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13卷第 6期
2015年 11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
Vol 13 No 6
Nov 2015
doi:10 3969 / j issn 1672-3678 2015 06 013
收稿日期:2014-10-15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3AA050703);青岛市基础研究项目 (12 1 4 9 (3) jch)
作者简介:谢 萌(1989—)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化工;贺诗华(联系人),副教授,E⁃mail:heshihua@ xust.edu.cn
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产甲羟戊酸动力学
谢 萌1,徐 鑫2,咸 漠2,贺诗华1
(1. 西安科技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 西安,710054;
2. 中国科学院 生物基材料重点实验室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 青岛,266101)
摘 要:为提高甲羟戊酸产量,探究其发酵生产规律,以重组大肠杆菌 YJM16 为供试菌株,进行 5 L 发酵罐匀速补
料的高密度发酵实验,最终细胞产量达到 54 48 g / L,甲羟戊酸产量达到 40 43 g / L,产率为 20 2%。 然后根据
Logistic方程、Luedeking Piret方程和类似 Luedeking Piret 方程,拟合出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过程中菌体生
长、甲羟戊酸合成、基质消耗的动力学模型及模型参数。 结果表明,甲羟戊酸的合成与重组大肠杆菌的生长速率及
菌体积累量均有关。 菌体生长、底物消耗模型和产物形成模型拟合度 R2分别达到了 0 931 9、0 957 8 和 0 975 1,
可用于描述利用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生产甲羟戊酸过程。
关键词:重组大肠杆菌;甲羟戊酸;高密度发酵;动力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TQ225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5)06-0070-05
High density fermentation kinetics of mevalonate production by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XIE Meng1,XU Xin2,XIAN Mo2,HE Shihua1
(1.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2. Qingdao Institute of Bioenergy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CAS Key Laboratory of Biobased Material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Qingdao 266101,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of mevalonate and study its regular pattern during
fermentation process,fed⁃batch technique for high cell density fermentation of mevalonate production by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YJM16 was studied.The dry cell weight reached 54 48 g / L,the production of
mevalonate was 40 43 g / L and the yield was 20 2%. The kinetics model was proposed by using the
Logistic equation for cell growth, the Luedeking Piret equation for mevalonate production and the
Luedeking⁃Piret⁃like equation for consumption of glucose as substrate. The mevalonates synthesis was
related to the growth rate of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and the volume of the bacteria.The high density
fermentation kinetic of mevalonate production by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could be well expressed by
the models. The goodness⁃of⁃fit scores R2 of the models were 0 931 9,0 957 8 and 0 975 1,respectively.
Keywords: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mevalonate;high density fermentation;kinetics model
甲羟戊酸(3,5 二羟基 3 甲基戊酸)是生物
体内生成异戊烯焦磷酸( IPP)的中间代谢产物,是
合成甾醇、萜类、类异戊二烯的重要中间体,在食品
