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13卷第 4期
2015年 7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3 No 4
Jul 2015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5 04 005
收稿日期:2014-06-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1225626);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1AA02A209);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作者简介:刘维明(1987—),山东郯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催化;黄 和(联系人),教授,E⁃mail:biotech@ njtech edu cn
重组大肠杆菌共表达亮氨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
发酵条件优化
刘维明1,杨震炯2,罗积杏3,壮晓健3,沈文和3,胡 燚1,黄 和1
(1 南京工业大学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2 浙江省永康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浙江 永康 321300;3 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台州 318000)
摘 要:在摇瓶中对共表达亮氨酸脱氢酶(LeuDH)和甲酸脱氢酶(FDH)的重组大肠杆菌(E coli)的发酵条件进行
优化。 首先考察基础培养基中碳、氮源种类和浓度及初始 pH等因素对重组大肠杆菌生长和产酶的影响,实验结果
表明甘油和酵母膏为最佳碳源和氮源,最适质量浓度均为 10 g / L,培养基最适初始 pH为 8 0。 然后对诱导条件进
行优化,确定最适的诱导时机为菌体密度(OD600)达到 0 6时,最适的诱导温度、诱导剂 IPTG浓度和诱导时间分别
为 25 ℃、0 2 mmol / L和 20 h。 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下,菌体密度(OD600)可达 8 6,LeuDH和 FDH酶比酶活分别达
1 543 3和 2 572 4 U / L,是优化前的 2 0和 3 1倍。
关键词:重组大肠杆菌;亮氨酸脱氢酶;甲酸脱氢酶;诱导
中图分类号:Q5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5)04-0023-06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recombinant E coli for
coexpression of leucine dehydrogenase and formate dehydrogenase
LIU Weiming1,YANG Zhenjiong2,LUO Jixing3,ZHUANG Xiaojian3,SHEN Wenhe3,
HU Yi1,HUANG He1
(1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 211800,China;
2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Center of Yongkang,Yongkang 321300,China;
3 Zhejiang Jiuzhou Pharmaceutical Co ,Ltd ,Taizhou 318000,China)
Abstract:The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recombinant E coli for coexpression of leucine dehydrogenase
and ormate dehydrogenase were optimized in shake flasks. The effec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 and
their concentrations, as well as initial pH of medium on the cell growth and enzyme production were
studied. The optimal carbon source was glycerol (10 g / L) and nitrogen source was yeast extract ( 10
g / L). The optimal initial pH of fermentation medium was 8 0. The induction conditions were further
optimized as follows:induction occasion OD600 0 6,induction temperature 25 ℃,IPTG concentration 0 2
mmol / L and induction time 20 h.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a high cell density(OD600)of 8 6 was
obtained. The enzyme activity of LeuDH reached 1 543 3 U / L and that of FDH reached 2 572 4 U / L,
which were 2 0⁃fold and 3 1⁃fold as that before optimization.
