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园 艺 学 报 2011,38(5):921–929 http: // www. ahs. ac. cn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E-mail: yuanyixuebao@126.com
收稿日期:2010–12–01;修回日期:2011–04–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2072)
* 通信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maaimin@yahoo.com)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董吉元,杨双熙,陈叶叶,刘 娟,马爱民*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武汉 430070)
摘 要:根据 GenBank 上已发表的其他真菌 α–微管蛋白基因序列中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扩
增出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 cDNA 部分序列。分别利用 SEFA-PCR 方法和 RACE 技术,克隆了银
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 DNA 和 cDNA 全长序列。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DNA 全长 1 962 bp,含有 9 个内
含子,cDNA 全长 1 347 bp,编码 448 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 cDNA
序列与新型隐球酵母有 80%相似性,编码的蛋白质属于 Tubulin_FtsZ 超家族中的 α–微管蛋白亚家族,氨
基酸序列中存在保守的 GTP 结合区域 GGGTGSG,系统发育树显示银耳与新型隐球酵母距离最近。
关键词:银耳;α–微管蛋白;克隆;序列分析;系统发育树
中图分类号:S 6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3-353X(2011)05-0921-09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α-tubulin Gene from Tremella fuciformis
DONG Ji-yuan,YANG Shuang-xi,CHEN Ye-ye,LIU Juan,and MA Ai-mi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Partial cDNA sequence of α-tubulin gene was amplified from Tremella fuciformis by
degenerate primer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onserved regions of published α-tubulin sequences of other
fungi on GenBank. The DNA and cDNA full length sequences of α-tubulin gene of T. fuciformis were
cloned by SEFA-PCR and RACE,respectively. The DNA sequence of α-tubulin gene of T. fuciformis
consisted of 1 962 bp,containing 9 introns and the cDNA sequence consisted of 1 347 bp,coding 448
amino acids.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showe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α-tubulin cDNAs of T. fuciformis and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reaches to 80%,the α-tubulin of T. fuciformis belongs to α-tubulin subfamily of
Tubulin_FtsZ superfamily and its amino acid sequence contains a conservative GTP binding region
GGGTGSG. Phylogenetic tree revealed the evolutionary distance between T. fuciformis and C. neoformans
is the nearest.
Key words:Tremella fuciformis;α-tubulin;cloning;sequence analysis;phylogenetic tree
微管(microtubule)是真核生物细胞的基本组成成分,由微管蛋白(tubulin)构成,包括 α、β、
γ 3 个亚类。微管与微丝(microfilament)及中间纤维(inter-mediate filament)共同组成细胞骨架
(cytoskeleton),并参与细胞的许多功能,如:鞭毛和纤毛的运动、染色体运动和细胞分裂等(Wade,
2009)。微管是信号转导和物质运输的通道,若干扰微管的形成就会影响与凋亡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922 园 艺 学 报 38 卷
引起细胞凋亡(Hammond et al.,2008)。针对微管多种生物学特性,阻断微管功能的抗微管药物已
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上的杀虫剂等方面(Giannakakou et al.,2000;李建农和蒋建东,2003)。近
