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dvances in studies on tirucallane type triterpenoids

甘遂烷型三萜的研究进展



全 文 :综述 
甘遂烷型三萜的研究进展
张  耀,汪俊松,孔令义*
(中国药科大学 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江苏 南京  210009)
摘 要:甘遂烷型三萜是一类具有四环体系三萜类型的化合物,在植物分布中比较罕见,是一类数量较少的三萜类
化合物。为了进一步研究甘遂烷型三萜,通过查阅有关甘遂烷型这一类化合物的文献, 对该类三萜的植物分布、化
学结构分类及典型核磁共振碳谱数据进行综述。
关键词:甘遂烷型三萜; 四环三萜;植物分布
中图分类号: R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2670( 2010) 10173307
Advances in studies on tirucallanetype triterpenoids
ZHANG Yao, WANG Junsong , KONG Lingyi
( Department of 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 ry , China Pharmaceut ical Univ ersity , Nanjing 210009, China)
Key words: t irucallanety pe t riter peno ids; tetr acyclic t riterpenoids; plant dist ribut ions
  甘遂烷型三萜是一类具有四环体系的三萜类化合物(图
1) ,母核结构有 5 个角甲基, 分别是 18、28、19、29和
30; C17 边链为构型; C20 甲基呈构型; 环 A 和环 B,
环 C 和环 D 分别呈反式稠合, 这是甘遂烷型区别于大戟烷
型、达玛烷型和羊毛脂烷型等四环三萜的典型结构特征。这
一类化合物由于母核上含氧取代都比较少,而且四环母核体
系结构比较固定,变化较少, 呈刚性结构,故该类型的化合物
极性比较小,唯一可变的就是 C17边链, 可以成环、成长链、
降碳、甲基可以氧化成醛或羧酸等。本文综述了到目前为止
甘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的植物分布、化学结构及核磁规律等
研究概况,为进一步研究甘遂烷型三萜提供理论基础。
1  植物分布
甘遂烷型三萜广泛分布于楝科、芸香科和苦木科等在植
物分类生源上相近的科属中,特别是楝科中的 木属和鹧鸪
花属植物中甘遂烷型三萜化合物最多(表 1) , 这对研究植物
化学分类学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且在生源合成上甘遂烷型
三萜等原柠檬苦素是形成四降三萜的前体物质。从分离的
部位来看,该类化合物主要从植物的茎皮中分离得到。
2  结构分类
对于甘遂烷型化合物的结构分类,由于其母核变化不大,
可以从其 C17边链的变化加以区分。甘遂烷型三萜 C17 边
链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成环、成链、降碳和其他类等。
2. 1  成环类甘遂烷型三萜: 该类三萜可以按成环的大小分
为四氢呋喃环、四氢吡喃环及七元氧环等。
2. 1. 1  四氢呋喃环: 甘遂烷型三萜侧链形成的呋喃环由 C
图 1  甘遂烷型三萜母核结构
Fig. 1  Nucleus structure of tirucallanetype triterpenoids
21 和 C23通过氧原子形成一个醚键, C21 一般有取代基取
代, 末端有 4 个碳链连接在 C23,这一类原柠檬苦素化合物
是侧链成环结构中数目最多的一类。Yuan 等[12]从非洲楝
K haya s eneg alens is ( Desr ) A Juss 中分离得到 2 个互为
差向异构体, C21 为正丁氧基的甘遂烷型三萜 ( 1、2 )。
H isham 等[10]从 木属植物 Dysoxy lum malabar icum Bedd
中分离到 C21为 乙氧基的三萜 3, 该化合物的差向异构
体( 4)由 Chen 等[ 14] 从红椿 (原变种) Toona ciliata Roem
va r ciliata 中分离得到。Xie 等[ 3] 从四季米仔兰 Ag laia
d up er r eana P ierr e中分离到 C3 为 OH, C21 为 、OMe
的三萜 5 和 6。Liang 等[ 33]从 Aucoumea k laineana Pierr e中
分离得到 C24C25成双键的化合物 7 ~ 10, 而 Kamperdick
等[ 34]从 L uv unga sarmentosa ( Bl ) Kurz 分离到 C3 为 
OH, C21 位为一对差向异构体( 6! 4)的化合物 11。值得一
提的是, Huang等[ 35] 从无患子 Sap indus mukor ossi Gaert n
中分离得到的 5 个 C3 连有 2~ 3 个糖的甘遂烷型三萜皂苷
1733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10期 2010 年 10 月
收稿日期: 20100409                     作者简介:张  耀,男,浙江省上虞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及新药开发。
Email: zh ang1984yao@ yah oo. com . cn
* 通讯作者  孔令义  T el: ( 025) 83271405  Fax: ( 025) 85301528  Email: cpu_lykong@ 126. com