及化工行业有重要用途[1]。 Yang 等[2-3]通过对大
肠杆菌的甲羟戊酸代谢途径进行改造,提高了甲羟
戊酸产量,进而提高了其下游产物橡胶合成单体异
戊二烯的产量,在发酵 40 h 时达到 6 g / L。 Xiong
等[4]利用大肠杆菌发酵生成甲羟戊酸,酯化生成β
甲基 δ 戊内酯,并聚合成嵌段共聚物用于橡胶合
成。 采用重组大肠杆菌高效表达常用的高密度发
酵技术[5-6]合成甲羟戊酸,提高菌体的发酵密度,最
终提高产物的产量及产率,不仅可以减少培养体
积,强化下游分离提取,还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减少
设备投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能极大地提高市场
竞争力[7]。
目前,使用生物法发酵生产有机酸的工业化品
种很多,例如丁二酸[8]、乳酸[9]等,产品产量均达到
40 g / L,而达到高密度要求,则需要菌体干质量浓度
达到 30 g / L以上。 微生物发酵过程具有非线性、时
变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特别是高密度发酵周期
长,且采用补料分批发酵的方式,其动力学参数复
杂,因此,目前大多基于遗传算法等复杂模型[10-12]
来优化高密度发酵过程。
笔者拟在 5 L 发酵罐的小试中,利用匀速补料
批式发酵来实现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产甲羟
戊酸。 同时通过对发酵过程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菌体生长、基质消耗及产物生成之间的动力学关
系,证实常用的 Logistic 方程、Luedeking Piret 方程
及类似 Luedeking Piret 方程是否适用于高密度发
酵动力学研究。 该模型参数简单,可使用常用软件
Origin进行拟合,以避免繁多的参数设置和专业软
件的计算过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与仪器
重组大肠杆菌: YJM16 ( E coli BL21 ( DE3) /
pYJM16) [3],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
究所生物基化学品团队构建并保藏。
5 L发酵罐,德国 Sartorius 公司;ZHWY 1112B
型恒温摇床,上海智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1 14
型台式高速离心机,德国 Sigma公司;Vortex Genie
2型涡漩振荡器,美国 Scientific Industries公司;SBA
40D型生物传感分析仪,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450 GC 8400型气相色谱仪、Cary 50 UV Vis型紫
外分光光度计,美国 Varian公司。
1 2 培养基
LB培养基( g / L):胰蛋白胨 10、酵母浸粉 5、
NaCl 10。 pH 7 0。
M9 基本培养基 ( g / L ): Na2 HPO4·12H2O
15 12、KH2PO4 3、NaCl 0 5、NH4Cl 1、MgSO4·7H2O
0 24、葡萄糖 20、氯霉素 0 034。
发酵培养基(g / L):KH2PO4 2 5、(NH4)2SO4 3、
C6H8 O7·H2 O 1、C6 H5 Na3 O7·2H2 O 1、KCl 1 86、
FeSO4·7H2O 0 08、MgSO4·7H2O 0 24、牛肉浸粉 1、甜
菜碱 1、微量元素 0 001、葡萄糖 20、氯霉素 0 034。
微量元素配方(质量分数):ZnSO4·7H2O 0 29%、
(NH4)6Mo7O24·4H2O 0 37%、H3BO3 2 47%、CuSO4·
5H2O 0 25%、MnCl2·4H2O 1 58%。
1 3 实验方法
1 3 1 种子液培养
一级种子:从菌种 LB 平板上挑取一个饱满的
单菌落,接种到装有 10 mL LB 培养基的 100 mL 三
角瓶里,37 ℃培养 12 h。
二级种子:一级种子以 1%的接种量接至装有 100
mL发酵培养基的 250 mL三角瓶中,37 ℃培养 12 h。
1 3 2 补料分批发酵过程
补料分批发酵采用 5 L 发酵罐,加入 3 L 发酵
培养基,121 ℃灭菌 30 min。 冷却后接入 100 mL种
子液,37 ℃培养 1 h,之后持续 32 ℃,溶氧控制在
20%,通过自动流加氨水将 pH 控制在 7 0,补料设
置为发酵 13 h后 6%自动流加。 自接种后间隔几小
时取样 20 mL,分别测定 OD、干质量浓度、残糖量、
甲羟戊酸产量及副产物产量,培养至 13 h,加入 0 1
mol / L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
1 3 3 发酵过程中参数的确定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采用干质量浓度法。 取发
酵液 5 mL 于已知质量的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
6 000 r / min离心 10 min,弃上清液,再加去离子水悬
浮离心 2次,获沉淀,放入 80 ℃的烘箱内烘干至恒
质量。 称质量,计算得知菌体干质量浓度。
甲羟戊酸的测定:取 5 mL发酵液于 50 mL离心
管中离心,5 000 r / min 离心 10 min;将上清液倒入
干净的 50 mL离心管中,加入 1 mol / L 盐酸调节至
pH2 0;45 ℃水浴 45 min;加入 2 5 g无水 Na2SO4和
10 mL乙酸乙酯,充分振荡,分层;用 1 mL针管取上
清液,使用有机相滤膜过滤到气相小瓶中,用 450
GC 8400型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取发酵液 1 mL,用高速离
心机 6 000 r / min离心 5 min,取上清液,使用 SBA
40D型生物传感分析仪测定。
