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回归分析在辣椒品种RAPD反应体系优化中的应用



全 文 :回归分析在辣椒品种 !#$反应体系优化中的应用!
张子学!,,侯喜林!!
(!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
摘要:以辣椒(!#$%&’( ))’’( ’()为材料,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 )*+,体系进行优化研
究。结果表明在体积为 #!-反应体系中,主要因子的优化组合是:./
0、123+、345酶、引
物、模板 ,2*等的浓度分别为 & 667-8’、#9& 667-8’、!9& :、#9;!67-8’和 <; =/;热循环程
序为:$;>预变性 6?=,$;>变性 &# @,;#>退火 ! 6?=,A>延伸 $# @,;A 个循环,最后
A>延伸 !# 6?=。通过对 ;个辣椒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证明该优化体系是稳定可靠
的。
关键词:辣椒;)*+,体系;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B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CA##(##%)#;C #;%C #D
%&’()(*+’(,- ,. &&/0(-1 !213244(52 -+/04(4 ’, !#$
!2+6’(,- 704’2) (- 7’890(-1 :8/’(5+34 ,.
!#$%&’( ))’’(
EF*2G E?HIJK!,,FL: I?H’?=!
(! *+%,)- ./0 12,3+,30 ,4 !3,# 5/)/+%&$ )6 5/3(#-$( 7)8)&/(/)+,*)9%): ;:3%&’-+’3- <)%=/3$%+0,24=M?=/
!##$%,NO?=4; ;)8’% >&%/)&/ )6 ?/&8),-,:0 <)%=/3$%+0,PK=/Q4=/ &&!##,NO?=4)
;4’3+6’:LRS?6?TK1 )*+, @Q@SK6 U?SO SOK 4?1 7V WK/WK@@?XK U4@ J@K1 ?= @SJ1Q?=/ YJ-S?X4W@ 7V !#$%&’(
))’’( ’( 3OK WK@J-S@ ?=1?Y4SK1 SO4S Y7=YK=SW4S?7=@ 7V ./0,123+,345 R7-Q6KW4@K,RW?6KW, SK6H
R-4SK ,2* UKWK & 667-8’,#9& 667-8’,!9& :,#9;!67-8’,<; =/ WK@RKYS?XK-Q ?= #!- WK4YS?7= @Q@SK6
4=1 SOKW64- YQY-K RW7/W46 U4@ ! YQY-K 7V 1K=4SJW?=/ V7W 6?= 4S $;>,;A YQY-K@ 7V 1K=4SJW?=/ V7W &# @ 4S
$;>,4==K4-?=/ V7W ! 6?= 4S ;#>,RW?6KW KZSK=@?7= V7W $# @ 4S A> 4=1 SOK -4@S YQY-K 7V KZSK=@?7= V7W
!# 6?= 4S A> ( 3OK )*+, WK4YS?7= @Q@SK6 ?1K=S?V?K1 [Q /K=KS?Y 1?XKW@?SQ 4=4-Q@?@ 7V ; !#$%&’( YJ-S?H
X4W@ U4@ @S4[-K 4=1 1KRK=14[-K(
<20 =,394:!#$%&’( ))’’(;)*+, @Q@SK6;)K/WK@@?XK 4=4-Q@?@
随机扩增多态 ,2*技术,简称“)*+,”()4=176 *6R-?V?K1 +7-Q67WRO?Y ,2*)。自 \?-H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 ] ;&
6’+ @,’+-(6+ A8--+-(6+
!
