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广义加法模型整合数字高程模型和遥感数据进行植被分布预测 黄土高原泾河流域长时间序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浙江西天目山主要森林类型的苔藓多样性比较 鲁西北平原冬小麦田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对产量的潜在影响和机理分析 人参药材中人参皂苷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及人参生态区划 3类典型温带山地森林的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 多种监测方法比较 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阶段共有种的树木构型 指数改进模型在大麦光合-CO2响应曲线中的适用性 利用直接法和间接法测定针阔混交林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 玉米农田冠层光合参数的多光谱遥感反演 7种木本植物的分支指数与代谢指数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的动态变化及其主控因子 塔里木河下游河岸带植被的空间结构特征 多元回归树与双向指示种分析在群落分类中的应用比较 两种杨树对高硼胁迫的生理响应 利用3种校正方案提高间接法测定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的精度 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和米槠次生林凋落物添加与去除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结合机载LiDAR和LANDSAT ETM+数据的温带森林郁闭度估测 1982-2012年中亚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遗传标记及其在作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cDNA-AFLP技术在植物表达分析上的应用 外来有害植物种群扩散的综合测定方法 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高光谱植被指数与叶绿素浓度及叶面积指数的线性关系改进 中国北方干湿气候区C3草本植物δ13C值及其与湿润指数的关系 宁夏枸杞果实内源激素的变化及其与细胞壁成分和相关酶的关系 小拟南芥ApZFP基因异源超表达促进拟南芥开花并提高耐逆性 淫羊藿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学意义再探 黄檀属模式指定及新异名 木犀科丁香属的一个新等级和六个名称的模式指定 海绵共附生细菌种群组成的PCR-DGGE基因指纹分析 用RAPD标记中国小型地方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逆境相关植物锌指蛋白的研究进展 低温胁迫下3个甜角品种幼苗的抗寒性研究 天然林经营效果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天然红海榄支柱根的空间连接与分形表征 干旱胁迫对青藏高原4种灌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高速逆流色谱用于天然产物分离和指纹图谱构建 利用结构多样性的对硝基苯酚羧酸酯和脂肪醇乙酸酯评估7个枯草芽胞杆菌酯水解酶的指纹图谱 陕西省退耕还林植被覆盖度与湿润指数的变化关系 澜沧江流域暴雨干旱灾害与海温异常波动规律的相关性 基于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湖泊生态系统评价——以2012年冬季太湖为例 大亚湾石化排污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毛竹林总初级生产力年际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以安吉县为例 不同斑块类型的景观指数粒度效应响应——以无锡市为例 黄河三角洲人工恢复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林火对植物根围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林地面积比例梯度下景观组成和构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典型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差异 六盘山南坡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层LAI的坡面尺度效应 喀斯特天然林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马鞍列岛褐菖鲉Sebasticus marmoratus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中国实施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进展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城市发展指数和生态足迹在直辖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降水量和温度对植被覆盖指数影响的空间非平稳性特征——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为例 云南省植被NDVI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对干旱的响应 近30年来白洋淀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长白山北坡3个森林群落主要树种种间联结性 大别山五针松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 2009-2011年我国西南地区旱灾程度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以武汉市为例 基于围垦特征的海滨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盐城海岸为例 1961-2012年西藏色林错流域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 近50年华南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浙江天童太白山不同群落植物构型比较 基于网络分析的生态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定量选取——以福建省为例 花生苗期耐盐性评价及耐盐指标筛选 胡杨枝芽生长特征及其展叶物候特征 冠层水平互花米草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 单一景观空间分布指数及其适用性评价 模拟氮沉降增加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对酶活性的影响 澜沧江流域极端天气灾害特征及波动趋势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及极端干旱气候变化特征 水质对东江流域附生硅藻群落的影响 秭归县防护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水生态分区研究 不同间作播期和密度对甜瓜/向日葵间作系统 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1998-2013年新疆艾比湖湖面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利用凋落物法和林木因子模拟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叶面积指数