年来,不断有真核生物微管蛋白基因被克隆的报道(樊东 等,2008;Song et al.,2008;Koo et al.,
2009;Hashim et al.,2010)。由于微管蛋白基因具有高度保守的外显子,已被用于动植物及真菌各
级分类水平上的系统发育研究和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被用作内参基因(Baldauf & Doolittle,1997;
Shen et al.,2002;苏春丽 等,2006;张积森 等,2007;喻修道 等,2008;阙友雄 等,2009)。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又称白木耳,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银耳目、银耳科、银耳属,
是一种具有很高食用、药用及经济价值的胶质食用菌,中国是世界上银耳人工栽培最早也是最大的
生产国(黄年来,2000)。银耳是具有二型态现象(dimorphism)的食用真菌,能在环境或其他因素
的影响下,在酵母型(yeast form)和菌丝型(mycelium form)之间发生可逆互变(刘娟 等,2007)。
研究二型态转变过程中基因的差异表达需要有组成型表达的内参基因作为参比,但目前有关银耳内
参基因的报道较少,且银耳的微管蛋白基因未见报道。
本研究中拟克隆银耳的 α–微管蛋白基因,为鉴定银耳二型态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和银耳分子
育种,以及银耳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银耳(T. fuciformis):3 号芽孢,2006 年 7 月 12 日从银耳 Tr01 子实体分离得到的担孢子纯培养
物;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H5α,购自 TaKaRa 公司。均保存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
RNA 提取试剂盒 TRI Reagent®购自 MRC 公司,M-MLV First Strand Kit 购自 Invitrogen 公司,
SMARTerTM RACE cDNA Amplification Kit 购自 Clontech 公司,LA Taq DNA Polymerase、pMD®18-T
Vector 购自 TaKaRa 公司,Easy Taq DNA Polymerse,DNA Marker 购自北京 TransGen 公司,AxyPrepTM
DNA Gel Extraction Kit 购自 Axygen 公司,dNTPs 购自东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IPTG、X-Gal、DEPC、
Amp 抗生素等分子生物学试剂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其它生化试剂和常规试剂
均为超纯或分析纯试剂。
1.2 引物设计与合成
比较 NCBI 上公布的裂褶菌 Schizophyllum commune、灰盖鬼伞 Coprinopsis cinerea、双色蜡蘑
Laccaria bicolor、新型隐球酵母 Cryptococcus neoformans、玉米黑粉菌 Ustilago maydis 等 5 种真
菌 α–微管蛋白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及相应的蛋白质保守区域,设计 1对简并引物,上游引物为AT(S),
下游引物为 AT(A)(表 1)。
为了获得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部分 DNA 序列,根据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部分 cDNA 序
列设计 1 对基因特异引物,上游引物为 AT(S900),下游引物为 AT(A900)(表 1)。
为了得到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全长 DNA 序列,以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部分 DNA 序列
为模板,根据 SEFA-PCR 原理设计上、下游引物(Wang et al.,2007),上游引物为:5SP1,5SP2,
5SP3,下游引物为:3SP1,3SP2,3SP3(表 1)。
为了扩增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 cDNA 的下游序列,根据 3′ RACE 技术的原理设计了两个引
物:AP1,AP2(表 1)。
5 期 董吉元等: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923
表 1 本研究所用引物
Table 1 Primers used in this study
引物 Primer 序列 Sequence(5′→ 3′)
AT(S) YGGYAAYGCYTGYTGGGA
AT(A) YTCRCCSACRTACCAGTG
AT(S900) ATGGTCGTTTGATGAGG
AT(A900) TTGGATGGTCCGCTTGGT
5SP1 GCCAGGCGTCGGATTTGGTCTA
5SP2 ACAGTTGTTGGCACGGTCCTCC
5SP3 CGATGACATTGGGTTNNNNNNNNNCCTGTG
3SP1 ATGGCGTGTTGCTTGCTGTATC
3SP2 CTGCGGTAGCAAATGTCAGAAC
3SP3 GGAGATCTGGCAAANNNNNNNNNATCCTT
AP1 GGCCACGCGTCGACTAGTACTTTTTTTTTTTTTTTTT
AP2 GGCCACGCGTCGACTAGTAC
1.3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部分 cDNA、DNA 序列的扩增