!! 通讯作者:*JSO7W 7V Y7WWK@R7=1K=YK( ^ C 64?-:OZ-_=M4J9 K1J9 Y=
收稿日期:##;C!C#<,##%C#%CD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张子学(!$%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项目(##‘a#A;,##;‘a#D<)、安徽省科技厅项目(#;#&#<$)和南京农业大学国家重
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E\####<)
!#$%等(&’’()创立以来,由于其与 )*+,、-*+,等其他技术相比,具有操作简便快速、
自动化程度高、通用性好、不受研究对象已有分子研究基础的限制、对模板 ./-需求量
小、量要求低、不接触放射性等多种优点。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遗传多
样性分析、亲缘关系鉴定(韩春艳,0((1;张凤琴等,0((1),遗传多样性分析(苏志龙等,
0((2;周利杰等,0((2)、品种(品系)鉴定(陈吉岳等,0((1)等方面,但其稳定性较差。
影响 )-,.反应体系稳定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3405、6/7,、7#8 酶、引物和模板浓度以及热
循环体系中的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等。有关 )-,.体系优化研究,虽已有一些报道(王得元
等,0((&;李先平等,0(((;安德荣等,0((&;9:;<:=等,&’’2)但都停留在宏观的经验方
面,尚未见有进行诸因子的作用大小、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因子与目标函数之间的稳定
性和数量优化研究的报道。本研究中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 )-,.反应体系进行优化,
并应用于辣椒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实践中,为提高 )-,.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开辟了新途径。
! 材料与方法
!! 材料
)-,.体系优化试验选用的凤椒 &号辣椒品种为安徽技术师范学院育成,0((0年通过鉴定的质核互
作雄性不育系 >恢复系的 *& 为模板 ./-,在初步掌握辣椒 ,?)反应体系构成和引物筛选条件的基础上,
采用扩增条带比较多的 @, -A(0引物,进行体系各方面条件优化。选用 01个辣椒品种(表 &),对筛选
出的 0B条引物具有多态性的扩增结果,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对优化体系进行验证。
表 ! 辣椒参试品种类型及其来源
7#C!: & 7DE:% #;6 F=4; FG <=#! H#=:<:% ;
!!
!#$%&’(
!!编号 品种名称 类型 来源 编号 品种名称 类型 来源
& BB&’ 长椒 西安市种子公司 &I!! 黄牛角椒 长椒 湖南农业大学
0 上海茄门 甜椒 上海农科院 &1 ’J K 1?!! 甜椒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
I 砀引 &号 甜椒 砀山县种子公司 &2 ’B K J?!! 甜椒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
1 紫甜椒 甜椒 蚌埠市科技园 &J!! 黑壳早 长椒 徐州市种子公司
2 紫簇生椒 簇生椒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 &L 苏引 2!! 号 长椒 江苏农科院
J 萧引 &号 甜椒 萧县辣椒制种基地 &B!! 奶油甜椒 甜椒 蚌埠市科技园
L 萧引 0号 甜椒 萧县辣椒制种基地 &’!! 丰县羊角椒 长椒 丰县种子公司
B 萧引 I号 甜椒 萧县辣椒制种基地 0( 农大 1(!! 甜椒 中国农科院
’ 四叶椒 长椒 寿县种子公司 0&!! 光叶簇生椒 簇生椒 凤阳县种子公司
&( 黄甜椒 甜椒 蚌埠市科技园 00!! 毛叶簇生椒 簇生椒 安徽技术师范学
&& 黄壳早 长椒 徐州市种子公司 0I 砀引 0!! 号 长椒 砀山县种子公司
&0 黄簇生椒 簇生椒 四川重庆 01 紫叶线椒 长椒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
在 )-,.体系中采用的 3405、,?)缓冲液、7#8酶均购自 7#M=#公司,引物、6/7,分别购自 @E:=F;
公司和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方法
&N0N& ./-提取 采用 ,OP等(&’’I)的 /0QR.R法,并略加改动,利用辣椒新鲜幼嫩果皮,提取过程
中省去 ,S,脱去色素,./-溶解于 7T中, K 0(U保存备用。
&N0N0 试验设计 ,?)体系优化采用二因子全实施和单个因子的试验,包括:3405与 6/7,浓度、7#8 酶
与引物浓度、./-浓度、循环次数和退火温度等研究内容,其因子水平见表 0,以上各因子在不参与优化时,
02!!的反应中分别控制在 0N2 $$F!V+、(NI $$F!V+、& W、(NI!$F!V+、J( ;4、1(次和 1(U。采取分步研究,每个
处理 0次重复。电泳无带的处理,其扩增产物为零,扩增产物为零的处理因无法参与回归运算而舍去。
J01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0L卷
表 ! 辣椒 #$%体系的因子及其水平
!#$% & ’()*+, -. )/%0+ $%1%$, *2 3456 ,7,)%8 0- !#$%&’(
因 子 水 平
9:;$&(88*$<=) &>? &>@ A>? A>@
.B!5(88*$<=) ?>C@ ?>&&@ ?>A ?>AD@
!E酶(F) ?>&@! ?>@ C>? C>@
引物(!8*$<=) ?>C ?>& ?>G ?>H
6B4(-:) C@ A? H? C&? &G?
