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昆明山海棠总生物碱诱导
小鼠淋巴瘤细胞·®基因突变的研究
刘胜学t o曹 佳t o袁 建t o黄 萍t o帅培强u o本间正充v
kt q第三军医大学 预防医学系 卫生毒理学教研室 o重庆 wsssv{ ~
u q四川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o四川 成都 ytsswt ~
v q日本国立卫生研究所 o日本东京l
≈摘要 目的 }研究昆明山海棠k× l总生物碱对小鼠淋巴瘤 xtz{≠ 细胞·®基因的影响 ∀方法 }用抽提的
× 总生物碱对 xtz{≠ 细胞进行浓度梯度染毒 o不同时间点进行单细胞微孔接种 o计数阳性集落 o测定细胞接种
效率 !相对存活率 !相对悬浮增长率和突变频率 ∀结果 }随着 × 总生物碱作用剂量的增加 oxtz{≠ 细胞相对存
活率和相对悬浮增长率均明显下降 ~在 s qt ∗ u qs ª#p t范围内可诱导细胞·®位点的突变 o诱发突变频率是自发突
变频率的 u ∗ |倍 ∀在·®位点诱发了两种不同表型的突变集落 o即大集落与小集落 o但以大集落为主 o这一现象可
能与 × 的作用机制有关 ∀结论 }× 总生物碱对 xtz{≠ 细胞具有肯定的细胞毒性与诱导基因突变作用 ∀
≈关键词 昆明山海棠 ~·®位点 ~致突变作用 ~xtz{≠ 细胞
≈中图分类号 u{x qx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vlts2s|xw2sw
昆明山海棠k× l是我国一种传统中药 o为卫
茅科雷公藤属植物 o在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湿
性关节炎 !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我室的系
统研究表明 × 水提取液有明显的凋亡诱导效应 !
致基因突变作用和可能的染色体损伤作用≈t2v o但
× 水提取液是一个混合物 o成分复杂 o有必要寻
找其有效成分 o本室进一步抽提了 × 主要成分之
一的总生物碱 o本研究报道其对 xtz{≠ 细胞·®基
因的影响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1 q1 实验用细胞株
小鼠淋巴瘤 xtz{≠v qz qu¦2·®n r p细胞 o由日本
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 ²±°¤博士惠赠 ∀用
含 ts h 马血清的 ° tyws 培养液在 vz ε ox h
≤ u条件下悬浮培养 o对数增殖期细胞的倍增时间
为 tv ∗ ty «∀
1 q2 × 总生物碱的制备
× 购自云南省医药公司 o主要成分包括生物
≈收稿日期 ussu2sz2tx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kvstsstxvl ~重庆市
卫生局青年人才科研项目资助k≤ ±usssl
≈通讯作者 曹 佳 ר¯ }ksuvl y{zxuuzt ƒ¤¬}ksuvl
y{zxuuzy ∞2°¤¬¯}¦¤²¬¤ °¤¬¯q·°°∏q¦²° q¦±
碱 o色素剂和萜类等 o其中总生物碱含量为 s q{s{ h
∗ t qx|w h ∀常规抽提总生物碱 o具体方法见参考文
献≈w o由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药理基地协助
提取和定量 o提取率为 s qvut h ∀
1 q3 ·®p r p基因型细胞的清除
在突变实验开始前 o对数增长期 xtz{≠ 细胞
在含 z qx ≅ tsp v ª#pt甘氨酸 ox qs ≅ tsp v ª#p t次
黄嘌呤 os qt ≅ tsp v ª#p t氨基蝶呤和 v qs ≅ tsp v ª#
