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凤县棕灰口蘑的生物学特性



全 文 :r卜日食用菌 ED JD LE F U N G丁 O F C H7 NA 飞尹。! . 1 , . 下布 .
凤县棕灰口蘑的生物学特性
八湖省北地荆州区生物药制厂
.4J世秀许先林夏
ǎ北湖省荆州地区生微物研究所
胡崇文
4曰卜10à
帆4韧一0à
猴头菌养培及提取工艺的研究凤县境内季节性明显 , 夏秋季多雨 , 冬春季干早 , 年降水量 6 1 3 。 Zm m ,无霜期 18 8天 。 属暖温带半
湿润山地气候。 野生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 棕灰 口
蘑 ( T r 。`人O IO o a t e r r o u 。 ) 就是人们习惯采食的野
生菌类 。
棕灰口蘑是松树的一种外生菌很真菌 。 该菌营
养丰富 , 凤味独特 , 深受群众喜爱 。 为了开发利用该
菌 , 我们对其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进行了初步调
查研究 , 现简报如下 。
(一 ) 形态特征
菌盖宽 2 一肛m , 幼时斗笠形或半球形 , 后渐平
展 , 中部稍凸起 , 灰褐色 , 边缘灰白色 , 千燥 , 盖
表具暗灰褐色纤毛状小鳞片 , 老后边缘开裂。 苗肉
白色 。 菌褶白色变灰 , 稍密 , 弯生 , 不等长 。 菌柄
柱形 , 长 2 . 5一 8 c m , 粗 l 一 2 c m , 白色 至 污 白
色 , 具细软毛 , 内部松软至中空 , 基部稍膨大 。 抱
子印白色。 抱子无色 , 光滑 , 椭圆形 , 6 。 2 一 8 又
4
.
7一 5 微米 。
(二 ) 生态习性 棕灰口蘑属低温性真茵 , 盛
夏过后 , 于九月底至十月底气温降至 10 ℃左右 , 空
气湿度为 70 %左右时 , 连续降雨便有子实体产生。
一般生于海拔 1 30 一 Z0 0 0 m之间的针阔混交林内的
松树下 , 生活环境阴暗 、 潮湿 , 树下只有少量禾本
科杂草 , 苔鲜类植物及枯枝落叶。
据我们两年多来的观察 , 一般十年生以下的松
树下几乎无棕灰口蘑 , 十年以上者较多。 这可能与
树根分泌物在上壤中的积累有关。
土壤湿度是影响该菌发生的主要因子。 在水分
条件好 , 但又不积水的地方 , 该菌发生量较干早处
多 。 子实体生长阶级土壤含水量为7 0一 75 % , 地表
温度为 12 . 8℃左右 , 日平均温度为 1 1 . 6℃ , 日较差
为 1 0 . 3一 n . 1℃ 。 霜降过后 , 气温降低 , 该菌生长
减慢或停止生长。
一般阴坡 、 多阴坡较阳坡生长的多。 坡度平缓处较陡峭处多 。 平缓处腐殖质层厚 , 水 分 条 件 较
好 , 所以此口蘑较多 。
该菌生长的土壤属黄棕壤土 。 有机 质 含 量 较
低 , 养分贫膺 , 但由于与松树共生 , 所以树根分 泌
物及枯落物可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 。 土壤
呈弱酸性反应 , p H值在 5一 5 . 4之间 。 该菌生长的
地方林分郁闭度均在 80 % 以上。
(三 ) 讨论与建议 棕灰口蘑在凤 县 分 布 较
广 , 估计每年至少有 8 . 75 万公斤 (鲜重 ) , 实际采
食量超不过 3 0 0 0公斤 ,绝大部分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
若能有计划的组织群众上山采集 , 并加工成干 品或
盐渍品。 就能为山区群众增加一些经济收入 。
队 西 风县食用菌技术推 ) 、 站 关改平 何永锋
摘要 本文对 猴头菌培 养 `条 _
件包括营养 , 温度 、 水份等 以 及
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 。 采取 三 级
培养 、 固体发酵后提取 浸 膏 , 生
产 工艺简便 。 浸膏特 征反应明显 ,
且各种理化指标符 合《中国药典 》
( 19 9。 ) 煎膏荆通则的要求 。
猴头菌万。 , 幼沁。 “ `九a 口 ~
e 左 s 近年来 已有很多广家利用
菌丝体提取物 , 制成 各 种 剂
型的药物 , 用于治疗 十 二 指
肠溃疡病、 胃窦炎 、 慢 性 胃
炎 、 胃闷胀 、 胃 痛 等 病 , 是
一种治疗消化道疾病 具 有 明
显疗效的真苗药 物。 对 此 ,
我们从 1 9 8 8年以来 , 对 该 菌
的三 级培养 、 固体发 酵 提 取
工艺 , 各种理化指 标 , 质 控
标准进行了研究 。
(一 ) 实验材料
菌种引自中国医 学 科 学
院药物研究所。 发酵 物 质 系
本厂固体发酵车 间 提 供 , 浸
膏由浓缩车间提供。
(二 ) 猴 头菌培养
1
. 斜面培养 : 培养 基 为
玉米粉 4 % , 酵母粉 1 % , 蔗糖 2 % , 琼脂 2 % ,
磷酸二氢钾 0 . 1% , 硫酸镁 0 . 05 % 。 接种后 置 24 ℃
士 2 培养 10 至 15 天 , 菌丝生长无异常 , 保存备用 。
2
. 液体摇瓶培养 : ( 1 ) 培养基 : 鼓皮 3 % ,
黄豆粉 2 % , 酵母粉 2 % , 糖 2 % , 磷 酸 二 氢 钾
0
.
1%
, 硫酸镁。 . 0 5 % , p H值自然 。
( 2 ) 培养条件 : 在无菌条件下 , 将菌种接入
5 00 m l装量 4 0 0m l ( s 0 0 0 m l装量 3 5 o om l ) 的三角瓶
培养液中 , 温度25 ℃至 2? ℃ , 转速 90 一 120 次 /分钟 ,
培养 5 至 6 天。
( 3 ) 摇瓶培养终止标准 : ①菌丝球充满培养
液分布均匀 , 球状和丝状 , 大小一般为 1 至 3 毫
米 ; ②直观和镜检无杂菌 , ③菌液为淡黄色 , 有较
浓的菌香味 ; ④ p H值下降至 5 左右 。
3
. 固休培养 : ( 1 ) 培养基 : 甘蔗渣 (新鲜 )
78 %
, 鼓皮 (尾粉 ) 20 % , 戴糖 1 % , 石膏粉 1 % ,
p H值自然 。
( 2 ) 培养条件 : 将培养好的液体菌种严格无
菌条件下取 10 一 15 m l接入装有固体培养基的 7 3 0m l
的广口瓶 (袋 ) 中 。 2 5至 2 7 ℃培养长满瓶 (袋 ) ,
老熟 7 一 8 天 , 共需 35 一 4 0天 。
( 3 ) 发酵标准 : ①瓶 (袋 ) 内菌 丝 上 下 一
致 ; ②菌丝 白色 , 均匀 ; ③无杂菌异味现象 , 匆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