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dvances in studies on pharmaceutics of daidzein

大豆苷元药剂学研究进展



全 文 :中草焉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9期2008年9,el·1429·
些农物上已有成功的例子。但在药用植物生产中,还需做大
量的研究工作。
(2)药用植物虫害的生物防治:①以虫治虫:引入或人工
大量繁殖害虫的天敌,通过寄生或捕食的方法防治害虫。寄
生性昆虫主要以寄生蜂为多,包括赤眼蜂、蚜央蜂等,如绒央
蜂寄生地黄拟豹纺蛱躲幼虫等.取得较大成功。捕食性天敌
昆虫,经常利用并取得成功的有瓢虫、草蛉、食蚜蝇、蚂蚁、食
虫蝽象、步行虫等。要达到以虫治虫的效果,就应注意保护和
利用好当地自然的天敌昆虫,也可通过人工繁殖和释放天敌
昆虫,或者从外地引入天敌昆虫增加防治效果。②微生物治
虫:用于治虫的微生物种类较昆虫多,包括细菌、真菌和病
毒。细菌方面,如苏云杆菌(BT)及其变种可防治鳞翅目22个
科和鞘翅目拟步甲、象鼻虫及膜翅目叶蜂科等80多种害虫,
金龟子乳状杆菌主要防治地下害虫蛴螬挤蜡等50多种金龟
子幼虫。目前国内有数十家企业在生产该类生物农药。真菌
方面,如绿僵菌可防治蚜虫、金龟子、鳞翅目幼虫、蝽象等;虫
霉菌可防治同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半翅目、膜翅目、脉翅
目、毛翅目、缨翅目等害虫。病毒为专性寄生,病毒感染害虫
后,核酸先进入寄主细胞,利用寄主细胞物质,进行复制病毒
粒子而繁殖,最终导致昆虫死亡。如应用桑毛虫核多角体病
毒防治桑毛虫等。③原生动物治虫:其原理是筛选与昆虫有
共生、共栖、寄生等关系的原生动物,经人工培养大量繁殖
后,施人土壤,使昆虫致死.可使昆虫致病的原生动物主要
有微袍子虫、鞭毛虫、变形虫及球虫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
杀虫剂主要是微孢子虫制剂。它们致病性强,可在短时间内
造成昆虫肠道破损及败血症后而致死。目前主要应用于鳞翅
目害虫的防治。④昆虫性激素治虫:利用昆虫的性激素引诱
异性昆虫于诱捕器中,并用一定方法将其杀死.在应用此法
时,要有足够数量的诱捕器。
6结语
无公害药材栽培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药用植物种类,因
地制宜地确定轮作,问套作、复种等栽培制度,可在有限的土
地上提高当地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因增加了生物的多样
性,从而使这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增
多,最终提高该系统自净力,减少药材基地农业污染,生产出
优质、高产、低耗、无污染的药材,为人类健康服务。无公害药
材栽培还使农田营养、耕层结构得以改善,避免或减少土壤
恶化.合理调节和保护现有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壤生产力,
实现药材的全面增产,并为持续增产创造条件。无公害药材
栽培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
提高药材品质,有利于良性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土壤
的综合生产能力。并保护持续生产力。
大豆苷元药剂学研究进展
钱一鑫,何霭,李洪庆,康冀川
(贵州大学贵州省生化工程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大豆苷元是广泛分布于豆科植物中的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强的心血管系统作用,具有多种保健和药
理作用,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医药和食品界的广泛重视.综述了大豆苷元的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药物动力学和制剂学4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进一步认识、开发、利用大豆苷元类物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苷元;药剂学;生物利用度
中圈分类号:R9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8)09—1429-06
Advancesinstudiesonpharmaceuticsofda dzein
QIANYi—xin,HEJun,LIHong—qing,KANGJi—chuan
(ResearchCenterofBiochemistryEngineeringofGuizhouProvince,GuizhouUn 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
Keywords:daidzein;pharmaceutics;bioavailability
大豆苷元(7,4’-二酚羟基异黄酮,daidzein)又称葛根黄
豆苷元、大豆黄酮、黄豆苷元或大豆素,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
如葛根中,1972年由我国药物工作者合成,是异黄酮类化合
物的一种,已被广泛用于药品、食品补充剂和化妆品等。现代
药理学研究表明,大豆苷元具有抗肿瘤、心脑血管保护、雌激
素和抗雌激素样作用、抗骨质疏松、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力
及影响内分泌系统等多种药理作用,受到国内外医药和食品
行业的广泛重视。但是,大豆苷元结构中含有两个酚羟基,其
水溶性和脂溶性均较差。存在很强的首过效应,导致IZl服吸
收生物利用度很低,这些因素限制了大豆苷元在临床上的广
收稿日期:2008—04—07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工业攻关项目[黔科合GY字(2007)3026]
作者筒介:钱一鑫(1982一).女.贵州清镇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药物新制剂与新剂型研究.