循环量(次) A? A@ G? G@ @?
退火温度(I) AG>? A@>C AD>J G?>D GA>@ G@>D
AG>A AH>G AK>A G&>C GG>J GH>?
说明:“!”:该因子水平的所有处理组合均无扩增产物(舍弃)。
C>&>A 5;3扩增反应 扩增反应除温度梯度
5;3在 5;3 L0*8%)+ !:+.0%-) KH型上进行之
外,其余的均在 9 M 3%,%+(/ 公司生产的
5!;NC??!9型热循环仪上进行。基本的热循环
程序为:KGI预变性 & 80-,KGI变性 A? ,,
G?I退火 C 80-,D&I延伸 K? ,,G? 个循环,
最后 D&I延伸 C? 80-。&?!$反应体系,扩增
产物用 C倍 !4O 电泳缓冲液在 CG :<=琼脂糖
凝胶板上电泳,加样量 CG!$,电泳结束后,
经溴化乙锭染色 A? 80-,而后采用 F5P 08:N
0-: *2 $#*+)*+7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
C>&>G 扩增产物的定量分析 采用6B4建立标准曲线,每次扩增产物的电泳以 C@? -:6B4进行标定,
确定各处理扩增产物的产量。
C>&>@ 回归优化分析 采用曾成秋(CKJJ)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模型,因子入选标准 ’ Q ?>@,分别
建立方程,最后对入选因子进行优化分析。
C>&>H 遗传多样性的随机引物筛选 从 CC&条能够扩增产物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J条多态性和重复性
强的引物。
C>&>D 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 每个品种根据扩增条带的有无分别记为 C和 ?,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
)* Q &+%,<(+% R +,),其中 +%,为 &个品种共有的带数,+%、+,分别代表成对比较的 &个品种的总带数。
采用卢崇飞等(CKJJ)相似系数 C次成型法构建聚类图。
! 结果与分析
!&’ #$%体系优化分析
&>C>C 9:&R和 .B!5浓度的优化 首先通过对 9:&R和 .B!5浓度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表明二者之间符合 7 Q S C?J@>C R JJH>&DTC R JGH>KJT& S CDJ>?JTC& S GHA@>&T&& R H@H>GATC T&
(’ Q &D>CD)回归达极显著水平,可以用于预测和控制,通过对偏回归系数的标准化分析
表明,二者及互作对目标函数的作用大小的比较关系为:9:&R U .B!5 U二者的互作效应。
分别对 TC 和 T& 求一阶导数得方程组:
S A@H>CHTC R H@H>GAT& R JJH>&D Q ? (C)
S K&D?>GT& R H@H>GATC R JGH>KJ Q ? (&{ )
解之得:当在 &?!$的反应体系中添加 A>?@ 88*$<= 9:
&R和 ?>A?DH 88*$<= .B!5时,扩
增产物的产量达到或接近极大值(AKK>?A -:)。
从图 C中也可以看出:在 9:&R &>@ V A>@ 88*$<=和 .B!5 ?>&&@ V ?>AD@ 88*$<=范围内
均能扩增出较为一致的条带,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在此范围内,随着 .B!5浓度的增加,
扩增条带数呈下降的趋势。同时,在同一 .B!5浓度下,随着 9:&R浓度的增加,扩增条带
数呈增加的趋势。