银耳总 DNA 的提取采用 CTAB 法(刘娟 等,2008),提取的 DNA 置于–20 ℃备用;银耳总
RNA 提取参照 RNA 提取试剂盒说明,提取的总 RNA 放入–70 ℃冰箱中备用。
以银耳总 RNA 为模板,按照 M-MLV First Strand Kit 说明书合成 cDNA 第 1 链。以 cDNA 第 1
链为模板,同时以 ddH2O 代替模板作阴性对照,用简并引物 AT(S),AT(A)扩增银耳 α–微管
蛋白基因的部分 cDNA 序列。以银耳总 DNA 为模板,同时以 ddH2O 代替模板作阴性对照,用引物
AT(S900)和 AT(A900)扩增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部分 DNA 序列。目的条带经 AxyPrepTM DNA
Gel Extraction Kit 纯化连接 pMD®18-T Vector,转化 E. coli DH5α 感受态细胞,选择正确的转化子由
Invitrogen 公司进行序列测定。
1.4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DNA 上、下游序列的扩增
以银耳总 DNA 为模板,同时以 ddH2O 代替模板作阴性对照,利用 SEFA-PCR 分别以引物 5SP1、
5SP2、5SP3 和 3SP1、3SP2、3SP3 扩增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DNA 上、下游序列。PCR 第 1 步反
应体系:15 μL 2 × GC buffer,1 μL 10 mmol · L-1 dNTPs,约 1 μg 基因组 DNA,1 μL 5SP3 或 3SP3,
1.5 U LA Taq DNA Polymerase,用 ddH2O 补足至 30 μL。反应程序为:94 5 min℃ ,40 3 min℃ ,以
0.2 ℃· s-1 升温至 70 ℃,72 5 min℃ 。反应结束后在 PCR 体系中加入 1 μL 5SP1 或 3SP1 继续进行 PCR
反应:94 30 s℃ ,72 5 min℃ ,共 25 个循环;之后在 94 30 s℃ ,70 5℃ min,2 个循环,94 ℃ 30 s,
55 30 s℃ ,70 5 min℃ 的条件下进行 8 个循环。
以 SEFA-PCR 反应的产物为模板,同时以 ddH2O 代替模板作阴性对照,进行巢式 PCR 扩增特
异性条带,引物为单个的 5SP2 或 3SP2。特异的 PCR 条带经 AxyPrepTM DNA Gel Extraction Kit 纯化
连接 pMD®18-T Vector,转化 E. coli DH5α 感受态细胞,选择正确的转化子由 Invitrogen 公司进行序
列测定。
1.5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cDNA 上、下游序列扩增
以银耳总 RNA 为模板,同时以 ddH2O 代替模板作阴性对照,参照 SMARTerTM RACE cDNA
Amplification Kit 说明书扩增 α–微管蛋白基因 cDNA 的上游序列。AP1 代替 M-MLV First Strand Kit
的 oligo(dT)18 反转录合成 cDNA 第 1 条链,之后以 AT(S900)和 AP2 扩增银耳 α–微管蛋白基
因 cDNA 下游序列,特异条带经 AxyPrepTM DNA Gel Extraction Kit 纯化连接 pMD®18-T Vector,转
924 园 艺 学 报 38 卷
化 E. coli DH5α 感受态细胞,选择正确的转化子由 Invitrogen 公司进行序列测定。
1.6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全长序列的获得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拼接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cDNA 的上、下游序列,得到 α–微管蛋白基因 cDNA 的全长序列。
将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DNA 上游扩增产物,部分 DNA 序列及 DNA 下游扩增产物拼接。将拼接
序列与 cDNA 全长序列比对得到 α–微管蛋白基因的全长 DNA 序列。
NCBI 在线 BLAST 比对基因序列同源性,采用 DNAMAN 软件推测蛋白质一级结构,并应用在
线 ExPASy(http://expasy. org/)蛋白分析软件 ScanProsite 及 pfam(http://pfam. janelia. org/)对所
获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根据氨基酸序列利用 MEGA4 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
2 结果与分析
2.1 银耳总 DNA 和 RNA 的提取
提取的银耳总 RNA 经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可见 28S、18S 两条清晰的 rRNA 条带,且两
条带亮度比约为 2︰1(图 1),表明总 RNA 未出现降解,完整性较好。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的
A260nm/A280nm比值在 1.9 ~ 2.0 之间,表明其纯度较高,无蛋白和 DNA 污染。
提取的银耳总 DNA 经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可以看出 DNA 完整性较好,无 RNA 和蛋白
质污染(图 2)。
图 1 银耳总 RNA 电泳图 图 2 银耳总 DNA 电泳图
M:Trans 2K DNA marker;1:总 RNA。 M:λDNA/Hind Ⅲ;1:总 DNA。
Fig. 1 Total RNA of T. fuciformis Fig. 2 Total DNA of T. fuciformis
M:Trans 2K DNA marker;1:Total RNA. M:λDNA/Hind Ⅲ;1:Total DNA.