Tel;(0851)8297499E—mail,qianyixin@gmail.com
万方数据
.1430· 中革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9期2008年9月
泛使用。因此,如何改善大豆苷元的这些缺点,制备口服生物
利用度高、用药量低的高效、强效、长效制剂已成为近年来药
剂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对大豆苷元的理化性质、生
物药剂学研究、药动学研究及制剂学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1理化性质
大豆苷元为异黄酮化合物Ⅱ],在空间上为平板结构(图
1),分子堆砌紧密;大豆苷元在7、47位有2个酚羟基,可形成
分子间氢键。因此,晶格的排列和氢键的形成使得大豆苷元
的分子间作用力增大,这是其熔点高、脂溶性和水溶性均较
差的两个重要原因。但本课题组研究发现大豆苷元溶于乙
腈、正辛醇、石油醚、丙酮等溶剂。大豆苷元是一个二元弱酸,
PKa值分别为7.77和9.74,固有溶解度值为1.23×10-3
mol/L,当溶液pH<3时,溶解度略有增大I当溶液的pH在
3.O~6.5时,溶解度变化不大;当溶液的pH在6.5~8.0时,
大豆苷元的溶解度有所增大I当pH>8时,大豆苷元的溶解
度显著增大[21。Mariusz等‘钉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了大豆
苷元在pH2.O、pH7.5水溶液和25mmol/LNa2C03水溶液
(pH10.6)中的相对溶解度分别为(2.7±0.4)%、(2.4士
0.2)%和100.o%。此外,葛月宾等[‘]测定了大豆苷元在水中
的溶解度为8.57/ug/mL,而将其制备成羟丙基一p环糊精包
合物能使其溶解度提高到13.68mg/mL。另有报道,大豆苷
元与弱碱溶液形成钠盐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到2g/L。
圈l大豆苷元化学结构式
Fig.1Chemicalstructuresofdaidzein
2生物药剂学研究
2.1吸收:大鼠ig7.9tumol/kg大豆苷元和大豆苷后,采用
HPLC法监测其代谢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几分钟后在血浆中
就检测到了大豆苷元的代谢物。这表明,大豆苷元已经被吸
收,而大豆苷未被吸收。此外,采用大鼠幽门结扎手术等在体
试验方法,考察大豆苷元在胃中的吸收机制,以pH2.0、10.6
的大豆苷元溶液ig给药,结果大豆苷元在不同pH环境中的
吸收无显著差异,故大豆苷元在大鼠胃中的吸收是非pH依
赖型的吸收机制[3]。
Paola等哺3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法考察大豆苷元在大鼠小
肠中的吸收情况。在实验浓度范围(25、50、80tumol/L)内,大
豆苷元被组织吸收的总量(约为10%)与黏膜中大豆苷元浓
度呈线性相关;6%的大豆苷元从小肠部位被吸收;与葡萄糖
醛酸苷键合的大豆苷元总量约占大豆苷元总吸收量的6%,
大豆苷元键合能力大小与黏膜中大豆苷元质量浓度呈反比。
结果表明,大豆苷元在大鼠小肠内仅存在一种被动、非饱和
的吸收机制.此外,研究还发现大豆苷元在小肠下段的吸收
量明显高于小肠上、中段的吸收量,这主要是由于大豆苷元
与小肠上、中段的组织选择性较低而造成的。
2·2分布:大豆苷元iv或ig均可在大鼠、家兔及狗体内均呈
现线性一级动力学特征,其分布广且快,主要分布于心、脑、
肝等血流丰富器官,在各组织中的分布以肾、血浆、肝及脾脏
较高,皋丸、心脏、肌肉次之。脑组织AUC值与血浆类似,提
示大豆苷元较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7].大豆苷
元在体内不易蓄积,无代谢饱和现象。
姜铁夫等n1制备合成了大豆苷元衍生物4’一氧代乙酸一7一
羟乙氧基一大豆苷(DZl8),采用HPLC法研究了DZl8iv后小
鼠体内的脏器分布规律.对DZl8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进行了
考察。实验结果表明,给药剂量60mg/kg180rain能测出组
织中最小药物浓度,药物在小鼠体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
心、脑、肝等脏器,其次为血浆、肾、脾、肺和胃,这可能与其具
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直接相关;各组织中药物消除的速
度以脾、心、胃、肺较快。该药主要分布在心、脑、肝等血流丰
富的器官,脑中AUC值和血浆类似,提示该药较易通过血脑
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血浆蛋白结合
率,测定结果表明,在实验的3个质量浓度水平下,DZl8的
血浆蛋白结合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小鼠血浆平均蛋白结
合率为(32.21士4.82)%,可见DZl8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较低。
2.3代谢:目前关于大豆苷元的代谢研究还较少,主要是通
过体外排除的代谢产物形式来推断大豆苷元在体内的代谢。
根据现有研究结果,大豆苷元进入体内后,除了部分以原形
排出外,吸收入血浆的大豆苷元还通过羟基与葡萄糖醛酸或
硫酸结合成酯而进行代谢。
Roger[91考察了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
情况,单剂量ig大豆提取物(含大豆苷元77tamol/kg,染料木
