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pplication of Caco-2 cell model in peroral absorp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nd its mechanism

Caco-2细胞模型在中药口服吸收及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全 文 :·616· 中革菊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4期2006年4月
·综述·
Caco一2细胞模型在中药口服吸收及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卢智玲,冯怡,徐德生’,林晓,杨扬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摘要r吸收过程是决定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Caco一2细胞模型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体外吸收模
型.已迅速发展成为研究药物吸收的必备手段,并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作药物筛选模型。值得关注的是,用Caco一2
细胞模型来研究中药复杂成分的吸收有助于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厂解。以国内、外近期文献为依据.对Caco一2细胞
模型在中药f_I服吸收及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及其可能的广阔前景加以综述。
关键词:Caco一2细胞模型;口服吸收;中药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6)叭0616—04
ApplicationofCaco一2cellmodelinperoralabsorptionofChinesemateriamedica
anditsmechanism
LUZhiling.FENGYi.XUDesheng.IANXiao.YANGYang
(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201203,China)
Keywords:Caco2cellmodel;peroralabsorption;Chinesemateriam dica
口服给药是晟方便、最常用的临床给药途径+口服药物
制剂欲发挥治疗作用.吸收是关键。目前用于药物吸收的实
验方法包括体内和体外硬部分。尽管体内实验能更好地反映
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但很难从细胞或分子水平研究药物
的吸收机制,而且由于动物有个体差异.建立生物样本中药
物的分析方法难度大.另外.整体动物吸收代谢的耗药量大,
周期较K.不适合药物开发早期的快速筛选过程。而体外实
验能提供较为直观的药物吸收过程的证据,圜此被广泛采
用。目前,体外实验的方法主要有:在体肠灌流法、肠襻法、分
离肠黏膜法、翻转肠法等1。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动物组织
与人组织的种属差异及复杂的手术操作等问题。从20世纪
80年代起,国外开始应用一种人结肠癌细胞(thehuman
cohmcarcinomacellline,简称Caco2细胞)体外培养模型进
行药物的吸收研究。Caco一2细胞模型具有以下优点:①研究
药物从小肠吸收以往主要考虑的是从晒砬一侧(AP侧,api
calside)摄A。实际上.药物从肠道到达循环系统,包括AP
侧摄人和从肠壁一侧(BI,侧,basolatera[side)外排两个过
程。用Caco一2细胞模型可以分别研究药物从AP侧的摄^。
在细胞中的滞留代谢及BI。侧的外排等过程,因此对阐明药
物在小肠中的吸收机制是十分有用的,动物实验则无法做到
这些。③条件容易控制,数据重复性好。③与动物实验相比,
更省时和经济。因此其迅速发展成为研究药物吸收的必备手
段,作为药物摄取、外排和跨细胞转运等吸收机制研究的有
效工具被广泛应用。美国FDA已批准用Caco一2细胞系体外
模型用作药物筛选模型。值得关注的是,用Caco2细胞来研
究中药复杂成分的吸收有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了解。Caco一2
细胞模型在中药吸收方面的研究热点目前主要集中在对黄
酮类化台物及生物碱吸收机制的研究,对强心苷、香豆索、皂
苷及萜类化台物的研究也有报道“。研究报道较多舶有小檗
碱o],喜树碱:。、9硝基喜树碱Ⅲ,紫杉醇‘“,金雀异黄素⋯、
槲皮豪4’一葡萄糖苷⋯、人参皂苷Rg。I:。]、阿魏酸Ⅲj、儿茶
酚[1“等。同时,Caco2细胞摸型对吸收过程中药物相互作用
的预测完全可能用于中药复方的配伍研究,从而揭示中药复
方的配伍机制。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并结台自身
研究领域.拟对Caeo一2细胞模型作一介绍,并就Caco一2细
胞模型在中药口服吸收及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及其可能前
