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13卷第 3期
2015年 5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3 No 3
May 2015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5 03 009
收稿日期:2014-04-01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1154)
作者简介:田 超(1986—),男,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化工;丁重阳(联系人),副教授,E⁃mail:zyding@ jiangnan edu cn
猴头菌发酵液中抑制非酶糖基化
反应物质的分离及分析
田 超1,2,陶冠军3,丁重阳1,2,顾正华2,张 梁2,石贵阳2
(1 江南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 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无锡 214122;
2 江南大学 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江苏 无锡 214122;
3 江南大学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以体外非酶糖基化反应抑制率为考察指标,对猴头菌发酵液中抑制非酶糖基化反应的高活性物质进行分
离并纯化,通过发酵液浓缩、二步醇沉、提取物冷冻干燥、C18层析柱等步骤进行分离,获得 1种对非酶糖基化反应
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物质组分 HE35,经液相色谱 质谱(LC MS)分析后发现,HE35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94,2
mg / mL的 HE35对体外非酶糖基化抑制率达到 92 17%,半抑制质量浓度 IC50为 0 65 mg / mL。 初步分析猴头菌发酵
液中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活性物质,对体外非酶糖基化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猴头菌;非酶糖基化;液态发酵;抑制率
中图分类号:TS201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5)03-0047-08
Separation and analysis of bioactive substances inhibiting non⁃enzymatic
glycosylation from Hericium erinaceus fermentation broth
TIAN Chao1,2,TAO Guanjun3,DING Zhongyang1,2,GU Zhenghua2,ZHANG Liang2,SHI Guiyang2
(1 Key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Biotechnology,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China; 2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Cereal Technology,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The bioactive component inhibited non⁃enzymatic glycosylation (NEG) reaction in Hericium
erinaceus culture broth was purified by detecting the inhibitory rate against NEG reaction The purified
procedure included the fermentation broth concentration,two⁃step ethanol precipitation,lyophilization of
extracts and C18 chromatography,and the high inhibitory component of HE35 was obtained Analyzing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 LC⁃MS ), the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was 294 In vitro
experiment,the inhibition rate of HE35 at 2 mg / mL against NEG reaction was 92 17% and its IC50 was