素74ttmol/kg),采用HPLC法测定大豆苷元、染料木素、雌
马酚(大豆苷元胃肠道微生物降解终产物)和4一乙基酚(染料
木素胃肠道微生物降解终产物)在血液和尿液中的浓度。大
豆苷元在血浆中的达峰浓度为(9.5±0.71)t-mol/L,约为染
料木素的两倍,达峰时间为2h。在2~lfih,大豆苷元的血药
浓度下降32%,而染料木素的血药浓度几乎没有变化。15h
时,大豆苷元与染料木素的血药浓度无显著性差异。48h后
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在尿中的排泄量分别为(17.4士1.2)%
和(11.9士1.I)%。雌马酚在尿中的排泄量为大豆苷元的
(5.05=1.5)%。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在粪便中的排泄量分别
为(2.3士0.5)%和(3.4-/--0.4)%.可见,大豆苷元的生物利
用度高于染料木紊,可能的原因是大豆苷元对抗胃肠道微生
物降解的能力更强。
Heinonen等[10]考察了大豆苷元在人体中的代谢情况,
采用GC—MS方法对尿液中大豆苷元代谢物进行分析,遂提
出大豆苷元的代谢途径(图2)。
Peng等nu以人肝微粒体为模型研究发现大豆苷元单羟
基化物主要是通过人体CYPlA2代谢产生的,实验得到的米
氏方程动力学参数符合一室酶动力学模型。此外,Kathrym
等[12]通过体外人肝微粒体模型试验发现大豆苷元在人体肝
脏中代谢是CYPlA2起主导作用。
2.4排泄:目前的研究表明,进入血液循环的大豆苷元主要
万方数据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9期2008年9月
’.虬^三羟■鼻■一
I
/ \
。联k:Ⅵk
7,I;1---羟基鼻■奠 z:●J”一·.雹羟l卜}甲‘击■
安■■
I
”L二羟誓=量异■■
监●■ ‘t7一~三屈誓异黄■
I
jIl 墨。》
7^●L三羟誓鼻鼻一
rS,一-=JYj--t鼻■■
围2大豆苷元代谢途径
Fig.2Proposedmetabolicpathwayofdaidzein
以原形和其代谢物的形式从尿液和粪便排泄。Tanja等m3分元硫酸酯的表现消除tl/2[(3.94-0.5)hi要比直接用大豆苷
别给FischerF344大鼠ig大豆苷元(100mg/kg),96h后收
集大鼠尿液和粪便,采用HPLC法测定原药及其代谢产物来
考察该药在大鼠体内的排泄情况。结果发现,在雄性大鼠尿
液中检测到了大豆苷元及葡萄糖醛酸苷和其硫酸酯,而在雌
性大鼠尿液中仅检测到了大豆苷元及其葡萄糖酸苷。雄、雌
大鼠尿液中的大豆苷元排泄总量均小于给药剂量的10%。粪
便排泄是大豆苷元的主要消除途径。少量大豆苷元代谢物雌
马酚是经粪便被排除体外。大豆苷元及其代谢物从尿液和粪
便中的消除半衰期(£-/z)小于12h;给药36h后,大豆苷元在
尿液和粪便中的浓度低于检测限,表明被吸收的大豆苷元以
原药及其代谢物形式经尿液被快速排泄。
Katherine等[1‘]初步研究了大豆苷元在家猫体内的排泄
情况。分别给2只禁食12h的雄性家猫大豆提取物片剂(含
大豆苷元9.41rag/g),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尿样进行
分析。结果表明,80.7%的大豆苷元在尿排泄物中以其葡萄
糖醛酸苷或硫酸酯的形式存在。大豆苷元的平均总排泄量为
0.80mg.即有8.5%的大豆苷元经尿液排出体外。
12名健康受试者户口大豆苷元(o.6mg/kg),采用LC—MS
法对所采集的尿液进行分析,用硫酸酯酶计算得到的大豆苷
元硫酸酯计算得到的(5.7士0.08)h短。大豆苷元葡萄糖醛
酸苷的表观消除tl/z为(3.8士0.4)h。
3药动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药物体内外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大豆苷
元广泛的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使得大豆苷元药物动力学研
究得到进一步深入。
采用ESI—MS—MS法研究大豆昔元在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1“。将大豆苷元溶解于含2.o%
聚山梨酯80、0.5oA甲基纤维素的混合水溶液中,采用po、SC
两种给药途径(3mg/kg),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f一2.0、
0.25h;C。。49.6、1120.0ng/mLltl/22.3、5.3hIAUCo一舶
275.0、1206.5ng·h/mL}AUCo⋯2753、1210.4ng·h/
mL,两种给药途径的相对BA为22.7%。
仇峰等嘲考察了剂型对大豆苷元及其代谢物大豆苷元-
7—0一葡萄糖醛酸苷药动学的影响,给大鼠ig大豆苷元溶液剂
和混悬剂两种制剂,采用LC—MS—MS法测定血药浓度,主要
药动学参数(溶液剂和混悬剂)分别为:大豆苷元f一0.46、
5.00h,C~601.1、127.3pg/mL,绝对BA12.8%、6.1%I大
豆苷元-7—o-葡萄糖醛酸苷C一3000、192.6gg/L,大豆苷绝

℃≯孙●9》‰
‰坠\跗逸‰
迦吣坠佃强
万方数据
·1432· 中草焉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9期2008年9月
对BA47.o%、12.2%.这表明大豆苷元溶液剂的口服吸收要
比其混悬剂的口服吸收效果好。
姜铁夫等[171还研究了DZl8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采用大鼠颈iv(10、20、30mg/kg)和igDZl8(80mg/kg),按统
计距方法计算得到。ig的绝对BA为21.95%,DZl8口服吸收