景作一综述。
1 Caco一2细胞模型与药物体内酸收的相美性
Caco2细胞来源于人体结肠癌细胞,其结构和生理、生
化作用类似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具有微绒毛结构,各种体内的
代谢酶、糖类、氨基酸、P450同工酶及各种主动转运的载体。
因此,药物在Caco-2细胞的渗透性与药物在人体小肠黏膜上
层细胞吸收具有很好的相关性。Borchardt等。”最早提出c8
co一2细胞模型可用于研究药物分子经小肠上皮吸收的过程。
Ruhas等““比较了一系列具有低渗透率的药物在Caco一2细
胞模型和人体小肠的吸收,结果表明细胞培养模型能很好地
万方数据
中革菊ChineseTraditionalandHer蛔lDrugs第37卷第4期2006年4月·617·
模拟肠道组织(r一0.998)。Artursson等‘“1用Caco-2细胞模
型研究了20种药物的吸收.发现这些药物的表现渗透系数
(P删)与人体口服吸收分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吸收矗好的
药物的P肿>1×10叫cm/s:吸收为1%~100%的药物尸哪
为1×101~1×10cm/s}而吸收差的药物(即吸收<1%)
的P删≤1×10一cm/s。Yeeo”报道了3j种结构、理化性质相
差很大的化合物.其体内吸收与尸州之间的线型关系:吸收百
分率一】,95×In(P。,)124.4,r一0.95,N一35。
由于Caco一2细胞单分子层相对于小肠皱状上皮.其解
剖结构的表面积相差很大,而从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对于快
速吸收转运的药物,小肠微绒毛只是部分参与了体内吸收,
这样Caco一2细胞单分子层与小肠的吸收表面积差别不是很
大.所以它是很好的预测通过被动吸收途径吸收药物的体外
模型。Lennernas等““评价了3种不同类别的药物在Cact)2
细胞模型渗透性与人体空肠模型吸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
现对于被动转运快速吸收的药物在两种模型中渗透率相差
仅2--4倍;对于缓慢吸收或吸收较差的药物,在细胞模型上
测得渗透速率要比人类空肠吸收速率慢27~79倍,这可能
是与吸收表面积相差较大及细胞间水性转运孔遭的紧密性
有关.因此对于吸收较差的药物采用Caco2细胞摸型预测
要限制在一个很窄的浓度范围内。有研究“一表明寿旋多巴
(Ldopa)、中性氨基酸等是经载体介导转运吸收的,其在
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约为体内吸收的l%。雨其他非载
体转运的小分子有机物在Caco一2细胞模型以及小肠吸收模
型中很好的相关性。所以,对于载体介导的药物转运而言,只
有当CacQ一2细胞上的相关载体充分表达后,药物在Caco2
细胞模型中转运才能与体内转运状况相关.而且相关强度会
因化台物不同而异 这也表明Caco一2细胞模型是被运转运
途径较好的体外模型,对其他转运途径只可作为参考模型。
2 Caco一2细胞模型在药物吸收及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2 1用于筛选吸收促进剂:许多水溶性大分子药物,如蛋白
质和肽娄,由于其亲水性及大分子结构.不能穿过肠黏膜,吸
收效果不佳。提高大分子药物肠吸收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与
吸收促进剂同时给药。目前,报道较多的吸收促进剂主要有
癸酸钠、胆酸盐、一氧化氮供体等。而以Caco一2细胞为模型,
有可能从天然药物中筛选到理想的吸收促进剂。Sire等“”用
该模型研究了硫酸软骨素的吸收促进剂.从韩国传统民间药
辽东木Araliadata(Miq.)Seem.根皮中分离的皂苷(SR
BAE)在0.04%和0.08%质量浓度下,呈剂量依赣方式降低
跨膜电阻值(TEER).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00,45 、
18000的硫酸软骨素的细胞旁路转运,并经MTT试验及台
盼蓝不相容试验证明0.04%和0.08%的SRBAE的细胞毒
性可以忽略不计。
2.2研究处方剂型因素对吸收的影响:9硝基喜树碱(9
NC)是一种新型的喜树碱水不溶性衍生物.动物实验显示对
多种癌细胞具有强抻制活性。但由于9-NC的水难溶性.并
且在体内生理环境下迅速水解为无药理活性的羧酸盐形式,
其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仅为】4%。沙先谊“3利用Caco一2细
胞模型,研究9一Nc的小肠吸收机制.阐明影响药物口服吸
收的因素,从而为制备9小IC的新型口服制剂9-NC自微乳
化给药系统提供台理依据,并考察影响制剂中药物Caco一2
细胞摄取和转运的因素。结果表明,与同浓度的9一NC溶液
相比。3种9NC自微乳化制剂在考察的稀释倍数内.均能显
著增加9-NC的缅胞摄取和转运。
2.3评价前体药物的口服吸收:很多药物自身的口服生物
利用度不高,但与某些化学基团结合成前体药后可显著改善
其生物利用度。用常规体外模型去评价前体药的相对有效|生
是困难的,并且耗资巨大。Caco一2细胞模型可成功地用于评
价各种基团增加药物经小肠上皮转运的相对能力。Rouquay—
rol等“”对HIV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维(saquinavir)、佳