2.2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部分 cDNA、DNA 片段的克隆
以新合成的银耳 cDNA 第 1 链为模板,以简并引物 AT(S)和 AT(A)扩增得到 1 条大约 1 250
bp 左右的片段(图 3),测序后经 BLAST 序列分析,比对到的基因为新型隐球酵母的 α–微管蛋白
基因(XM_568870)(E value = 0.0);因此确认其为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部分 cDNA 序列。
以银耳总 DNA 为模板,AT(S900)和 AT(A900)扩增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部分 DNA 片段,
得到 1 条大约 1 200 bp 左右的特异性条带(图 4)。DNAMAN 比对测序结果与扩增的部分 cDNA 序
列,去除内含子序列,两序列刚好吻合,确定 AT(S900)和 AT(A900)扩增的 DNA 片段为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部分 DNA 序列。
5 期 董吉元等: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925
图 3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部分 cDNA 电泳图 图 4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部分 DNA 电泳图
M:Trans 2K Plus DNA marker;1:部分 cDNA;2:阴性对照。 M:Trans 2K Plus DNA marker;1:部分 DNA;2:阴性对照。
Fig. 3 Partial cDNA of T. fuciformis α-tubulin gene Fig. 4 Partial DNA of T. fuciformis α-tubulin gene
M:Trans 2K Plus DNA marker;1:Partial cDNA; M:Trans 2K Plus DNA marker;1:Partial DNA;
2:Negative control. 2:Negative control.
2.3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DNA 上游序列及下游序列的扩增
以银耳总 DNA 为模板,参照表 1 的 SEFA-PCR 反应条件,扩增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DNA 的
上、下游序列,上游序列在约 3.4 kb 处出现特异性条带(图 5)。下游序列在约 2.7 kb 处出现特异条
带(图 6)。在上游扩增产物的 5′端找到了 5SP2 和 5SP3 的序列,在 3′端找到了 5SP2 和 5SP3 的反
向互补序列。同时第 3 217 位至最后 1 位之间的碱基与 α–微管蛋白基因部分 DNA 第 1 位至 254 位
之间的碱基完全相同,结果符合 SEFA-PCR 的预测结果,确定扩增的上游序列为银耳 α–微管蛋白
基因的上游序列。
图 5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DNA 上游序列电泳图 图 6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DNA 下游序列电泳图
M:Trans 2K Plus DNA marker;1:上游 DNA;2:阴性对照。 M:Trans 2K Plus DNA marker;1:下游 DNA;2:阴性对照。
Fig. 5 Upstream DNA of T. fuciformis α-tubulin gene Fig. 6 Downstream DNA of T. fuciformis α-tubulin gene
M:Trans 2K Plus DNA marker;1:Upstream DNA; M:Trans 2K Plus DNA marker;1:Downstream DNA;
2:Negative control. 2:Negative control.
同理,在下游扩增产物的 5′ 端找到了 3SP2,3SP3 的序列,在 3′ 端对称位置找到了 3SP2 和
3SP3 的反向互补序列,同时下游扩增产物第 1 至第 314 位的碱基与 α–微管蛋白基因部分 DNA 序
列的下游序列相同,结果符合 SEFA-PCR 的预测结果,确定扩增的下游序列为银耳 α–微管蛋白基
因的下游序列。
2.4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cDNA 末端扩增
以银耳总 RNA 为模板,依据 3′ RACE 技术原理,RT-PCR 扩增 α–微管蛋白基因 cDNA 3′末端,
926 园 艺 学 报 38 卷
得到 1 条约 1.7 kb 的特异条带(图 7),与 α–微管蛋白基因部分 cDNA 序列比对,证实扩增产物确
为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cDNA 下游序列。以银耳总 RNA 为模板,参照 SMARTerTM RACE cDNA
Amplification Kit 说明书扩增得到 1 条约 600 bp 左右的特异条带(图 8),与 α–微管蛋白基因部分
cDNA 序列比对证实其为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cDNA 的上游序列。
图 7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cDNA 下游序列电泳图 图 8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cDNA 上游序列电泳图
M:Trans 2K Plus DNA marker;1:下游 cDNA; M:Trans 2K Plus DNA marker;1:上游 cDNA;
2:阴性对照。 2:阴性对照。
Fig. 7 Downstream cDNA of T. fuciformis α-tubulin gene Fig. 8 Upstream cDNA of T. fuciformis α-tubulin gene
M:Trans 2K Plus DNA marker;1:Downstream cDNA; M:Trans 2K Plus DNA marker;1:Upstream cDNA;
2:Negative control. 2:Negative control.