0 65 mg / mL The purific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re than one component in H erinaceus culture broth
possess the inhibitory activity to NEG reaction
Keywords: Hericium erinaceus; non⁃enzymatic glycosylation; submerged fermentation; inhibition
持续高血糖会引起机体多种蛋白质发生非酶 糖基化(NEG)反应,所谓非酶糖基化,是指蛋白
质、氨基酸等游离的氨基端与还原糖上的羰基通
过一系列复杂的非酶促反应最终生成不可逆的糖
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过程。 持续高血糖引发
的糖尿病常伴有白内障[1] 、糖尿病肾病[2]和动脉
粥样硬化[3]等慢性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病因
素较多,其中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是主要因素之
一[4] ,也是组织器官老化的重要原因[5] 。 寻找能
够抑制 NEG反应的抑制剂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
症的方向之一,同时可以为开发治疗糖尿病药物
提供先导化合物。
食药用真菌在自然界中来源丰富、分布广泛,
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天然产物,对多种疾病具
有良好的防治和治疗效果,如灵芝中的三萜类物
质灵芝酸,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6] ,灵芝多糖具
有调节免疫、抗氧化损伤等功效[7] ,金耳菌丝体多
糖和冬虫夏草多糖均有降血糖作用[8-9] 。 黄达明
等[10]研究了猴头菌转化银杏叶粗提物(EGB),发
酵液中非多糖提取物对非酶糖基化具有明显的抑
制作用,但并未明确其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具
体化学结构。 大型真菌中,担子菌的许多品种具
有降血糖作用[11]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就是
其中代表之一,它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
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胆固醇、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多种功效[12-14] 。 目前,NEG 反应的抑制剂主要为
合成类药物,其毒副作用较大,且价格昂贵,对其
使用有严格限制。 猴头菌作为一种食药两用的真
菌,与合成类药物相比,不但具有良好的疾病治疗
效果,也是一种可以日常食用的佳肴美食。 目前,
对于分离和分析猴头菌中具有抑制 NEG功能的物
质,并利用猴头菌液态发酵生产具有抑制 NEG 反
应的活性物质鲜有报道。
笔者以抑制体外蛋白质 NEG 反应为主要检测
指标,对猴头菌发酵液进行初步分离和纯化,成功
得到一种具有抑制 NEG反应的活性物质,并对活性
物质进行分析以鉴定此活性物质,为其进一步应用
提供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菌种与材料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保藏于江南大学粮
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乙二醛、牛血清白蛋白(BSA)、氨基胍(AG)、叠
氮化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醇为色谱
纯,其余所用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 2 培养基
斜面培养基( g / L):马铃薯 200,葡萄糖 20,琼
脂条 20~22。
种子培养基(g / L):葡萄糖 20,玉米粉 20,麸皮
15,KH2PO4 2,MgSO4·7H2O 1,酵母膏 3,VB1 0 015。
发酵培养基(g / L):葡萄糖 20,玉米粉 15,麸皮
15,KH2PO4 2,MgSO4·7H2O 1。
1 3 仪器与设备
HITACHI 650 60 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
Hitachi 公司;台式高速离心机,Sigma 公司;Waters 600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
谱仪、Masslynx4 1 工作站,Waters 公司;AKTA Purifier
系统,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公司。