Keywords:recombinant E coli; leucine dehydrogenase; formate dehydrogenase; induction
\ \DZ19 \D \孙桂云 \生物加工 2015 \第 4期 \第 4期.PS 4校样 排版:孙桂云 修改日期:2015 / 07 / 08
亮氨酸脱氢酶( leucine dehydrogenase,LeuDH,
EC 1 4 1 9)是一种 NAD+依赖型的氧化还原酶,在
芽胞杆菌属(Bacillus)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首先
于 Bacillus cereus 中被发现并纯化[1],此后 Bacillus
spec 、 B sphaerius、 B stearothermophlius、 Clostridium
thermoaceticum 等产 LeuDH 菌株相继被筛选出
来[2-5]。 LeuDH能够可逆地催化 L 亮氨酸和支链
L 氨基酸反应生成相应的 α 酮酸及其类似物,可
用于测定支链脂肪酸及其酮酸类似物[6],同时可以
催化 α 酮酸还原制备 L 亮氨酸及 L 叔亮氨酸等
氨基酸[7-10]。
近年来,不同来源的 LeuDH基因工程菌已成功
构建[11-13],实现了 LeuDH 的高密度表达和规模化
制备,并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相关研究,为
LeuDH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LeuDH 的大规
模应用需要添加 NADH作为辅酶,而 NADH 价格昂
贵,不适合工业上大量使用。 因此,构建高效的辅
酶再生系统是解决 LeuDH规模化应用难题的关键。
NAD+依赖型的甲酸脱氢酶( formate dehydrogenase,
FDH,EC 1 2 1 2)属于 D 2 羟基酸脱氢酶类,可
以在将甲酸氧化为 CO2的同时将 NAD
+ 还原为
NADH,因此广泛应用于辅酶 NADH的再生中[14 15]。
FDH耦联的辅酶再生体系具有诸多优势,如反应不
可逆且生成的副产物 CO2易从反应体系中逃逸,甲
酸或甲酸盐价格低廉且对酶无抑制作用,因此甲
酸 / FDH辅酶再生体系是目前最成功的辅酶再生系
统[16],且已应用到手性化合物的工业化生产,如
Degussa公司采用 LeuDH催化三甲基丙酮酸不对称
还原并与 FDH 催化的 NAD+ NADH 再生体系耦
联,实现了 L 叔亮氨酸的工业生产[8]。
对于双酶耦联的生物催化反应体系,构建双酶
共表达的基因工程菌不仅可以降低酶制备的成本,
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也
越 来 越 多[9,17-19]。 本 实 验 室 成 员 前 期 从
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 基因组中扩增获得了编码
LeuDH的基因 leudh,并将其与来自 Candida boidinii
的编码 FDH的基因 fdh共表达,构建了基因工程菌
E coli BL21 (LeuDH FDH)。 本文中,笔者在摇
瓶中考察影响该重组菌生长和酶蛋白表达的因素,
主要研究碳、氮源种类及其浓度、初始 pH、诱导时
机、诱导剂浓度、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间等因素对重
组 E coli 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优化发酵诱导条
件,以期为进一步发酵放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菌种
共表达 LeuDH 和 FDH 的基因工程菌 E coli
BL21 (LeuDH FDH)由笔者所在实验室构建并
保藏。
1 2 培养基
LB培养基( g / L):蛋白胨 10、酵母提取物 5,
NaCl 10;pH 7 0。
发酵培养基(g / L):甘油 10、酵母膏 10、Na2HPO4
5 08、KH2PO4 3、K2SO4 2、柠檬酸三钠 0 5、MgCl2·
6H2O 0 4、CaCl2 0 011;pH 7 0。 其中MgCl2·6H2O 和
CaCl2单独灭菌,接种时加入至所需浓度。
当考察碳、氮源种类对发酵的影响时,将甘油
和酵母膏替换为相应的营养组分即可。 以上培养
基灭菌均在 121 ℃灭菌 20 min,接种时添加过滤除
菌的氨苄青霉素(Amp)和卡那霉素(Kana)至终质
量浓度 50 mg / L。
1 3 培养方法
种子培养:将甘油管保存的菌种按 0 1%接种
量接种至含 Kana 和 Amp 的 LB 培养基中,37 ℃、
200 r / min摇床培养 20 h。
发酵培养及诱导:将种子液按 1%接种量接种
至含 Kana和 Amp 的发酵培养基,37 ℃、200 r / min
培养至 OD600达到 0 6,加入诱导剂 IPTG 至终浓度
0 2 mmol / L,降低培养温度至 25 ℃,200 r / min继续
培养 16 h。 发酵结束后,发酵液于 4 ℃、12 000
r / min离心 5 min,收集菌体,生理盐水(8 5%)洗涤