2.5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全序列分析
ClustalW2 比对裂褶菌(P49742)、灰盖鬼伞(XP_001837463)、双色蜡蘑(XP_001877048)、
新型隐球酵母(XP_568870)、玉米黑粉菌(XP_757368)等 5 种真菌 α–微管蛋白基因的氨基酸序
列及相应的蛋白质保守区域,发现从第 1 个氨基酸残基开始存在 1 个保守的序列:MREVISVH,对
应的密码子序列为:ATGCGNGARGTNATHTCNGTNCAY(图 9)。
图 9 5 种真菌 α–微管蛋白基因氨基酸序列比对
Fig. 9 Alignment of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α-tubulin from 5 fungi
5 期 董吉元等: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927
在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cDNA 上游扩增产物的第 176 位处找到了第 1 个 ATG,之后的序列为:
ATGCGCGAAGTTATTTCCGTGCAC,对应的氨基酸为:MREVISVH,而在第 176 位之前找不到另
外的起始密码子 ATG。由此确定上游扩增产物的第 176 位为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编码序列的起始
位点。在 cDNA 下游扩增产物第 1 248 位找到了第 1 个可能的终止密码子 TAG,在这之前找不到第
2 个可能的终止密码子(TAA,TGA,TAG),由此确定了下游扩增产物第 1 248 位的 TAG 为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编码序列的终止位点。拼接上、下游序列得到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cDNA 编码序
列全长 1 347 bp,编码 448 个氨基酸,NCBI 序列比对显示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真菌微管蛋白的氨基酸
序列相似性大于 97%。cDNA 序列与 DNA 拼接序列比对得到 DNA 序列全长为 1 962 bp,其中含有
9 个内含子,平均大小 44 bp,大部分符合 GT–AG 的剪切规则,分别位于 331 ~ 375 bp,480 ~ 523 bp,
840 ~ 881 bp,1 041 ~ 1 084 bp,1 144 ~ 1 184 bp,1 283 ~ 1 328 bp,1 446 ~ 1 486 bp,1 580 ~ 1 625 bp,
1 698 ~ 1 750 bp 处。本研究中克隆的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其 cDNA 和 DNA 全序列的 NCBI 登录
号分别为 HQ229921 和 HQ236425。
2.6 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NCBI 在线 BLAST 比对结果表明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 cDNA 与新型隐球酵母 α–微管蛋白
基因(XM_568870)有 80%的相似性;cDNA序列编码的蛋白质属于Tubulin_FtsZ超家族(superfamily)
中的 α–微管蛋白亚家族(sub-family),并具有微管蛋白发挥重要生理功能的多个核酸结合位点
(nucleotide binding site);利用 ExPASy 网站的蛋白分析软件 ScanProsite 对获得的 α–微管蛋白基因
cDNA 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在第 141 ~ 147 位氨基酸处存在 1 个微管蛋白的保守区域
GGGTGSG,该保守区域是 GTP 结合位点,此位点在 α、β 微管蛋白的聚合中起重要作用(Hesse et
al.,1987)。Pfam 在线分析预测的氨基酸序列,该序列与 pfam-A 数据库有 2 个显著的结构域家族匹
配,3 ~ 225 位氨基酸为 Tubulin/FtxZ Family、GTPase domain,262 ~ 392 位氨基酸为 Tubulin C-terminal
domain。
将银耳(ADO52181)同其它 13 种真菌 α–微管蛋白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并
用 MEGA4 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图 10),它们形成 3 个大的聚簇,其中产黄青霉、黑曲霉、粗燥
图 10 根据 14 种真菌 α–微管蛋白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Fig. 10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α-tubulin gene from 14 fungi
928 园 艺 学 报 38 卷
脉胞菌 3 种霉菌属 1 个聚簇;解脂耶氏酵母、酿酒酵母、热带假丝酵母、白假丝酵母 4 种酵母菌属
1 个聚簇;灰盖鬼伞、双色蜡蘑、毒蝇伞、裂褶菌、玉米黑粉菌、新型隐球酵母、银耳 7 种担子菌
属 1 个聚簇。在担子菌聚簇中,银耳与新型隐球酵母距离最近;而灰盖鬼伞、双色蜡蘑和毒蝇伞又
形成 1 个小的聚簇,其中灰盖鬼伞和双色蜡蘑较毒蝇伞的距离更近。
3 讨论
本研究中首次克隆了银耳的 α–微管蛋白基因,利用获得的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 cDNA 序列
检索 GenBank 数据库时,在将近 100 种同源性较高的序列中检测到相似性最高的为新型隐球酵母