sapinmusaponins F~ J ( 12~ 16) ,并且连在母核上的是D
葡萄糖,接在糖上面的都是 L鼠李糖, 此 5 个甘遂烷型三
萜皂苷均显示出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对乳酸脱氢酶引起的血
小板胀裂没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同时对 12O十四酰佛波
醇( T PA )诱导的 EpsteinBa rr 病毒早期抗原( EBVEV)有中
等强度的抑制活性。化合物 1~ 16 的结构式见图 2。
表 1  甘遂烷型三萜化合物的植物分布
Table 1 Plant distributions of tirucallanetype triterpenoids
科  名     种  名 部位
楝科M elia ceae A phanamix i s p ol ys tachya [1] 果实
A glaia andamanica [2] 叶子
A dup erreana[ 3] 花
A l eucophy ll a[ 4] 茎皮
Amoora dasy clada [5] 皮部
A zad irachta indica [ 6]
Cedrela odorata [ 7] 心材
Dysoxy lum macrant hum [8] 皮
D hainanense[ 9] 皮
D mal abaricum[10]
Entandrophragma angolense[ 11]
Khaya senegal ensis [ 12] 皮
Melia t oosendan [ 13] 茎皮
T oona ci liate var cili at e[ 14] 枝叶
T richi lia connaroides [ 15] 根皮
T schomburgk ii[ 16] 皮部
T hisp ida [17] 叶子
Walsura p i scidi a [18] 叶,果实和皮
科  名     种  名 部位
W p iscidia [19] 叶子
Xy locarpus moluccensi s [20] 种子
芸香科 Rutaceae Param ignya monophy ll a [21] 果实
Phell odendron chinense [22] 果实
P chinense var gl abri uscul um[ 23] 皮部
苦木科 A ilanthus ex cel sa [ 24] 根皮
Simaroubaceae S imarouba amara [25] 皮部
S imaba multi f lora [ 26]
大戟科 Euphorbia kansui [27] 根
Euphorbiaceae E mi cr actina[ 28] 根
E retusa [29]
漆树科 Oz oroa insi gnis [ 30] 根皮
Anacardiaceae
三柱草科 Jul iania adst r ingens [31] 皮部
Julianiaceae
红树科 Cassip ourea lanceolata [ 32] 叶子和果实
Rhizophoraceae
图 2  边链呈四氢呋喃环甘遂烷型三萜
Fig. 2 Tirucallanetype triterpenoids with side chain containing tetrahydrofuran ring
2. 1. 2  四氢吡喃环: 甘遂烷型三萜的 C17 边链 C21 和 C
24 通过氧原子形成一个六元吡喃环并在 C24 连有叉丙基。
含该侧链的甘遂烷型三萜分离得不多, 主要集中在达玛烷型
三萜。Jo lad 等[36] 从鹧鸪花属植物 T r ichil ia hisp ida Pen
ning ( I ned )中分离得到 sapeline A ( 17)、bourjotino lone A
( 18) 和 bourjotino lone A monoacet ate ( 19 )。 Inada 等[ 15] 从
T r ichilia connaroides ( W ight et A rm ) Bentv 中分离得到
lipo3episapelin A( 20)。
2. 1. 3  七元氧环: 甘遂烷型三萜的 C17 边链 C21 和 C25
通过氧原子形成一个七元氧环, C25 连有 2 个角甲基, C23
和 C24 分别有含氧取代。 Jo lad 等[36]从 T r ichilia his p ida
中分离得到 sapeline B( 21 和 hispidone( 22)均为侧链含七元
氧环的化合物,对 2 个化合物结构修饰得到 3 个产物 hispi
done diacetate( 23)、sapeline B acet onide ( 24)和 3dehydrosa
peline B acetonide ( 25)。化合物 17~ 25的结构式见图 3。
2. 2  成链类甘遂烷型三萜: 甘遂烷型化合物 C17 成链是该
类化合物中数量最多,结构变化最大,含氧取代基最复杂, 也
是目前分离得到最多的一类。Wu 等[ 20]从红树林植物 X y
locar pus moluccensis 中分离得到 moluccensins P( 26) , C3 和
C24 为 2个酮羰基的化合物。Xu 等[28]从大戟科植物甘青
大戟 Euphor bia micractina Boiss 的根中分离得到 C3 为
OH ,并在侧链上连有过氧基的甘遂烷型三萜( 27~ 33) ,其中
化合物 28 用 CD谱确定了绝对构型, 令人遗憾的是该 7 个化
合物对 A2780 卵巢癌细胞株、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 PTP1B)和 H IV 复制这 3 个细胞实验均没有显示出活性。
Sang 等[37]从楝属植物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中