2次,-20 ℃保存,备用。
种子培养和发酵培养在 250 mL摇瓶中进行,装
液量为 50 mL。 HYL A 型全温摇瓶柜(太仓市强
乐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偏心距 30 mm。
1 4 分析方法
菌体密度测定:菌体密度以 OD600表示,将发酵
液稀释一定倍数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 600 nm 处
测定吸光值。
菌体破碎液的制备:发酵所得菌体用 0 1
mol / L、pH 8 5磷酸盐缓冲液悬浮,置于超声破碎仪
中破碎。 超声工作条件:200 W,工作 5 s,间歇 5 s,
99个循环。 破碎液于 4 ℃、12 000 r / min 离心 10
min,取上清液用于酶活测定。
LeuDH酶活测定:NADH在 340 nm处有最大吸
光值,LeuDH 活力通过检测反应过程中 NADH 在
42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 \DZ19 \D \孙桂云 \生物加工 2015 \第 4期 \第 4期.PS 4校样 排版:孙桂云 修改日期:2015 / 07 / 08
340 nm处吸光值的变化计算。 于 1 0 mL 磷酸盐缓
冲液(100 mmol / L,pH 8 5)中加入 2 mmol / L 三甲
基丙 酮 酸、 0 1 mmol / L NADH 和 100 mmol / L
NH4Cl,30 ℃保温 3 min 后加入 10 μL酶液,迅速摇
匀后记录 2 min内吸光值的变化。 酶活单位(U)的
定义为在上述反应条件下每分钟催化 1 μmol
NADH氧化所需的酶量,其计算见式(1):
酶活(U) = ΔOD
× V × 106
6 220 × l
(1)
式中:ΔOD为每分钟吸光值的变化,V为反应体积(L),
6 220为 NADH的摩尔消光系数(L / (mol·cm)),l为光
程距离(cm)。
FDH酶活测定:测定原理同 LeuDH 酶活测定。
于 1 0 mL 磷酸盐缓冲液(100 mmol / L,pH 8 5)中
加入 1 67 mmol / L NAD+和 167 mmol / L 甲酸铵,
30 ℃保温 3 min后加入 10 μL 酶液,迅速摇匀后记
录 2 min内吸光值的变化。 酶活单位(U)的定义为
在上述反应条件下每分钟催化 1 μmol NAD+还原所
需的酶量,计算公式同上。
2 结果与讨论
2 1 碳源对重组 E coli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2 1 1 碳源种类对重组 E coli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当采用野生菌发酵产 LeuDH 时,葡萄糖为最常
用的碳源,如 Schütte 等[20]研究了在 10 L 发酵罐中
Bacillus cereus产 LeuDH的发酵工艺,当添加 2%葡萄
糖为碳源时, LeuDH 比酶活可达 1 400 U / L。 但
E coli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不同,进而会影响重组
菌的生长和产酶能力。 Zhang 等[21]研究了碳源种类
对重组 E coli表达葡聚糖蔗糖酶的影响,结果发现当
采用甘油为碳源时,葡聚糖蔗糖酶酶活力最高。 笔者
通过改变发酵培养基中碳源的种类(均为 5 g / L),研
究不同碳源对重组 E coli生长及表达 LeuDH和 FDH
的影响,结果见表 1。 由表 1可知:蔗糖作为碳源时不
利于 E coli的生长和酶蛋白的表达;采用葡萄糖、甘
露糖和甘油为碳源时可以促进菌体生长,其中以甘油
为碳源时生长状况最好,LeuDH 和 FDH 活力最高。
因此,确定甘油为最适碳源。
2 1 2 甘油质量浓度对重组 E coli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确定甘油为最适碳源后,进一步考察甘油浓度
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结果如图 1 所示。 由图
1 可知随着甘油浓度的升高,菌体密度先升高再降
低。 甘油质量浓度为 10 g / L时菌体生长量最高;酶
活力随甘油浓度的变化趋势与菌体密度相似。 因
此确定 10 g / L的甘油为最适的碳源添加量。
表 1 碳源种类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Table 1 Effects of carbon source on cell growth and
enzyme production
碳源 OD600
比酶活 / (U·L-1)
LeuDH FDH
葡萄糖 5 7 450 2 836 1
麦芽糖 5 0 257 2 771 1
甘露糖 5 5 578 8 643 1
甘油 6 2 771 7 836 1
果糖 4 8 578 8 514 5
蔗糖 2 8 192 9 450 2
图 1 甘油质量浓度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Fig 1 Effects of glycerol concentration on cell