较大豆苷元有所提高,但提高不大,可能是受胃肠道酶及吸
收的影响l大鼠经肝门静脉给药DZl8(10mg/kg)后,绝对BA
为82.01%。其药动学行为表现为类似口服药物的一级吸收
过程,这可能是由于药物与肝脏的结合作用所致,DZl8注射
液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后,不能立即进入体循环,而是与肝
脏结合,经生物转化等多种作用后逐步释放人体循环,这种
释放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由于药物短时冲击剂量而
造成酯饱和也是肝脏首过效应的重要原因。
王淑君等[1。]考察了自制大豆苷元衍生物7,4’一二氧代醋
酸大豆苷元(DZC)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给大鼠iv
(15、25、35mg/kg)和igDZC(120mg/kg),分别测定并计算
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ivDZC的药时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
型特征,其tl/彻分别为(42.65士9.34)、(46.96士5.59)、
(82.18士28.17)rain;小、中剂量DZC药时过程符合线性动
力学,但大剂量为非线性动力学。该药口服吸收符合一级动
力学,tl/2Q.)为(10.16士1.89)rain,tl/2U。)为(46.28士7.92)
rain,提示该药吸收、消除均很迅速。大鼠经ig、颈iv交叉给药
后,绝对BA为38.66%,iv符合双室模型特征,而ig给药呈现
单室模型特征,由于吸收速率常数与a值比较接近,所以ig给
药后药物浓度一时间曲线很难分辨出双隔室模型特征。
20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户。大豆苷元(150rag)后,采用
HPLC法测定其血药浓度,主要药动学参数:tl,2(3.863士
0.983)h,几。(192.261士115.077)gg/L,f一(0.900士
0.409)h,AUCo—12(490.839±162.855)pg·h/L,AUCo一。
(535.279士163.190)Pg·h/L,提示大豆苷元口服吸收、消
除迅速,与前述动物实验结果一致口】。
S∈bastien等[19]采新颖、灵敏的ELISA法测定两种大豆
异黄酮胶囊中大豆苷元的血药浓度和尿药浓度。结果表明,
大豆苷元的尿药曲线在12h达峰,24h内有65%的大豆苷元
被消除,两制剂大豆苷元的表观分布容积(Vd)/F分别为
61.8、53.81;血浆消除率(C1)/F分别为4.85、4.541h~。
Kenneth等伽3研究了加标记有13C同位素的大豆苷元
(O.4mg/kg)在16位绝经女性体内的药动学过程,采用MS
方法测定血药和尿药浓度。血浆中”C同位素大豆苷元的主
要药动学参数:C。7.4h,Vd/BA为336.25L·C1为30.09
L/h,tl/z7.75h。大豆苷元在尿中的平均回收率为30.1%。
Ekasin等[2¨采用HPLC法研究了加单剂量大豆提取物
胶囊(大豆苷元t染料木素=7.79t22.57)在12名绝经妇女
中大豆苷元的药动学行为,得到药动学参数:C一96.02ng/
mL,AUCo一”1110.94ng·h/mL,AUCo一。1211.93ng·h/
mL,tm.6.25hIfl/26.67h.
4制剂学研究
目前国内外上市的大豆苷元制剂仅有大豆苷元片剂和
胶囊两种,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但口服剂
量大,在体内吸收缓慢,7~14d才能显效,口服生物利用度
低,因此如何改善这些缺点成为了下一步制剂研究的重点。
目前对大豆苷元水溶性衍生物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如半合
成大豆苷元衍生物的溶解度和药理作用较大豆苷元有所提
高,具有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脑及冠脉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
等作用。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图3)是开发大豆苷元的新
剂型,如固体分散物、包合物、研磨混合物、纳米粒、微球、半
固体骨架胶囊剂、前体药物等。
载体介导方法
(纳米粒、微球、固体分散体等)
药物包合物
(环糊精包合物)
药物结构修饰
(配合物等)
(潘溶、乳化等)
图3大豆苷元剂型改造的策略
Fig.3Alternativepproachesfordaidzeinformulation
4.1前体药物:前体药物将一种具有药理活性的母体药物
导人另一种载体基团形成一种新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在人
体中经过生物转化,释放出母体药物,这些化合物大多成复
盐形式存在,是常用的剂型设计手段之一。通过对大豆苷元
结构中引入羧基等官能团,使之易于成盐以提高药物的水溶
性,并维持甚至增强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活性。姜铁
夫等[22]采用半合成的方法在大豆苷元结构中引入羧基,得到
大豆苷元衍生物DZl8,属于一类新药,其水中溶解度较大豆
苷元提高近l倍 由于结构中导人羧基,成盐后溶解度提高的
幅度大。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脑缺血、跳台等实验,考察了
DZl8的药效,结果表明DZl8具有扩张脑血管、提高脑供血
量,增强学习记忆的药理作用,并具有毒性低的特点,对心脑
血管作用明显.