息患(indinavir)、及奈非那韦(aelfinavir)的多种前体药进行
了研究.旨在提高这几种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利用Caco一2
细胞模型对其与氨基酸、D一葡萄糖及PEG结合的前体药进
行筛选.结果筛选到经^valyl、Leucyl及L—phenylalany[一
酯化的前体药,显著提高了这几种药的跨膜通透率及口服生
物利用度。同样,中药有些成分,因其亲水性很强,往往吸收
不佳,若能制各亲脂性适当增强的前体药.并以Caco2细胞
模型进行评价。则有可能使其口服吸收大大提高。
2.4确定药物在肠腔吸收的最适pH值:肠腔pH影响药物
吸收。采用Caco一2细胞模型,用不同pH的转运介质进行药
物转运的研究。比较不同pH值下药物渗透系数的大小.可
确定药物吸收的虽佳pH值及有救吸收部位。同时测定不同
pH值下药物溶解度,可以阐明溶解度与吸收的关系。Ya—
mashita等”“利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了多种药物在不同
pH值下的表观渗透系数之后,把这些药物分为3种类型:①
吸收不受pH值影响型:@在相同pH值条件下.通透率较高
型;⑨随着pH值的梯度下降,通透率增高型。根据这些数
据,可得到不同药物的最佳吸收pH值.对不同药物制剂的
设计具有参考价值。Konishi等“。=研究了阿魏酸(ferulic
acid)的跨上皮转运.采用的方法是直接测定它在Caco2单
细胞层上的转运速率,并指出这种转运是依赖于pH的。
2.5用于吸收过程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通常.发生在小肠
上皮的生化过程,即代谢、受体介导的转运、JD一糖蛋白(P—
glycoprotein,Pgp)对药物分子的泵出是一个饱和过程“],
此过程可显著地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当联合用药时.增
加丁药物竞争酶、载体或P—gP泵的可能性,导致较单独给
药,在动力学基础上预期的生物利用度偏高或偏低。这种与
药物吸收有关的相互作用可以在Caeo一2细胞模型中进行研
究和评估。此外,与药物吸收有关的相互作用还可来源于代
谢酶、载体、P—gP泵被特定药物重复给药引起的诱导2目。以
Caco一2细胞模型为工具.从肠蹶收角度,在中医药配伍理论
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吸
收,并逐渐过渡到研究它们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对中药复方
配伍规律科学性的理解.从而完成从基本单元回推到复杂体
系的研究过程,有可能推进中药复方配伍传统理论与中药复
方现代科学基础的有机结台。
万方数据
·618· 中草蒋ChineseTradlUonala dHerbalDr gs第37卷第4期2006年4月
2.6用于阐明药物的吸收机制:通常,药物跨过腑上皮细胞
有4种主要途径:跨细胞转移、胞旁转运、载体介导转运、胞
饮。Caco一2细胞模型在药物吸收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研
究口服药物从AP刭BL方向或从BL到AP方向的转运过
程,明确药物吸收是被动扩散还是主动转运,为给药方案设
计提供依据}对于主动转运药物,明确从AP到BI。是限速过
程还是从BL到AP是限速过程.了解药物是否会在细胞内
蓄积f探讨配伍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对吸收环境(如pH和
竞争转运载体及饱和机制等)的影响,改变了吸收环境对主
药吸收的影响等。
2.61 Caco一2细胞模型用于被动转运的研究:90%以上的
药物主要通过被动扩散进入体内,这些药物的脂溶性好,油
水分布系数大,易分布于上皮细胞脂质膜口⋯。吸收缓慢且较
差的药物,如亲水性药物以及多肽等,主要经胞旁转运。而细
胞旁间隙仅占肠管表面积的0l%~0.0l蚝,而且紧密连接
是药物胞旁转运的限速因素,因此,胞旁转运对药物吸收的
贡献是有限的。
绿原酸””跨Caco一2细胞的转运过程是非饱和的,将绿
原酸加于AP面给药,则几乎所有的绿原酸都保留在AP
面,而且跨细胞转运量与胞旁转运呈反比。以上结果表明,绿
原酸主要由胞旁扩散的方式转运。
2.6.2Caco2细胞模型用于载体介导主动转运的研究:除
了被动转运,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在药物的吸收过程中也起
重要作用。Caco一2细胞有3种主动转运载体”2“:二肽载体、
P糖蛋白、寡肽载体。这些载体主要转运营养物质(氨基酸、
葡萄糖、胆酸等)及与营养物质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因此.Ca
co2细胞模型也可用于载体介导主动转运药物吸收机制的
研究。}内酰胺类抗生索主要经二肽载体转运“⋯,该类药物
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主要由转运载体对结构相似的内源性分
子的转运活性决定。有报道,一种大豆来源的异黄酮——金
雀异黄素具抗癌活性,但其肠吸收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O,
rate等01利用Caco一2细胞模型研究了金雀异黄素的吸收机
制,发现该化合物APBL方向转运的P。。。值显著高于BL