&>C>& !E酶与引物浓度的优化 从 !E 酶与引物(5+08%+)& 因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符合 7 Q S KAC>&? R C&AC>JTC R &JDG>@T& S GC@>CHTC& S &JJ?>JT&& S A@A>?&TC T&,(’ Q CK>GA)
回归极显著,通过求一阶偏导,得极大值点的坐标(C>A?H,?>GCJK)。说明在 &?!$的反应
D&GA期 张子学等:回归分析在辣椒品种 3456反应体系优化中的应用
图 ! 不同 #$%和 &’()浓度对 *+),带型的影响
-.#/ ! 011234 56 *+), 7851.92: .6 &.1128264 35632648;4.56 51 #$% ;6& &’() .6 !#$%&’(
:<;8=28(!,’+>0 35*! % ?.6&),下同。! @ A、B @ C、D @ !$和 !E @ !F分别用 GH!B、GH$$B、GHEG和 GHEIB <<59>J
&’()处理;每种 &’()处理浓度内随编号从小到大 #$%处理浓度逐渐提高(表 $)。每个处理皆为 $次重复。
体系中有 !HE K (;L酶活性和 GHA!CD#<59>J引物时,扩增产量最高。同时,通过对偏回归
系数的标准化分析表明,二者及互作对目标函数的作用大小的比较关系为:引物 M (;L酶
M 二者的互作效应。从图 $也可以看出,在试验区间范围内,低浓度的 (;L酶,需要有
较高浓度的引物下,才能扩增出产物;在适宜的 (;L酶浓度下,引物浓度低时,仅有少量
大片段的扩增产物,且扩增产量较低;随着引物浓度的逐渐增加,扩增带数及扩增产量趋
于稳定,当引物浓度超过一定量时,扩增大片段的产量相对下降,小片段的产量相对提
高。这是由于引物浓度过高,在变性至复性的初始阶段,引物之间相互竞争,结合在同一
模板片段不同位点引物数的概率增加,导致扩增大片段的延伸受阻、产率下降,小片段的
产率相对提高。这也是 N8O65等(!DDE)和顾红雅等(!DDB)所论述的造成 )P*非特异性
扩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 $ 不同 (;L和 )8.<28浓度对 *+),带型的影响
-.#/ $ 011234 56 *+), 7851.92: ;4 &.1128264 35632648;4.56 51 (;L 26QR<2 ;6& 78.<28
! @ A、B @ C、D @ !$为从低到高 E种 (;L酶处理浓度;每种 (;L酶处理浓度内从小到大分为 A种
)8.<28处理浓度(表 $)。每个处理皆为 $次重复。
$H!HE 循环量和模板 ,’+浓度的优化 对循环量和模板 ,’+浓度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符
合 R S T ABBHIE % $$EHDGU! % EH!$CEU$ T $HEECCU!$ T GHG!G!EFU$$ T GHGECC$BU! U$,(- S !AFHED)
C$A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I卷
回归极显著,当 !极大时,循环量为 #次,模板 $%&的浓度为 ’()*+ ,-。根据标准化的
偏回归系数可知,其因子的作用大小比较关系为:循环量 .模板浓度 .互作效应。从图 (
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整个区间范围内,随着循环量的增加,扩增产物的产量和扩增条带
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当模板浓度在 /0 1 /23 ,-,循环量在 3 1 03次时,扩增带数基本相
等,但在模板浓度 23 ,-时,循环量低于 3次,无可见的扩增产物带,随着循环量的增
加,虽能扩增出产物,但扩增产物的产量低,且带数少。其原因是反应体系中模板、引物
和 4%56都可与 7-28结合,7-28为 59:酶活性不可缺少的辅助因子,由于模板浓度的过量