1 4 方法
1 4 1 体外非酶糖基化反应抑制率的测定
NEG反应抑制率的测定方法参照文献[15]的
方法并稍加修改。 体外 NEG 反应体系反应液包含
12 mg / mL乙二醛、 10 mg / mL 牛血清白蛋白和 2
mg / mL叠氮化钠的 pH 为 7 4 的磷酸缓冲液。 取 1
mL样品液与上述 1 mL 反应体系液混合,以蒸馏水
为空白样品,混匀后 37 ℃避光反应 15 d,反应结束
后加蒸馏水定容至 10 mL,测定荧光强度。 在激发
波长 370 nm、狭长 5 nm、发射波长 440 nm、狭长 6
nm条件下利用荧光光度计测定荧光强度,重复 3
次,取平均值,计算体外 NEG反应的抑制率,计算见
式(1)。
I = a
- b
a
× 100% (1)
式中:I为抑制率;a 为空白样品荧光强度;b 为待测
样品荧光强度。
利用方差分析检验样品差异显著性,抑制率均
以平均数(Mean)±标准差(SD)表示。
1 4 2 活性物质的粗提取
发酵得到的猴头菌发酵液经冷冻离心机 8 000
r / min离心 10 min去菌体取上清,采用 30%(体积分
数,下同)乙醇和 70%乙醇二步醇沉,分离得到 2 个
沉淀组分 HE1和 HE2,上清液经旋转蒸发仪除去乙
醇,上清液浓缩后和乙酸乙酯 1 ∶ 1(体积比)混合进
行萃取,得到有机相 HE3 和水相 HE4,两相组分分
别经旋转蒸发仪除去含有的乙酸乙酯和残留的乙
醇。 将得到的 4个组分冷冻干燥后用超纯水配制成
一定浓度的溶液,取少量测定体外 NEG 反应抑制
84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率,剩余样品 4 ℃保存备用。
1 4 3 C18自制低压层析柱分离及 C18 制备柱纯
化活性物质
采用自制低压层析柱(10 mm×50 cm,上海锦华
层析设备厂制造)进行分离,C18 填料,甲醇水梯度
洗脱,流速为体积流量 1 0 mL / min,双紫外检测,按
峰收集洗脱液。 将洗脱液浓缩冻干,配制成质量浓
度分别为 0 5、1和 2 mg / mL溶液,测定体外 NEG反
应抑制率。
将 C18自制低压层析柱分离得到的高抑制率
活性组分通入制备柱 ( SunFire Prep C18 OBD
Column,Waters公司)进行纯化,流动相为水(A)和
甲醇(B),采用梯度洗脱:0~10 min,B液 5%~70%;
10~ 40 min,B 液 70% ~ 100%;40 1 min,B 液回到
5%并维持 10 min。 流速为 5 mL / min,进样量 1 mL,
254、299 nm双紫外(UV)检测。 按峰收集,将各样
品浓缩冻干,4 ℃保存备用。
1 4 4 活性物质对体外 NEG反应的抑制水平
称取活性物质样品 50 mg,溶于 10 mL 水中,逐
级稀释,配制成质量浓度为 0 25、0 5、1 0、1 5、2 0、
2 5、3 0、4 0和 5 0 mg / mL的溶液,分别测定不同浓
度下对体外 NEG反应的抑制率,绘制抑制水平曲线,
分析活性物质对体外 NEG反应的半抑制量 IC50。
2 结果与讨论
2 1 猴头菌发酵液中抑制 NEG 反应活性组分的
初步分离
为了研究猴头菌液态发酵后活性物质存在于
胞内还是分泌到发酵液中,首先对发酵上清液和菌
丝体抽提液进行抑制率的考察,结果见表 1。 由表 1
可知:猴头菌发酵上清液对体外 NEG反应的抑制率
远远高于菌丝体抽提液,表明猴头菌液态发酵后具
有抑制 NEG反应的活性物质被分泌到发酵液中。
将发酵得到的猴头菌发酵液经乙醇醇沉和乙
酸乙酯萃取后,分别得到 HE1、HE2、HE3 和 HE4 共
4个组分,测定 4个组分不同浓度下对体外 NEG 反
应的抑制率,结果见表 2。 由表 2 可知:HE3 具有最
高的抑制活性,而 HE1 和 HE2 的抑制率明显低于
发酵上清液的抑制率。 对二步醇沉淀得到的较低
NEG反应抑制率的 HE1 和 HE2 进行分析后发现,
两组物质分别为杂蛋白和杂多糖。 HE4 的抑制活
性同样明显低于发酵液,表明乙酸乙酯萃取分离起
到了较好的分离效果,将猴头菌中大部分抑制 NEG
反应的活性物质分离到有机相中。
表 1 猴头菌菌丝体抽提液与发酵液抑制体外
NEG反应活性的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NEG inhibition percentage
between mycelium and fermentation broth
from Hericium erinaceus
样品 NEG反应抑制率 / %
菌丝体抽提液 21 9±1 3
发酵上清液 77 2±0 8
表 2 猴头菌发酵液初分离组分对 NEG反应抑制率的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NEG inhibition percentage
of four ingredients in fermentation broth
初分离
组分
NEG反应抑制率 / %
0 5 mg / mL 1 mg / mL 2 mg / mL
HE1 18 22±0 23 23 40±0 71 25 21±0 58
HE2 30 11±0 52 48 07±0 65 57 43±2 44
HE3 61 58±0 39 78 50±0 16 83 53±0 21①