分离得到 C21呈羧基碳, C3 位为差向异构体的 2 个化合物
34和 35,二者对 3 种肿瘤细胞株均无活性( IC50> 10 mol/ L)。
1734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10期 2010 年 10 月
图 3  边链呈四氢吡喃环和七元氧环的甘遂烷型三萜
Fig. 3  Tirucallanetype triterpenoids with side chain containing tetrahydropyran and heptacyclic ring
Haba等[ 29]从大戟科植物 Euphor ia r etusa Fo rsk 中分离得
到 C3 为一不饱和 C10脂肪酸取代的甘遂烷型三萜 ( 36)。
Gro svenor 等[25]从苦木科植物 Simarouba amara Aubl 中分
离得到化合物 37~ 39, 其中 39 是 C5 为 OH , !8/ ( 9) 的三
萜。同样Wang 等[ 27] 在大戟科植物甘遂 E up hor bia kansui
L 中分离得到 1 个甘遂烷型三萜表甘遂酮 ( epikansenone,
40)。Ukiya 等[38]从 H el ianthus annuus L 中分离到 6 个 C
3 和 C4 裂环, 并且 C19 甲基重排的甘遂烷型三萜化合物
( 41~ 46) , 该类型的化合物经药理实验测试对 EBV EA 的抑
制率在 97% ~ 100%。
  Liu等[ 39]从 Dysoxy lum v ar iabile H arms 中分离得到 8
个甘遂烷型三萜 dyvar iabilins A~ H ( 47~ 54) , 其中化合物
48~ 50 的 C7 和 C8 形成一个环氧基, 这也是楝科植物所含
化学成分容易氧化、裂环的一个化学依据。值得关注的是,
化合物 47 在酸性溶液中侧链结构极其不稳定, 容易形成甘
遂烷型半合成中间体;化合物 48~ 50显示出对 KB 细胞微弱
的细胞毒活性。Jo lad 等[ 17]从 T r ichilia hisp ida 中分离得到
边链含氧取代较高的甘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 55~ 60)。L iu
等[30] 从漆树科植物 Ozor oa ins ignis Del ( H eer ia insignis
Del )中分离得到 8 个C21 为甲基氧化成羧酸或羧酸甲酯的
化合物 61~ 68, 并且双键位置在 C8和 C9 位。C21 甲基被
氧化的甘遂烷型化合物 69~ 73 由 Orisadipe等[ 11]从非洲楝
属植物 Entandrophragma angolense ( Welw ) C DC 的叶
子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 70~ 73 的 A 环 C3 和 C4 发生
裂解, C3 碳氧化成羧酸。此外, 从 J uliania adstr ing ens 中
分离得到甘遂烷型 C27 末端甲基氧化成羧酸的甘遂烷型三
萜( 74~ 80) [ 31]。罗晓东等[ 9]从楝科坚木属海南 木 Dysox
y lum hainanense Merr 中分离得到含 3OH 的化合物 81~
86。在 木属中以甘遂烷型类三萜化合物居多, Mohamad
等[8]从 Dysoxy lum macranthum C DC 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87~ 98, 其中化合物 88、89、95 和 97 对 KB 细胞显示出中等
强度的活性( IC50为 5. 6、5. 0、8. 3、1. 0 g/ mL )。Benosman
等[4]从米仔兰属植物 Agl aia leucop hy l la King 茎皮中分离
到含甲氧基的甘遂烷型三萜( 99)。Kumar 等[21] 从 P arami
gnya monophy lla 的果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00~ 103。L i
ang 等[33]从 Aucoumea k laineana 中分离到了甘遂烷型三萜
104~ 105。化合物 26~ 105 的结构式见图 4。
2. 3 降碳类甘遂烷型三萜:甘遂烷型化合物中通常能失去 4个
碳的边链,许多具有呋喃环含氧取代很高的复杂柠檬苦素类型
化合物的前体物质就是甘遂烷型三萜, 本文主要是针对前体柠
檬苦素类原型化合物进行综述,不涉及母核结构高度氧化和结
构复杂的四降三萜。Wu 等[20]从 Xy locar pus moluccensis 中分离
到一个末端为, 不饱和羧基的 C27 甘遂烷型三萜( 106)。
Chen等[14]从 Toona ciliata 中也分离得到一个降 3个碳的链状
化合物107。Liu 等[ 30]从 Ozoroa insignis 分离得到化合物 108,
该化合物的 C21甲基氧化成羧酸酯,并且末端是个醛基。Yang
等[40]从Amoora dasy clada ( How et T Chen) C Y Wu 中分离
到降 4个碳的化合物 109 和 110,化合物的 C21 和 C23通过一
个氧原子形成四氢呋喃环, 而 C23 为一羰基,可能跟降掉的碳
链有关。化合物106~ 110的结构式见图 5。
2. 4  其他类: Sang 等[37]从楝科植物川楝中分离到一个 C30
类型的原柠檬苦素( 111) , 该化合物的最大结构特征是 C17
边链形成了一个五元的碳环, 是迄今为止分离得到的 C17
边链中第一个具有五元碳环结构的甘遂烷型三萜, 而该化合
物的侧链是如何环合成碳环有待进一步的生源推测。Schun
等[41]从 Gy r inop s w alla Gaer tn 中分离得到一个母核为 32
个碳的化合物 112, 该化合物比正常的三萜多了一个烯碳和