pt脱氧胸苷的完全培养基中生长 t §后 o{ss µ#
°¬±p t离心 x °¬±o重悬于只含有甘氨酸 !次黄嘌呤与
脱氧胸苷的完全培养基 o培养 u §后更换成正常的
完全培养基培养 w ∗ z §后 o检查自发突变频率符合
°∞kzs h ∗ tvs h l o ƒkxs ≅ tsp y ∗ uss ≅ tsp yl这
个条件后备用 ∀
1 q4 剂量设计试验
与正式试验相同条件下处理细胞 o处理后 u §
内每天测定细胞浓度 o适当稀释细胞以避免过度培
养 o次日再次测定细胞浓度 ∀求算细胞相对悬浮增
殖率k ≥l为对照组的us h ∗ |s h o共设s qt o
s qux os qx ot qs ou qs ª#p t × 总生物碱剂量组 o
并设双蒸水为溶剂对照组 o乙基亚硝基脲k∞l为
阳性对照组 o终浓度 s qttz ª#pt ∀
≥k h l ≈⁄≤ ¤·§¤¼2t ≅ ⁄≤ ¤·§¤¼2uk处理组l r
#wx|#
第 u{卷第 ts期
ussv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 o¶¶∏¨ ts
¦·²¥¨µoussv
≈⁄≤ ¤·§¤¼2t ≅ ⁄≤ ¤·§¤¼2uk对照组l
1 q5 染毒与细胞毒性的测定
调整 xtz{≠ 细胞的密度为 x ≅ ts{#ptk用于
实验的培养瓶内细胞总数 tszl o加入受试物 ×
总生物碱 o使其终浓度分别为 s qt os qux os qx ot qs o
u qs ª#p t o并分别设置双蒸水溶剂对照组与乙基亚
硝基脲阳性对照组 o在 vz ε ox h ≤ u条件下处理 v
«ot sss µ#°¬±p t离心 x °¬±o弃去受试物 o并用 ¤±2
®¶液洗涤细胞 t次 o重新悬浮细胞于完全培养液中 o
并调整细胞浓度为 u ≅ ts{#pt o继续培养 ∀同时取
一定量的细胞 o以 u 个梯度进行稀释 o在 |y
孔培养板内的每个小孔中接种s qu °k每孔平均
t qy个l o每个剂量作 t 个培养板 o阴性对照作 u 个
平行板 ∀在 x h ≤ u ovz ε 条件下培养 tu §o计数每
块平板集落形成数 o求出细胞接种效率k°∞l和相对
存活率k ≥l ∀
1 q6 突变表达与突变频率的测定
剩余细胞在 x h ≤ u ovz ε 条件下继续培养 u
§o这是 xtz{≠ 细胞·®基因的最适表达时间 ∀在
表达期间 o每天计数细胞浓度 o并计算每天的细胞增
殖率k⁄≤ l o据此求算出相对悬浮增长率k ≥l与
总相对增长率k × l ∀
⁄≤ 次日细胞浓度r细胞接种浓度
受试物处理 u §后 o制备检测突变用平板和计
算平板效率k°∞ul的平板 ∀基因突变频率k ƒl检
测用平板是在 v ≅ tsp v ª#pt三氟胸苷k׃×l的存
在下 o以每孔 u sss个k每孔 s qu ≅ tsp v l数量接种
细胞 o与 °∞s细胞接种方法相同 ∀培养 tu §后 o计
数肉眼可见的集落孔数 ∀
°∞s与 °∞u平板的计数方法 }将含有 t 个或 t
个以上集落的微孔计为阳性孔 o而不含集落的微孔
计为阴性孔 ∀ ƒ 平板集落有大集落 !小集落和两
种集落都含有等 v 种情况 o要分开计数 ∀区分集落
的标准为 }大集落的大小超过微孔直径的 trw o形态
为薄层分布 ~小集落的大小在微孔直径的 trw以下 o
形态为致密块状≈x ∀
1 q7 统计学处理及结果判定
计数每块平板的总孔数及阳性和阴性集落孔
数 o按照泊松分布计算平板接种效率和 tsy 细胞内
的突变细胞数即突变频率 o用 ≥°≥≥ 软件进行总体
率与曲线拟合统计学分析 ∀受试物组的突变频率达
到自发突变频率的 u 倍或以上 o并有剂量反应关系 o
则可判定为阳性≈x ∀
2 结果
2 q1 × 总生物碱的细胞毒性反应
× 总生物碱对小鼠淋巴瘤 xtz{≠ 细胞的
毒性作用见表 t ∀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ks ∗ u qs ª#