提高,使自由 7-28的浓度下降,因而阻碍了 ;&6$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将 7-28浓
度提高到 <<=>?@,其扩增产物及其条带数明显增加。但7-28浓度过高也会增加引物的错
配频率(安德荣等,233/,张凤琴等,233()。
图 ( 不同循环量和模板 $%&浓度对 ;&6$带型的影响
AB-C ( DEEFGH =, ;&6$ IJ=EB>FK 9H 4BEEFJF,H G!G>F ,L9HF $%& G=,GF,HJ9HB=,K
/ 1 0、’ 1 /3、// 1 /0、/’ 1 23和 2/ 1 20分别为 (3、(0、3、0和 03次循环;每种循环处理内从小到大分别为 0种
不同模板 $%&浓度(/0、(3、’3、/23和 23 ,-)的处理组合。皆为 2次重复。
2)/) 退火温度的优化 从退火温度优化拟合分析表明,在试验区间范围内,符合 ! N O
)+2P2 8 (+()’(P O #/0)3的二次曲线,其最佳退火温度为 (+)+#Q。从图 可以看出,在
试验区间内,退火温度低的情况下,主要扩增产物是一些大片段,而随着退火温度的逐渐
提高,扩增产物中大片段的比例逐渐减少,而小片段的比例逐渐增多。同时,在试验区间
范围内,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扩增条带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是由于在退火温度较低
的情况下,虽然循环体系除退火温度不同外,其余条件完全相同,然而就是因为退火温度
+2(期 张子学等:回归分析在辣椒品种 ;&6$反应体系优化中的应用
低,从变性温度 !#降到退火温度,再上升到延伸温度,所经历的时间延长,其结果引
物与模板 $%&结合和扩增产物延伸时间相对延长,导致扩增大片段产物较多,小片段很
少或没有。相反,退火温度提高,从变性到延伸所经历的时间缩短,其结果扩增产物中小
片段的比例增多,同时,由于扩增片段较小,’(或 &)碱基对比例相对增大,不同位点
的扩增产物的相对差异增大,不同片段的泳动距离差异拉大,扩增带数增多。这与刘红彦
等(*++,)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图 不同退火温度对 -&.$带型的影响
/012 344567 89 -&.$ :;840<5= 09 >0445;597 ?995?<091 75@:5;?7A;5
, B C、D B ,*分别为从低到高 *组不同的退火温度处理(表 *),每个处理皆为 *次重复;(E:阴性对照。
!! 供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F*F, -&.$分析 通过 *G条随机引物对 *个辣椒品种的 -&.$分析,共扩增出 ,GC条 $%&
带,其中 ,CH条具有多态性,说明不同的辣椒品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是很丰富的(图 H)。
图 H *个辣椒品种的 $%&采用随机引物 &I+D扩增的 -&.$条带
/012 H -&.$ :;840<5= ?@:<0405> JK ;?9>8@ :;0@5; &I+D 09 * !#$%&’( L?;05705=
*F*F* 聚类分析 *个品种的聚类结果见图 C。在聚类域值!M +FCN+时分为 N大类群:簇
生椒类型、甜椒类型和长椒类型,其中簇生椒与另外两类的遗传差异较为明显,说明簇生椒
与其他两类在起源上分化较早,长椒和甜椒相对在起源上分化较晚,它们属于 ! F ))’’( O2
的 N个不同变种,这与栽培学上的分类是完全相符的。
簇生椒的遗传多样性 簇生椒共有 个品种,其中紫叶簇生椒与其他 N种簇生椒的遗
传差异较大,光叶簇生椒与毛叶簇生椒的遗传差异最小。
甜椒的遗传多样性 甜椒又可分为 *个亚类,分别包含 H个和 C个品种。从图 C可以