仇峰等[23]为提高大豆苷元的溶解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参考了terbutaline前体药物的设计思路,对大豆苷元进行结
构改造,使7位羟基成酯,阻断其首过代谢,期望能从根本上
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采用三光气与吗啉、二甲胺、哌啶及乙基
哌嗪等反应生成相应的氨基甲酰氯,再与大豆苷元反应成
酯,合成了4个新的大豆苷元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结构均经
1H—NMR、”C—NMR和MS确证。采用常压耐缺氧试验对目
标化合物的药理活性进行评价,4个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抗缺
氧活性.
刘谦光等[2‘]为改善大豆苷元的溶解性,解决临床应用中
存在的问题,利用磺化反应对大豆苷元进行结构修饰和改
性,合成出新的水溶性大豆苷元磺化物4’,7一二羟基异黄酮.
磺酸钠,该大豆苷元磺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5g,比大
豆苷元溶解度增加数千倍,药理实验证明其抗缺氧和抗缺血
作用优于大豆苷元。
万方数据
中草焉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9期2008年9月·1433·
4.2微球和纳米粒:葛月宾等[2阳采用壳聚糖为囊材,以球面
对称设计一效应面法优化处方,采用乳化交联技术制备了大
豆苷元壳聚糖微球注射用制剂,并考察了大豆苷元壳聚糖微
球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行为。体内外实验研究发现,大豆
苷元在大鼠体内的滞留时间为35d.生物利用度39%.这表
明,注射用大豆苷元壳聚糖微球是一种有效的异黄酮长效释
药系统.
赵鹏等口们采用超声分散法制备大豆苷元固体固体脂质纳
米粒的混悬液,然后采用喷雾干燥法将其制成干燥的、可再分
散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得的大豆苷元固体脂质纳米粒在混
悬液中为球形粒子,平均粒径约为280Ill,喷雾干燥后得到的
纳米粒仍为球型,分散后的粒径与喷干前相比有所增大,平均
粒径约为720nm,稳定性较好}经溶出度试验可知大豆苷元固
体脂质纳米粒与大豆苷元相比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4.3环糊精包合物:葛月宾等H]采用溶液搅拌法制备大豆
苷元一羟丙基一}环糊精包合物,制得的包合物中大豆苷元量
为6.76%,经差示热分析和热重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
衍射分析鉴定证实形成了大豆苷元包合物,并达到了增加药
物溶解度的目的,提高了其水溶性。
4.4 固体分散体:汤丽娟等[z]以乙醇为溶剂,采用溶剂蒸发
法制备了大豆苷元一聚维酮(PVP)共沉淀物。经X衍射分析
和偏光显微镜观察,表明形成共沉淀物所需的PVP比例应大
于5。1.体外溶出度试验表明,共沉淀物可以显著提高大豆
苷元的体外溶出度。共沉淀物(大豆苷元与PVP比例为1t
10)制成片剂后,在1h内,90%以上的大豆苷元释放于蒸馏
水或人工肠液中。蔡玉珉采用乳糖共研磨法提高了大豆苷元
的溶出度。研磨物腔囊在2h的溶出度为15%左右,是原药胶
囊剂的3~4倍。郑俊民制备了大豆苷元一poloxamer共沉淀
物,当大豆苷元量为10%时,其体外溶出度为70%左右。
4.5其他:宋扬等Czs]采用熔融法制备大豆苷元半固体骨架
胶囊,比较不同载体材料聚氧乙烯、硬脂酸酯、泊洛沙姆、聚
乙二醇4000,不同含药量(2%、4%、6%),表面活性剂聚山梨
酯80不同用量(15%、20%、25%、30%)对其体外溶出度的影
响,并与市售胶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溶出度较优的选择为
采用硬脂酸酯为载体,含药量为2%,聚山梨酯80用量20%,
所制胶囊体外溶出速率快于市售胶囊,半固体骨架技术能够
提高难溶性药物大豆苷元的体外溶出度。
Liu等[2钉采用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制备了大豆苷元pH.