ptl o细胞接种效率k°∞sl o相对存活率k ≥l o相对
悬浮增长率k ≥l与总相对增长率k × l均相应下
降 o其中 ≥ 与 ≥ 这两个细胞毒性指标与 ×
总生物碱染毒剂量之间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k图
tl o说明总生物碱是 × 的主要毒性成分之一 o并
显示出肯定的细胞毒性 ∀
图 t × 总生物碱对 xtz{≠ 细胞的毒性作用
≥ s q当日相对存活率 ≥ q相对悬浮增长率
表 t × 总生物碱与 xtz{≠ 细胞毒性指标之间的关系 h
分组
剂量
rª#p t
°∞s ≥ ≥ ×
× s {t qy tss qs tss qs tss qs
s qt z| qv |z qu {y qt {v qy
s qux yv qt zz qv {s qx yz qx
s qx wu qs xt qx xy qt v{ qy
t qs v| qx w{ qw w| qw u{ qz
u qs u| qw vy qs ux qz ts qz
∞ s qttz y{ qz {w qu zx qw zz qz
2 q2 × 总生物碱的致突变作用
由表 u结果可知 o随着 × 总生物碱作用剂量
的增加 o·®位点突变频率k ƒl的增加有显著性或非
常显著性差异 ∀实验中观察到两种表型的突变集落
k图 ul o即大集落和小集落 ∀无论自发突变还是
× 总生物碱诱发的突变 oxtz{≠ 细胞·®位点的
突变主要表现为大集落 o而阳性对照组 ∞诱发的
突变体主要是小集落k≥≤l ∀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的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k l是
以小鼠淋巴瘤 xtz{≠v qz qu¦2·®n r p细胞中胸苷激
酶基因突变频率为指标的基因突变试验 ∀此细胞
tt号染色体上存在着杂合胸苷激酶k·®l基因 o因此
可以检测出以耐药性为指标的进行性基因突变
k·®n r p ψ·®p r p l ∀在国内 o体外哺乳类细胞基因突
#xx|#
第 u{卷第 ts期
ussv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 o¶¶∏¨ ts
¦·²¥¨µoussv
图 u × 总生物碱诱导 xtz{≠ 细胞基因突变后产生的
小集落k左l与大集落k右l
表 u × 总生物碱对 xtz{≠ 细胞·®基因的致突变性
分组
剂量
rª#p t
第 u日细胞
接种效率r h
第 u日相对
存活率r h
突变频
率r ≅ ts p y
小集落
比例r h
× s {y qy tss qs tx{ qy ws qu
s qt {w qt |z qt vuy qstl u{ qw
s qux zu qz {v q| vws q|tl vs qy
s qx x| qy y{ q{ x|t qwul vs q|
t qs xs qu x{ qs |tu qu ul vt qu
u qs vy qs wt qy tvwv quul vs qu
∞ s qttz {| qv tsv qt wst qsul x{ qt
注 }与对照组比 tl Π s .sx u) Π s qst
变试验仅在部分情况下作为对化学物k包括食品污
染物 !药物 !化妆品和农药等l常规遗传毒性评价方
法的备选方法 o而且长期以来主要开展的是 ° ×
基因突变试验 ∀而在国际上 是一种常规遗传
毒性评价试验 o与 ° × 基因突变试验比较 o其最
大的优势是检测的突变谱广 o不仅可以检测基因突
变 o也可检测染色体改变 o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遗传毒
性评价方法≈z o{ ∀
本研究结果表明 o× 总生物碱浓度为 s qt ∗
u qs ª#pt时 oxtz{≠ 细胞的相对存活率分布为