+N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D卷
看出,亚类内不同品种间遗传相似性很高,而亚类间遗传差异则较为明显;这为甜椒不同
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可能性。
图 ! #个辣椒品种的遗传关系聚类图
$%&’ ! ()*+,-&,./ -0 &)*)1%2 ,)3.1%-*45%64 ./-*& # 7.,%)1%)4 -0 !#$%&’(
长椒的遗传多样性 长椒也可以分为两个亚类:长尖椒和棒形椒,分别包括 !个和 8
个品种。由于长椒类的品种分别源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地方品种,比甜椒具有更高的遗传多
样性水平。这与 9)0):,7)等(;<<)所报道结果是一致的,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长
椒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 讨论
=>?(的反应程序是基于 ?@=反应体系的。因而该反应体系的优化便是获得理想的
=>?(图谱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中从提高扩增产物的产量和稳定性出发,对辣椒 =>?(体系
中的 A个因子进行了优化处理探索。该优化体系在 B&C浓度、退火温度和循环量方面略高
于王得元等(DD;),李先平等(DDD),安德荣等(DD;)的报道。在较高的 E.F 酶浓度时,
扩增产物并不象安德荣等(DD;)所报道的出现弥散现象,只是扩增产量下降,条带数减
少。总之,在 =>?(反应体系中,B&C、+GE?、E.F 酶、引物、模板 (G>等的浓度、循环量
和退火温度等方面都存在如何优化的问题。本文仅以扩增产物的产量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优
化,与最理想的体系尚有差距。我们认为以扩增产量、清晰度和稳定性为综合目标,编制应
用程序分析软件,并引入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对人为可控因子水平进行合理量化,结合操作
程序规范化,才能使 =>?(技术更准确、更稳定,才能更好地应用于生物遗传育种研究。
结论
通过对辣椒 =>?(反应体系的 A个因子的优化分析表明,在 D!3的反应体系中,优
化组合是:B&C、+GE?、E.F酶、引物、模板 (G>等的浓度分别为 8 //-3H9、DI8 //-3H9、
;I8 J、DI#!/-3H9和 !# *&;在热循环程序中其他参数相同的条件下,采用 #DK退火 ; /%*,
#A个循环可以获得较为稳定、可靠的扩增产物。
在试验区间范围内,采用 因子或单因子的回归优化分析表明 B&C比 +GE?、引物比
;8#8期 张子学等:回归分析在辣椒品种 =>?(反应体系优化中的应用
!#酶、循环量比模板 $%&浓度及其互作效应对扩增产量及稳定性影响更大,互作效应的
影响均最小;退火温度的高低仅对扩增产量及条带数有一定影响。因此,在 ’&($反应体
系优化过程中,首先对 )*+,、引物浓度和循环量进行优化,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用本研究辣椒 ’&($优化体系,采用相似系数直接 -次成型聚类法,所得到的聚类
结果与蔬菜栽培学各论(南方本)(浙江农业大学主编,-../)的辣椒分类是一致的,这
说明采用该 ’&($体系进行辣椒遗传多样性分析是可行的。
〔参 考 文 献〕
王得元,张长远,殷秋妙,+00-1 辣椒 ’&($反应体系研究[2]1 广东农业科学,(-):+-—++
卢崇飞,高惠璇,叶文虎编著,-.331 环境数理统计学应用及程序[)]1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5.