17 第 6期 谢 萌等: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产甲羟戊酸动力学
1 3 4 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从发酵开始计时,7 h 开始取样,测定不同时期
菌体生物量、甲羟戊酸产量及葡萄糖浓度,并用
Origin 8 5绘图软件对动力学方程进行非线性拟合,
绘制动力学曲线,以获得最佳动力学模型参数。
2 结果与讨论
2 1 重组大肠杆菌产甲羟戊酸高密度发酵过程
高密度培养是在保证生长速率的前提下,尽可能
提高细胞密度,使体积生产率大幅提高,其实现的主要
方式为分批补料培养。 图 1为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
酵产甲羟戊酸发酵过程曲线,显示了细胞生物量
(DCW)、残糖浓度(RG)及甲羟戊酸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趋势。 由图 1可知:重组菌高密度发酵过程可分为 4
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延滞期,即菌株接种至发酵罐后
的短暂适应期。 第二阶段为对数生长期,菌体迅速生
长,最大比生长速率出现在此阶段,同时,该阶段菌体
相关酶活达到最佳。 为达到较高的细胞密度,以提高
甲羟戊酸产量,选择在对数后期,即培养 20 h后,细胞
生物量为 22 g / L时,加入 IPTG诱导,发酵进入第三阶
段———产物生成期。 这一时期菌体以低于对数期的比
生长速率继续生长,产物积累迅速,甲羟戊酸的最大比
生成速率及最高产率均出现在这个阶段。 第四阶段是
衰亡期,这一时期菌体开始衰亡,导致生物量下降,同时
甲羟戊酸生产速率减慢。 发酵结束时,菌体产量达到
54 48 g / L,甲羟戊酸产量达到 40 43 g / L,产率为 20 2%。
图 1 重组大肠杆菌产甲羟戊酸发酵进程曲线
Fig 1 Fermentation curves of mevalonate produced
by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2 2 甲羟戊酸高密度发酵的动力学模型分析
研究者通常采用基于菌体生长动力学的 Logistic
方程、Luedeking Piret 方程及类似 Luedeking Piret
方程等动力学方程来研究分批发酵中菌体生长、基质
消耗及产物生成之间的动力学关系[13]。 为达到较高
的细胞密度,笔者采用匀速补料分批发酵模式。 通过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做出如下假定:①甲羟戊酸分批
发酵过程中菌体浓度的增加对自身生长存在抑制作
用;②葡萄糖的消耗仅用于菌体生长和维持菌体代
谢,葡萄糖消耗速率由细胞浓度、细胞生长和甲羟戊
酸合成决定;③产物生成期,甲羟戊酸大量合成,衰亡
期甲羟戊酸合成速率逐渐降低。
2 2 1 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
描述细胞生长动力学普遍采用的是 Logistic 方
程,它广泛应用于分批发酵的细胞,能较好地描述
分批发酵过程中因菌体浓度的增加对菌体自身存
在的抑制效应[14-15]。 该方程被看作是一个表现细
胞生长与营养物质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经验方
程[16-17]。 本实验中,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为较标准
的 S型,故采用 Logistic方程作为研究重组大肠杆菌
的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见式(1)。
dX
dt
= μmX 1 -
X
Xm
æ
è
ç
ö
ø
÷ (1)
式中:X 为菌体生物量(g / L);Xm为最大菌体生物量
(g / L);μm为菌体最大比生长速率(h
-1);t为时间(h)。
将式(1)积分为代数方程,见式(2)。
X =
X0Xmeμmt
Xm - X0 + X0eμmt
(2)
式中:X0为初始菌体生物量(g / L)。
将图 1数据代入式(2)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
生长动力学参数 X0、Xm和 μm值分别为 5 428 61、
50 570 36和 0 072 64,代入式(2)获得菌体生长动
力学方程,见式(3)。
X = 274 53e
0 072 6
45 14 + 5 43e0 072 6
(3)
由 Logistic方程获得的式(3)预测的模型值与实验
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见图 2。
图 2 菌体生长的实验值与模型计算值的比较
Fig 2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data with
calculated data on cell growth
27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
由图 2可知,实验数据与公式(3)的计算值基
本吻合,R2 = 0 931 9,结果表明实验值与动力学模
型基本符合,但是总体拟合度低于分批发酵[18],其
中对数前期实验值与拟合值并非完美贴合,其原因
在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目标产物甲羟戊酸及
其他代谢副产物的积累对菌体的抑制作用越来越
明显,而 Logistic方程获得的是更为贴合发酵后期的
局部最优解。 重组大肠杆菌细胞生长基本可参考
依据该动力学模型。
2 2 2 甲羟戊酸合成动力学模型
由于微生物在发酵的动态过程中具有十分复
杂的合成途径,代谢调节机制也各具特点,所以根
据产物生成速率与细胞生长速率之间的动态关系,
可将其动力学模型分为三类:①生长偶联型;②部
分生长偶联型或称混合型;③非生长偶联型[19-20],
常用 Luedeking Piret方程[21-22]描述产物形成与细
胞生长的关系,见式(4)。
dP
dt
= α dX
