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输入方式对森林土壤碳库和碳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桂西北喀斯特坡地土壤137Cs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祁连山中段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剖面分布 杭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格局 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植被碳贮量 1985—2030年江西泰和县森林植被碳储量的时空动态 长期施肥对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中国北方针叶林生长季碳交换及其调控机制 1950—2008年江西省森林火灾的碳损失估算 杉木、木荷纯林及其混交林凋落物量和碳归还量 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 广东省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子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不同稻作模式下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动态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 模拟增温对长白山北坡垂直样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的影响 千烟洲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拟及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气候变化对森林土壤有机碳贮藏影响的研究进展 科尔沁沙地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对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高浓度二氧化碳和臭氧对蒙古栎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特征 豫东平原农区杨树-农作物复合生态系统的碳贮量 内蒙古退化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季节变化 长期施肥下灰漠土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及其演变特征 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测定东北黑土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稻田秸秆还田:土壤固碳与甲烷增排 耕作方式转变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 退化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仿真系统的设计 马占相思人工林净二氧化碳交换和碳同位素通量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碳动态变化 不同林龄杨树农田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活性 模拟氮沉降对湿地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活性碳库的影响 热带季节雨林林冠碳通量不同校正方法的比较分析 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基于1:100万土壤数据库的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 下辽河平原潮棕壤不同粒级碳和氮分布研究 六种人工针叶幼林下地表苔藓植物生物量与碳贮量 洞庭湖湿地土壤碳、氮、磷及其与土壤物理性状的关系 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地下生物量与碳、氮贮量的比较 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鼎湖山土壤有机质δ13C时空分异机制 我国北方草原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碳、氮变化规律研究 利用CENTURY模型研究东北黑土有机碳的动态变化Ⅰ.自然状态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耕作对黄土高原和北美大草原三种典型农业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庐山6种树木立地土壤溶液铝形态与溶解有机碳变化 现代土壤有机质研究中新的量化指标概述 环渤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 河流有机碳的输出通量及性质研究进展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的空间特征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估算误差分析 接种蚯蚓对秸秆还田土壤碳、氮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开放系统中农作物对空气CO2浓度增加的响应 环境因子对农业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施肥对大棚甜椒品质的影响 暖温带地区几种木本植物碳稳定同位素的特点 长效碳酸氢铵对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和NO与N2O排放的影响 湿润亚热带峰丛洼地岩溶土壤系统中碳分布及其转移 柞树林下菌根真菌对碳、氮营养的利用 双氰胺对碳酸氢铵在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陆地碳循环研究中的模型方法 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后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模拟 不同种类氮肥对土壤释放N2O的影响 长效碳酸氢铵缓效机理与环境效应研究 15N标记稻草中N、C在羊体内的转化和利用 黑河流域中游芦苇湿地土壤碳垂直分布特征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 玉米生长期间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酶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淡剑袭夜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鉴定和田间诱蛾研究 大气CO2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微量气体地气交换的影响 黄土区地膜覆盖对麦田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影响 广东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 广州市十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幼林生态系统碳吸存 2005—2007年大兴安岭林火释放碳量 城市沿江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黄土高原区不同植物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