growth and enzyme production
2 2 氮源对重组 E coli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2 2 1 氮源种类对重组 E coli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氮源是微生物合成细胞结构和含氮代谢产物的
原料,因此对菌体生长和酶蛋白的合成具有明显的影
响。 Hummel等[22]考察不同氮源对 Bacillus sphaericus
生长及产 LeuDH 的影响,结果发现有机氮源效果明
显好于无机氮源,如采用酵母膏为氮源时,菌体 OD600
可达 51,LeuDH比酶活达 410 U / g。 笔者考察不同氮
源(均为 10 g / L)对重组 E coli生长和产酶的影响,结
果如表 2 所示。 由表 2 可知:无机氮源不利于重组
E coli生长,而有机氮源可明显促进菌体生长和蛋白
表达,这一结果与 Hummel 等[22]的研究结果一致,这
可能是因为有机氮源中含有其他营养组分和生长促
进剂[21]。 由表 2 中数据可知,当采用酵母膏为氮源
时,菌体密度和酶活力均明显高于采用其他氮源时,
因此确定酵母膏为最适氮源。
52 第 4期 刘维明等:重组大肠杆菌共表达亮氨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发酵条件优化
\ \DZ19 \D \孙桂云 \生物加工 2015 \第 4期 \第 4期.PS 4校样 排版:孙桂云 修改日期:2015 / 07 / 08
表 2 氮源种类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Table 2 Effects of nitrogen source on cell growth
and enzyme production
氮源 OD600
比酶活 / (U·L-1)
LeuDH FDH
(NH4) 2SO4 2 8 643 1 578 8
NH4Cl 2 2 192 9 450 2
尿素 0 7 32 2 514 5
蛋白胨 5 3 771 7 836 1
酵母膏 6 4 1 028 9 964 7
玉米浆 3 8 450 3 771 7
2 2 2 酵母膏质量浓度对重组 E coli 生长和产酶
的影响
进一步考察酵母膏用量对重组 E coli生长和产
酶的影响,结果见图 2。 由图 2 可知:随着酵母膏浓
度的提高,菌体密度逐渐升高,当酵母膏质量浓度
达到 10 g / L 后,菌体生长量基本稳定。 酶活方面,
酵母膏质量浓度为 10 g / L 时,FDH 酶活力最高,而
LeuDH酶活在酵母膏浓度为 15 g / L 时达到最高。
综合考虑菌体生长和产酶以及成本等因素,确定最
佳的酵母膏质量浓度为 10 g / L。
图 2 酵母膏质量浓度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Fig 2 Effects of yeast extract concentration on
cell growth and enzyme production
2 3 初始 pH对重组 E coli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培养基的 pH对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酶蛋白的
表达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考察不同培养基初始
pH,对测定发酵后重组菌的菌体密度和酶活力的影
响,结果见图 3。 由图 3可知:随着 pH的上升,生物
量和酶活力均呈上升趋势,当 pH达到 8 0 时,生物
量和酶活力均最高,说明培养基初始 pH 为 8 0 时
最适合于重组菌的生长和酶表达。 一般大肠杆菌
在中性条件下生长情况最好,但因摇瓶发酵不能自
动控制发酵液 pH,随着发酵的进行,酸性代谢产物
的积累会导致发酵液 pH逐渐下降,因此初始 pH略
呈碱性时有利于重组菌的生长和产酶。
图 3 培养基初始 pH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Fig 3 Effects of medium initial pH on cell
growth and enzyme production
2 4 最佳诱导时机的确定
2 4 1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为确定诱导剂加入的最佳时机,首先测定不同
时间下的菌液 OD600,并绘制菌株生长曲线,结果见
图 4。 由图 4可知:在 1%接种量下,重组菌在经过 2
h的延滞期后即进入对数生长期,8 h 后生长速率开
始下降,10 h后进入稳定期。
图 4 重组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
Fig 4 Cell growth curve of recombinant E coli
coexpressing LeuDH and FDH