HE4 28 09±0 22 51 23±0 54 58 53±0 42
注:①—与 HE1、HE2和 HE3相比达到极显著差异(p<0 01)。
2 2 利用 C18 SPE柱及自制 C18低压层析柱分离
活性物质
由于体外 NEG反应需要在 37 ℃孵育箱中避光
反应 15 d,致使抑制率的测定需在 15 d 后进行,周
期相对较长,因此在对 HE3进一步分离前需要建立
一种较为方便的快速检测方法。 通过初步的高压
液相二极管阵列分析发现,C18 SPE 小柱预分离得
到的 50%甲醇洗脱液的 HPLC图谱中有 4个比较明
显的色谱峰,对各保留时间的色谱峰进行全波长扫
描,显示在 250 nm和 300 nm 左右均有明显的特征
吸收带(图 1、图 2)。 因此,进一步的分离过程中采
用双紫外(UV)检测器,检测波长定为 254 nm 和
299 nm,以此方法达到快速检测的目的。
参照 C18 SPE小柱的预分离条件,用 C18 自制
低压层析柱(10 mm×50 cm)进行分离,双紫外检测,
分离图谱见图 3。 自动部分收集仪按峰收集洗脱
液,20%、30%、40%、50%、60%、70%和 100%甲醇洗
脱得到 7 组不同的分离组分,分别命名为 HE32、
HE33、HE34、HE35、HE36、HE37 和 HE31,将各组分
浓缩、冷冻干燥后测定 NEG 反应的抑制率,测定结
果见表 3。
94 第 3期 田 超等:猴头菌发酵液中抑制非酶糖基化反应物质的分离及分析
图 1 50%甲醇洗脱样品 HPLC图谱(总离子强度)
Fig 1 HPLC chromatogram of 50% methanol
elution sample (Total ions)
图 2 图 1中各峰保留时间全波长扫描
Fig 2 Scan spectra from 200 to 600 nm of HE3
in different retention time in Fig. 1
图 3 HE3 C18层析柱分离图谱
Fig 3 C18 chromatogram for HE3 separation
表 3 猴头菌发酵液中 HE3各分离组分对
NEG反应抑制率的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NEG inhibition rate
of seven ingredients in HE3
初分离
组分
NEG反应抑制率 / %
0 5 mg / mL 1 mg / mL 2 mg / mL
HE31 15 70±0 87 23 85±0 34 30 47±2 47
HE32 39 76±0 31 46 59±0 74 53 71±1 27
HE33 39 77±0 53 50 00±0 68 66 57±0 93
HE34 15 26±0 31 18 58±0 45 20 94±1 57
HE35 44 52±0 24 72 78±0 57 92 33±0 84②
HE36 41 62±0 73 52 67±0 38 62 62±0 65
HE37 10 31±0 66 14 70±0 50 15 92±2 26
注:②—与其他组分相比达到极显著差异(p<0 01)。
由表 3 可知:HE3 通过 C18 层析柱分离得到的
7组组分中,50%甲醇洗脱样品 HE35 的体外 NEG
反应抑制率最高,在 2 mg / mL 浓度下抑制率达到
92 33%,远高于其他组分的抑制率,说明猴头菌发
酵液中 HE35 是其发挥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同时 HE33和 HE36 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表明猴
头菌发酵液中可能存在多种物质,对 NEG反应具有
抑制作用。
将乙酸乙酯分离萃取得到的 HE3 组分经 C18
SPE小柱(10 g,60 mL)预分离,利用甲醇 水梯度洗
脱,收集各个梯度的洗脱液,对比后发现 50%甲醇
洗脱样品对 NEG 反应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表明
C18柱可以将猴头菌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进行有效
的分离。
2 3 HE35制备液相纯化及 LC MS分析
在确定猴头菌发酵液中主要抑制成分后,为进
05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一步提高主要活性物质 HE35 的纯度以进行结构方
面的分析,需要对 HE35 进行高效液相制备,制备图
谱见图 4。 由图 4可知:在紫外检测波长 254 nm 下
无明显突出的单一洗脱峰,而检测波长 300 nm下有
2个单一峰,保留时间分别为 6 579 和 14 238 min,
通过单独收集 2个单一洗脱峰,其他洗脱液合并收
集,测定体外 NEG 反应抑制率发现,仅有保留时间
14 238 min 收集的样品在 2 mg / mL 质量浓度下抑
制率达到 92 17%,与制备前 HE35 的抑制率最为
接近。
HE35通过液相的纯化后,将保留时间 14 238
min洗脱峰冻干样品进行 LC MS 检测,结果见图
5。 由图 5(a)可知,HE35的液相色谱图为近似单一