AP方向的只。值(P<0.05),且金雀异黄索的跨细胞转运
呈饱和过程和温度依赖性,并可被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如芦
丁、槲皮素、儿茶素及表儿茶素抑制,这些结果提示金雀异黄
翥的跨膜转运是由位于细胞膜顶侧的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
Gupta等o”研究发现,喜树碱(CPT)在Caco一2细胞中的转
运是呈浓度依赖性并可饱和的过程,同时也对温度呈依赖
性。以上说明,喜树碱是由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
很明显。对药物转运机制这些细节的研究.有助于在药
物研发的早期阶段筛选有发展前途的候选药。同时,对吸收
差的药物进行结构修饰,使之通过载体主动转运,达到优化
化台物分子转运特性的目的。
2.6.3Caeo一2细胞模型用于药物外排机制的研究:P一糖蛋
白(P—gP)和多药耐药蛋白(multi—drugresistanceplotein,
MRP)是Caco一2细胞中2种主要的转运蛋白。两者均为能量
(ATP)依籁性膜蛋白,发挥外排泵作用,可将胞内化台物逆浓
度梯度运至胞外,这与体内小肠上皮的外排系统一致。这些外
排系统主要引起的药物多药耐药性,是造成低生物利用度的
原因之一。紫杉醇和小檗碱是两种被广泛使用的生蚜碱类药
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但它们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都相对较
低,尤其是紫杉醇。有人应用Caco一2细胞模型对这两种药物
的研究显示,紫杉醇。。的跨膜转运可被一种新型P—gP抑制剂
KP3003l(维拉帕米的类似物)增强,在加入KP3003I共同给
药后,其生物利用度增加r7.5倍。小檗碱⋯BI。AP方向的
P哪值是AP—BL方向30倍,且这一_舣向转运的差异在加入
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后消失。研究结果表明.紫杉醇和小檗
碱低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原因是Pgp的外排作用。同样,槲皮
素4‘葡萄糖苷。一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外排呈饱和过程,
这一外排过程不能被P—gP抑制剂维拉帕米所抑制,但却能被
MRP抑制剂MK一571竞争性抑制,这一结果说明槲皮素4L
葡萄糖苷在Caco一2细胞模型中的外排是由MRP介导的,同
时服用MRP抑制剂对提高该化合物的口服吸收程度可能有
帮助。Zhang。1”等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儿茶素分别在加与
不加MRP抑制剂MK一571情况FAPBL与BL—AP方向的
转运.结果血证明存在由MRP舟导的显著外排。
3结语
Caco一2细胞模型在阐明药物吸收机制.预测体内吸收、
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设计有更好吸收和更高生物利用度的
口服药物或制剂并评价它们的安全性等方面是很有力的工
具。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上+从中药方剂中抽取出一些
基本单元。即已经肯定药效作用的中药成分或部位进行肠吸
收的过程、性质和机制的研究,包括提取工艺、处方及制剂技
术、剂型等因素对这些成分的作用和影响,从肠吸收的角度阐
明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和合理性+有预见性地针对吸收性质
不良的中药成分或其制剂提出新的口服剂型方案,将对中药
口服剂型的现代化发展和走向世界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太部
分中药的具体吸收成分和机制还未明确,因此,Caeo一2细胞
模型在中药口服吸收研究方向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References·
[1]StcnbergP,BergstromcA.LuthmanK,“a1.Theoretical
predictionsofdrugabsorptionindrugdiscoveryandevelop—
menc[JJ.(?finPharmacoklnet.2002,4I(11):877—899
[23TakaraK,TsujimotoM,OhnishiN.“d£Etfectsof onti
nuousexposuretodigoxinonMDRlfunctionandexpression
i,lCaco2 ceilsn].JPhannPharmacol,2003,55(3):676
681
L33MaengHJ,YooHJ,KimI W,et口f.Pglycoprotein—
diatedtransportofberberineacrossCaco2 cellmono]ayers
[J]..,PharmSci,2002,91(12):2614—2631
[43GuptaE,VyasV,AhmedF.etdf.Pharmacokineticsof
oratlyadministeredcamptotheeins[J].AnnNYAcadSci,
2000.922:195-204.