us h ∗ |s h o说明本实验中 × 总生物碱剂量的设
置是适宜的 ∀随着 × 总生物碱作用剂量的增加 o
xtz{≠ 细胞·®位点的突变频率显著增加 o诱发突
变是自发突变的 u ∗ |倍 o并且主要表现为大集落突
变体的增加 o表明 × 总生物碱能够诱发·®位点
的突变 o而且以基因小突变为主 ∀目前一般认为 }
大 !小集落突变体是由于基因损伤的范围和程度不
同所致 o大集落突变体的基因损伤多仅局限于·®位
点k即小范围的点突变l ~而小集落突变体是由较大
范围的染色体改变k染色体断裂 !缺失 !重组或分离
异常等l所致 ∀这是·®基因突变试验能够检出基因
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两类突变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
二者加以区分的重要机理 o但关于两类集落产生的
确切机制及其意义 o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y2{ ∀
对 × 遗传毒性的研究国内外只有少量报道 ∀
汪旭等经 ° ¶¨试验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
单体互换以及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分析 o
发现 × 的水提取物及乙醇提取物均有低度基因
毒性反应 o在对细菌无明显杀伤作用的剂量下都能
诱发细菌靶基因发生碱基置换与移码突变≈{ ∀作者
前期应用 2ys细胞 ° × 位点正向突变试验也
检测到 × 水提液的细胞毒性和致突变性 o×
的剂量与 ° × 基因突变频率之间存在剂量反应
关系 o突变类型也以点突变与小缺失为主≈u ∀在本
室另一项研究 × 是否对染色体结构造成损伤中
发现 o× 在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中未表
现出明显的染色体断裂效应 o在对 v×v细胞的
研究中也获得类似结果 o仅高剂量组有染色体畸变
形成≈v ∀结合本实验结果 o表明 × 有较确切的
致基因突变效应和可能存在的染色体损伤作用 o其
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是总生物碱≈| ∀
≈参考文献
≈t 曹 佳 o ¬¦«¤¨¯ ∏¶¶¨ q昆明山海棠诱导 ∏µ®¤·等 v个细胞株
发生细胞凋亡 q科学通报 ot||| owwkttl }tty| q
≈u 刘胜学 o曹 佳 o安 辉 o等 q昆明山海棠对人白血病细胞
° × 位点的影响 q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ot||| oukul }ttv q
≈v ≠¤±ª o ≤¤² q ≤«µ²°²¶²°¤¯ ≤²°³²¶¬·¬²± ²© ¬¦µ²±∏¦¯ ¬¨¬±
²∏¶¨ v×v ≤¨¯ ¶¯ ×µ¨¤·¨§ º¬·« ¦µ¼¯ ¤°¬§§¨ o ∞¬·µ¤¦·²©
×µ¬³·¨µ¼ª¬∏° k¨√¨¯l ∏·¦«o ¬·²°¼¦¬±¦¤±§ ≤²¯¦«¬¦¬±¨ ¶o ⁄¨ 2
·¨¦·¨§¥¼ ∏¯·¬¦²¯²µƒ≥ º¬·«≤ ±¨·µ²° ·¨µ¬¦¤±§×¨¯²° µ¨¬¦⁄
°µ²¯ ¶¨q ∏·¤ª¨ ±¨ ¶¬¶ousst otykul }ttu q
≈w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q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 q上
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ot|{v quyv q
≈x ¥¨ µ¯¼ × o≠²∏±·⁄ o¤µµ¬²·· q ≤²°³¤µ¬¶²± ²©·«¨ ≥²©·
