·√²¯¤·¬¯¨ µ¨¯¨ ¤¶¨¶}k∞l2Β2©¤µ±¨ ¶¨±¨ ¤± ©¨©¨¦·¬√¨ ®¤¬µ²°²±¨ ©²µ·«¨ ³µ¨§¤·²µ Αδαλια
βιπµχτατα q≤«¨ ° ∞¦²¯ ovskwl }zwt p zxx q
Ž¨¶¶¯ µ¨„ o…¤¯§º¬± Œ × qusst q ⁄¨ ©¨ ±¶¬√¨©∏±¦·¬²± ²©«¨µ¥¬√²µ¨2¬±§∏¦¨§³¯¤±·√²¯¤·¬¯¨ °¨¬¶¶¬²±¶¬± ±¤·∏µ¨ q≥¦¬¨±¦¨ ou|t }utwt p utww q
‘¨µª „  o‹ ¬¨­¤µ¬o‘²¯§·˜ oετ αλqussw q≥¬ª±¬©¬¦¤±¦¨ ²© º²²§·¨µ³¨ ±²¬§¶¬±·«¨ µ¨¶¬¶·¤±¦¨ ²© ≥¦²·¶³¬±¨ ³µ²√¨ ±¤±¦¨¶¤ª¤¬±¶··«¨ ²¯§«²∏¶¨¥²µ¨µoΗψλοτρυπεσ
βαϕυλυσo¤±§¥µ²º±2µ²·©∏±ª∏¶oΧονιοπηορα πυτεανα q²∏µ±¤¯ ²© ≤«¨ °¬¦¤¯ ∞¦²¯²ª¼ovsktl }tux p twt q
•²²¶Ž× „ o„±§¨µ¶²±  qt||u q¤µ√¤¯ µ¨¶³²±¶¨¶²©·«µ¨¨ √¨ ª¨·¤¥¯¨µ²²·©¯¼ ³¨¶·¶²©·«¨ ª¨ ±∏¶ ∆ελιαk⁄¬³·¨µ¤} „±·«²°¼¬¬§¤¨ l ·² ³¯¤±·√²¯¤·¬¯¨ ¶q …∏¯¯¨·¬²± ²©
∞±·²°²¯²ª¬¦¤¯ • ¶¨¨¤µ¦«o{ukvl }v|v p v|{ q
∂¤¶¶¬¯¬²¶• o°¤±²¶∂ ° o„±·²±¬² ’ • oετ αλqt||x q ∂²¯¤·¬¯¨ ¦²±¶·¬·∏¨±·¶²©±¨ §¨¯ ¶¨²©©¬√¨ Πινυ󶳨¦¬¨¶ªµ²º±¬± Šµ¨ ¦¨¨ q°«¼·²¦«¨ °¬¶·µ¼ov|kul }vxz p vyt q
∂¬¶¶¨µ ‹ qt|{y q ‹²¶·²§²µ³¨µ¦¨³·¬²±¬± ³«¼·²³«¤ª²∏¶¬±¶¨¦·¶q„±±∏¤¯ • √¨¬¨º ²© ∞±·²°²¯²ª¼ovt }tut p tww q
«∏o≤²¶¶¨ „ „ o’¥µ¼¦®¬oετ αλqt||| q ’¯ ©¤¦·²µ¼ µ¨¤¦·¬²±¶²©·«¨ ·º¨¯√¨ 2¶³²·¨§ ¤¯§¼ ¥¨ ·¯¨¨ oΧολεοµεγιλλα µαχυλατε ¤±§·«¨ ªµ¨ ±¨ ¤¯¦¨ º¬±ªoΧηρψσοπερλα
χαρνεα·²¶¨°¬²¦«¨ °¬¦¤¯¶µ¨¯¨ ¤¶¨§©µ²°·«¨¬µ³µ¨¼ ¤±§«²¶·³¯¤±·¶} ∞¯ ¦¨·µ²¤±·¨±±²ªµ¤° ¤±§¥¨«¤√¬²µ¤¯ µ¨¶³²±¶¨¶q≤«¨ ° ∞¦²¯ oux }ttyv p ttzz q
k责任编辑 朱乾坤l
y| 林 业 科 学 ww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