末端甲基。化合物 111 和 112的结构式见图 6。
3 甘遂烷型化合物13CNMR 规律
甘遂烷型三萜的四环母核体系比较固定, C3 位可变化
为羰基、OH 和 OH; 双键存在位置为 !7( 8)、!8( 9) 和
! 7( 8) , 9( 11) ;侧链变化主要是形成 C21 位的差向异构体以及含
氧取代情况的不同。下面主要对甘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的
典型碳信号进行归纳。
  C3 为羰基的化合物, 其碳信号一般在∀C216~ 217( s) ;
C3 为OH 的化合物,其碳信号一般在∀C 76~ 77( d) ; 而如
果 C3为OH 的化合物, 其碳信号比OH 的化合物处于
低场,一般在∀C78~ 80( d)。
1735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10期 2010 年 10 月
1736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10期 2010 年 10 月
图 4  边链呈长链的甘遂烷型三萜
Fig. 4  Tirucallanetype triterpenoids with open side chain
图 5 降碳类甘遂烷型三萜
Fig. 5 Tirucallanetype triterpenoids with side chain of losscarbons
图 6 其他类甘遂烷型三萜
Fig. 6  Other tirucallanetype triterpenoid
  双键位置的不同在碳谱上的信号特征很典型。!7(8) : C7
位为次甲基碳信号, 一般在 ∀C117~ 118( d) ; C8 位为季碳信
号, 一般在 ∀C144~ 147( s) [ 9]。!8( 9) : C8 和 C9 两个均为季
碳, 双键碳周围没有取代基取代则两个碳的化学位移相差很
小, 一般 C9 比 C8 位于低场, C8位季碳信号一般在∀C133~
134( s) , 而 C9 位季碳信号一般在∀C 134~ 135( s) [ 30] ; 如果有
C7羰基取代,则 C7 位季碳信号一般在∀C138~ 140( s) ,而 C
8位季碳信号急剧向低场位移一般在∀C163~ 167( s) [28] ; 如果
有 C9 羰基取代,则 C7位季碳信号一般在∀C149~ 150( s) ,而
C8 位季碳信号位移一般在∀C155~ 157( s) [31]。
1737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10期 2010 年 10 月
侧链如果成四氢呋喃环, 则 C21 位常会被甲氧基、乙氧
基或正丁氧基等取代,且取代比取代位于低场, C21OR
碳信号的化学位移一般在∀C 109 ∀ 0. 5( d) ,而 C21OR碳信
号的化学位移一般处在相对较高场∀C105∀ 0. 5( d) [ 3, 12]。
侧链上的双键碳信号也比较典型, 在四氢呋喃环 C23
位上的 4 个碳链的双键 !24( 25) , C24 次甲基碳信号一般在
∀C126~ 129( d) , C25 季碳信号一般在∀C 134~ 136( s)。如果
C23为羰基、!24( 25) , 则其 C23 季碳信号一般在 ∀C198~ 202
( s) , C24 次甲基碳信号一般在 ∀C122~ 125( d) , C25 季碳信
号一般在∀C154~ 157( s) ; 如果 C23 为羧基、!24( 25) , 则其 C
23 次甲基碳信号一般在∀C 67~ 68( d) , C24 次甲基碳信号一
般在 ∀C128 ~ 129 ( d) , C25 季碳信号一般在 ∀C 134 ~ 136
( s) [ 8, 11]。
侧链上的含氧取代碳信号的数据归属[ 9, 14, 39] 见图 7, 一
般成三元氧环的化合物碳信号在∀C 58~ 68,而直接有羟基取
代的碳信号一般在∀C 70~ 80。
图 7  甘遂烷型三萜侧链含氧取代的碳化学位移
Fig. 7 Carbon chemical shifts of oxygen substitute in side chain of tirucallanetype triterpenoids
4  结语
甘遂烷型三萜是一类柠檬苦素的前体物质, 药理研究显
示该类化合物对 KB细胞显示出一定的活性, 但对其他类型
的肿瘤细胞只有微弱的活性或无活性。文献资料显示甘遂
烷型三萜具有极显著的昆虫拒食活性, 故可以开发成植物源
的农药,这也是目前人类崇尚自然的不二选择, 将给研究类
似甘遂烷型三萜带来极大的机遇。本文综述了甘遂烷型三
萜类化合物的植物分布和化学结构分类, 以期为将来从事该
类化合物的研究提供基础。从目前对甘遂烷型三萜化合物
的研究来看,该类化合物的分离数量还是有限, 用单体化合
物进行昆虫拒食活性的报道更少。因此, 研究该类化合物的
构效关系,对将来真正地开发新植物源农药具有重大的社会
意义。
参考文献:
[ 1]  Kundu A B, Ray S, Chatterjee A Aphan anin , a t rit erpene
for A phanamix is p oly stachy a [ J] Phy tochemist ry , 1985,
24( 9) : 21232125
[ 2]  Puripat tanavong J, Web er S, Brecht V, et al Phytoch emical
in vest igation of A g laia andamanica [ J] P lanta Med , 2000,
66( 8) : 740745
[ 3]  Xie B J, Yang S P, Chen H D, e t al Agladupols AE, t rit er
penoids fr om A g laia du per reana [ J] J N at Pr od , 2007, 70
