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植物通
首页
最新论文
关键词
论文刊物
论文查询
储量
第2页
利用1∶5万土壤数据库估算浙江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
西藏林芝地区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分布
1997—2006年中国城市建成区有机碳储量的估算
东北林区不同尺度森林的含碳率
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分布
1985—2030年江西泰和县森林植被碳储量的时空动态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特征
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基于1:100万土壤数据库的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
六种人工针叶幼林下地表苔藓植物生物量与碳贮量
基于QuickBird影像的城市森林碳储量遥感估测
空间误差模型在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应用
关中平原作物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地不同植被生态系统细根生态特征及养分储量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
三峡库区森林生产力和固碳能力估算
不同年龄橡胶树枯落物碳归还量及年释放量比较
深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西藏纳木错高寒草原豆科与非豆科优势植物群落碳氮储量及收支的对比研究
秦岭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氮垂直分布
大兴安岭5种典型林型森林生物碳储量
湘潭锰矿废弃地不同林龄栾树人工林碳储量变化趋势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地刺槐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规律
四川长宁毛竹林碳储量与碳汇能力估测
准噶尔盆地梭梭群落生物量和碳储量
1980-2011年川东平行岭谷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
我国东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植被的碳储量
青海省高寒草地土壤无机碳储量空间分异特征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城市系统碳循环:特征、机理与理论框架
我国南亚热带几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
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碳储量的遥感估算——以长汀河田盆地为例
大兴安岭天然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采伐干扰对大兴安岭落叶松-苔草沼泽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北长山岛森林乔木层碳储量及其影响因子
基于RS/GIS的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及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研究
火干扰对小兴安岭白桦沼泽和落叶松-苔草沼泽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甘肃小陇山不同针叶林凋落物量、养分储量及持水特性
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与土壤碳过程研究进展
永春县柑橘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
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氮储量的影响
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
广州三种森林粗死木质残体(CWD)的储量与分解特征
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江河源区高山嵩草(
Kobresia pygmaea
)草甸植物和土壤碳、氮储量对覆被变化的响应
近20年辽宁省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过去50年中国竹林碳储量变化
赣中亚热带森林植被碳储量
兴安落叶松(
Larix gmelini
)幼中龄林的生物量与碳汇功能
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固碳能力估算
西藏地区土壤表层和全剖面背景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
长江下游平原区乡村景观的结构、管理和土壤有机碳研究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
虾池生态系各有机碳库的储量
长期施肥对华北典型潮土N分配和N2O排放的影响
科尔沁沙地退耕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C、N、P储量和分配格局
基于CEVSA2模型的亚热带人工针叶林长期碳通量及碳储量模拟
黄土丘陵区两种主要退耕还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
芦芽山典型植被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及碳储量
江西中南部红壤丘陵区主要造林树种碳固定估算
吊丝单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垂直空间分配特征
长白落叶松高固碳种源选择研究
采伐对大兴安岭落叶松-苔草沼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30个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碳储量分析
红松种源遗传变异及高固碳种源选择的研究
张广才岭西坡45年生不同起源林分碳储量研究
抚育对长白山西坡杨桦幼龄林土壤呼吸及碳储量密度的影响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固碳能力研究
透光抚育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植被碳储量影响
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动态研究
野生盾叶薯蓣(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H. Wrigh)资源储量精度估算
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不同年龄巨桉人工林枯落物和细根碳储量研究
不同年龄巨枝人工林枯落物和细根碳储量研究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高大于0.25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在土壤增碳中的作用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