i5]ShaxY.StudiesontheintestinMabsorptivemechanismand
sell-micro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of9nitrocamp—
tothecin[A]DissertationofDoct∥Degree—Fudan
Umwrffty(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口)]Shanghai:Fudan
University,2005
[6]WooJs,LeeCH,ShinCK,elalEnhancedoralbiovaila—
bilityofpachtaxe[byeoadmlnlstrationoftheP—glycoprotein
inhibitorKP30031[J]IharmRes,2003,20(1);3430.
[23OitateM,NakakiR,KuyabuN,££口#,Transcellulartraits—
porlofgenistein,8soybean—derivedisoflavone,acTo”
humancoloncarcinomacell ine(Caco一2)[刀.Biopharm
万方数据
中草菊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4期2006年4月·619·
I)rugDispos,2001.22(1】:289
E83WalgrenRA,KarnakyKJ.IindemnayerGE tal Etflux
ufdietaryllavonoidqucrcctinr0glucI|,sid}KCF[)sShUraCil 1 7]
inlestlnalCaco2 cellmonolayersbyapicalmMtidrugresls.
I洲憎一associatedprorcin2[J],fharmacf2芷,≯?*n.
2000,29,t(3)830835 181
。9 XieHT,WangGJ.Zhan×C,“cz,Stud>onuptakeand
metabolismofginsenosideR93[J].Chin,1Pharmacodl^“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疔学),2001,913):257 260.
10JKonishiY.ShimlzuM.Traasepiflle[ialtransportofferutic [】9]
acklby。nollocarb()xv【1cacidtransporterInCaco训2rllITtOnO.
tayersfJ]BiosciBiotechnolBi“h⋯2(103,67(1):856-
862
i1 ghangI,,ZhengY,Chox~MS,“allnvesdgationof :加]
⋯lestinalabsorptionandispositionofgreenleacatechinsby
Caco2 monolayerlllotbdLJ]ha/,Ⅵ⋯I.200,1,287f12):
I j7. 21]
112】fIidalgoI J,RaubTJ,BorchardtR卜CharacterlzatiorLof
ththumancoloncarcI/10macolIline(Caco2)⋯m del}v8.
tcmforintestinalepithelialpermeability口]Gast*oPnfm[22]
log),.1989,96(3)785
ll3]RubasW.MlomwellME.Shahrokhz.㈨alFIUXmea8ure—
rrlentsa⋯ssCaco一2mono]ayersmaypredicttransportln
huln81]largeintestinalIissuc[J]JP^盯卅&i,1996,85;
155 Eza]
14.ATtorsson11,KarlsⅢnJ-Currelatioube weenraldrug
Hbs(jrp?fo“jnhufTlansdapperentdrugpermeabilitycoe[1i
cIem!inhumanimes*ina]eplibelial(Caco2)cel sFJj. [Z41
B!ⅣhemHloph3-xR⋯Col,÷“£H.1991,1T5(3):880885
L1£J Yees invitropcrmeahilirymms,Caco2cells(colonic)C&n
predictf月viL,O1sma]llIItcstmal)absorptioninIFlall—f川t
mylh[ⅡPharmRes.1997,14(6):763 Ds[
L16jLPmler¨¨HPalmK.FagerholmU,et“,.Comparison
betweellactiveandpassired ugtru[isportl⋯hnla』1intestie,al
槲寄生毒素研究进展
剖石磊.杜秀宝,范崇旭
(防化研究院第四研究所,北京 102205)
摘 要:槲寄牛毒素是药用植物槲寄生中非常重要的抗肿瘤成分之一,是一类相对分丁质量在5000寿右的台有
46个氨基酸残壁的碱性毒胜多肤.富含半胱氨酸。这类多肤对多种肿瘤细胞系具有细胞毒活性,并具有免疫调节功
效,还有显著的降压、抗心律失常等作剧,着重列槲寄生毒誊的结构、功能、掏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与进展进行
综述。
关键词:槲寄生;槲寄生毒索;多胩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6)04—0619
AdvancesinresearchofviscotoxinsinVi cumcolortum
LIUShilei,DUXiu—bao.FANChongxI】
(ResearchInstituteofChemicalDefenseofPI,A,Beijing102205,China)
Keywords:VisczPmu“orlZf,/1(Kom.)Nakai;viscoloxin;polyperptides
药用植物槲寄生I/fat“ⅢcO{orlum(Komar)Nakai是桑
寄生科槲寄生属(Viscum1。.)半寄牛性常绿灌木或小灌木,寄
生于枭科、茶科、山毛莨科、芸香科、蔷械科和豆科等植物上.