dt
+ βX (4)
式中:P 为甲羟戊酸产量( g / L);X 为菌体生物量
(g / L);α为生长偶联系数;β为非生偶联系数。
α≠0、β = 0 表示第Ⅰ发酵;α≠0、β≠0 表示第
Ⅱ类发酵;α = 0、β≠0 表示第Ⅲ类发酵。 从大肠杆
菌产甲羟戊酸分批发酵实验结果可以推断该菌体
的发酵过程属于第Ⅱ类,即产物形成与细胞生长呈
部分偶联型。 联合公式(2)和(4),Luedeking Piret
方程可积分为代数方程,见式(5)。
P = P0 - αX + α
X0Xmeμmt
Xm - X0 + X0eμmt
+
β
Xm
μm
ln
Xm - X0 + X0eμmt
Xm
æ
è
ç
ö
ø
÷ (5)
式中 P0为甲羟戊酸初始产量(g / L)。 由于 P0 = 0,X0
对产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式(5)可简化为
P = α
X0Xmeμmt
Xm - X0 + X0eμmt
+ β
Xm
μm
ln
Xm - X0 + X0eμmt
Xm
æ
è
ç
ö
ø
÷
(6)
将菌体生长动力学参数 X0、Xm和 μm值分别代入
式(6),利用图 1的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产
物生成动力学参数 α 和 β,其值分别为 0 286 35 和
0 011 59,代入式(6),获得产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见式(7)。
S = 78 61e
0 072 6t
45 14 + 5 43e0 072 6t
+
8 069ln 45 14
+ 5 430e0 072 6t
50 570 7
æ
è
ç
ö
ø
÷ (7)
由 Luedeking Piret 方程获得的式(7)预测模
型值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见图 3。
图 3 甲羟戊酸产量的实验值与模型计算值的比较
Fig 3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data with calculated
data on MVA yield
由图 3可知,实验数据与公式(7)的计算值基
本吻合,R2 = 0 957 9。
2 2 3 基质消耗动力学模型
大肠杆菌产甲羟戊酸发酵过程中,葡萄糖的消
耗一方面用于菌体生长,同时又用于其菌体细胞的
维持和产物的合成及代谢,因此,基质消耗可以由
类似 Luedeking Piret的式(8)来表示。
- dS
dt
= dX
YX/ Sdt
+ dP
YP / Sdt
+ γX (8)
式中:S为葡萄糖质量浓度(g / L); X 为菌体生物量
(g / L);YX/ S为碳源用于菌体生长的得率常数(g / g);
YP / S为碳源用于产物积累得率常数(g / g);γ 为菌体
维持系数(g / g)。
为避免生成乙酸、乙醇等副产物,提高甲羟戊
酸产量及产率,采用匀速补料方式进行补糖,将残
糖量控制在低于 1 g / L。 因此,补糖阶段(即产物生
成阶段)未进行拟合,忽略用于产物生成的葡萄糖
消耗部分,动力学方程简化为式(9)。
- dS
dt
= dX
YX/ Sdt
+ γX (9)
结合式(2)、式(9)积分可得
S = S0 + X0λ - λ
X0Xmeμmt
Xm - X0 + X0eμmt
+
γ
Xm
μm
ln
Xm - X0 + X0eμmt
Xm
æ
è
ç
ö
ø
÷ (10)
式中:S0为初始葡萄糖质量浓度(g / L);λ= 1 / YX/ S。
将菌体生长动力学参数 X0、Xm和 μm值分别代
37 第 6期 谢 萌等: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产甲羟戊酸动力学
入式(6),利用图 1的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得
到产物形成动力学参数 S0、λ 和 γ,其值分别为
20 091 6、-23 247 7和 1 658 5,代入式(10),得产
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如式(11)所示。
S = -106 11 + 6 382 18e
0 072 6t
45 14 + 5 43e0 072 6t
+
1 154 61ln 45 14
+ 5 430e0 072 6t
50 570 7
æ
è
ç
ö
ø
÷ (11)
对于由式(11)获得方程与实验数据进行非线
性拟合,结果见图 4,R2 = 0 975 1。 图 4 为补料前的
基质消耗模型,其中小图是发酵全程的基质剩余曲
线,表明补料后基质基本为零。 由于采用分批补料
方式,底物消耗的实验值较少,但基本可拟合出残
糖浓度变化的趋势。 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甲羟
戊酸合成前的基质消耗情况。
图 4 基质消耗的动力学模型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Fig 4 Comparison of kinetic model data with experimental
data on substrate consumption
3 结论
以重组大肠杆菌 YJM16 为供试菌株,进行 5 L
发酵罐匀速补料的高密度发酵实验,最终细胞生物
量达到 54 48 g / L,甲羟戊酸产量达到 40 43 g / L,产
率为 20 2%。 通过计算得出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
产物生成模型和基质消耗动力学模型,R2分别达到
了 0 931 9、0 957 8和 0 975 1。 本研究建立的模型
基本符合大肠杆菌细胞生长规律,能够反映甲羟戊
酸高密度发酵的过程,同时该模型参数简单,避免
了繁多的参数设置和专业软件的计算过程,可为高
密度发酵工艺的优化放大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1 ]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2.