热敏两亲性凝胶剂,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降低药物的突
释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忽略水凝胶的溶胀或皱缩作用,从
pH一热敏两亲性凝胶剂中释放出来的大豆苷元的释药动力学
呈假零级释放特征,能够有效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5结语
大豆苷元现有制剂有普通片剂和胶囊剂,其口服生物利
用度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其较差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所致。
因此利用现代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对大豆苷元制剂进行剂
型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国虽对大豆苷元的新
剂型尤其在口服剂型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目前上市的
新剂型不多,这表明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难题有待解决。
另外,已研究的大豆苷元口服制剂虽种类繁多,但是其
口服BA低的难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且存在重复研究和研
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在作为新剂型设计理论依据的生物药剂
学上,也需大力研究.如对大豆苷元体内药动学过程以及作
用机制的研究目前还很薄弱,明确大豆苷元的吸收机制和在
体内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以及体内代谢的情况等,才能设计
合理的剂型,从根本上解决该药物吸收差的同题,提高其临
床疗效,发挥其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姜铁夫,康万军,杜妙,等.葛根黄豆苷元衍生物的合成及
理化性质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6,22(3):228—230.
[2]王国清,代旭东,周润亚.葛根黄豆甙元的溶解度和电力常
数的测定[J].沈阳药学院学报,1992,9(3)t161—163.
[3]MariuszKP,Piskula.JunY,eta1.Daidzeinandgenistein
butnotheirglucosidesarabsorbedfromtheratstomach
口].FEBSLett,1999.447:287—291.
[4]葛月宾,陈大为.谢莉萍,等.大豆苷元一羟丙基一}环糊精包
合物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4):2039—2041.
[5]QiuF,ChenXY,SongB,eta1.Influenceofdosageforms
ollpharmacokineticsoIdaidzeinanditsmainmetabolite
daidzein一7一O—glucuronideinrats[J].ActaP乜zrmacolSin,
2005,26(9):1145—1152.
[6]PaolaF,DanielaE。AngelsS,et耐.Daidzeinisabsorbedby
passivetransportinisolatedsmallintestineofrats[J].
NutritRes,2006,26:284—288.
[7]王本杰,袁桂艳,刘焕君.等.HPLC测定血浆中黄豆苷元浓
度及其人体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8):
1422—1424.
[8]姜铁夫,陈济民,佟志清,等.4’一氧代乙酸一7一羟乙氧基一葛根
黄豆苷元的小鼠体内分布研究口].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
3(4):237—239.
[9]RogerAK.Daidzeinconjugatesrmorebioavailsblethan
genisteinconjugatesinrats[J].AmJClinNutr,1998·68
(Suppl)I1496S-1499S.
[10]Satu—MaaritH,AnttiH,KristiinaW,打 1.Metabolismof
thesoyisoflavonesdaidzein,genisteina dglyc teininhuman
subjects.Identificationofnewme aboliteshavinganintact
isoflavonoidskeleton[J].JSteroidB ochtmMolecBio/,
2003,87l285-299.
[11]PengWX,WangLS。LiHD,甜a1.Evidenceforthe
involvementofhumanlivermicrosomesCYPlA2inthemono-
hydroxylationofda dzein[J].ClinChimActs,2003。334i
77—85.
[12]KathrynMA。ElaineM,DianneF.Metabolismfthe
soyabeanisoflavonedaidzeinbyCYPlA2andthextra—
hepaticCYPsIAland181affectsbiologicala tivityEJ].
BiachvmPhanmaco/,2006,72I624—631.
[13]TanjaB,ThomasC,WolfgangD.Dispositionandbiotrans—
formationofthestrogenicisoflavonedaidzeininrats口].
ToxicolSd,2001,62:205—211.
[14]KatherineMB,PhilipDP,ClaudiaEU,eta/.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in otheabsorptionofge isteinandaidzeinby
domesticcats(Feliscatus)D].JNutrit.2006,136l2004S-
2006S.
[15]SusanRS.CarolynOC,PatriciaAW,etaL.Urinary
pharmacokineticsoftheglucuronidea dsulfateconjugatesof
genisteinand aidzein[J].CancerEpidemiolB taPrey,
2000,9l413-419.
[16]LarryMM。AniBS,HeatherAH,矗a1.Determinationof
ratoralbioavailabilityofsoy—derivedphytoestrogenausingan
automatedon-columnextractionpr cedureandelectrosprsy
tandemITlaSSspectrometry口].JChromatogrB.2003,796t
71—86.
[173姜铁夫.陈济民,王永华,等.葛根一47一氯代乙酸一7一羟乙氧
基一黄豆苷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3,12(2):81-83.
[18]王淑君,张品,孙辉,等.葛根一7.4’.二氯代醋酸黄豆苷
元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4。21(3)I1.3.
万方数据
·1434·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9期2008年9月
S6hastienV,KarineT,VirginieB,eta1.Bioavailabilityand
urinaryexcretionofisoflavonesinhumansl Efleetsofsoy—
basedsupplementsformulationndequolproduction[J].J
P,mMBiomedAnal.2007,43:1488一1494.
KennethDS,MarianSF,TonyA,矗a/.Comparingthe
pharmacokineticsofdaidzeinandgenisteinwiththeuseof
13C—labeledtracersinpremenopanaalwomen[J].AmJClin
Nutr,2003,77:41I-419.
EkasinA,SupanimitT。NoppamasR。矗a2.Pharmacoki—
neticsofisoflavones,daidzeinandgenistein,afteringestion
ofsoybeveragecomparedwithsoyextractcapsulesin
postmenopausalThaiwomen[J].BMCClinPharmacol,
2005.5(Z):1-10.
