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植物通
首页
最新论文
关键词
论文刊物
论文查询
生态学报
第14页
基于类型和要素的城市多等级景观分类方法
太湖流域圩区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水源涵养与水文调节:和而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水文服务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养分动态及其对季节性冻融的响应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撂荒坡地土壤水分循环特征
植被恢复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改良的影响
不同生境条件下核桃凋落叶次生代谢物质的差异及其分解初期对小白菜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盐胁迫对中国柽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4种茶菊对干旱胁迫的形态和生理响应
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淹没区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征
新疆杨树干液流的径向变化及时滞特征
漓江水陆交错带典型灌木群落根系分布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灵山湾国家森林公园垂序商陆土壤种子库时空动态及其对防除措施的响应
1971-2010年中国大陆潜在蒸散变化的年代际转折及其成因
半干旱地区城市环境下樟子松蒸腾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长江口外海域微型和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
食物和季节因素对杂色山雀贮食行为的影响
杂色山雀的婚外父权与配偶间的遗传相容性无关
震旦鸦雀在镶嵌型芦苇收割生境中的巢址选择
大兴安岭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的春季生境选择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驯养马麝的麝香分泌及与其种群动态和年龄结构的关系
陕西凤县驯养林麝的种群动态、性比和年龄结构
浒苔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环境DNA技术在地下生态学中的应用
生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中国生态用地研究:内涵、分类与时空格局
东莞市人工景观结构与连接度的协整性及因果关系
基于可变模糊评价模型的东山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网络的影响——以苏锡常地区白鹭为例
农工共生型生态产业园的构建——以郑州经开区为例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情景模拟及指标阈值确定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中国不同季节气温的影响
环渤海沿海地区土地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
典型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以唐山市为例
张广才岭藏獾洞穴生境选择
蚯蚓活动对土壤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光谱对东亚小花蝽趋光行为的影响
洪水对大凌河河流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
两湖泊轮虫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对水体氮磷含量及“下行效应”的响应
基于茎干直径微变化制定苹果灌溉制度
香蕉枯萎病田间分布型及病原菌在植株上的分布
基于作物综合要素单元的农田利用布局
荒漠草原土壤种子库对草地管理方式的响应
不同放牧制度下呼伦湖流域草原植被冠层截留
不同模拟增雨下白刺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的比较
氮磷硅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垂穗披碱草叶片碳氮磷的影响
不同厚度雪被对高山森林6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酸溶性和酸不溶性组分的影响
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人工林地上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
中亚热带4种森林凋落物量、组成、动态及其周转期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类型碳格局变化及影响因子
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物种多样性
UV-B辐射和干旱对丹参生长和叶片中酚酸类成分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造林模式下的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不同尺度下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模拟氮沉降对太岳山油松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
生态足迹的模型修正与方法改进
好氧甲烷氧化菌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在自然湿地中的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内蒙古地带性针茅植物对CO
2
和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基于C-Plan系统保护规划软件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保护效率
兴安落叶松对环境变化的物候驯化和光合能力适应
模拟降水减少对帽儿山地区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的影响
海岸不同生态断带植物根叶抗逆生理变化与其Na
+
含量的关系
辽宁省人工林樟子松径向生长对水热梯度变化的响应
南方冰灾干扰后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地被植物动态变化
黄河小浪底人工混交林生长季能量平衡特征
北京西山油松林可燃物调控的影响评价
减量施氮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作物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广西主要树种(组)异速生长模型及森林生物量特征
风对黄花蒿水力学性状和生长的影响
基于光谱参数对小白菜叶片镉含量的高光谱估算
盐胁迫对‘鄞红’葡萄光合特性及叶片细胞结构的影响
溶磷性大豆根瘤内生菌的筛选、抗性及系统发育和促生
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偏性扩散行为
大尺度不透水面遥感估算方法比较——以京津唐为例
恢复力视角下生态型城市植被恢复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陕南商洛市为例
基于能值分析的煤炭矿区复合生态系统评价
北京城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2001-2010年洞庭湖生态系统质量遥感综合评价与变化分析
共130页
上一页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