2 4 2 诱导时机对重组 E coli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考察诱导时机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分别
在接种后不同时间取菌液测定 OD600,并加入 IPTG
开始诱导,诱导时间均为 16 h,结果见图 5。 由图 5
可知:延迟期(OD600,0~0 25)加入诱导剂不利于菌
体生长,发酵结束后菌体密度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
IPTG对菌体生长有抑制作用,过早诱导不利于菌体
的生长[23],虽然此时 LeuDH酶活较高,但 FDH酶活
很低;在对数前期(OD600,0 4 ~ 0 8)进行诱导则有
利于菌体的生长,其中当 OD600达到 0 6时加入诱导
剂最利于菌体生长,发酵结束后菌体密度最高,且
此时 LeuDH 和 FDH 酶活相当;而在对数中期
62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 \DZ19 \D \孙桂云 \生物加工 2015 \第 4期 \第 4期.PS 4校样 排版:孙桂云 修改日期:2015 / 07 / 08
(OD600,1 0~ 1 5)进行诱导虽有利于 FDH 酶活提
高,但菌体密度和 LeuDH 酶活则有一定程度地下
降。 因此确定 OD600达到 0 6时为最佳的诱导时期,
此时诱导最有利于菌体生长,同时 LeuDH 和 FDH
酶活相当。
图 5 诱导时机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Fig 5 Effects of adding time of IPTG on cell growth
and enzyme production
图 6 诱导温度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Fig 6 Effects of induction temperature on cell
growth and enzyme production
2 5 诱导温度对重组 E coli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温度对菌体生长、质粒稳定性和产物蛋白合成
等都有重要影响。 E coli最适生长温度为 37 ℃,但
过高的诱导温度可能会导致蛋白质合成速率过快,
进一步导致蛋白因无法正确折叠而形成无活性的
包涵体[24],因此在进行重组菌诱导表达时常常控制
诱导温度在 35 ℃以下,以提高可溶性蛋白的表达。
林日辉等[25]考察了诱导温度对重组菌表达 FDH 的
影响,结果发现 30 ℃ 时, FDH 比酶活最高 ( 170
U / L),酶活随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 接种后将重组
E coli在 37 ℃培养至 OD600为 0 6,加入 IPTG 并控
制至特定温度开始诱导,考察诱导温度对重组
E coli生长和产酶的影响,结果见图 6。 由图 6 可
知:FDH 酶活对高温敏感,当诱导温度高于 30 ℃
时,FDH酶活急剧下降。 虽然 35 ℃诱导有利于菌
体生长,但此时 LeuDH 和 FDH 酶活均较低。 综合
实验结果,确定 25 ℃为最佳的诱导温度。
2 6 IPTG浓度对重组 E coli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考察了 IPTG浓度对重组 E coli生长和产酶的影
响,结果见图 7。 由图 7可知:对照组实验表明,不加
IPTG进行诱导时,LeuDH 和 FDH 基本不表达(数据
未列出)。 由图 7可知,当加入 0 05 mmol / L IPTG进
行诱导时,FDH酶活最高,此后 FDH酶活随 IPTG浓
度的升高而持续下降,说明高浓度 IPTG不利于 FDH
的表达。 菌体密度和 LeuDH 酶活则随 IPTG 浓度升
高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高密度的
IPTG对重组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同时也抑制了
目的蛋白的诱导合成。 综合菌体生长和酶活力情况,
确定最适的 IPTG浓度为 0 2 mmol / L。
图 7 IPTG浓度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Fig 7 Effects of IPTG concentration on cell growth
and enzyme production
图 8 诱导时间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Fig 8 Effects of induction time on cell growth
and enzyme production
2 7 诱导时间对重组 E coli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加入 IPTG继续诱导,考察诱导时间对菌体密
