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etermination of chelerythrine in Chelidonium majusChelidonium majus by RP-HPLC

RP-HPLC测定白屈菜中白屈菜红碱的含量



全 文 :RPHPLC测定白屈菜中白屈菜红碱的含量
孙楠,于黎明
(大连市药品检验所,辽宁 大连 116021)
[摘要] 目的:建立白屈菜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甲醇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乙腈1%三乙胺溶液(25∶
75)(三乙胺溶液用磷酸调节PH至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8nm。结果:白屈菜红碱进样量在00516~05160μg线性关
系良好,r=1000,平均加样回收率(n=6)1030%,RSD12%。供试品溶液在8h内稳定,用不同色谱柱分析耐用性好。结
论: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单、专属性强,结果可靠、准确。
[关键词] 白屈菜药材;白屈菜红碱;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
[收稿日期] 20090505
[通信作者] 于黎明,主任药师,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标准研究,
Tel:(0411)84255298,Email:yuliming_007@163.com
[作者简介] 孙楠,药师,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标准及有害物质研究,
Tel:(0411)84255130,Email:snsyp@yahoo.com.cn
  白屈菜又名地黄连、牛金花、土黄连、八步紧、断
肠草等,为罂粟科植物白屈菜 ChelidoniummajusL.
的干燥全草。白屈菜多为地方用药,曾收录于《中
国药典》[1]1977年版一部,仅收载性状项,目前地方
标准也多延用1977年版《中国药典》的内容,已达
不到有效评价其质量的目的,本实验对白屈菜药材
中白屈菜红碱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虽已有
文献报道[2],但已有方法处理过程复杂,不宜作为
标准应用。本实验对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
简便易操作的检测方法。
1 仪器与试药
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公司),微
量分析天平(SartoriusBP211D,SartoriusLE244S)。乙
腈(色谱纯,德国 Merck公司)、磷酸(色谱纯,天津
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水为超纯水,其他试
剂均为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白
屈菜红碱对照品(批号111718200501)中国药品生
物制品检定所提供,自行采集白屈菜药材 C.majus
5批,安徽亳州购买1批,以上6批经大连市药品检
验所陈代贤主任药师鉴定,为C.majus。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AgilentTCC18色谱柱(46mm×
250mm,5μm);流动相乙腈1%三乙胺溶液(25∶
75)(三乙胺溶液用磷酸调节 pH至3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8nm;柱温30℃,对照品及
供试品色谱图见图1。
1.白屈菜红碱。
图1 白屈菜红碱对照品(A)和供试品(B)HPLC图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白屈菜红碱对
照品1032mg,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
释至刻度,制成对照品储备液。精密量取对照品储
备液5mL,分别置25,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
稀释至刻度,制成质量浓度分别为00206g·L-1
和00516g·L-1的对照品溶液,分别用于供试品
含量测定及线性关系考察。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细粉约05g,精密
称定,置 25mL量瓶中,加甲醇适量,超声处理 30
min(功率250W,频率33kHz),放至室温,加甲醇
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4 线性关系考察 选取00516g·L-1对照品,
分别进样1,2,4,6,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
面积。以峰面积对进样量进行回归处理,得到回归
方程Y=67658X-32344,r=1000。即白屈菜红
碱在00516~05160μg线性关系良好。
2.5 精密度试验 取00206g·L-1对照品溶液,
·8192·
第34卷第22期
2009年11月
                           
Vol.34,Issue 22
 November,2009
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连续进样6次,进样量10μL,
测定白屈菜红碱的峰面积,RSD(n=6)03%,仪器
精密度良好。
2.6 稳定性试验 取白屈菜药材(本溪 1号)适
量,按23项下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试验,分别于
0,1,2,4,6,8h,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
谱仪,测定白屈菜红碱色谱峰峰面积,结果表明样品
在8h内基本稳定,RSD(n=6)03%。
2.7 重复性试验 取白屈菜药材(本溪1号)6份,
按23项下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依照上述色谱
条件进行含量测定,白屈菜红碱的平均含量(n=6)
为0075%,RSD(n=6)18%,结果表明本方法有
良好的重复性。
2.8 回收率试验 称取同一已知含量样品6份,
每份 025g,分别精密加入白屈菜红碱储备液
(01032g·L-1)2mL,按23项下供试品溶液的
制备方法,依照上述色谱条件测定,计算回收率,
结果见表1。
表1 白屈菜红碱的加样回收率试验(n=6)
称样量
/g
样品中量
/mg
加入量
/mg
测得量
/mg
回收率
/%
平均值
/%
RSD
/%
02541 01906   04011 10199    
02515 01886   03970 10094    
02598 01949
02064
04101 10428
10300 12
02581 01936   04074 10359    
02574 01931   04063 10331    
02588 01941   04085 10387    
2.9 样品的测定 按23项下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方法,分别对3个产地6批样品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见表2。
表2 6批白屈菜中白屈菜红碱质量分数
产地 批号 质量分数/%
本溪 20080708 0069
本溪 20080709 0030
本溪 20080710 0056
朝阳 200807 0058
朝阳 200808 0057
亳州   - 0016
3 讨论
3.1 提取方法考察 考察了同一供试品,分别以甲
醇、50%甲醇和90%乙醇提取,超声处理30min和
40min的条件下白屈菜红碱的含量,最终确定以甲
醇为溶剂,超声处理30min作为提取方法。
3.2 流动相的选择 本实验曾采用乙腈01%
(25∶75)作为流动相[3],但色谱峰拖尾严重,改变流
动相比例仍未得到改善,所以改用乙腈1%三乙胺
溶液(25∶75)(三乙胺溶液用磷酸调节pH30)为流
动相,拖尾现象得以改善,分离条件好。
3.3 耐用性考察 分别采用3种不同品牌色谱柱
AgilentTCC18(46mm×250mm,5μm);资生堂
CAPCELLPAKC18MGⅡ(46mm×250mm,5
μm);DIKMADiamonsilC18(46mm×250mm,5
μm),对同一供试品中白屈菜红碱的含量进行了考
察,3种色谱柱测定结果RSD08%。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一部[S].1977:176.
[2] 左金梁,白璐,宋欣鑫,等.RPHPLC法同时测定白屈菜药材中
血根碱、小檗碱和白屈菜红碱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
2008,28(6):903.
[3] 安彩贤,杨广德,叶建涛,等.RPHPLC法同时测定小博落回中
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的含量[J].中成药,2001,23(11):824.
DeterminationofchelerythrineinChelidoniummajusbyRPHPLC
SUNNan,YULiming
(DalianInstituteforDrugControl,Dalian116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developanHPLCmethodfordeterminationofthecontentofchelerythrineinChelidoniummajus.
Method:ChelerythrinewasextractedfromthefinepowderofthecradewithdrugmethanolanddeterminedbyHPLC.Themobile
phasewasacetonitrile1% triethylamine(25∶75)(adjustedpHto3usingphosphoricacid)andthedetectionwavelengthwassetat268
nm.Result:Thelinearrangeofcalibrationcurvewas0051605160μg(r=1000).Theaveragerecovery(n=6)was1030%
withRSDof12%.Chelerythrineinthesamplesolutionwasstablein8handtheruggednesswasperfectamong3diferentchromato
graphiccolumns.Conclusion:Themethodisaccurate,sensitiveandreliable.
[Keywords] Chelidoniummajus;chelerythrine;assay;RPHPLC [责任编辑 王亚君]
·9192·
第34卷第22期
2009年11月
                           
Vol.34,Issue 22
 November,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