( 9) : 15321535
[ 4]  Benosman A, Richomm e P, Sevenet T, e t al T irucallane
t rit erpen es f rom the s tem bark of A g laia l euc op hyl la [ J ]
P hy tochemistr y, 1995, 40( 5) : 14851487
[ 5]  Yang S M, Ma Y B, Luo X D, e ta l T w o n ew tet ranort rit er
penoids f rom A moor a d asyc lad a [ J] Chin Chem L et t , 2004,
15( 10) : 11871190
[ 6]  S iddiqui S , S iddiqu i B S, Faizi S, e t al Tet racyclic trit erpe
n oids and their derivat ives f rom Az ad ir achta indica [ J] J
Na t Pr od , 1988, 51( 1) : 3043
[ 7]  Campos A M, Oliveira F S, Machado M I L, e t al Triterpe
n es f rom Ced rela od orata [ J] P hytochemistr y, 1991, 30
( 4) : 12251229
[ 8]  M oham ad K, Mart in M T , Litaudon M, e t al T irucallane
t rit erpen es f rom Dysoxy lum macranthum [ J] P hy tochemis
tr y, 1999, 52( 8) : 14611468
[ 9]  Lu o X D, Wu S H , Ma Y B, et al T irucallane t rit erpenoids
f rom Dysoxy lum hainanense [ J] Phytochemist ry , 2000, 54
( 8) : 801805
[ 10]  H isham A, Ajitha Bai M D, JayaKumar G, et al Triterpe
n oids f rom Dy sox ylum malabari cum [ J] Phytochemist ry ,
2001, 56( 4) : 331334
[ 11]  Oris adipe A T, Adesomoju A A, D#Ambrosio M , et al Tiru
callane t rit erpen es f rom th e leaf ext ract of Entand roph ragma
angolense [ J ] P hytochemistr y, 2005, 66( 19) : 23242328
[ 12]  Yuan T , Zhang C R, Yang S P, et al Lim onoids and T riter
penoids f rom K haya seneg alensis [ J] J N at P rod , 2010, 73
( 4) : 669674
[ 13]  Zhang Y, T ang C P, Ke C Q, e t al Limon oids and trit erpe
n oids f rom the stem bark of M elia toosendan [ J] J Nat
Pr od , 2010, 73( 4) : 664668
[ 14]  C hen H D, Yang S P, Wu Y, et al T erpenoids f rom T oona
ci liat e [ J] J N at P rod , 2009, 72( 4) : 685689
[ 15]  Inada A, Konishi M , M urata H , et al St ructures of a new li
m onoid and a new tri terpen oid derivat ive f rom pericarps of
T r ich il ia connaroides [ J] J Nat P rod , 1994, 57( 10) : 1446
1449
[ 16]  Tinto W F, Jagessar P K, Ketw aru P, e t a l Consituents of
T r ich il ia schomburg ki i [ J ] J N at P rod , 1991, 54( 4) : 972
977
[ 17]  Jolad S D, H of fmann J J, S chram K H , et a l Const ituents of
T r ich il ia h isp ida ( M eliaceae ) 4 Hispidols A and B, tw o
1738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10期 2010 年 10 月
n ew t iru cal lan e t rit erpen oid s [ J] J Or g Chem , 1981, 46
( 20) : 40854088
[ 18]  Puru shothaman K K, Du raiswamy K, C onnolly D, et al
T riterpenoids f rom Walsura p i scidia [ J] Phy tochemist ry ,
1985, 24( 10) : 23492354
[ 19]  Govindachari T R, Krishna Kumari G N, Su resh G, et al
T riterpenoids f rom Walsura p i scidia [ J] Phy tochemist ry ,