度和 LeuDH 及 FDH 酶活的影响。 由图 8 可知,随
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菌体密度和酶活均逐渐升高,
诱导 14 h后,LeuDH酶活基本达到稳定。 诱导20 h
时,菌体密度和 FDH 酶活力达到最高,其后增长不
72 第 4期 刘维明等:重组大肠杆菌共表达亮氨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发酵条件优化
\ \DZ19 \D \孙桂云 \生物加工 2015 \第 4期 \第 4期.PS 4校样 排版:孙桂云 修改日期:2015 / 07 / 08
明显。 最终确定诱导时间为 20 h,此时菌体密度
(OD600 ) 可达 8 6, LeuDH 和 FDH 比酶活可达
1 543 3 U / L和2 572 4 U / L。
3 结论
以共表达 LeuDH 和 FDH 的基因工程菌 E coli
BL21 (LeuDH FDH)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摇瓶中
影响菌体生长和酶蛋白表达的因素,优化了发酵条
件。 实验结果表明,较佳的碳氮源及其质量浓度分
别为甘油(10 g / L)和酵母膏(10 g / L),最适的培养
基初始 pH 为 8 0。 在此条件下培养至菌体密度
(OD600)为 0 6 时,加入终浓度为 0 2 mmol / L 的
IPTG,25 ℃继续诱导 20 h,菌体密度(OD600)可达
8 6, LeuDH 和 FDH 比酶活可达 1 543 3 U / L 和
2 572 4 U / L,是优化前的 2 0和 3 1倍。
参考文献:
[ 1 ] Sanwal B D,Zink M W.L⁃leucine dehydrogenase of Bacillus cereus
[J] .Arch Biochem Biophys,1961,94(3):430⁃435.
[ 2 ] Ohshima T,Wandrey C,Sugiura M et al.Screening of thermostable
leucine and alanine dehydrogenenases in thermophilic Bacillus
strains[J] .Biotechnol Lett,1985,7(12):871⁃875.
[ 3 ] Ohshima T,Misono H,Soda K. Properties of crystalline leucine
dehydrogenase from Bacillus sphaericus[ J] . J Biol Chem,1978,
253(16):5719⁃5725.
[ 4 ] Ohshima T,Nagata S,Soda K.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rmostable leucine dehydrogenase from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J] .Arch Microbiol,1985,141(4):407⁃411.
[ 5 ] Shimoi H,Nagata S,Esaki N et al. Leucine dehydrogenase of a
thermophilic anaerobe,Clostridium thermoaceticum:gene cloning,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J] . Agric Biol Chem,1987,51
(12):3375⁃3381.
[ 6 ] Ohshima T,Misono H,Soda K.Determination of branched⁃chain
L⁃amino acids and their keto⁃analogs with leucine dehydrogenase
[J] .Agric Biol Chem,1978,42:1919⁃1922.
[ 7 ] Ohshima T,Wandrey C, Kula M R, et al. Improvement for L⁃
leucine production in a continuously operated enzyme membrane
reactor[J] .Biotechnol Bioeng,1985,27(11):1616⁃1618.
[ 8 ] Bommarius A S,Schwarm M,Sting K,et al.Synthesis and use of
enantiomerically pure tert⁃leucine [ J] . Tetrahedron: Asymmetry,
1995,6(12):2851⁃2888.
[ 9 ] Kragl U,Vasic⁃Racki D,Wandrey C.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L⁃
tert⁃leucine in series of two enzyme membrane reactors [ J ] .
Bioprocess Eng,1996,14(6):291⁃297.