姜铁夫,陈济民.佟志清,等.葛根黄豆苷衍生物DZl8主要
药效学研究[J].中国药师,2003,6(8):460—463.
仇峰,陈笑艳,许佑君。等.大豆苷元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
的合成及其抗缺氧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5,15
(4):247—251.
刘谦光,张尊听.薛东,等.大豆苷元磺化物的合成、晶体
结构及活性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24(5)。820-
825.
GeYB,ChenDW,XieLP,甜a1.Optimizedpreparationof
daidzein—loadedchitosanmicrospheresandinvivoevaluation
afterintramuscularinjectioninrats[J].InterJPha m,
2007,338(9)l142—151.
赵鹏,王东凯,李海刚,等.喷雾干燥法固化黄豆苷元固体
脂质纳米粒的研究口].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2),955-
959.
汤丽娟,乔培香.张凌云.大豆苷元一PVP共沉淀物的制备及
其体外溶出度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9,24(10):778-
782.
宋扬,王东凯,孔俐文.等.黄豆苷元半固体骨架型胶囊处
方的初步研究口].中国药房,2007.18(22):1716-1719.
LiuYY,ShaoYH,LuJ.Preparation,propertiesand
controlledreleasebehaviorsofpH—inducedth rmosensitive
amphiphilicge s[J].Biomaterials,2006.27l 4016-4024.
3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刘 丹1’2,孟艳秋¨,陈立功1
(1.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300072,2.沈阳化工学院制药工程教研室,辽宁沈阳110142)
摘要: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许多中草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具有抗肿瘤、抗HIV、抗炎等多种生
物活性。一般分为羽扁豆烷型、齐墩果烷型、熊果烷型等结构类型,桦木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为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的代表性化合物,分属这3种类型。对该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已获得大量具有较强抗HIV活性的化合物。综述了
近年来这3种天然产物及其结构修饰物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五环三萜#艾滋病病毒}桦木酸;齐墩果酸;熊果酸
中围分类号:R282.71,R286.8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8)09—1434一05
Advancesinstudiesonthreep ntacyclictriterpenoidsa dtheirderivativesagainstADIS
LIUDanl”,MENGYan—qiu2,CHENLi—gon91
(1.CollegeofPharmaceuticals8LB otechnology,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l2.Facultyof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ShenyangInstituteofChemicalTechnology,Shenyang110142tChi a)
Keywords:pentacyclictriterpenoids;HIV;betulinicacid;oleanoliccid;ursolicacid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各种治疗艾滋病药物虽然为患者生
存期的延长、生命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裨益,但药物作
用单一,患者往往需要多药并用,且药物不良反应大,价值昂
贵[1]。而且,艾滋病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寻找高效、低毒、价
格便宜的治疗药物是当务之急。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许多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
肿瘤、抗病毒、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2“]。五环三菇类化合物
一般分为羽扇豆烷型、齐墩果烷型和熊果烷型等结构类型,
文按照五环三萜化合物不同的结构类型综述了近年来其抗
HIV的研究进展。
1桦木酸及其结构修饰物的抗HIV活性
桦木酸(betulinicac d,I)又称白桦脂酸,属于羽扇豆烷
型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桦木属植物中,尤其以桦
树的外皮中丰富。桦木酸E环为五元碳环,同时,在E环的19
位有a一构型的异丙烯基取代,并有△20(29)双键。1994年
Fujioka等[53从桃金娘科棒花蒲桃叶中提取得到桦木酸,并
桦木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为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代表性化 首次报道了桦木酸具有一定的抗HIV活性,可抑制H9淋巴
合物,分属这3种类型。近年来发现了一些经过结构修饰的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艾滋病病毒(HIV)活性。本
细胞中HIV复制,EC。。为1.4/.£mol/L,治疗指数(TI)为9.3。
桦木酸是最早被确认为具有抗HIV活性的羽扇豆烷型五环
收穑日期:2008—04—16
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42009)l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20050785)
作者简介:刘丹(1971一),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天然产物的结构改造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I专利过期药
物的合成工艺研究。 E—mail:liudan20040318@163.comTel:13998358778
-通讯作者孟艳秋E—mail;mengyanqiu@hotmail.com




明钉




心口



幻妇
I=I


心口
万方数据
大豆苷元药剂学研究进展
作者: 钱一鑫, 何珺, 李洪庆, 康冀川, QIAN Yi-xin, HE Jun, LI Hong-qing, KANG Ji-
chuan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贵州省生化工程中心,贵州,贵阳,550025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8,39(9)
被引用次数: 2次

参考文献(29条)
1.姜铁夫;康万军;杜妙 葛根黄豆苷元衍生物的合成及理化性质研究[期刊论文]-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6(03)
2.王国清;代旭东;周润亚 葛根黄豆甙元的溶解度和电力常数的测定[期刊论文]-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2(03)
3.Mariusz K P;Piskula.Jun Y Daidzein and genistein but not their glucosides are absorbed from the
rat stomach 1999
4.葛月宾;陈大为;谢莉萍 大豆苷元-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6(24)
5.Qiu F;Chen X Y;Song B Influence of dosage forms on pharmacokinetics of daidzein and its main