对称峰,表明 HE35 分离纯化后基本达到色谱纯。
对 HE35进行质谱(图 5(b))分析,发现其相对分子
质量为 294、588和 882,为其二聚体和三聚体。
图 4 HE35的 HPLC图谱
Fig 4 HPLC chromatogram of HE35
图 5 HE35的 HPLC图谱和保留时间 9 375 min样品的质谱
Fig 5 HPLC chromatogram of HE35 and mass spectra at 9 375 min
2 4 HE35的分子式分析
HE35物质呈黄色油状,在波长 300 nm 和 254
nm下均具有较强的吸收峰,说明 HE35 的结构中含
有苯环,据文献[16],此紫外吸收波长为共轭双键
特性,且含有 3个或 3个以上共轭双键,属芳香族化
合物。 苯环上存在取代基时,在紫外区的 1 条吸收
带会向长波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大,也验证了 HE35
为芳香族化合物,根据紫外吸收和高效液相分析初
步推断 HE35可能为黄酮类物质。 然而紫外扫描只
能反映分子中特定基团及附近的结构特征,无法反
映整个分子的特性,在没有标准品对照情况下,
HPLC分析也不能确定 HE35的整个分子情况,因此
需要进一步利用质谱与核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见
图 6和图 7。
由图 6 可知 HE35 质谱碎片规律。 图 6( a)中
ESI+:m / z= 227[M+H] +结果表明主要有 m / z = 226
和 68 这 2 个碎片脱落,碎片 226 为 1 分子 HE35
脱掉 1 分子异戊二烯(C5H8)产生的,因此,结合正
离子质谱图分析,可判断 HE35 分子中除了含有苯
环外,还含有 1 个异戊二烯基团;图 6 ( b) ESI+:
m / z= 171[M+H] +结果说明主要有 m / z = 170 和
124 这 2 个碎片脱落,可能是 HE35 的母核结构发
生断裂产生的 2 个片段;图 6(c)中 ESI+:m / z= 277
[M+H] +结果表明主要有 m / z = 276 和 18 这 2 个
碎片脱落,碎片 276 为 HE35 脱掉 1 分子 H2O产生
的,可判断 HE35 分子含有基团—OH;图 6( d)中
15 第 3期 田 超等:猴头菌发酵液中抑制非酶糖基化反应物质的分离及分析
ESI+:m / z= 119[M+H] +,说明主要有 m / z = 176 和
118 这 2 个碎片脱落。
由图 7可知:化学位移为 10 ~ 11 的峰为醛基上
的质子,而化学位移为 6~7 的峰可能为酚羟基上的
质子,化学位移为 4~5的峰为异戊二烯基团双键上
的质子。
图 6 HE35碎片不同保留时间质谱(ESI+)
Fig 6 The mass spectrum of fragments at different retention time
图 7 HE35 的1H核磁图谱
Fig 7 1H NMR spectra of HE35
25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HE35 分子中可能含有 2
个苯环、1 个—OH 基团、1 个异戊二烯基团和 1 个
醛基,2个苯环以黄酮类物质母核结构 C6—C3—C6
形式存在,—OH 可能位于苯环上,属于酚羟基,异
戊二烯基团可能位于其中 1 个苯环的某一碳位上,
且连接方式为 C C断开,取代苯环上的 1个 H,而
醛基可能位于母核结构 C6—C3—C6中的 C3上,且
醛基中的 C原子可能为 C3中 1个 C,因为根据相对
分子质量 294计算,已经不能再容纳更多的 C原子,
综上推断 HE35 的分子式为C20H22O2。 确切的化学
结构式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 5 HE35体外 NEG反应抑制水平分析
氨基胍(AG)是目前公认的最有临床应用前景
的抑制 NEG 反应的药物,在欧洲一些国家已进入
Ш期临床试验[17],为更好地研究 HE35 对非酶糖基
化反应的抑制效果,选用 AG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结
果见图 8。
图 8 HE35体外非酶糖基化反应的抑制水平
Fig 8 Inhibitory effects of HE35 on
NEG reaction in vitro
由图 8可知:在 0 ~ 2 mg / mL 时,随着 HE35 浓
度的提高,对 NEG反应的抑制率不断提高,HE35的
抑制活性与其质量浓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线性
趋势线公式为 y = 76 4x,R2 = 0 980 8,半抑制质量
浓度 ( IC50 )为 0 65 mg / mL。 当质量浓度超过 2
mg / mL时,HE35对 NEG反应的抑制率趋于稳定,保
持在 90%以上。 与 AG 相比,在低质量浓度(≤1 5
mg / mL)范围内,HE35 抑制效果略低于 AG,超过一
定质量浓度(≥1 5 mg / mL)后,HE35的抑制效果优
于 AG,并维持在较高水平,从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