在世界范围分布有100采种。中国植物志记载槲寄生2组12
种,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槲寄生vⅢzⅣd㈨月一种。我
国使用槲寄生有记载的历史始于秦汉时期,古代称桑上寄生,
篥彗暑葬:2州00箬磊10(129872),女,北京人,天然产物化学专业博上研究生.主要进行药用植物槲奇叶中多肚的提取纯化、结士{i鉴定与{舌忖
研究12作。Td·(010)56758256E—mail}liushilei_Joz@263.net
万方数据
Caco-2细胞模型在中药口服吸收及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 卢智玲, 冯怡, 徐德生, 林晓, 杨扬, LU Zhi-ling, FENG Yi, XU De-sheng,
LIN Xiao, YANG Yang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6,37(4)
被引用次数: 10次

参考文献(25条)
1.Stenberg P;Bergstrom C A;Luthman K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drug absorption i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 ment 2002(11)
2.Takara K;Tsujimoto M;Ohnishi N Effects of conti nuous exposure to digoxin on MDR1 function and
expression in Caco-2 cells[外文期刊] 2003(05)
3.Maeng H J;Yoo H J;Kim I W P-glycoprotein-mediated transport of berberine across Caco-2 cell
monolayers[外文期刊] 2002(12)
4.Gupta E;Vyas V;Ahmed F Pharmacokinetics of orally administered camptothecins 2000
5.Sha X Y Studies on the intestinal absorptive mechanism and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of 9-nitrocamptothecin 2005
6.Woo J S;Lee C H;Shin C K Enhanced oral biovailability of paclitaxel by coadministration of the P-
glycoprotein inhibitor KP30031[外文期刊] 2003(01)
7.Oitate M;Nakaki R;Koyabu N Transcellular transport of genistein,a soybean-derived
isoflavone,across human colon carcinoma cell line (Caco-2) 2001(01)
8.Walgren R A;Karnaky K J;Lindenmayer G E Efflux of dietary flavonoid quercetin 4-β-glucoside
across human intestinal Caco-2 cell monolayers by apical 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2
[外文期刊] 2000(03)
9.Xie HT;Wang G J;Zhao X C Study on uptake and metabolism of ginsenoside Rg3[期刊论文]-中国临床药理
学与治疗学 2004(03)
10.Konishi Y;Shimizu M Transepithelial transport of ferulic acid by monocarboxylic acid transporter
in Caco 2 cell monolayers 2003(04)
11.Zhang L;Zheng Y;Chow M S Investigation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and disposition of green tea
catechins by Caco-2 monolayer model[外文期刊] 2004(1-2)
12.Hidalgo I J;Raub T J;Borchardt R T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uman colon carcinoma cell line (Caco-
2) as a model system for intestinal epithelial permeability 1989(03)
13.Rubas W;Mlomwell M E;Shahrokh Z Flux measurements across Caco-2 monolayers may predict transport
in human large intestinal tissuc[外文期刊] 1996
14.Artursson P;Karlsson J Correlation between oral drug absorption in humans and apparent drug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in huma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aco-2) cells[外文期刊] 1991(03)
15.Yee S In vitro permeability across Caco 2 cells (colonic) can predict in vivo (small intestinal)
absorption in man-fact ormyth[外文期刊] 1997(06)
16.Lennernas H;Palm K;Fagerholm U Comparison between active and passive drug transport in human
intestinal epithelial (Caco-2) cells in vitro and human jejunum in vivo[外文期刊] 1996(01)
17.Lennernas H;Nilsson D The effect of L-leucin on the absorption of levodopa studied by regional
jejunal perfusion in man 1995
18.Sim J S;Zhao H L;Li D W Effects of saponins from the root bark of Aralia elata on the transport
of chondroitin sulfate in Caco-2 cell monolayers and rats[外文期刊] 2005(06)