metabolite daidzein-7-O-glucuronide in rats[外文期刊] 2005(09)
6.Paols F;Daniela E;Angela S Daidzein is absorbed by passive transport in isolated small intestine
of rats[外文期刊] 2006
7.王本杰;袁桂艳;刘焕君 HPLC测定血浆中黄豆苷元浓度及其人体药动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2007(18)
8.姜铁夫;陈济民;佟志清 4-氧代乙酸-7-羟乙氧基-葛根黄豆苷元的小鼠体内分布研究[期刊论文]-药学服务与研
究 2003(04)
9.Roger A K Daidzein conjugates are more bioavailsble than genistein conjugates in rats 1998(zk)
10.Satu-Maarit H;Antti H;Kristiina W Metabolism of the soy isoflavones daidzein,genistein and
glycitein in human subjects.Identification of new metabolites having an intact isoflavonoid skeleton
2003
11.Peng W X;Wang L S;Li H D Evidence for the involvement of human liver microsomes CYPlA2 in the
monohydroxylation of daidzein[外文期刊] 2003(1/2)
12.Kathryn M A;Elaine M;Dianne F Metabolism of the soyabean isoflavone daidzein by CYPlA2 and the
extrahepatic CYPs IAl and 181 affects biological activity[外文期刊] 2006(5)
13.Tanja B;Thomas C;Wolfgang D Disposi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of the estrogenic isoflavone
daidzein in rats[外文期刊] 2001(2)
14.Katherine M B;Philip D P;Claudia E U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bsorption of genistein
and daidzein by domestic cats(Felis catus) 2006
15.Susan R S;Carolyn O C;Patricia A W Urinary pharmacokinetics of the glucuronide and sulfate
conjugates of genistein and daidzein[外文期刊] 2000(4)
16.Larry M M;Ani B S;Heather A H Determination of rat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soy-derived
phytoestrogena using an automated on-column extraction procedure and electrosprsy tandem fflass
spectrometry[外文期刊] 2003(1)
17.姜铁夫;陈济民;王永华 葛根-4-氧代乙酸-7-羟乙氧基-黄豆苷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期刊论文]-中国临床药
学杂志 2003(02)
18.王淑君;张品;孙辉 葛根-7,4-二氧代醋酸黄豆苷元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沈阳药科大学学
报 2004(03)
19.S6hastien V;Karine T;Virginie B Bioavailability and urinary excretion of isoflavones in
humans:Effects of soybased supplements formulation and equol production[外文期刊] 2007(4)
20.Kenneth D S;Marian S F;Tony A Comparing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daidzein and genistein with the
use of 13C-labeled tracers in premenopausal women 2003
21.Ekasin A;Supanimit T;Noppamas R Pharmacokinetics of isoflavones,daidzein and genistein,after
ingestion of soy beverage compared with soy extract capsules in postmenopausal Thai women 2005(02)
22.姜铁夫;陈济民;佟志清 葛根黄豆苷衍生物DZ18主要药效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师 2003(08)
23.仇峰;陈笑艳;许佑君 大豆苷元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缺氧活性[期刊论文]-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05(04)
24.刘谦光;张尊听;薛东 大豆苷元磺化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活性研究[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3(05)
25.Ge Y B;Chen D W;Xie L P Optimized preparation of daidzein-loaded chitosan microspheres and in
vivo evaluation after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in rats[外文期刊] 2007(09)
26.赵鹏;王东凯;李海刚 喷雾干燥法固化黄豆苷元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新药杂志 2007(12)
27.汤丽娟;乔培香;张凌云 大豆苷元-PVP共沉淀物的制备及其体外溶出度的研究 1989(10)
28.宋扬;王东凯;孔俐文 黄豆苷元半固体骨架型胶囊处方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房 2007(22)
29.Liu Y Y;Shao Y H;Lu J Preparation,properties and controlled release behaviors of pH-induced
thermosensitive amphiphilic gels[外文期刊] 2006(21)

本文读者也读过(4条)
1. 李培恒.王继峰.牛建昭.魏育林.臧晶.刘连起.高保华 染料木素和大豆苷元对去卵巢大鼠甘油三酯代谢的作用
[期刊论文]-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1)
2. 王文苹.杨大坚.WANG Wen-ping.YANG Da-jian 石杉碱甲药剂学相关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新药杂志
2008,17(22)
3. 孙进.王淑君.程刚.陈济民 磷脂膜色谱及其在生物药剂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药学学报2003,38(6)
4. 田明.周忠光.范越.马文武.孙宏宇 脐疗法的药剂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医药信息2008,25(4)

引证文献(2条)
1.熊小琴.钱隽.周俐 大豆苷元对压力负荷性大鼠NO和AngⅡ的影响[期刊论文]-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
2.彭游.邓泽元.叶志刚 大豆苷元的前药修饰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学通报(印刷版) 2011(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80904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