的 α–微管蛋白基因(XM_568870),相似性为 80%;与双色蜡蘑(XM_001877013),灰盖鬼伞
(XM_001837411),黑曲霉(XM_001388951)等真菌 α–微管蛋白基因的相似性在 74%以上;与
其它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牛 Bos taurus ( NM_001046410)、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NM_169189)、玉米 Zea mays(NM_001175605)α–微管蛋白基因的相似性也超过 70%,证实了
α–微管蛋白基因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
α–微管蛋白基因是真核生物中重要的看家基因之一(house-keeping gene),可以在 Northern
blot、抑制差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基因芯片(microarray)和荧光定
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等分子生物学试验中作为内参基因使用。因此,本研究
中克隆的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能够作为内参基因用于银耳的分子生物学试验,同时利用它的保守
性也可以研究银耳和其他真菌的进化关系。另外,利用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启动子构建高效的
表达载体,可以进行银耳转化和基因功能研究。
References
Baldauf S L,Doolittle W F. 1997.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slime molds(Mycetozo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94 (22):12007–12012.
Fan Dong,Qin Song-bai,Piao Dong-hua,Xu Yan-li. 2008.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β1-tubulin cDNA from rice stem borer,Chilo
suppressalis(Walker). Letters in Biotechnology,4:130–135. (in Chinese)
樊 东,秦松柏,朴冬花,许艳丽. 2008. 二化螟 β1 微管蛋白基因 cDNA 序列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4:130–135.
Giannakakou P,Sackett D,Fojo T. 2000. Tubulin/microtubules:Still a promising target for new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92 (3):182–183.
Hammond J W,Cai D,Verhey K J. 2008. Tubulin modifications and their cellular functions. 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20 (1):71–76.
Hashim S,Hachinohe M,Matsumoto H. 2010.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lpha-tubulin genes in water foxtail(Alopecurus aequalis). Weed
Science,58 (2):89–95.
Hesse J,Thierauf M,Ponsting I H. 1987. Tubulin sequence region β155-174 is involved in binding exchangeable guanosine triphosphate.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62 (32):15472–15475.
Huang Nian-lai. 2000.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Tremella fuciformis. 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 (in Chinese)
黄年来. 2000. 中国银耳生产.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Koo B S,Kalme S,Yeo S H,Lee S J,Yoon M Y. 2009. Molecular cloning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α- and β-tubulin from potato plants
(Solanum tuberosum L.).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47 (9):761–768.
Li Jiang-nong,Jiang Jian-dong. 2003.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tubule and related drug research.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38 (4):311–
315. (in Chinese)
李建农,蒋建东. 2003. 微管的生物学特性与药物研究. 药学学报,38 (4):311–315.