19.Rouquayrol M;Gaucher B;Roche D Transepithelial transport of prodrugs of the HIV protease
inhibitors saquinavir,indinavir,and nelfinavir across Caco-2 cell monolayers[外文期刊] 2002(11)
20.Yamashita S;Furubayshi T;Kataoka M Optimized conditions for prediction of intestinal drug
permeability using Caco-2 cells[外文期刊] 2000(03)
21.Jezyk N;Li C;Stewart B H Transport of pregabalin in rat intestine and Caco-2 monolayers[外文期刊]
1999(04)
22.Gan L S L;Thakker D R Applications of the Caco-2 model in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orally
active drugs:elucidation of biochemical and physical barriers posed by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外
文期刊] 1997(1-3)
23.Artursson P;Palm K;Luthman K Caco-2 monolayers in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drug
transport[外文期刊] 2001
24.Konishi Y;Kobayashi S Transepithelial transport of chlorogenic acid,caffeic acid,and their
colonic metabolites in intestinal Caco-2 cell monolayers[外文期刊] 2004(09)
25.Menon R M;Barr W H Transporters involved in apical and basolateral uptake of ceftibuten into
Caco-2 cells 2002(08)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潘春吉 Caco-2细胞模型在药物吸收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首都医药2005,12(4)
2. 张向荣.张逸凡.钟大放 体外Caco-2细胞模型在药物吸收中的应用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4,24(12)
3. 王彦荣.何应.WANG Yan-rong.HE Ying Caco-2细胞模型在天然药物吸收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生化药物
杂志2007,28(1)
4. 韩雪.陈奇.薛佳.胡扬 Caco-2细胞模型在中药口服吸收及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会议论文]-2009
5. 郭涛 Caco-2细胞模型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药师2003,6(12)
6. 冯怡.史芝英.徐莲英 中药复方直肠给药制剂直肠吸收方法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2001,26(6)
7. 赵静.梁爱华.ZHAO Jing.LIANG Ai-hua Caco-2细胞模型及其在中药吸收转运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实
验方剂学杂志2009,15(5)
8. 沈岚.冯怡.徐德生.张梁 配伍前后芍药特征化学组分体内药动学变化研究[会议论文]-2008
9. 杨明.冯怡.徐德生.朱卫丰.唐斌.廖正根.谢兴亮.付超美.Yang Ming.Feng Yi.Xu Desheng.Zhu Weifeng.Tang
Bin.Liao Zhenggen.Xie Xingliang.Fu Chaomei 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构建[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
现代化2006,8(5)

引证文献(10条)
1.张蕾.冯志强.陈孝健.谢智勇 苦参总生物碱及其单体在Caco-2细胞模型的吸收特征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12(12)
2.李芸霞.彭成 中药口服吸收屏障研究方法[期刊论文]-中药与临床 2010(3)
3.曾宝.王春玲.吴安国.李生梅.江瑞荣.赖小平 Caco-2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其在中药吸收研究中的应用探讨[期刊论
文]-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0(6)
4.赵静.梁爱华 Caco-2细胞模型及其在中药吸收转运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9(5)
5.姚媛.廖琼峰.谢智勇.曾元儿.马燕 脱水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机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11(6)
6.廖琼峰.姚媛.谢智勇.张蕾.曾元儿 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机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11(7)
7.管敏.贝永燕.周奕.陈晓艳.张学农 乳糖化-去甲斑蝥素及其纳米粒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跨膜转运机制[期刊论
文]-中草药 2011(4)
8.朱容慧.赵军宁.毕岳琦.吴懿.杨霞 中药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药物评价研究 2010(1)
9.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熊果酸摄取转运机制的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9(12)
10.冯雅俊.李杏花.田林.陈瑞.陈强 细胞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亚太传统医药 2012(9)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60405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