顾红雅,瞿礼嘉,明小天等编著,-..61 植物基因与分子操作[)]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7
浙江农业大学主编,-../ 1 蔬菜栽培学各论(南方本)(第 +版)[)]1 北京:农业出版社,++.—+/0
曾成秋著,-.33 1 数理统计程序设计与使用[)]1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07—-+7,+74—+6-
&8 $’(安德荣),9:;8* 2<(程继红),9:;8* =)(成卓敏), ! #$,+00-1 >?@AB C8 DCE; FGCHI;ED HC@? ?:; G;F;? HJIJ?B CK
’&($[2]1 %&’()#$ &* +(,,-!#! .(&/0(麦类作物学报),!(-):-7—-3
L;8?;G !,(FACFC@JCD >,(F; ), ! #$,-..61 MF?JEJN?JC8 8A G;FGCA@OJHJIJ?B CK G8ACE EFIJKJ;A FCIBECGF:JO $%& J8 <@E8
[2]1 1)#$2,-#$ 3&,-4!5,0(2,!#$:.+—-00
LG@8C P>,>CHGI ’,6!)!,%&:-06—--+
9:;8 2S(陈吉岳),TJ@ (U(刘培贵),V@ 2U(付建国), ! #$,+0071 $JD?J8*@JD:J8* JDCI?;D CK 7&(-4!$$#(&DOCEBOC?)KGCE
9:J8 HB ’&($[2]1 1-# 3& 8’))#)(云南植物研究),!&(7):7/7—7/3
<8 9S(韩春艳),>@8 PL(孙卫邦),UC T)(高连明),+007 1 &8IBDJD CK *;8;?JO AJW;GDJ?B CK +(,9&)&:#$#)’0 ;&,-4#)9!)0,0
(V*O;;)HB ’&($[2]1 1-# 3& 8’))#)(云南植物研究),!&(6):6-/—6-3
T;K;HGW; X,(IICJY &,’JW;D ), ! #$,-..+1 %@OI;G ’VT( H;?Z;;8 F;FF;G O@I?JWGD(.#/0,-’5 #))’’5 T1)[2]1 <’/42,-#,
’(/):-3.—-..
TJ [((李先平),<; S\(何云昆),>@8 )T(孙茂林), ! #$,+0001 & FG;IJEJ8GB D?@AB C8 ’&($ 8IBDJD FGC?COCI J8 FC??C
[2]1 =&’4>!0 .4,) % 19(,- =-,(西南农业学报),#(-):6.—47
TJ@ %&’()#$ &* +(,,-!#! .(&/0(麦类作物学报),!(7):-—7
(JO: ],>O::@H;G? ^,-../ 1 )J8JFG;F E;?:CA JDCI?JC8 CK $%& KGCE FI8?D ZJ?: OC8?;8? CK FCIB:;CIJOD[2]1 ?’-$!,- 1-,;0 @!0!#(-4,
!(-7)://+3
>@ =T(苏志龙),SJ8 ><(殷寿华),P@ 92(吴成军), ! #$,+0061 &8IBDJD CK *;8;?JO D?G@O?@G; CK ?:; ;8A8*;G;A DF;OJ;D
A!$$#-#$2B 2’))#)!)0,0(’:JNCF:CGO;;)HB ’&($[2]1 1-# 3& 8’))#)(云南植物研究),!’(+):-3-—-34
PJIIJED U\,\@H;IJA &’,TJWR \T, ! #$,-..0 1 $%& FCIBECGF:JDED EFIJKJ;A HB GHJ?GGB FGJE;GD G; @D;K@I D *;8;?JO EGR;GD
[2]1 ?’-$!,- 1-,;0 @!0!#(-4,%:46/-—46/6
=:8* V_(张凤琴),[@ T[(徐立新),=:C@ ((周鹏), ! #$,+00/1 !:; J8KI@;8?JI KO?CGD CK ’&($ J8 C$!B D’;,)9-4# 8A ?:;
CF?JEJN?JC8 CK ?:; ;YF;GJE;8?I OC8AJ?JC8D[2]1 1-# 3& 8’))#)(云南植物研究),!((/):/75—/6/
=:8* V_(张凤琴),TJ@ U)(刘国民),=:C@ ((周鹏), ! #$,+0071 & D?@AB C8 *;8;?JO WGJ?JC8D,G;I?JC8D:JFD 8A OIDDJKJQ
O?JC8 CK D;W;GI“\]$^%U9<&”DF;OJ;D J8 C$!B(&#@JKCIJO;;)HD;A C8 ’&($ 8IBDJD[2]1 1-# 3& 8’))#)(云南植物研
究),!&(4):4/5—477
=:C@ T2(周利杰),TJ %U(李南高),S@ <(虞泓), ! #$,+0061 ’&($ 8IBDJD C8 ?:; *;8;?JO WGJ?JC8 CK <(,9!(&) :(!E,0-#F
/’0 KGCE S@888[2]1 1-# 3& 8’))#)(云南植物研究),!’(-):6.—46
+/7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