合成类药物的治疗特点是时间短、作用迅速,活性
物质平稳温和。 然而,AG 的毒副作用限制了 HE35
在降血糖方面的应用,HE35 能否成为一种有效抑
制 NEG反应的替代新药或先导化合物,并进一步在
治疗糖尿病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还需要做更多的
研究。
3 结论
采用液态发酵方法,以抑制 NEG反应为检测指
标,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具有抑制 NEG反应活性的
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和分析,结果发现,1 种相对分子
质量为 294 的小分子物质 HE35 对 NEG 反应具有
良好的抑制作用,分析可能为黄酮类物质,初步推
断分子式为 C20H22O2,2 mg / mL 质量浓度下抑制率
可达 92 17%,半抑制质量浓度 ( IC50 ) 为 0 65
mg / mL。 其抑制机制和具体结构正在进一步研
究中。
参考文献:
[ 1 ] Prabhakaram M, Katz M L, Ortwerth B J. Glycation mediated
crosslinking between α⁃crystallin and MP26 in intact lens
membranes[J] .Mech Age Dev,1996,91(1):65⁃78.
[ 2 ] 廉永昕,张嘉莉,李兢.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中
国疗养医学,2012,21(6):515⁃516.
[ 3 ] 李爱萍,田波,张瀚,等.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在糖尿病诱发动
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 J] .中国疗养医学,2011,20 ( 10):
913⁃915.
[ 4 ] Dan Q,Wong R,Chung S K,et 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olyol
pathway and non⁃enzymatic glycation on 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
migration and monocyte adhesion [ J] . Life Sci, 2004, 76 ( 4):
445⁃459.
[ 5 ] Brownlee M, Vlassara H, Kooney A, et al. Aminoguanidine
prevents diabetes⁃induced arterial wall protein cross⁃linking[ J] .
Science,1986,232:1629⁃1632.
[ 6 ] Lin S B,Li C H,Lee S S,et al.Triterpene⁃enriched extracts from
Ganoderma lucidum inhibit growth of hepatoma cells via
suppressing protein kinase C,activating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and G2⁃phase cell cycle arrest [ J] . Life Sci, 2003, 72
(21):2381⁃2390.
[ 7 ] Li X L, Zhou A G, Li X M. Inhibition of 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s and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against
oxidative injury induced by γ⁃irradiation in rat liver mitochondria
[J] .Carbohydr Polym,2007,69(1):172⁃178.
[ 8 ] 张雯,赵旌旌,王捷思,等.金耳菌丝体多糖对实验性 2 型糖
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0,22(1):49⁃53.
[ 9 ] Li S P, Zhang G H, Zeng Q, et al.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 with antioxidation, isolated from cultured
Cordyceps mycelia[J] .Phytomedicine,2006,13(6):428⁃433.
[10] 黄达明,常为众,张志才,等.猴头菌转化 EGB 发酵液提取物
抗氧化及抑制非酶糖基化活性研究[J]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
文版,2008,9(2):10⁃13.