[ 2 ] Yang J M, Zhao G,Sun Y Z ,et al.Bio⁃isoprene production using
exogenous MVA pathway and isoprene synthase in Escherichia coli
[J] .Bioresour Technol,2012,104:642-647.
[ 3 ] Yang J M, Xian M,Su S Z,et al. Enhancing production of bio⁃
Isoprene using hybrid MVA pathway and isoprene synthase in
E.coli[J] .PloS One,2012,7(4):1⁃7.
[ 4 ] Xiong M Y, Schneiderman D K, Bates F S, et al. Scalable
production of mechanically tunable block polymers from sugar
[J] .PNAS,2014,11:1⁃6.
[ 5 ] Riesenberg D, Guthke R. High⁃cell⁃density cultivation of
microorganisms[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1999,51:422⁃430.
[ 6 ] Lee S Y.High cell⁃density culture of Escherichia coli[ J] . Trend
Biotechnol,1996,14(3):98⁃101.
[ 7 ] 李民,陈常庆.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研究进展[J] .生物工
程进展,2000,20(2):26⁃31.
[ 8 ] 贾全栋,刘学胜,郭燕风,等.谷氨酸棒状杆菌厌氧产丁二酸
的发酵条件[J] .生物加工过程,2014,12(3):7⁃11.
[ 9 ] 丁子建,柏中中,孙志浩,等.芽孢乳杆菌发酵葡萄糖制备
D( ) 乳酸的研究[J] .生物加工过程,2004,2(3):30⁃36.
[10] 迟雷.基于过程控制优化的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研究
[D].西安:西北大学,2011.
[11] 范启亮.发酵过程补料策略控制研究 [ D].无锡:江南大
学,2009.
[12] 贺晓冉,陈宸,金光石,等.青霉素发酵过程的模型仿真与补
料优化[J] .化工学报,2012,63(9):2831⁃2835.
[13] 张扬,冯小海,李莎,等. Kitasatospora sp.MY 5⁃36 产 ε 聚赖
氨酸分批补料发酵动力学[ J] .生物加工过程,2012,10(3):
23⁃27.
[14] 王英臣.菌体比生长速率的酒精发酵动力学研究[ J] .酿酒科
技,2005,135(9):48⁃51.
[15] 吕欣,董明盛,张晓娟,等.酒精发酵非结构动力学模型及其
参数估计[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
(11):78⁃82.
[16] 王莹,朴梅子,孙永海.基于遗传算法的羊肚菌液体发酵动力
学模型的建立[J] .生物工程学报,2008,24(8):1454⁃1457.
[17] 万红贵,单咸旸,袁建锋,等.产胞外多糖芽胞杆菌的发酵动
力学研究[J] .中国酿造,2010,29(6):97⁃99.
[18] 田雪,解鑫,周晓杭,等.地衣芽胞杆菌产 β 甘露聚糖酶分批
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J] .中国农业通报,2013,29(18):
193⁃199.
[19] 王挥,袁强,张敏,等.白地霉分批发酵产脂肪酶动力学模型
的建立[J] .中国粮油学报,2011,26(10):61⁃65.
[20] 黎继烈,崔培梧,李忠海.柚苷酶产生菌 Penicillium sp.1523分
批发酵动力学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2012,12(1):32⁃37.
[21] Elibol M,Mavituna F.A kinetic model for actinorhodin production
by Streptomyces coelicolor A3(2)[ J] .Process Biochem,1999,34
(6 / 7):625⁃631.
[22] 朱博斐,原其朋.Blakeslea trispora发酵生产番茄红素动力学的
研究[J] .中国酿造,2009,28(6):105⁃107.
(责任编辑 管 珺)
47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 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