1995, 39( 1) : 167170
[ 20]  Wu J, Yang S X, Li M Y, e t al Limon oids an d t irucallane
derivat ives from th e s eeds of a kris hna man grove, X y locar pu s
moluccen si s [ J] J N at P rod , 2010, 73( 4) : 644649
[ 21]  Kum ar V, Niyaz N M M, W ick ramaratne D B M, et al
T irucallan e derivat ives from P aramigny a monop hy lla f ruit s
[ J ] P hytochemistr y, 1991, 30( 4) : 12311233
[ 22]  Gray A I, Bhandari P, Waterman P G New protolimonoids
f romt he f ruit s of P hel lod end ron chinense [ J ] P hy tochemis
tr y, 1988, 27( 6) : 18051808
[ 23]  Yan C , Wang Y, Du H , et al A new triter penoid f rom the
f ruit s of Phe llodendr on chinense var glabr iu sculum Schneid
[ J ] Chin J Chem, 2008, 26( 7) : 13431345
[ 24]  Sher man M M, Borri s R P, Ogura M , e t al 3S, 24S , 25
T rihydr ox ytiru call7ene f rom Ai lanthu s ex cel sa [ J] Phy to
chemistr y, 1980, 19( 7) : 14991501
[ 25]  Grosvenor S N J, Mascoll K, McL ean S, et al T irucallane,
apot irucallane, and octanorapotiru callane t rit erpen se of S ima
r ou ba amara [ J] J N at P rod , 2006, 69( 9) : 13151318
[ 26]  Arisaw a M, Fujita A, Morita N, et al T riterpenes fr om
S imaba mul t if l or a [ J] P hytochemistry , 1987, 26 ( 12 ) :
33013303
[ 27]  Wang L Y, Wang N L, Yao X S , et al Euphane and t irucall
ane t rit er penes from the root s of Eup horbia kan su i and their
in v i tr o ef fect s on the cel l division of x enopus [ J] J Nat
Pr od , 2003, 66( 5) : 630633
[ 28]  Xu W D, Zhu C G, Chen g W, et al Chemical const ituen ts of
th e root s of E up hor bia micr actina [ J] J Na t P r od , 2009,
72( 9) : 16201626
[ 29]  H aba H , Lavaud C, Magid A A, et al Diter penoids and t rit
erpen oid s f rom Eup horbia r etu sa [ J] J N at Pr od , 2009, 72
( 7) : 12581264
[ 30]  Liu Y H, Abreu P T irucallane t rit erpen es f rom the root s of
Oz or oa insigni s [ J] P hytochemistry , 2006, 67 ( 13 ) :
13091315
[ 31]  M akino M, Motegi T , Fujimoto Y Tiru cal lnet ype trit erpe
n es f rom Ju liania adst ringens [ J] P hytochemistr y, 2004,
65( 7) : 891896
[ 32]  H ou Y, Cao S, Br odie P J, et al E uphane tri terpen oids of
Ca ssip our ea lanceolata f rom the Madagascar rain forest [ J ]
Phy tochemist ry, 2010, 71( 56) : 669674
[ 33]  Liang G Y, Gray A I, Waterman P G T irucallane and olean
ane t riterpenes f rom the resin of A ucoumea klaineana [ J ]
Phy tochemist ry, 1988, 27( 7) : 22832286
[ 34]  Kamperdick C, Lien T P, Adam G, et al Apot irucallane an d
t iru cal lan e t rit erpenoids f rom Lu vu nga sarmentosa [ J] J Nat
Pr od , 2003, 66( 5) : 675678
[ 35]  H uang H C, T sai W J , MorrisNats chk e S L, et al S apin