Liu Juan,Hou Li-hua,Yang Shuang-xi,Ma Ai-min. 2007.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phase transition of arthrospores in dimorphic Tremella
fuciformis.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53 (6):737–740. (in Chinese)
刘 娟,侯丽华,杨双熙,马爱民. 2007. 环境因子对二型态银耳节孢子形态转换的影响. 武汉大学学报,53 (6):737–740.
5 期 董吉元等:银耳 α–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929
征 订
Liu Juan,Ma Ai-min,Yang Jiang-tao,Li Da-fang. 2008. Comparison of five methods for genomic DNA extraction from spores of Tremella
fuciformis. Food Science,29 (6):248–251. (in Chinese)
刘 娟,马爱民,杨江涛,李大方. 2008. 银耳芽孢基因组 DNA 五中提取方法的比较. 食品科学,29 (6):248–251.
Que You-xiong,Xu Li-ping,Xu Jing-sheng,Zhang Ji-sen,Zhang Mu-qing,Chen Ru-kai. 2009. Selection of control genes in real-time qPCR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in sugarcane.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30 (3):274–278. (in Chinese)
阙友雄,许莉萍,徐景升,张积森,张木清,陈如凯. 2009. 甘蔗基因表达定量 PCR 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 热带作物学报,30 (3):
274–278.
Shen C,Geiser D M,Royse D J. 2002.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Grifola frondosa(maitake)reveals a species partition separating eastern
North American and Asian isolates. Mycologia,94 (3):472–482.
Song L,Liu X X,Zhang Y A,Zhang Q W,Zhao Z W. 2008. The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alpha-tubulin in Monochamus alternatus.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17 (5):495–504.
Su Chun-li,Tang Chuan-hong,Zhang Jin-song,Pan Ying-jie. 2006.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isolates of Ganoderma inferred from partial β-tubulin
gene sequences. Mycosystema,25 (3):439–445. (in Chinese)
苏春丽,唐传红,张劲松,潘迎捷. 2006. 基于 β–微管蛋白基因部分序列探讨灵芝属菌株的亲缘关系. 菌物学报,25 (3):439–445.
Wade R H. 2009. On and around microtubules:An overview. Molecular Biotechnology,43 (2):177–191.
Wang S M,He J,Cui Z L,Li S P. 2007. Self-formed adaptor PCR:A simple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chromosome walking.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73 (15):5048–5051.
Yu Xiu-dao,Qu Zhi-peng,Guo Jun,Yu Xiu-mei,Huang Xue-ling,Han Qing-mei,Huang Li-li,Kang Zhen-sheng. 2008. Construction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compatible SSH cDNA library between Puccinia striiformis and wheat.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41 (5):1267–
1273. (in Chinese)
喻修道,屈志鹏,郭 军,于秀梅,黄雪玲,韩青梅,黄丽丽,康振生. 2008. 小麦与条锈菌亲和互作的差减文库构建及初步分析. 中
国农业科学,41 (5):1267–1273.
Zhang Ji-sen,Li Wei,Que You-xiong,Ruan Miao-hong,Zhang Mu-qing,Chen Ru-kai. 2007. Cloning of two house-keeping genes from Erianthus
arundinaceus and the application in cDNA microarray.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15 (4):277–283. (in Chinese)
张积森,李 伟,阙友雄,阮妙鸿,张木清,陈如凯. 2007. 斑茅两个看家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在基因芯片中的应用. 热带亚热带植物
学报,15 (4):277–283.
《新编拉汉英植物名称》
本书收集具有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或通俗常见的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真菌、地衣
名称 55 800 条。每种植物名称有拉、汉、英三种文字对照,按拉丁文字母顺序排列。书后附有英文俗名和汉名
索引。
本书可供农、林、医药、环境保护等学科的管理机构、科研单位、大学中的科技人员以及生物工程、植物检疫、
花卉园艺、新闻出版、旅游、外贸等专业的技术人员使用,也是各类图书馆典藏的重要工具书。定价:185 元(含
邮费)。
购书者请通过邮局汇款至北京中关村南大街 12 号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园艺学报》编辑部,邮编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