ª¤µ¤±§ ¬¦µ²·¬·µ¨ ·¨«²§²ª¬¨¶©²µ·«¨ xtz{≠ ·®n r p ²∏¶¨
¼°³«²°¤ ¶¶¤¼ q ∏·¤· ¶¨ot||z ov{{ }x| q
≈y 张建清 o张立实 o王瑞淑 q × y 细胞·®细胞基因突变试验检
测甲基磺酸甲酯的诱变性 q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ousst o
txktul }wyu q
≈z ¤¶¤°¬·¶∏ ²±°¤o¬2≥«¬«¤±ªo ·¨¤¯ q׫¨ ¨ §¨©²µ²±ª·¨µ°
×µ¨¤·° ±¨·¬± ·«¨ ²∏¶¨ ¼°³«²°¤ ¶¶¤¼ q ∏·¤±ª¨ ±¨ ¶¬¶o
t||| otwktl }uv q
≈{ «¤±ª ¬2≥«¬o ¤¶¤°¬·¶¯¨ ²±°¤o ·¨¤¯ q ≤«µ²°²¶²°¨ °¤¬±·¬±ª
±¤¯¼¶¬¶²© ≥³²±·¤±¨ ²∏¶ ¤±§ ·¨«¼¯ ·¨«¤±¨ ¶∏¯©²±¤·¨2¬±§∏¦¨§
×µ¬©¯∏²µ²·«¼°¬§¬±¨ 2µ¨¶¬¶·¤±·xtz{≠ ≤¨¯¯ ≤²¯²±¬¨¶q ∏·¤· ¶¨o
t||y ovzs }t{t q
≈| 汪 旭 o周汝敏 o严 勇 o等 q昆明山海棠遗传毒性评价 q遗
传 ot||v otxkyl }tv q
≈ts 敖 琳 o曹 佳 o孙华明 o等 q昆明山海棠诱导 2ys细胞凋
亡的初步研究 q中草药 ousst ovuktsl }|tv q
#yx|#
第 u{卷第 ts期
ussv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 o¶¶∏¨ ts
¦·²¥¨µoussv
Εφφεχτσ οφ Τοταλ Αλκαλοιδσ οφ
Τριπτερψγιυµ Ηψπογλαυχυµ Ηυτχη ον τκ Γενε οφ Μουσε Λψµ πηοµ α Χελλσ
≥«¨ ±ª2¬∏¨ t o ≤ ¬¤t o ≠ ¬¤±t o °¬±ªt o≥ ° ¬¨2 ¬´¤±ªu o ¤¶¤°¬·¶∏v
kt q⁄¨ ³¤µ·° ±¨·²© ¤¨¯·« ײ¬¬¦²¯²ª¼ o ׫¬µ§ ¬¯¬·¤µ¼ §¨¬¦¤¯ ±¬√ µ¨¶¬·¼ o≤«²±ª´¬±ª wsssv{ o≤«¬±¤~
u q≤²¯¯¨ ª¨ ²© °∏¥¯¬¦ ¤¨¯·«o≥¬¦«∏¤± ±¬√ µ¨¶¬·¼ o≤«¨ ±ª§∏ ytsswt o≥¬¦«∏¤± o≤«¬±¤~
v q¤·¬²±¤¯ ±¶·¬·∏·¨ ²© ¤¨¯·« ≥¦¬¨±¦¨ o ײ®¼²o¤³¤±l
[ Αβστραχτ] Οβϕεχτιϖε: ײ¬±√ ¶¨·¬ª¤·¨·«¨ ©¨©¨ ¦·¶²©·²·¤¯ ¤¯®¤¯²¬§¶²©·µ¬³·¨µ¼ª¬∏° «¼³²ª¯¤∏¦∏° «∏·¦«k× l ²±·«¨ ·® ª¨ ±¨ ²©
°²∏¶¨ ¼¯°³«²°¤¦¨¯¯¶q Μετηοδ : xtz{≠ ¦¨¯¯¶º µ¨¨ ¬±©¨ ¦·¨§ º¬·«·²·¤¯ ¤¯®¤¯²¬§¶²© × º¬·«§¬©©¨ µ¨±·¦²±¦¨±·µ¤·¬²±¶¤±§³∏·¬±·²
¶¬±ª¯ 2¨¦¨¯¯ º¨¯ ¶¯¤·§¬©©¨ µ¨±··¬°¨³«¤¶¨¶q׫¨ ±·«¨ ±∏°¥¨µ¶²©³²¶¬·¬√¨ º¨¯ ¶¯º µ¨¨ ¦²∏±·¨§¤±§·«¨ ¦¨¯¯ ³¯¤·¬±ª ©¨©¬¦¬¨±¦¼ oµ¨ ¤¯·¬√¨¶∏¶2
³¨ ±¶¬²± ªµ²º·«¤±§ °∏·¤·¬²±©µ¨ ∏´¨ ±¦¼ º µ¨¨ §¨·¨µ°¬±¨ §qΡεσυλτ : ײ·¤¯ ¤¯®¤¯²¬§¶²© × ks qt ∗ u qs ª#p tl¬±§∏¦¨§·® ²¯¦∏¶°∏·¤2
·¬²± º¬·« °∏·¤·¬²±©µ¨ ∏´¨ ±¦¼ u ∗ | ·¬° ¶¨«¬ª«¨µ·«¤±·«¤·²©¶³²±·¤±¨ ²∏¶°∏·¤·¬²±©µ¨ ∏´¨ ±¦¼ ²©xtz{≠ ¦¨¯¯¶q× «¨ µ¨ º µ¨¨ ·º²§¬©©¨µ2