[10] Menzel A, Werner H, Altenbuchner J, et al. From enzymes to
" designer bugs" in reductive amination: a new process for the
synthesis of L⁃tert⁃leucine using a whole cell⁃catalyst[J] .Eng Life
Sci,2004,4(6):573⁃576.
[11] Tanja S, Achim R, Kula M R. Cloning, sequencing and
overexpression of the leucine dehydrogenase gene from Bacillus
cereus[J] .J Biotechnol,1997,54(1):77⁃80.
[12] Reina K, Shinji N, Haruo M. Cloning and sequencing of the
leucine dehydrogenase from Bacillus sphaericus IFO 3525 and
importance of the C⁃terminal region for the enzyme activity[ J] .J
Mol Catal B:Enzymatic,2003,23(2):239⁃247.
[13] Li H M, Zhu D M, Brooke A. Cloning, protein sequence
clarification,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a leucine dehydrogenase
from Bacillus sphaericus ATCC 4525[J] . Appl Biochem
Biotechnol,2009,158(2):343⁃351.
[14] Jormakka M,Byme B,Lwata S.Formate dehydrogenase:a versatale
enzyme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 [ J] . Curr Opin Struc Biol,
2003,13(4):418⁃423.
[15] Schirwitz K,Schmidt A,Lamzin A S.High⁃resolution structures of
formate dehydrogenase from Candida boidinii [ J] . Protein Sci,
2007,16(6):1146⁃1156.
[16] Popov V O,Lamzin V S.NAD+ ⁃dependent formate dehydrogenase
[J] .Biochem J,1994,301(3):625⁃643.
[17] Ernst M,Kaup B,Müller M,et al. Enantioselective reduction of
carbonyl compounds by whole⁃cell biotransformation,combining a
formate dehydrogenase and a(R)⁃specific alcohol dehydrogenase
[J] .App Microb Biotechnol,2005,66(6):629⁃634.
[18] Kratzer R, Pukl M, Egger S, et al. Whole⁃cell bioreduction of
aromatic α⁃keto esters using Candida tenuis xylose reductase and
Candida boidinii formate dehydrogenase co⁃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J] .Microb Cell Fact,2008,7:37⁃48.
[19] Bräutigam S, Dennewald D, Schürmann M, et al. Whole⁃cell
biocatalysis: evaluation of new hydrophobic ionic liquids for
efficient asymmetric reduction of prochiral ketones [ J] . Enzyme
Microb Technol,2009,45(4):310⁃316.
[20] Schütte H,Hummel W,Tsai H, et al. L⁃Leucine dehydrogenase
from Bacillus cereus: production, large⁃scale purification and
protein characterization[ 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1985,22
(5):306⁃317.
[21] Zhang H B,Mao X Q,Wang Y J,et al.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conditions for high⁃level expression of dextransucrase in
Escherichia coli [J] .J Food Agric Environ,2009,7(3 / 4):75⁃78.
[22] Hummel W,Schütte H,Kula M R. Leucine dehydrogenase from
Bacillus sphaericus: optimized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its large⁃scale purification [ J] . Eur 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1981(1),12:22⁃27.
[23] 叶逢春,陈银,邢新会.重组大肠杆菌生产可溶性 MBP 融合肝
素酶的培养条件优化[J] .生物加工过程,2006,4(3):28⁃32.
[24] Wang Y H, Jing C F,Yang B, et al. Production of a new sea
anemone neurotoxin by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optimization
of culture condition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 J] .
Process Biochem,2005,40(8):2721⁃2728.
[25] 林日辉,梁跃,农勉,等.重组 NADP+依赖甲酸脱氢酶的表达
及纯化[J] .大众科技,2012,14(12):87⁃88.
(责任编辑 管 珺)
82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 \DZ19 \D \孙桂云 \生物加工 2015 \第 4期 \第 4期.PS 4校样 排版:孙桂云 修改日期:2015 / 07 /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