musapon ins FJ , bioact ive t irucallanet ype saponins f rom the
gall s of Sap indu s mu korossi [ J] J N at Pr od , 2006, 69( 5) :
763767
[ 36]  Jolad S D, H offmann J J , Cole J R, et al Con st ituents of
T r ich il ia h isp ida ( Meliaceae) 2 A new tri terpen oid, hispi
done, and bour jot in olone A [ J] J Or g Chem , 1980, 45( 15) :
31323135
[ 37]  S ang Y S, Zh ou C Y, Lu A J, e t al Protol imonoids fr om
M elia toosend an [ J] J N at P rod , 2009, 72( 5) : 917920
[ 38]  U kiya M , Akih isa T , T okuda H, et al Sunpollenol and five
other rearranged 3, 4s ecot irucallanet ype t rit erpenoids fr om
sunf low er pollen and th eir inh ibitory effect s on epsteinbar r
viru s act ivat ion [ J] J N at Pr od , 2003, 66( 11) : 14761479
[ 39]  Liu H , Heilmann J, Rali T, et al New t iru cal lanet ype t rit
erpen es f rom Dysoxy lum variabi l e [ J] J N at Pr od , 2001,
64( 2) : 159163
[ 40]  Yang S M, Ma Y B, Luo X D, e t al T w o n ew tet ranort rit er
penoids f rom A moor a d asyc lad a [ J] Chin Chem L et t , 2004,
15( 10) : 11871190
[ 41]  S chun Y, Cordell G A, C ox P J, e t al Wallenon e, a C32 t rit
erpen oid f rom the leaves of G yr inop s w al la [ J] P hy tochemi
st ry , 1986, 25( 3) : 753755
天然产物中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朱文君,杨国红* ,林梦感,王奇巍, 杨义芳*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中药研究室, 上海  200040)
摘  要:蛋白酪氨酸激酶作为抗肿瘤药物的靶点 ,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天然产物中蛋白酪氨酸激酶抑
制剂的寻找越来越受关注。就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天然产物中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按其结构类型加以综述,其结
构类型包括酚类、醌类、生物碱、甾醇等, 其中酚类数量较多,尤其是含有多个羟基的芳环加一个侧链的化合物, 同
时,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海洋类化合物也显示了较好活性。
关键词:天然产物; 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肿瘤
中图分类号: R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2670( 2010) 10173906
Advances in studies on protein tyrosine kinases inhibitors from natural products
ZHU Wenjun, YA NG Guohong , LIN Menggan, WANG Q iwei, YANG Yifang
( Department of Chinese M ateria M edica, Shanghai Institute o f Pharmaceut ical Industr y, Shanghai 200040, China)
Key words: natural products; pr otein tyro sine kinases ( PT Ks) inhibito rs; ant itumor
1739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1 卷第 10期 2010 年 10 月
收稿日期: 201001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901852)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 2009ZX09301007)作者简介:朱文君,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
* 通讯作者  杨国红  T el: ( 021) 62479808217  Em ail: yangguoh on g2001@ yahoo. com.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