35 第 3期 田 超等:猴头菌发酵液中抑制非酶糖基化反应物质的分离及分析
[11] Higaki M,Eguchi F,Watanabe Y.A stable culturing method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Agaricus blazei [ J ] . Nihon
Yakurigaku Zasshi,1997,110:98P⁃103P.
[12] 张鹏,图力古尔,包海鹰.猴头菌属真菌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研究概述[J] .菌物研究,2011,9(1):54⁃62.
[13] 杜志强,任大明,葛超,等.猴头菌丝多糖降血糖作用研究[ J] .
生物技术,2007,16(6):40⁃41.
[14] 杨焱,周昌艳.猴头菌多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 J] .食用
菌学报,2000,7(1):19⁃22.
[15] Pampati P K,Suravajjala S,Dain J A.Monitoring nonenzymatic
glycation of human immunoglobulin G by methylglyoxal and
glyoxal:a spectroscopic study[J] .Anal Biochem,2011,408(1):
59⁃63.
[16] 徐瑞秋,周政.基础有机化学 [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83.
[17] Williams M E.Clinical studies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inhibitors and diabetic kidney disease[J] .Curr Diab Rep,2004,4
(6):441⁃446.
(责任编辑 荀志金)
(上接第 40页)
参考文献:
[ 1 ] 高振,张昆,黄和,等.利用根霉菌生产富马酸[ J] .化学进展,
2009,21(1):251⁃258.
[ 2 ] 李霜,徐晴,黄和,等.发酵法制备富马酸的关键技术及其进
展[J] .生物加工过程,2013,11(2):52⁃56.
[ 3 ] Xu Q, Li S, Huang H, et al. Key technologies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fumaric acid [ J] . Biotechnol Adv,2012,30 ( 6):
1685⁃1696.
[ 4 ] Shimizu H, Araki K, Shioya S, et al. Optimal production of
glutathione by controlling the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yeast in fed⁃
batch culture[J] .Biotechnol Bioeng,1991,38(2):196⁃205.
[ 5 ] Afschar A S,Bellgardt K H,Rossell C E,et al.The production of
2,3⁃butanediol by fermentation of high test molasses [ J] .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1991,34(5):582⁃585.
[ 6 ] Alfafara C G,Miura K,Shimizu H,et al.Fuzzy control of ethanol
concent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aximum glutathione
production in yeast fed batch culture [ J] . Biotechnol Bioeng,
1993,41(4):493⁃501.
[ 7 ] 徐晴,高振,付永前,等.米根霉 ME F12 发酵产富马酸的菌
体形态控制[J] .生物加工过程,2009,7(2):48⁃52.
[ 8 ] 何四龙,徐晴,李霜.D301树脂对富马酸的吸附性能[ J] .南京
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6):32⁃36.
[ 9 ] 丛蕾蕾,纪晓俊,聂志奎,等.花生四烯酸油脂高产菌株的选
育[J] .生物加工过程,2012,10(5):34⁃38.
[10] 窦畅,徐晴,宋萍.米根霉利用木糖与葡萄糖的代谢差异[ J] .
微生物学报,2011,51(4):468⁃473.
[11] 陈克杰,周景文,刘立明,等.高渗条件下利用蔗糖提升 2
酮基 L 古龙酸生产效率[ J] .生物工程学报,2010,26(11):
1507⁃1513.
[12] Deng Y F, Li S, Xu Q, et al. Production of fumaric acid by
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of starchy
materials with 2⁃deoxyglucose⁃resistant mutant strains of Rhizopus
oryzae[J] .Bioresour Technol,2012,107:363⁃367.
[13] Varela C,Agosin E,Baez M,et al.Metabolic flux redistribution in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in response to osmotic stress [ J] .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3,60(5):547⁃555.
[14] Gu S,Xu Q,Huang H,et al. Alternative respiration and fumaric
acid production of Rhizopus oryzae[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4,98(11):5145⁃5152.
(责任编辑 荀志金)
45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