±¨·³«¨ ±²·¼³¨¶²© °∏·¤·¬²±¦²¯²±¬¨¶o¯ ¤µª¨ ¦²¯²±¼ ¤±§¶°¤¯¯¦²¯²±¼ o¥∏··«¨ °¤¬±¦²¯²±ª º¤¶¯ ¤µª¨ ¦²¯²±¼ q׫¬¶³«¨ ±²° ±¨²± °¬ª«·¥¨
µ¨ ¤¯·¨§ º¬·«·«¨ °∏·¤ª¨ ±¨ ¶¬¶²© × q Χονχλυσιον : ײ·¤¯ ¤¯®¤¯²¬§¶²© × ¦¤± ¬¨¨ µ··²¬¬¦¬·¼ ¤±§ °∏·¤ª¨ ±¬¦ ©¨©¨ ¦·¶²± ·® ª¨ ±¨ ¬±
xtz{≠ ¦¨¯¯¶o¤±§·«¨ µ¨ °¤¼ ¥¨ µ¤±ª¨ ¬¯°¬·¬± ª¨ ±¨ °∏·¤·¬²± q
[ Κεψ ωορδσ] × ~·® ª¨ ±¨ ~ °∏·¤ª¨ ±¨ ¶¬¶~xtz{≠ ¦¨¯¯ ≈责任编辑 方文贤
蛇葡萄素体内外对小鼠
ty黑色素瘤
侵袭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刘德育 o郑宏强 o罗高琴
k中山大学 中山医学院 化学教研室 o广东 广州 xtss{|l
≈摘要 目的 }研究蛇葡萄素对
ty小鼠黑色素瘤体内外抗侵袭和转移的作用 ∀方法 }
ty细胞由尾静脉注
入 ≤xz
ry小鼠体内建立实验性肺转移模型 o蛇葡萄素以 v个剂量从接种瘤细胞前一天腹腔给药 o连续 t{ §o于停
药后第 u天观察肺转移瘤灶数 ∀
ty细胞经蛇葡萄素处理 v §o用具有聚碳酸酯和重建基底膜k ¤·µ¬ª¨ l¯的 ×µ¤±2
¶º¨¯¯小室侵袭模型 o研究药物处理后细胞侵袭 !趋化运动 !粘附能力的改变 ∀结果 }剂量为 txs ouss ouxs °ª#®ªp t
的蛇葡萄素可抑制小鼠肺转移瘤灶形成 o与溶剂对照组比 o抑制率分别为 vs q|z h ows qx{ h oyt qty h k Π s qsxl
∀经 us ows o{s Λ°²¯#p t各浓度蛇葡萄素处理后 o对
ty细胞侵袭人工基底膜的抑制率分别为 vy qsy h ox| q
x{ h oz| qs| h k Π s qstl ~对细胞的趋化运动抑制率分别为 xt qx| h oxy qxt h oyy qzx h k Π s qstl ~显著降低
ty
细胞与基质成分层粘连蛋白 !纤维粘连蛋白及 ¤·µ¬ª¨¯的粘附作用 ∀结论 }蛇葡萄素具有抑制黑色素瘤的侵袭和
转移的作用 ∀
≈关键词 蛇葡萄素 ~
ty小鼠黑色素瘤 ~抗侵袭和转移
≈中图分类号 u{x qx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vlts2s|xz2sw
肿瘤侵袭是指恶性肿瘤细胞离开原发生长部
位 o突破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屏障 o侵犯毗邻
≈收稿日期 ussu2s|2s|
≈基金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kusstszyul
≈通讯作者 刘德育 ר¯ }ksusl{zvvtwzy ∞2°¤¬¯}¯¬∏§¼ ª½2
¶∏°¶q¨§∏q¦±
的正常组织 ∀而转移即恶性肿瘤细胞借助血管 !淋
巴管等途径 o在远离肿瘤原发生长部位的器官内形
成继发瘤的过程≈t ∀肿瘤侵袭及转移是肿瘤病人治
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o很大一部分肿瘤病人在初治时
已有微小的或潜在的转移病灶 ∀为了能彻底治愈癌
症 o控制肿瘤侵袭和转移是关键 ∀目前虽有一些抗
#zx|#
第 u{卷第 ts期
ussv年 ts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 o¶¶∏¨ ts
¦·²¥¨µous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